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关税同盟理论

关税同盟理论

时间:2022-07-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系统提出关税同盟理论的是美国经济学家维纳和李普西。建立关税同盟后,本国生产者必须面对来自其他成员国高效率生产者的竞争。1950年,维纳在其代表性著作《关税同盟理论》中系统地阐述了关税同盟理论。传统理论认为,关税同盟一定可以增加成员国的福利。

一、关税同盟静态效应

系统提出关税同盟理论的是美国经济学家维纳和李普西。理论认为,多个国家组成关税同盟后,可产生静态和动态的经济效应。所谓静态效应,是指假定经济总量不变、技术条件没有改进的情况下,经济一体化对集团内国家贸易、经济发展及物质福利的影响。关税同盟静态的、局部的均衡效应是根据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来衡量的。

图101 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

如图101所示,假定一国在与别的国家组成关税同盟前,对一商品的进口征收t量的关税,该商品的世界价格为Pw。征收进口关税后,国内市场价格就是Pt。相应地,进口量就是Q1Q2。假如这个时期未来的关税同盟伙伴国该商品的生产成本高于世界价格,如在Pc的水平上,那么这个潜在的伙伴国就无法向它出口,因为Pc加上t量的关税,其在国内市场上的价格将高于Pt,产品不会有市场。现在假定两国结成了关税同盟,那么由于同盟内商品可以自由进出口,不用缴纳关税,因而该商品的进口将全部来自伙伴国。伙伴国的商品价格Pc尽管高于世界价格,但是由于现在它不用缴纳进口关税,而其他国家的进口商品仍需缴纳t量的关税,它的商品在该国的国内市场上的价格就低于其他进口商品,该国市场就会完全由伙伴国的商品占领。

从图101可以看到,组成关税同盟以后,贸易和福利发生了两种相互矛盾的影响。第一,组成关税同盟以后,进口量从Q1Q2增加至Q3Q4,这产生了所谓的贸易创造(Trade Creation)效应,即在关税同盟内部实行自由贸易后,国内成本高的产品为伙伴国成本低的产品所代替,原来由本国生产的,现在从伙伴国进口,新的贸易得到“创造”。与这一贸易创造相应的福利得益就是图中两块三角形a和b的面积。第二,组成关税同盟后,原来Q1Q2的进口就从低成本的其他国家转移到了高成本的伙伴国,产生了所谓的贸易转移(Trade Diversion)效应。贸易转移是指由于关税同盟内部实行自由贸易,对外实行统一关税率,所以先前的贸易伙伴关系发生了改变,即一国把与同盟外低成本的某个国家的相互贸易转变为与同盟内高成本成员国间的相互贸易。它产生的损失为长方形c这一块面积。这不仅对进口国来说,由于不能征收关税而失去了财政收入,而且对整个世界来说,一部分产品的生产从资源利用效率高(成本低)的国家转移到了效率低(成本高)的国家,造成了效率损失。

显然,本国的供求弹性越大(即图中的供求曲线越平坦)、本国与伙伴国之间的成本差别越大,同时伙伴国与世界的成本差别越小、结成关税同盟后贸易开辟的利益就越大。反之,本国的供求弹性越小,本国与伙伴国之间的成本差异越小,伙伴国与世界的成本差异越大,组成关税同盟后的贸易转移损失也就越大。

除了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以外,建立关税同盟还可以带来其他静态福利效应,如由于减少海关人员和边境巡逻人员而引起行政费用的节约、由于减少对同盟外国家的进口需求和出口供给而带来贸易条件的改善、由于集团力量的增强而具有在国际贸易谈判中更强大的讨价还价的能力等。

二、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

关税同盟除了可以带来静态福利效应外,还可获得动态效应。这是因竞争的加强、经济的规模化、投资的增大以及经济资源的有效利用而产生的。

(一)竞争效应

在没有结成关税同盟时,贸易壁垒的保护使国内市场缺乏竞争,导致生产的低效率。建立关税同盟后,本国生产者必须面对来自其他成员国高效率生产者的竞争。为了避免被淘汰出局,本国生产者不得不设法提高生产效率,这将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有利于增加消费者的福利。

(二)规模经济效应

对于中小国家来说,它们国内市场狭小,难以达到规模经济的产量。关税同盟成立后,成员国国内市场向统一的大市场转移,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国内市场狭小的缺陷便得到了克服,从而获得了规模经济利益。

(三)对投资的刺激效应

关税同盟的建立,市场的扩大,投资环境的大大改善,会吸引成员国厂商扩大投资,也会吸引非成员国的资本向同盟成员国转移。对同盟成员国而言,为提高货物竞争能力、改进货物品质、降低生产成本,需要增加投资。为了获得消除关税的好处、突破同盟成员国的歧视性贸易措施,非成员国会以扩大投资的方式来提高自己厂商的竞争能力。

(四)资源配置效应

就一个关税同盟内部来说,由于商品和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所以这使得经济资源在关税同盟范围内可以更好地利用。关税同盟的建立使成员国的市场竞争加剧,专业化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使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更加优化

雅各布·维纳(Jacob Viner,1892年5月3日—1970年9月12日)是一位经济学家,并作为现今的芝加哥经济学派的早期成员之一。1892年维纳出生于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尔市,父母均为罗马尼亚裔移民。维纳于1914年在麦吉尔大学获得学士学位。他的博士学位是在哈佛大学获得的,是当时著名经济理论和国际经济学权威陶西格(Frank W.Taussig, 1859—1940)的学生与朋友。

维纳在1916年成为芝加哥大学的一名讲师,并在1925年被提升为教授。在不同时候维纳还任教于斯坦福大学和耶鲁大学。1946年,在芝加哥大学任教三十年的维纳接受校长多兹的邀请前往普林斯顿大学工作,并在该校任教,直到1960年退休。

维纳曾担任芝加哥大学教授,并担任著名的《政治经济学杂志》主编18年之久。他对成本曲线、垄断竞争和寡头市场上的拗折的需求曲线的研究都是开创性的,在经济思想史的研究中也造诣颇深。他影响最大的是关于成本理论的研究和成本曲线的图形表述。这些仍然是当下微观经济学中成本理论的重要内容。

1950年,维纳在其代表性著作《关税同盟理论》中系统地阐述了关税同盟理论。传统理论认为,关税同盟一定可以增加成员国的福利。维纳指出这并不总是正确的,他将定量分析用于对关税同盟的经济效应的研究,提出了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或贸易转向概念,奠定了关税同盟理论的坚实基础。维纳以后,很多经济学家对关税同盟理论进行了补充完善,使之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经济理论。

(资料来源:MBA智库百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