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有关产业集群的国内研究现状

有关产业集群的国内研究现状

时间:2022-07-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国内研究的基本情况从内地学者研究的现状来看,研究者及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江浙与广东一带,特别是在江浙地区。李永刚、祝青认为浙江众多小企业群落中,没有一个是纯粹的生产性小企业群落或商贸性小企业群落,任何一个功能完整的小企业群落,都是由这两个子群落共同构成的。

一、国内研究的基本情况

从内地学者研究的现状来看,研究者及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江浙与广东一带,特别是在江浙地区。由于中小产业集群在江浙的迅速发展,江浙的学者们对这个问题从区域经济(方民生,1997;张仁寿,1999)、产业结构(仇保兴,1999)、非正式制度〔李永刚、祝青,2000〕、制度变迁(朱康对,1999)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也得出了相关的结论;广东学者则更着重于从企业网络或者企业家网络的角度来研究产业集群,同时也强调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在集群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李新春,2000;吴国林,2001)。网络与产业集群是不同但同时又是密切相关的两个概念,在一定意义上,产业集群是以关系网络,尤其是企业家个人的关系网络为基础的地区性企业群体,“企业家协调”尤其是“领袖型”企业家的带动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李新春,2001)。这不仅是因为这些领袖型企业家所在的企业实力雄厚、规模大,更重要的是这些企业家本人具有远见卓识,有高超的经营能力,信用卓著,有崇高的声望,在当地商界有号召力,能真正以自己的企业为龙头,带动一大批相关企业共同发展,能合理地分配核心企业与协作企业之间的利益(储小平,2001)。经济地理学权威人士、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教授王缉慈(2001)出版专著《创新的空间:产业集群和区域发展》,从产业区位的角度详细研究了产业集群现象,并描述了众多国内外产业集群的案例;另一些学者提出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研究中小产业集群(仇保兴、1999;宋康对,1999;李水刚、祝青,2000),这也是颇有新意的研究思路。产业集群形成的观点主要有:

历史上民间的商业传统及古典心态和东方式的人文环境。以血缘、亲缘和地域为纽带的人文网络和“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传统心态使得相互依存的小产业集群得以迅速形成(李永刚、祝青,2000);体制漏洞和政府积极的不干预政策。由于一些地区(如温州)地理位置偏僻,交通条件并不好,所以当时许多政策的约束力到此就有所减弱(朱康对,1999),使得边际制度创新有了可能;同时当地政府也采取了妥协、默许甚至积极的不干预政策(朱康对,1999;陆立军、白小虎,2000),使得浙江的小产业集群能够在改革开放初期,在地理条件并不十分优越的地方建立起来;由于历史或者地理因素,使小产业集群选择了某种专业产品(王缉慈,2001;陆立军、白小虎,2000;李新春,2001);陈雪梅、赵柯(2001)在对中小企业形成的内部与外部原因进行分析后,认为中小企业集群形成的方式有:区域的地理环境、资源凛赋和历史文化因素;由大企业改造、分拆而形成;由跨国公司对外投资而形成等。李新春教授(2001)根据对广东产业集群的不同发展形态的观察,将产业集群描绘为三种形式:历史形成的产业集群、沿全球商品链形成的产业集群以及创新网络产业集群。

仇保兴(1999)认为按照中小产业集群的结构来分,其形式主要有:企业群落内部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以平等市场交易为主,各生产厂以水平联系来完成产品生产的“市场型”中小产业集群;以大企业为中心、众多中小企业为外围而形成的“椎型”(也称为中心卫星工厂型)中小产业集群;以信息联系为主而不是以物质联系为主,以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业的柔性生产方式来进行生产的混合网络型中小企业群落。按照企业的性质可以分为制造业集群、销售业集群和混合产业集群等。李永刚、祝青(2000)认为浙江众多小企业群落中,没有一个是纯粹的生产性小企业群落或商贸性小企业群落,任何一个功能完整的小企业群落,都是由这两个子群落共同构成的。产业集群的不同类型反映着企业间连接方式的差异,受专用性关系资源,特别是企业家的体制资本、政治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影响(李路路,1998;石秀印,1998);其中反映出企业主对降低交易成本、回避市场风险的努力以及领袖主宰欲的满足。

在对中小产业集群进行微观的结构演变特征的分析中,除了相对集中的企业地理空间分布、产业集群的组织化、动态化等基本特征外,比较重要的还有以下几点:

浙江中小产业集群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以专业化产品为主业,多种产业集群形式共存。它的专业性分工是一个动态的逐渐演进深化的过程,它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首先是产品生产的专业化阶段,其次是生产工艺专业化阶段,最后是生产服务专业化阶段。这三个阶段在小产业集群中同时并存,产生了专业性工艺加工企业、专业性最终产品生产企业、专业性生产服务企业(陆立军、白小虎,2000)。浙江中小产业集群同专业市场(例如义乌是亚洲最大的小商品市场,柯桥是中国最大的轻纺市场)或者其他类型的市场(如义乌的联托运市场、房地产市场)共生(陈红儿、陈琪,1999;李永刚、陈寿灿,2000;李永刚、祝青,2000)。在从专业镇的角度来分析中小产业集群的研究中,吴国林(2001)认为,广东目前的专业镇经济虽然已经从“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开始创业,逐步形成规模;从构建中小企业网络开始,逐步形成某种特定商品的专业市场,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专业镇经济。但是仍然主要以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来占领市场。李新春也认为专业镇的产品常常选择(有意或无意地)一些“日不落”产品,如服装、制鞋、家具等。

在集群的演进过程中,由于产业集群内部结构或外部环境的变化,常常会发生从一种集群类型向另一种集群类型的更替。如果对它进行简单的分类,企业群落的更替可以有两种模式:反向更替和正向更替。所谓反向更替,是指由于产业群落的发展与环境不相容,导致了环境条件恶化,从而使产业群落趋向退化、衰落甚至消亡的过程。实际上,绝大多数的非法经营活动都有此过程。所谓正向更替是指由于产业组织的成长和环境条件的改善,产业群落不断从原来的初级产业群落向更高级的产业群落演进的过程。产业群落的正向更替是产业素质不断提高、产业发展的环境条件不断优化的结果。近年来,随着产业群落的不断演进,一些地区(如温州)产业群落内部的行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从过去单纯的专业化向相对综合化方向发展。可见,随着产业集群的扩散,各集群的边缘出现了交叉和融合的迹象,集群的边缘效应已初步显示(朱康对,1999)。由于进入或退出集群的障碍较小,集群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也正因如此,集群才能保持长久的活力。此外,各企业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以谋求企业间的关系能长期维持而及时解决成员间的不一致性,这也使得集群组织结构具有一定的可塑即动态化的特点(朱华昆,2000)。我国对这个问题研究比较深入的首推江浙的学者,他们在经济学的基础上,结合生态学或者社会学的观点,对中小产业集群的概念进行了界定。

二、国内研究已经取得的基本成就

产业群理论最初由波特(Porter)1990年提出,在国际上形成国际热点是在2001年——OECD国家在法国巴黎召开的部长级会议以后,而我国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也已经开始,2001年王缉慈等出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一书后形成研究热点,基本上和国际研究处于同步状态。

从前面的理论研究回顾和评述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产业集群现象,国内研究已经取得的基本成就主要有:

(1)从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研究集群现象,正如国外对集群的研究有多个出发点一样,中国不同学派的研究有利于更深刻、全面地揭示集群这一复杂的地理经济现象的规律性,不同的学科背景也容易产生出新的思路。尤其是科技部软科学学会于2002年11月在宁波召开的全国性的“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大会,参加会议的代表几乎来自全国各地,因而有利于将集群的研究进一步深入。

(2)对于集群发生的背景,遵循的经济、地理学等原理,集群在中国的几种类型,集群发展过程中的竞争优势与存在的问题等,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2001年以来300多篇核心期刊上的论文可以作为佐证。

(3)集群的研究已经从理论研究开始向集群的公共政策研究过渡,这方面王缉慈和聂鸣的研究走在前列。

三、目前国内研究存在的不足

(1)没有明确提出和界定产业集群演化概念;

(2)大多停留于个别案例的事后归纳,很少抽象出集群的共性特征,较少深入进行内部机理研究;

(3)缺乏产业集群演化的理论框架,未检索到这方面的专著;

(4)缺乏结合我国实际的有针对性的产业集群系统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