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投入产出分析的起源与发展

投入产出分析的起源与发展

时间:2022-07-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投入产出分析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瓦西里·列昂惕夫在20世纪30年代创立的。W · Leontief本人认为“投入产出分析是全部相互依存这一古典经济理论的具体延伸”。“二战”以后投入产出分析的方法传入日本和西欧等很多国家,获得普遍的重视和应用[30]。

投入产出分析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瓦西里·列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在20世纪30年代创立的。许多学者认为,列昂惕夫的“投入产出分析”曾受到20世纪一、二十年代苏联的计划平衡思想的影响,因为列昂惕夫曾参加了苏联当时中央统计局编制国民经济平衡表的工作。列昂剔夫的投入产出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重农学派弗拉索·魁奈(Francois Quesnay,1694—1774)著名的《经济表》。魁奈的《经济表》以图表形式从数量上描述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在商品和劳务上的流通情况。它用实际数字和算术公式反映一个农业国的年产出和其他生产消耗在生产阶级、土地所有者阶级和不生产阶级三个主要阶级之间的分配情况。

马克思通过对《经济表》的研究和考察,建立了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图式。这些利用公式和图表描绘经济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的思想方法无疑对投入产出技术的产生有重要的影响。瓦西里·列昂剔夫把他编的第一张投入产出表称为“美国的经济表”。

数理经济学派瓦尔拉斯(Walras,1834—1910)和帕累托(Vilfredo Pareto,1848—1923)的一般均衡理论和数学方法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构成了列昂剔夫投入产出分析体系的基础。W · Leontief本人认为“投入产出分析是全部相互依存这一古典经济理论的具体延伸”。 1936年,W · Leontief在美国《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上发表了《Quantitive input-output relations in the economic system of the United States》一文,标志着投入产出分析的诞生[28]。之后,W · Leontief继续深入研究,于1941年发表了《美国经济结构,1919—1929》,详细地介绍了“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内容,该书在1951年再版时增加了“美国经济1939年投入产出表”;到1953年又出版了《美国经济结构研究》一书,进一步阐述了“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发展。至此,即20世纪50年代投入产出分析这个学科逐渐成熟[29]。正是由于列昂惕夫在“投入产出分析”学科创立和发展方面的杰出贡献,于1973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二战”以后投入产出分析的方法传入日本和西欧等很多国家,获得普遍的重视和应用[30]。联合国也向世界各国大力推广[31] 。 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编制了投入产出表,我国从1987年开始每5年(逢2、逢7年份)编制一次投入产出表,在中间年份(逢0逢5年份)修改直接消耗系数并编制投入产出延长表。国内外众多学者对投入产出分析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戴维·哈京斯(1948)提出以微分方程组的形式表达动态投入产出模型[32]。列昂惕夫本人提出了著名的“动态求逆模型” (1970),以差分方程组的形式表示动态投入产出模型[33]。张守一(1988)提出“嵌入式投入产出表、模型及优化”,以分析最优结构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影响[34]。陈锡康(1991)研究并编制了《中国城乡经济投入占用产出表》,将生产要素向量加入其中,使投入产出表包含了更多信息[35]。顾海兵(1996)利用投入产出表对我国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数量分析,认为非农产业的增长速度超过合理界限,而农业增长速度不足合理界限[36]。刘起运(2007)等对我国能源消耗进行了投入产出分析,指出能源消耗具有阶段性,这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具有内在联系性[37]。宋辉(2004)所著《产业结构与部门发展模型研究》一书,将投入产出方法与层次分析法、多目标规划法结合起来,进一步丰富了投入产出理论和方法[38]。从投入产出分析的应用领域看,列昂惕夫最初用于分析一个国家内部各部门的关系,目前已扩展到大至世界投入产出模型,小至部门、地区乃至企业投入产出模型[39];从最初W· Leontief应用投入产出表研究产品、产业关联,现在已扩展至很多方面,如能源、水资源、环境保护、教育、金融、价格等诸多领域[40][4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