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货币的本质与层次

货币的本质与层次

时间:2022-07-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货币的本质是什么?这是货币理论的最基本问题。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中对货币的起源、货币的本质和职能等进行了较为集中的论述。斯密从货币是为了克服直接交换的不便而产生的观点,自然得出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交换工具,即流通手段。他们认为,虽然货币是由贵金属铸造的,但货币的价值不是货币本身所具有的,而是由国家权威所规定的。

货币的本质是什么?它有哪些职能?有哪些层次?这是货币理论的最基本问题。在这一基本理论问题上,西方学者做过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并没有达成共识,而是存在很大的争议。

一、货币的本质

(一)货币的本质观

由于货币本质观的不同,对货币职能的认识也就不同。对货币本质认识的不同主要通过货币的定义反映出来,货币定义是对货币本质的理论表述,即说明“什么是货币”。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还需要依据货币的定义来确定货币的具体范围及其构成。货币构成是货币定义的现实运用和表现。因此,讨论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自然应该把货币定义和货币构成结合在一起。

1.早期的货币本质观

对货币本质的不同认识,实际上在货币出现之后便产生了。概括来说,20世纪之前,西方学者基本上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货币本质观:货币金属观和货币名目观。

(1)货币金属观。

货币金属观是一种古老的观点,在早期资产阶级经济学说中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这种理论发展于资本主义初期,并在19世纪初达到其鼎盛阶段。按其发展过程及其主要流派,大致可分为重商主义的货币金属观和古典学派的货币金属观两大类。重商主义以威廉·斯塔福德、托马斯·孟等为代表。他们认为,货币天然是贵金属,天然是财富,因此,货币必须具有金属的内容和实质价值,不能被其他所代替。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中对货币的起源、货币的本质和职能等进行了较为集中的论述。斯密认为,货币首先是一种商品,其主要作用是媒介交换;其次是表现、衡量所交换的物品。关于货币的职能,他认为,货币主要有两种职能,即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斯密从货币是为了克服直接交换的不便而产生的观点,自然得出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交换工具,即流通手段。

(2)货币名目观。

货币名目论者认为,货币不是财富,只是便利交换的技术工具,是换取财富的要素,是一种价值符号。因此,货币不具有商品性,没有实质价值,而只是名目上的存在。他们认为,虽然货币是由贵金属铸造的,但货币的价值不是货币本身所具有的,而是由国家权威所规定的。在19世纪40年代,就发生过“通货学派”和“银行学派”之间的“通货论争”。通货学派认为,只有金属货币及其代表——银行券才构成一国的货币,而银行券以外的其他各种信用形态都不能算作货币;银行学派则认为,不仅金属货币和银行券是货币,而且活期存款等信用形态同样发挥着交换媒介的作用,因而也应该属于货币。这次关于货币定义的第一次大论争意义很大,受此影响,以后的争论再也没有停止过。20世纪60年代以后,金属货币已完全退出流通,流通中的货币主要是不兑现的纸币,同时,银行存款作为货币在流通中大量使用,金融创新在西方国家也开始涌现。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经济学家原则上同意银行存款也是货币,对货币定义之争的焦点放在存款的范围以及除存款以外是否还有充当货币的东西等问题上。这种争论大致可以归为两类:一是从货币只是支付手段或交换媒介的角度定义货币,形成交易媒介的货币本质观;二是从货币主要是价值贮藏手段角度定义货币,形成价值贮藏的货币本质观。从争论的进程看,价值贮藏的货币本质观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2.凯恩斯的货币本质观

凯恩斯(Keynes)是典型的名目主义者,他认为货币是用于债务支付和商品交换的一种符号,所以既无须有贵金属实体,也无须有内在的价值,这个符号关系是由“计算货币”派生出来的。所谓“计算货币”,是一种观念上的货币,它表现为一种计算单位,这种计算单位用符号和称号来表示,如英镑、美元等。经济生活中的债务和一般购买力就是通过这种计算单位的符号来表现的。货币本体,即有形的货币,其作用主要是便利交换,如用于履行债务,在商品买卖中作为支付手段,或作为一般购买力的存在形式,但这一切首先必须通过计算货币的关系才能得以实现,没有计算货币,货币本体也就不存在,或者说,即便存在也失去意义。所以,货币本体是依赖于计算货币才成其为货币,计算货币本身就是一种符号或称号,由它派生出的货币本体只能是相依于符号之物,所以货币不可能具有实质价值。正是因为通过计算货币可以完成买卖的分离,人们可以先卖出商品持有货币,再进行未来的消费和投资,所以凯恩斯认为,货币的重要性主要是从货币为现在与未来之联系这一点产生的,货币的最主要属性在于巧妙地联系现在与未来。

3.马克思的货币本质观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核算社会劳动的工具,并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货币首先是商品,具有商品的共性,即都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都是价值的凝结体,同时又都有使用价值。货币作为商品,是在交换过程中由个别等价物、特殊等价物、一般等价物逐渐演变成货币的。如果货币本身不是商品,即没有普通商品的共性,那么它就失去了与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基础,也就不可能在交换过程中被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

但是,作为一般等价物商品的货币,其价值和使用价值较普通商品又有所特殊。第一,普通商品的价值要通过和货币相交换才能表现出来,货币作为人类劳动的产品,它本身直接体现社会劳动,作为价值的直接代表而存在。第二,普通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特殊的、具体的,用自身的自然属性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而货币商品的使用价值则是双重的:一方面,它作为商品而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它又因发挥一般等价物的社会职能而产生一种形式上的使用价值。

(二)货币的定义及其扩展

将货币定义为用来购买商品的劳务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这表明一种资产之所以成为货币,正是因为人们相信用它进行支付能够为别人普遍接受。长期以来,黄金、纸币直至存款账户等许多不同资产等都有这样的特征,所以它们都发挥过货币的功能。但是,这样的定义并不能确切地说明哪些资产可以被当作货币,因为被人们普遍接受的东西远不止这些资产。

1.弗里德曼与施瓦兹的货币定义

弗里德曼与施瓦兹运用实用主义的方法探讨货币的定义,确定货币的有用性是其定义的基本特征。为了确定货币的具体构成,弗里德曼与施瓦兹考察了从南北战争到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一百年的美国货币史,得出这样的结论:货币包括公众所持有的通货和商业银行的全部存款,即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这一范围较广的货币同经济的关系最为密切,也最为稳定。弗里德曼与施瓦兹除了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货币的范畴,还根据货币的功能,在理论上将货币定义为:购买力的暂息所,因为它将购买行为从售卖行为中分离出来。弗里德曼还指出,这就是货币比交换媒介更基本的特性。

2.拉德克利夫报告中的货币定义

1957年5月,在英国财政部的领导下,成立了以拉德克利夫勋爵为首的“货币体系运行研究委员会”,来“调查(英国)货币和信用体系的运行情况,并对此提出建议”。经过两年的广泛调查和深入研究,该委员会于1959年提呈了一份著名的“拉德克利夫报告”。报告提出了一个比较新颖并引起广泛争论的货币定义。

根据拉德克利夫报告,“战后期间,货币供给在很大程度上未受到控制;无论是银行的现金比率(Bank’s Cash Ratio)还是它们的流动性比率(Liquidity Ratio)都没有对货币的增长发挥有效的限制作用”。报告不仅认为货币供给实际上不受控制,而且认为“货币供给(对经济)是不重要的”。首先,利率水平并不决定货币供给。其次,社会总支出与货币供给之间并没有任何直接的联系。也就是说,传统的货币概念并没有很大的意义,“流动性”(Liquidity)或“总的流动性状况”对经济的影响更大。从这个意义上说,拉德克利夫报告中的货币就具有了流动性。如果用流动性来定义货币,那么货币的定义范围,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货币供给,而且包括银行和非银行的金融机构所创造的所有短期流动资产。

报告的另一个中心论点是,在大量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存在的情况下,真正影响经济的不是狭义的货币供给,而是包括这一货币供给在内的整个社会的流动性,因此,货币当局应该控制的不仅仅是这一货币供给,而且是整个流动性。这就是报告以流动性概念代替货币供给的逻辑延伸,也是报告强调流动性的原因所在。

显然,从传统狭义的货币定义转变为相当广义的货币定义,就是将货币的交换媒介功能拓展至价值贮藏功能,因为除狭义的货币外,其他流动性资产一般都不能作为交换媒介,而只是人们贮藏价值的良好手段。

二、现代货币层次的划分

1.货币供给量

货币供给量是指在一定时点上由政府和存款机构之外的经济主体所拥有的货币总量,即流通中承担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存量,有时简称为货币存量。从逻辑上来讲,对货币供给进行研究时,首先要给货币一个准确的定义,然而遗憾的是,任何学者都未能就“什么是货币”给出一个准确而全面的定义。目前,世界各国都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议以及本国实际情况对货币供给量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划分和统计。

2.货币层次的划分

(1)概念及划分标准。

所谓货币层次的划分,就是把流通中的货币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相关排列,划分成若干层次,并用符号代表各层次内容的一种技术方法。人们通常用M(Money)来表示货币存量,用数字0、1、2、3等表示不同层次的货币存量。

目前,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是以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作为货币层次划分的标准。对于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其通常的定义是金融资产迅速变现而不致遭受损失的能力。但在货币层次的划分中,流动性则更加强调货币同现实购买力的关联程度,亦即同媒介商品和劳务直接交易的密切程度。例如,流通中的现金和支票存款,可以直接购买商品和支付债务,因此是流动性最强的货币;储蓄存款、定期存款等不可以直接进行商品、劳务或者债务的支付,需要把它们转换为现金或支票存款才可以,因此它们是流动性较弱的货币。相比而言,还有一些流动性更弱的金融资产,如债券等。

(2)货币层次划分的方法。

由于各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社会民众的生活习惯不同,金融体制、信用制度的特点也不同,甚至一个国家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也会发生变化,所以不同国家货币层次的划分是有区别的,同一个国家不同时期货币层次划分也往往会随着情况变化而调整。但综观世界各国,最常用的货币分类是把货币划分为狭义货币M1和广义货币M2,其中M1是指流通中的现金和各类支票存款,其数量基本反映了社会的直接购买支付能力;广义货币M2是在M1的基础上加上准货币,即金融机构的储蓄存款等短期流动资产,它代表社会的潜在购买力。下面我们以美国和中国两个国家为例,说明不同国家、不同时期货币供给量的不同划分。

目前美联储公布了四个层次的货币供给量指标,其基本内容为:

M1=流通中的现金+支票存款+旅行支票+其他支票存款(如NOW账户、ATS账户等)

M2=M1+储蓄存款(含货币市场存款账户)+小额(10万美元以下)定期存款(含零售回购协议)+零售货币市场共同基金余额(最低初始投资在5万美元以下)+调整项

M3=M2+大额(10万美元以上)定期存款+机构持有的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最低初始投资在5万美元以上)+所有机构发行的回购负债+欧洲美元(隔夜的和定期的)+调整项

L=M3+其他短期流动资产(如储蓄债券、银行承兑汇票、商业票据和短期国库券等)

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独立地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后,我国开始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议划分货币层次。自1985年首次公布货币层次划分的统计口径起,我国根据社会经济和金融创新的发展,已经多次调整了货币层次划分的统计口径,如2001年修订后的货币层次划分的统计口径是:

M0=流通中的现金

M1=M0+企业的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信用卡类存款

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信托类存款+外币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

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银行承兑汇票余额

2011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考虑到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和住房公积金存款规模已较大,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较大,自2011年10月起,中国人民银行将上述两类存款纳入广义货币供应量(M2)统计范围。

我们可以看到,我国货币供给层次的划分与美国有所不同。我国把流通中的现金划作一个独立层次的货币。这主要是因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基本上只把现金当作货币,现金是我国几十年来的主要控制指标,因此把现金作为一个货币层次,有助于保持历史数据的连续性和可比性。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目前信用工具还不发达,现金流通的面仍较广,仍是消费领域内的主要流通手段,对反映消费资料的供求状况和制定货币发行政策都有特殊的意义,所以将现金作为一个独立的货币层次具有现实的合理性。另外,和美国相比,我国金融资产种类比较少,金融创新不足,但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货币供给层次指标也相应进行了修订,如在2001年修订货币供应量指标时,我国中央银行将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计入M2;到2002年年初,中国央行再次修订货币供应量指标,将在中国的合资银行、外资银行、外国银行在华分行以及外资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内人民币存款业务分别计入不同层次的货币供给量。中国近十年的货币供应量情况见表2-5。

而从数量上来看,在各层次的货币供给量中,各类存款货币占有极大比重,例如,2005年美国的M1由51%现金、48%支票账户和1%旅行支票构成,M2由21%M1、55%储蓄存款、11%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和13%小额定期存款构成。

表2-5 2003年至2013年年末中国各层次货币供应量及占比

续表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三、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本质是由货币的职能具体地表现出来的。马克思认为货币在交换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一)价值尺度职能

以货币为尺度来表现商品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时,便发挥了价值尺度的职能。

1.价值尺度的实质

货币商品能表现和衡量商品价值量大小,是因为货币商品同样具有价值,都凝结了一般人类劳动,作为价值是同质的,才有量的可比性。既然价值是物化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因此,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商品价值的内在自然尺度。但是,它不能自己表现出来,必须借助货币外在表现出来。价值尺度的实质是表示商品所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说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外在表现是价值尺度,货币作为这一职能,是依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表现和衡量商品价值的。

商品并不是由于有了货币才可以互相比较,恰恰相反,只是因为一切商品作为价值都是物化的人类劳动凝结,它们具有相同的质,在量上才可以相互比较。货币出现以后才使不同的商品共同用一个特殊商品来计量自己的价值。

2.价值尺度职能的特点

价值尺度的实质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商品价格。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有两个特点:①只需要想象的或观念上的货币。商品在交换之前,必须具有价格,否则无法交换。这个价格只要在商品上贴上一个标明货币数量的标签就行了,因为这仅是商品价值的表现,而不是商品价值的实现过程;②用观念的货币表现商品的价格,绝不是说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规定商品的价格。因为货币商品与普通商品的交换,也是等价交换。正因为货币本身具有价值,它才能表现其他商品的价值和衡量其他商品价值量的大小。

3.价格标准

由于各种商品的价值大小不同,所以各种商品的价值就会由不同的货币量表示出来,也就是说具有不同的价格。为了使不同的商品的价格能相互比较,在技术上就需要把一定量的货币商品作为货币单位,也就是价格的计量单位。货币单位包含着金属的重量及其等分标准,叫价格标准,又称为价值标度。

4.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的联系和区别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职能是基本的,货币作为价格标准是派生的。价格标准是为货币发挥价值尺度职能作用而做出的技术规定。因此,价格标准是为价值尺度服务的。但是,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是有区别的。

(1)货币发挥价值尺度职能能反映货币价值与商品价值之间的对等的关系,能代表一定的社会必要劳动量;作为价格标准,它是代表货币单位的金属重量,是衡量各种货币量的单位。因此,它是反映货币商品本身的关系。

(2)价值尺度是一种社会职能,它不受国家和人们主观意志的支配,是自发形成的。价格标准是技术职能,可由人们主观规定,而且这种规定越统一越具有普遍性,所以它可以由国家用法律来规定。

(3)货币作为价值尺度,货币商品的价值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有关;而价格标准是货币单位本身的重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无关。

(二)流通手段职能

货币在充当商品流通的媒介时,执行着流通手段的职能。

1.流通手段职能的特点

流通手段职能具有以下两个显著的特点:

(1)作为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因为商品流通过程,是实现价值的过程,必须用现实的货币进行交换。

(2)作为媒介的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可以使用不足值的货币。因为货币不是交换的目的,而是交换的手段,在交换过程中,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是转瞬即逝的媒介。这个特点为纸币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提供了可能性。

2.流通手段职能包含着危机的可能性

货币出现以后,使商品交换采取W—G—W的形式,代替了直接物物交换W—W。在直接物物交换的条件下,交换双方要求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彼此需要对方的使用价值才能进行交换。而商品流通则与直接物物交换有本质的区别。商品流通代替了直接的物物交换,克服了直接物物交换的局限性。但是,同时也使商品生产者之间自发的社会联系更加复杂,加深了商品经济内在固有的矛盾。因为商品流通过程分解为:W—G(卖)和G—W(买)是两个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行为。有卖,必须要有买。既然卖和买分成两个独立的行为,就有独立发展的可能,就有卖而不买的可能,如果卖了不买,影响别人不能卖,也影响他买,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出现社会性危机——经济危机。所以,货币发挥流通手段职能包含着危机的可能性。

(三)贮藏手段职能

1.贮藏手段职能及其产生

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以后,被人们保存、收藏起来就叫贮藏手段职能。

商品形态变化是由卖和买两个对立的行为构成的。在W—G—W中,有时是连续进行的,卖了之后马上买;有时是卖后不买,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这时货币就发挥贮藏手段职能。

货币执行贮藏手段职能,是由商品货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所引起的。随着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生产者对市场的依赖性更强。在市场经济中,通过市场竞争实现其资源配置和促进资源配置的优化,进而推进社会经济发展,就需要贮藏一部分货币。作为贮藏货币,它必须既是现实货币,又是足值货币。

2.货币贮藏的形式

货币贮藏的形式是随着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在各个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货币贮藏职能服务的目的和所采取的主要形式是不同的,货币作为贮藏手段有以下四种形式:

(1)流通手段准备金。商品生产者和商品经营者为了在有利的时候进行只买不卖的货币支出,就必须在平时实行只卖不买的货币贮藏。

(2)支付手段准备金。它是为了履行在某一时期支付货币的义务,必须事前实行货币贮藏。

(3)世界货币准备金。它是为了平衡国际收支差额所需要一定的货币贮藏。卖得多买得少,是为了今后买得多卖得少。

(4)一般社会财富贮藏。一般社会财富贮藏,是把货币作为保存财富,最适当的形式是长期贮存,货币所有者可以把它埋藏在地下,或者制成金银制品。

前三种形式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主要贮藏形式,后一种形式是最原始、最朴素的货币贮藏。

3.贮藏货币的特殊作用

贮藏手段对货币流通起着蓄水池的作用。当商品流通规模扩大时意味着需要更多的货币投入流通。这时不仅货币会从产源地被引入流通,而且,贮藏货币在蓄水池中被排出,会投入流通;当商品流通规模缩小时,就意味着商品流通的某些环节中断,从而货币就转化为贮藏。货币贮藏手段职能,自发地调节流通中货币的数量,使货币的实际流通量符合流通界对货币的需要量。但是,只有金属货币流通和可以兑换金银券流通时,货币贮藏才能发挥这种作用。

(四)支付手段职能

1.支付手段职能及其产生

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但货币运动不一定与商品运动同时进行,它可以先于或后于商品运动。当货币用于单方面的支付,而不是双方面的交换,当货币被用来清偿债务、赋税、付租金和工资等时候,货币发挥支付手段职能。

支付手段是商品流通发展的结果。商品流通既然使买卖分离,W—G—W,这个运动就有可能以赊购方式先进行第二形态变化,再进行第一形态变化以取得货币去还债。在这里货币当作支付手段,独立地把这一过程结束。

最初,这一职能与商品流通相联系,但随着商品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支付货币工资等形式相继出现。在这些关系中,价值的独立形态从一个人手中转到另一个人手中,它发挥着支付手段的职能。

从促进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扩大来说,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进一步克服了货币作为流通手段职能要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局限性。支付手段职能要求先买后卖,不卖也能买。这对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支付手段职能的特点

支付手段职能有以下几个特点:①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商品和货币在交换过程中就不再同时出现,货币运动与商品运动两者相分离,并且由货币的支付作为交换过程的补充环节而独立地结束整个过程;②商品的价格是在订立支付契约时就已确定的,也就是买者必须按契约规定金额清偿债务;③支付手段的货币,既不是作为充当媒介的手段,也不是作为贮藏的手段,而是以偿还债务工具,以支付手段的形式进入流通界的。

3.支付手段职能带来货币危机的可能性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既促进了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发展,同时又加深了买卖的进一步脱节。

从带来货币危机的可能性来说,支付手段职能的出现,意味着买卖进一步脱节。现金交易的时候,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和价值实现的作用同时发生。赊购商品时(货币延期支付),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和实现价值在时间上分离,货币先作为价值尺度对所购商品计算债务,然后在还债时又当作支付手段来实现商品的价值。由于这两种作用在时间上的分离,产生了货币危机的可能性。

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所需要的支付手段的量也会越来越多,为了节省这个量,客观上会使信用关系扩大,支付债务连锁关系也会扩大。这个支付债务连锁关系可能发生故障,如果其中某个人在约定期限内没有卖掉他的商品,他就不能清偿债务,从而影响一系列债务不能偿还,于是大家都要求现金支付,形成了危机的第二种形式,即货币危机的形式。货币危机主要表现为:债务连锁关系因债务人无力偿还而遭到破坏,大批商品卖不掉,银根紧张,银行存款大量被提取,利息率猛烈提高,金融市场一片混乱。因此,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使发生危机的可能进一步增大。当然,这仅仅是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基础同样在于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

(五)世界货币职能

随着商品流通越出国界,扩大到世界范围,货币也超越国界。当货币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时,就执行了世界货币职能。

世界货币要求货币本体(金、银)以原始的条块形式并按实际重量发挥职能。因为各个国家内部起作用的价格标准、铸币形态、纸的货币符号等是在各国经济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根据习惯或国家的强制力而获得社会意义的,对其他国家来说则毫无意义。

世界货币职能具体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①作为国际的支付手段,用来支付国际收支差额;②作为国际的一般购买手段,主要是一国单方面向另一国购买商品,货币商品直接同另一国的一般商品相交换;③社会财富的转移,如资本的转移、对外援助、战争赔款等。

货币发挥世界货币职能后,每个国家为了国内流通需要有准备金,为了市场的流通也需要有准备金。因此,货币贮藏一部分是用作国内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一部分是用作世界货币。作为世界货币准备金形式的货币贮藏,始终需要实在的货币商品,真实的金和银。

以上货币的各种职能不是孤立的,它们具有内在联系,是货币本质的统一体现。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是货币最早的两个相互联系且不可分割的职能。价值尺度职能在逻辑上又先于流通手段职能。只有一种商品成为货币后,成为一般社会财富的代表,人们才会去贮藏货币。货币作为贮藏手段职能是由于流通过程中卖后不立即买而形成的,同时贮藏手段又是潜伏的流通手段,只要流通需要,又会回到流通中去。支付手段职能的出现和发展,是以前三种职能的发展为前提的。世界货币职能则是最晚发展起来的一种货币职能。由此可见,马克思给货币各种职能所排列的顺序不是任意的,而是以商品经济的发展的顺序为依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