首页 百科知识 宏观经济管理的特点

宏观经济管理的特点

时间:2022-07-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对宏观经济运行具有基础性的调节作用和推动作用。(一)宏观经济管理的必要性1.为弥补“市场缺陷”,有必要加强宏观经济管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国民经济是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目标,而社会总供求平衡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前提。宏观经济计划的地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对宏观经济运行具有基础性的调节作用和推动作用。市场能对社会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客观地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能自动调节商品供求关系;能及时地反映和传递各种经济信息。

政府在宏观经济运行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政府要参与和组织国民收入的分配;二是政府要购买和消费大量的社会商品。这种行为必然影响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关系;三是政府是重要的社会投资主体。政府投资规模和投资方向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四是政府要制定货币政策,控制货币流通;五是政府作为宏观经济的管理主体,可以通过相应政策税收等手段调节市场主体的活动,能够对宏观经济的运行进行宏观调控。因此,宏观经济管理具有行政性、总体性和间接性的特点。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宏观经济管理中至关重要的问题。

一、宏观经济管理

指以中央政府为主的国家各级政府,为了保证整个国民经济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并取得较好的宏观效益,运用一定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等,对国民经济总体发展变化及其相应的比例关系进行自觉地引导和调控的过程。

(一)宏观经济管理的必要性

1.为弥补“市场缺陷”,有必要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市场机制不是万能的,具有自身内在缺陷,如市场机制调节的盲目性、滞后性、短暂性、分化性和市场调节在某些领域的无效性,这就需要通过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弥补市场缺陷。

2.为维护市场秩序,有必要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优越性的条件之一,就是要保证市场竞争的公平。但单靠市场自发调节,并不能确保市场竞争的公平,还容易形成市场垄断和过度投机,破坏公平竞争机制,造成市场秩序混乱。政府通过建立、维护和保障市场经济有序运行和公平竞争的制度规范,进行严格的市场监管,保障市场公平交易。

3.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必要加强宏观经济管理。

4.为更好地发挥公有制的优越性,有必要加强宏观经济管理。

5.为维护公平分配和国家整体利益,有必要加强宏观经济管理。

(二)宏观经济管理目标

指凡有工作能力并愿意工作的人,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找到适当工作的一种社会状态。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全部就业”和“人人都有工作”。只有非自愿失业才算真正的失业。失业率过高,不仅造成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造成失业者及其家庭生活困难,而且会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控制失业率,实现充分就业,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目标。宏观经济管理职能,指国家政府在管理国民经济中所应担负的职责和发挥的功能。

社会总供给: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全社会向市场提供的可供购买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它包括国内生产提供的部分与进口的商品和劳务总量。

社会总需求: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全社会通过各种渠道形成的对产品和劳务以货币支付能力的购买力的总和。按社会总需求性质划分,可分为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三部分。

社会总供求平衡: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同一的计算口径、同一时期内,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在总量和结构上的协调的一种经济状态。这种状态包括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

社会总供求平衡的意义:社会总供求平衡是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前提条件。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国民经济是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目标,而社会总供求平衡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前提。在这里,社会总供求量上的平衡,则保证了国民经济持续有序运行的可行性和现实可能性,而社会总供求机构上的平衡,则保证了国民经济能按比例、协调健康地发展。

社会总供求平衡是优化资源配置和经济结构的基础。资源配置合理和经济结构优化,是社会经济效益提高的主要保障,也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在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的条件下,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之间有一个大体平均的利润率,生产要素在各部门间、行业间的流动处于一种比较稳定的状态,有利于促进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及国民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同时,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也是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这时,供给的压力和需求的拉力同在,企业为了获得更多利润,会主动地进行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以更好地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

社会总供求平衡是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保证。在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的条件下,和广大城乡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物价基本稳定,就业比较充分,商品供给充裕,服务周到,收入水平稳步增长,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社会总供求平衡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条件。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要保证这些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只有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国民经济才能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进而才能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经济、社会、生态、人的全面发展等诸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经济波动:指经济总量扩张与收缩的一种经济运动现象。

经济周期:指因经济波动而使宏观经济运行呈现出繁荣、衰退、萧条、复苏的周期性运动过程。

按经济周期波动性质,一般可分为绝对周期和增长周期。绝对周期指经济总量绝对水平的波动,主要表现为经济衰退中经济总量绝对水平的下降;增长周期指经济总量相对水平的波动,主要表现为经济衰退中,经济总量水平增长的同时经济增长率的下降。

宏观经济计划是国家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发展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国民经济发展主要方面所做的总体战略部署和安排,其特点有:宏观性、战略性、政策性。

宏观经济计划的地位。是国家管理和调节国民经济的基本依据,在宏观经济管理体系中居中心地位。宏观经济计划是宏观管理的基本依据。宏观经济计划规定着未来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规定着宏观经济运行的速度、比例和效益等基本走势,一切宏观经济管理活动都要以实现宏观经济计划为主要目标。正是这种计划主导型的宏观管理模式,决定了宏观经济计划是宏观经济管理的起点和归宿;宏观经济计划是宏观经济管理的中心环节。从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看,宏观经济计划是宏观决策的具体化,体现着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大局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发展战略、重大方针政策等,决定着事关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的长期规划、产业结构、区域布局、国家投资、国民经济等重大经济问题,是宏观经济管理的中心职能,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居于主导地位,其他的宏观经济管理职能,都是要服从宏观计划职能,围绕宏观经济计划的实现而展开;宏观经济计划是协调各种宏观经济管理手段的中心。为了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目标,需要借助一系列的宏观经济管理手段,其中包括:计划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等。这些手段无疑都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但这些手段如何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共同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则必须以宏观经济计划为中心。这是因为宏观经济计划是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依据和宏观经济管理的中心环节,也是统领宏观经济管理中各项重大的经济活动。

产业政策是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一定时期内产业现状及变动趋势,以市场机制的作用为基础,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素质,从而提高供给总量的增长速度,并使供给结构能够有效地适应需求结构要求的政策手段和措施的总称。

产业政策的核心是产业结构的质态升级。产业政策作为落后国家赶超发达国家而出的赶超政策,其核心是通过对产业结构的自觉设计和调整,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进而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二、财政政策工具

国家预算:国家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年度计划。

税收: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重要形式,是政府组织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

公债:即国家信用,是国家举借的内、外债的总称,是国家以信用方式筹集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

购买性支出:政府利用财政资金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

转移性支出:即转移支信,是政府把财政资金的一部分无偿地、单方面地转移到社会保障和财政补贴等方面的支出。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中央银行在国家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范围内,通过规定和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节存款准备金和货币乘数,调控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手段。

再贴现政策: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规定或调整再贴现率和商业银行金融机构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票据种类资格,干预和影响货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及市场利率,以调节货币供给量的一种政策手段。

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在货币市场上通过买卖有价证券活动调节基础货币,从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手段。

三、紧的货币政策和紧的财政政策

这一政策组合即“双紧”政策,紧的货币政策主要通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等收缩信贷支出规模,以及利用公开市场业务减少货币供应量,进而抑制社会总需求;紧的财政政策主要通过增加税收、削减财政支出规模和国家信用,以及财政盈余等来抑制社会总需求的扩张。如果需求膨胀,物价持续上涨,一般应采取“双紧”政策。“双紧”搭配方式对经济的影响与“双松”搭配恰好相反,其积极一面,可以有效抑制社会总需求,缓解通货膨胀压力;其消极一面,在抑制社会总需求的同时,供给也会受到抑制,整个经济有可能陷入萎缩状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