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时间:2022-07-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均衡国民收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现代宏观经济学之父凯恩斯全部理论的核心内容。凯恩斯的理论涉及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场和国际市场,其中仅包括产品市场且价格水平不变的短期分析称为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凯恩斯认为,在市场经济的现实条件下,国民收入主要受到了需求水平的制约,或者说,国民收入的水平主要是由社会的需求水平决定的。

一、均衡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现代宏观经济学之父凯恩斯全部理论的核心内容。凯恩斯的理论涉及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场和国际市场,其中仅包括产品市场且价格水平不变的短期分析称为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一)有效需求理论及凯恩斯关于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若干假设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揭示了宏观经济在不存在任何扰乱因素时顺畅运行的条件与前提,这就是社会的总供给应该等于社会的总需求。但是,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式并不能决定收入循环流量的大小。按照西方经济学的古典学派观点,社会的总收入主要是由总供给来决定的,因为供给可以自动地创造其自身的需求; 即使有总供给与总需求暂时的不一致,在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作用下,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也会很快重新恢复。因此,社会总收入将由与要素供给相联系的总产出即总供给来决定。但是, 1929—1933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发生了经济大萧条,企业大面积倒闭或破产,生产和产值大幅度下跌,失业急剧增加。面对这种情形,古典学派的上述经济理论既无法从理论上给予合理的解释,也无法从政策方面提出解脱困境的有效办法。值此危难之际,凯恩斯以经济危机的现实批评了“供给会自动创造自身需求”的教条,针锋相对地提出了有效需求理论。

有效需求是指既有需求的愿望又有相应的支付能力的需求。凯恩斯将经济大萧条时出现的工人大批失业,资源大量闲置的状况归结为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并认为,当社会总需求增加时,只会使闲置的资源得以利用,生产增加,创造就业,而不会引起资源的价格上升,从而使产品成本和价格基本保持不变。

凯恩斯认为,在市场经济的现实条件下,国民收入主要受到了需求水平的制约,或者说,国民收入的水平主要是由社会的需求水平决定的。他认为,由于“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性偏好”这三大心理规律的作用,即使在正常情况下,仅靠市场的自动调节机制也不足以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为此,国家必须借助政府干预的各种手段,来补足社会的有效需求缺口,才能使供给和需求在最适合的水平上达到均衡,即充分就业的均衡。

凯恩斯关于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的理论蕴涵着如下几个基本假设: 第一,现有的资源不变,技术不变,即不涉及长期中的增长问题。第二,各种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经济中存在着生产能力的闲置,因而总需求可以无限扩大。第三,价格水平不变,即不考虑价格水平的决定及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二)均衡国民收入

1.均衡国民收入的定义

均衡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指两个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的力量作用于同一物体时该物体所呈现出的一种暂时静止的状态。在微观经济学中,我们将这一概念引入商品供求关系的分析,认为如果商品的供给与需求相等,就实现了均衡,此时该商品的价格和产量称为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在宏观经济学中,我们将经济中的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时呈现出来的状态,称为宏观经济均衡,此时的总体价格水平和产出水平分别称为均衡价格水平和均衡产出水平。

均衡国民收入也称均衡产出,是指和总需求相等时的国民收入水平,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按照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决定均衡国民收入的是社会实际想要有的支出,即有效需求。当产出水平等于总需求水平时,企业生产就会稳定下来; 当产出水平大于总需求水平时,企业非意愿存货投资就会增加,占用企业流动资金并侵蚀企业利润,企业便会减产,从而造成国民收入下降; 当产出水平小于总需求水平时,企业非意愿存货投资减少,销售旺盛,利润增加,企业必然加大生产,国民收入增加。企业总会根据市场的反馈安排生产,从而一定会把生产安排在和产品需求一致的水平上。

如图10-1所示,横轴表示收入(总供给),纵轴表示支出(总需求),从原点发出的45°线上的任何一点到纵轴和横轴的垂直距离都相等,表示经济中收入(总供给)与支出(总需求)相等,即国民经济达到了均衡。

2.均衡国民收入的实现过程

均衡是一种静止状态,但均衡的形成是动态的。以下我们以两部门经济为例,说明均衡的实现过程。

假定一个经济社会中居民和企业购买产品的计划支出为1000亿美元,那么只有当该社会生产的产品为1000亿美元时,社会生产才会达到均衡,这样的收入水平才能继续稳定地维持下去。因此,社会的计划支出水平为1000亿美元,总产出也为1000亿美元,社会产出实现了均衡,此时,企业的非意愿存货投资等于零,表现为图10-2中的A点。若企业部门由于错误估计了形势,生产了1200亿美元的产品,但市场上实际需要的支出只有1000亿美元,于是就会有200亿美元的企业非意愿存货投资或非计划存货投资。此时,产品积压,企业减产,国民收入减少,形成向左收缩的趋势,直至总产出水平减少到1000亿美元,企业停止减产行为。若经济中总需求水平为1000亿美元,而经济中总产出水平为800亿美元,整个经济存在物品和劳务短缺,非意愿存货投资减少,企业为追求更多利润增加生产,存货将不断增加,国民收入增加,直至总产出水平增加到1000亿美元,企业才会停止增产行为。

图10-1 总供给等于总需求

图10-2 均衡国民收入的实现过程

3.均衡的条件

通过以上的分析,当实现了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时,或企业的非意愿存货投资等于零时,经济社会的总产出正好等于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经济实现了均衡。所以,宏观经济均衡的条件可以表示为Y=AD或IU=0。这里Y为总供给,AD为总需求,IU为企业的非意愿存货。

在两部门经济中,生产创造的收入等于计划消费加计划储蓄,即Y=C+S(这里,Y、C、S都是剔除了价格变动的实际收入、实际消费和实际储蓄),总需求由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构成,AD=C+I(这里,C、I都是剔除了价格变动的实际消费和实际投资),因此,Y=AD,就是C+I=C+S,等式两边消去C,则有:

I=S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投资等于储蓄,是指经济要达到均衡,计划投资必须等于计划储蓄。而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投资等于储蓄,则指实际发生的投资等于储蓄。前者为均衡的条件,即只有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时,经济才能处于均衡状态; 而后者所指的实际投资和实际储蓄是根据投资、储蓄的定义得到的实际数据,从事后核算来看,必然相等。

二、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

前面我们分析了均衡国民收入的概念,得出均衡国民收入决定于总需求,即Y=C+I。可见,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就是要分析总需求的各个部分即消费C和投资I是如何决定的。由于在国民收入统计中消费所占的比例多在2/3左右,份额较大,所以我们先从消费研究起。

(一)消费函数(consumption function)

不同的经济学家提出了不同的消费理论,这里我们主要介绍凯恩斯的绝对收入消费理论。

1.影响消费的因素

消费是指居民购买产品和劳务的行为,既包括耐用消费品的购买,也包括非耐用消费品的购买,还包含对劳务的消费行为。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人可支配收入水平。个人可支配收入是影响消费的最主要因素。收入水平越高,消费水平也越高,两者呈同方向变动。

第二,利率水平。利率变化会产生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替代效应是指当利率提高时,消费相对于储蓄而言变得更贵了,人们会减少消费,增加储蓄,此时,利率与消费呈反方向变动。收入效应是指利率提高时,人们认为自己的财富将增加,自己变得更富有,从而增加当前消费,减少储蓄,此时,利率与消费呈同方向变动。利率变动最终引起消费怎样的变动则取决于收入的层次。对低收入者而言,由于没有较多储蓄来获得利息收入,利率的提高对未来收入的增加影响不大,因此利率变化主要产生替代效应,利率提高,消费减少,利率降低,消费增加; 对高收入者而言,由于利率提高可以增加未来收入,因此利率变化主要产生收入效应,利率提高,消费增加,利率降低,消费减少。

第三,物价水平。价格水平对消费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价格变化对实际收入的影响来实现的。一般来说,若货币收入不变,实际收入的变化与价格的变化呈反方向变动,价格水平提高时,实际购买力下降,消费者为维持原有生活水平不变,则消费支出必然增加。反之,价格水平下降,消费者维持原有生活水平的消费支出必然减少。

第四,消费信贷。消费信贷有利于消费的增加,刺激消费者提前消费。因此,消费信贷市场越发达,机制越健全,消费者越容易获得信贷支持,消费支出越多; 反之,消费支出减少。

2.消费函数的一般表达式

凯恩斯认为,在影响消费的诸因素中,收入是消费的唯一决定因素,收入的变化决定消费的变化。如果以C代表消费,Y代表收入,消费与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称为消费函数,用公式表示为:

C=f(Y)

上述公式是消费函数的一般表达式。一般而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随着收入的变动而同方向变动,收入增加,消费增加; 收入减少,消费减少。为了简化分析,通常情况下,把消费函数看成是线性函数,则消费函数可以表示为:

C=a+b Y

式中,a为自发消费或基本消费,含义为即使收入为零,也必须有一部分支出来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这部分消费来源,可以向银行或他人借款,可以来自居民以往的储蓄。b Y为引致消费,其含义为随收入变化而变化的消费支出。上式的经济含义是: 消费是自发消费和引致消费之和。

3.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

在上面讨论的线性消费函数中,我们将b Y称为引致消费,表示消费会随收入同方向变动,那么b表示什么含义呢? 这里,我们将引入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来进一步研究消费函数及其图形。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MPC)是消费增量和收入增量之比,一般用b来表示。它是衡量收入增加所引起的消费增加量的程度的一个概念,也就是增加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其公式为:

或:

由于消费增量只是收入增量的一部分,因此,边际消费倾向总是大于0小于1,即0<MPC<1。

凯恩斯认为,人们在消费时遵循这样一种心理规律,即消费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消费不及收入增加得快。根据这一心理规律,我们得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即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边际消费倾向呈现递减的趋势。

平均消费倾向(average propensity to consume,APC)是指人们的消费支出占其收入的比率,即:

由于C=a+b Y,APC就可以表述为:

因a>0,Y>0,当b递减时,APC递减; 即使b不变,随着收入的增加,a/Y越来越小,APC也是递减的,所以平均消费倾向也呈现出递减的规律,并且APC>MPC。

4.消费表

将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用表表示出来,就构成了消费表。表10-1是某家庭的消费表。表中的数字表明,当该家庭的收入为9000元时,消费为9110元,入不敷出。当收入为10000元时,收支平衡。当收入依次增加为11000元、12000元、13000元和14000元时,消费依次增加到10850元、11600元、12240元和12830元。这说明,消费随收入增加,但增加得越来越少。这反映了凯恩斯关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基本心理规律。如表10-1所示,当收入依次增加1000元时,消费依次增加到890元、850元、750元、640元和590元。此外,从表中也可以看出,平均消费倾向始终大于边际消费倾向,且平均消费倾向同样是递减的。

表10-1 某家庭的消费表

5.消费曲线

将表10-1中的各种组合描绘在图中,就可得出消费曲线,如图10-3所示。

图10-3中,横轴表示收入Y,纵轴表示消费C, 45°线上的任何一点都表示收入全部用于消费。因此,45°线也可以被看做收入线。C=f(Y)是消费曲线。B点是消费曲线和收入线的交点,表示消费支出和收入相等。B点的左方表示消费大于收入,右方表示消费小于收入。从图10-3中可以看出,随着消费曲线向右上方延伸,它和收入线的距离越来越大,表示消费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消费增加的幅度越来越小于收入增加的幅度。消费曲线上任意一点的斜率都是与这一点相对应的边际消费倾向,而消费曲线上任意一点与原点相连而成的射线的斜率,则是与这一点相对应的平均消费倾向。从图10-3中还可以看出,随着消费曲线向右上方延伸,消费曲线上各点的斜率越来越小,说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消费曲线上各点与原点相连而成的射线的斜率也越来越小,说明平均消费倾向递减。但平均消费倾向始终大于边际消费倾向。这与表10-1中的数字是完全吻合的。

图10-3 消费曲线

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假定消费函数是线性函数,即C=a+b Y,这时消费曲线就是一条从纵轴上的a(即自发消费)出发的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如图10-4所示。在线性消费曲线上,每一点的斜率都相等。

从图10-4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消费支出由自发消费和引致消费组成,消费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也可以看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平均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及边际消费倾向与平均消费倾向的关系。

6.社会消费函数

以上讨论的是居民消费函数,宏观经济学以总量为研究对象,关注总消费与总收入的关系,研究社会消费函数。社会消费是居民消费的总和,但并非居民消费的简单加总,还需要考虑诸如社会收入分配状况、政府税收政策、公司未分配利润占净利润的比例、社会保障体系等现实因素。因此,社会消费曲线在居民消费曲线水平加总后,会由于以上因素导致斜率发生变化,但其基本形状与居民消费曲线相似。

图10-4 线性消费曲线

(二)储蓄函数(saving function)

1.储蓄的含义

经济学中的储蓄概念与日常生活中的储蓄概念有着很大的不同。在经济学中,储蓄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指可支配收入中未用于消费的部分。对居民来说,可支配收入除了消费,就是用来储蓄。也就是说,可支配收入无论是用于银行存款、手持现金,还是用于购买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或用于购买机器、设备等资本品,只要未用于消费,都属于储蓄的范畴。因此,用公式可以把储蓄表示为:

S=Y-C

2.储蓄函数的一般表达式

影响储蓄的因素主要有收入、社会保障体系、资本市场、税率、利率、人口结构等。但凯恩斯认为,收入是影响储蓄的唯一的决定性因素。收入的变化决定着储蓄的变化。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支出和储蓄都会增加,但消费支出的增加越来越少,储蓄的增加越来越多。如果以S代表储蓄,Y代表收入,储蓄与收入之间的这种依存关系称为储蓄函数,用公式表示为:

S=f(Y)

上述公式是储蓄函数的一般表达式。其经济含义是,储蓄是收入的增函数,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储蓄随收入的变化而同方向变化,但储蓄与收入并不是按同比例变化。为了简化分析,通常情况下,把储蓄函数看成是线性函数,则储蓄函数可以表示为:

S=Y-C=Y-(a+b Y) =-a+(1-b) ×Y

式中,-a是负值的自发消费,b是边际消费倾向,(1-b)为边际储蓄倾向; (1-b) × Y为引致储蓄。储蓄函数表示储蓄等于引致储蓄减去自发消费。

3.边际储蓄倾向和平均储蓄倾向

边际储蓄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save,MPS)是用来衡量收入增加引起储蓄增加程度的一个概念,其含义是指储蓄增量与收入增量之比,记为:

因为0<b<1,所以0<(1-b) <1,即边际储蓄倾向总是大于0小于1。

平均储蓄倾向(average propensity to save,ASP)表示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其公式为:

因为S=-a+(1-b)×Y,所以APS也可表示为 (1-b),则有APS<MPS,它表示边际储蓄倾向和平均储蓄倾向都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增,但在每一储蓄水平上,平均储蓄倾向都小于边际储蓄倾向。

4.储蓄表

将储蓄与收入之间的关系用表表示出来,就构成了储蓄表。根据表10-1的数据,我们可列出储蓄表,如表10-2所示。

表10-2 某家庭的储蓄表

上述储蓄表清楚地表明了储蓄和收入之间的关系,这就是,随着收入的增加,储蓄也增加,边际储蓄倾向和平均储蓄倾向都呈现出递增的趋势。

5.储蓄曲线

将表10-2中的各种组合描绘在图中,就可得出储蓄曲线,如图10-5所示。图10-5中,横轴表示收入Y,纵轴表示储蓄S,储蓄曲线S=f(Y)表示储蓄量和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B点为收支相抵点,此时储蓄曲线与横轴相交,储蓄量为零。在B点的左侧,储蓄曲线位于横轴下方,储蓄量为负; 在B点的右侧,储蓄曲线位于横轴上方,储蓄量为正。储蓄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距横轴越来越远,表示随着收入的增加,储蓄部分所占比例不断增加。储蓄曲线上任意一点的斜率都是与这一点相对应的边际储蓄倾向,而储蓄曲线上任意一点与原点相连而成的射线的斜率,则是与这一点相对应的平均储蓄倾向。从图10-5中还可以看出,随着储蓄曲线向右上方延伸,储蓄曲线上各点的斜率越来越大,说明边际储蓄倾向递增。储蓄曲线上各点与原点相连而成的射线的斜率也越来越大,说明平均储蓄倾向递增。但平均储蓄倾向始终小于边际储蓄倾向,这与表10-2中的数字是完全吻合的。

图10-5表示的储蓄和收入的关系是非线性的。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假定储蓄函数是线性函数,即S=-a+(1-b) ×Y,则线性储蓄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由于直线的斜率固定不变,边际储蓄倾向也将固定不变,如图10-6所示。

图10-5 储蓄曲线

图10-6 线性储蓄曲线

(三)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

从前面关于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分析可知,消费与储蓄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补充的关系。以线性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为例,可以将二者的关系总结如下:

第一,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互为补数,二者之和恒等于收入。这里的收入指均衡国民收入。

由于: C=a+b Y,S=-a+(1-b) ×Y

则有: C+S=a+b Y+( -a) +(1-b) ×Y=Y

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互补关系可以从图10-7中体现出来。

在图10-7中,当收入为Y0时,即消费支出等于收入,储蓄为零。在A点左方,消费曲线C位于45°线之上,表明消费大于收入,因此,储蓄曲线S位于横坐标下方; 在A点右方,消费曲线C位于45°线之下,因此,储蓄曲线S位于横坐标上方。

第二,若APC和MPC随收入增加而递减,但APC>MPC,则APS和MPS都随收入增加而递增,但APS<MPS。表现在图形上,消费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连线所形成的射线的斜率大于消费曲线的斜率,随着收入不断增加,射线的斜率越来越趋近于消费曲线的斜率,见图10-7。在储蓄曲线横轴以上的部分,储蓄曲线上任意一点与原点连线所形成的射线的斜率越来越趋近于储蓄曲线的斜率,见图10-7。

图10-7 消费曲线与储蓄曲线的关系

第三,APC和APS之和恒等于1,MPC和MPS之和恒等于1。由于C+S=Y,等式两边同除以Y,得到:即: APC+APS=1

又因为ΔC+ΔS=ΔY,等式两边同除以ΔY,得:

即: MPC+MPS=1

根据上述性质,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中只要有一个确立,另一个随之确立,即当消费函数为已知时,就可得到储蓄函数; 当储蓄函数为已知时,就可得到消费函数。

三、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这里介绍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国民收入是在宏观经济均衡中决定的,我们利用消费函数来研究二部门经济、三部门经济和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即均衡收入的决定问题。在分析经济均衡的过程中,总是从宏观经济均衡条件: 总供给等于总需求出发,在仅包括产品市场的条件下,总供给就是总收入(也即总产出),总需求就是总支出,所以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使用的就是“收入—支出模型”,而且均衡收入决定于总需求。

(一)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一个社会经济整体属于二部门经济系统是指它满足下列两条基本摆设:

(1)假设所分析的经济中不存在政府经济行为,也不存在对外贸易,只有居民和企业两个部门。消费行为和储蓄行为都发生在居民这个部门,生产和投资都发生在企业这个部门。还假定企业投资是自发的,即不随利率和产量的变动而变动。

(2)假设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制度均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这就是说,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出和收入变动,使供求相等,不会引起价格变动。这在经济学中通常被称为凯恩斯定律,这条定律显然适用于短期分析。因为在短期中,价格不容易变动,或者说具黏性。当社会总需求变动时,企业首先调整的是产出,而不是改变价格。

此外,还假定折旧和公司未分配利润为零。这样,GDP、NDP、NI、PI和DPI都相等。

在上述假设下,该社会经济整体处于宏观经济均衡时,所有企业的生产就能稳定下来。因为当生产(供给)超过需求时,企业中会增加不希望有的过多存货,也就是非计划存货投资,这时企业就会削减生产; 而当生产(供给)低于需求时,企业库存就会减少,企业就会增加生产。总之,企业根据产品销路来安排生产,一定会把生产(供给)定在与产品需求相一致的水平上。由于二部门经济中没有政府经济行为和对外贸易,对产品的总需求就只能由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构成。于是,二部门经济的经济均衡条件,也就是均衡产出条件为

Y=C+I

这里C和I分别代表居民消费支出和企业投资支出,Y代表总收入即总产出,而且这时的产出就是均衡产出。

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公式中这些量都是剔除了价格因素的实际量,不是名义量。其中C和I分别表示居民和企业实际想要有的消费和投资,即意愿消费和投资,而不是像国民收入构成公式中实际发生的消费和投资。比如,假定企业由于错误估计形势,生产了1200万美元产品,但市场实际只需要1000万美元的产品,于是就有200万美元的产品成为企业中非意愿存货投资(或称为非计划存货投资)。这部分存货投资在国民收入核算中是投资支出的一部分,但不是计划投资的一部分。因为,在国民收入核算中,实际产出总等于计划支出加非计划存货投资。但是均衡产出仅指与计划需求相一致的产出。因此,在均衡产出水平上,非计划存货投资等于零。

由于均衡产出是与总需求相等时的产出,也就是社会经济整体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用E代表支出,Y代表产出或收入,则经济均衡的条件,也就是均衡产出的条件为:

Y=E

这个条件可用图10-8所示的曲线来表示。在图中,纵轴表示支出E,横轴表示收入或产出Y,从原点出发的45°线上的各点都表示支出和收入相等。

图10-8 支出决定产出

均衡产出就是与总需求相等时的产出,可以在图中得到表示。如果总支出(即总需求量)记为AE,则图中B点是均衡点,与B点相对应的支出为AE,均衡产出为Y*,则Y*=AE。说明生产数额正好等于总共需要支出(消费加投资)的数额。若产出大于Y*,非意愿存货投资(用IU表示)就大于零,企业要削减生产; 反之,企业就会扩大再生产。因此,社会经济整体总是要趋于Y*这个均衡产出水平的。

由于生产创造的收入等于计划消费加计划储蓄,即Y=C+S,则得出:

C+S=C+I

从而得到均衡产出条件的另一个表达形式为:

I=S

这表明只有储蓄等于投资,才能实现经济的均衡; 如果储蓄大于投资,就意味着总收入大于总支出,经济处于需求不旺的状态,存货投资超过意愿存货投资水平; 如果储蓄小于投资,意味着总收入小于总支出,经济出现需求过旺的现象,存货投资低于意愿存货投资水平。

要着重说明的是,这里的投资等于储蓄,经济达到均衡; 计划投资必须等于计划储蓄,是指经济活动事前的储蓄与投资必须相等的关系。这完全有别于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I=S,其中储蓄始终等于投资,是指实际发生了的经济活动事后的储蓄与投资的恒等关系。

为决定二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将消费函数代入均衡产出条件式中。这里用最简单的线性消费函数C=α+βY代入,则得到二部门经济的收入—支出模型为:

Y=C+I 均衡条件

C=α+βY 消费函数

联立解,得到均衡产出,即国民收入为:

可用图10-9(a)所示的曲线来表示二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消费曲线C向上平移I个单位后,与45°线的交点E(均衡点)的横坐标值便是均衡产出,即国民收入Y*

图10-9 二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用该形式的模型决定国民收入,可用图10-9(b)所示的曲线来表示。储蓄曲线S与水平线I(因为投资不随收入变化而变化)的交点E(均衡点)的横坐标值便是均衡产出,即国民收入Y*

(二)三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决定

三部门经济是指没有对外贸易的封闭经济系统,也就是二部门经济引进政府部门后构成的经济系统。政府的经济行为表现在: 一方面政府有收入,如向居民和企业征税,记为T0; 另一方面政府有支出,购买产品(物品和服务)记为G,以及给居民的转移支付记为Tr。记为T=T0-Tr,用来表示政府的净税收收入。记为Yd=Y-T,便是可支配收入。这时,社会经济整体的总收入为Yd+T=Y,总支出为C+I+G,于是,三部门经济的均衡产出条件为:

Y=C+I+G

因此,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支出模型为:

联立解,得到均衡产出

Y=C+I+G 均衡条件

C=α+βYd消费函数

Yd=Y-T 可支配收入

可用图10-10(a)所示的曲线来表示三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决定。消费曲线C向上平移I+G个单位后,与45°线的交点E(均衡点)的横坐标值便是均衡产出,即国民收入Y*

用该形式的模型决定国民收入,可用图10-10(b)所示的曲线来表示。储蓄曲线向上平移T个单位,与水平线I+G相交得到均衡点E的横坐标值就是均衡产出,即国民收入Y*

(三)四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决定

四部门经济是指开放经济系统,也就是三部门经济引进域外部门后构成的经济系统。这里所说的一个社会经济整体的域外部门(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是指该社会经济整体与它的贸易构成对外贸易。

图10-10 三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决定

世界各国的经济是通过国际贸易、国际资金流动紧密相连的。进出口贸易是一个社会经济整体的经济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该社会经济整体的经济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于我国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国内需求不旺,出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考察对外经济部门的作用对我国尤其有意义。

进口是一个社会经济整体对其域外产品(物品和服务)的需求,意味着该社会经济整体收入的一部分将支付给域外部门。进口产品可能用来消费,也可能是用来投资,比如购买一瓶法国香水是消费行为,航空公司购买一架波音飞机是进行投资; 进口也包括购买域外的服务,比如中国学生到英国去旅游,便是消费英国提供的旅游服务,这也属于进口。进口受到一系列因素影响,包括该社会经济整体的收入、消费习惯、经济结构等,其中收入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一般来说,收入越高,对进口的需求就会越大。进口需求函数的线性形式为:

M=M0+γY

其中,M表示进口; M0表示自发性进口,是该社会经济整体的域内无法生产的必需品,一般是为了维持社会经济整体正常运行必需的资源等; γ称为边际进口倾向,表示收入增加一个单位时,进口的增加数量,是一个大于0小于1的常数,表示进口与收入是正相关关系。

出口是域外对域内产品(物品和服务)的需求,意味着域内收入有一部分来自域外。域内的出口便是域外的进口,主要由域外的收入、消费习惯、经济结构等因素决定,域内对出口的影响很小,从这个意义出发,在分析中可以把出口X看做一个常量。

于是进口与出口的差额NX=X-M,即净出口,它构成总需求的一部分,因此四部门经济中的总需求,即总支出为:

C+I+G+NX

四部门经济的均衡产出条件为:

Y=C+I+G+NX

所以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支出模型为:

Y=C+I+G+NX均衡条件

C=α+βYd消费函数

Yd=Y-T 可支配收入

M=M0+γY 进口函数

NX=X-M 净出口

联立解,得到国民收入,即均衡产出:

与前面的讨论类似,也可用图形表示,还可以用储蓄函数来表示均衡产出条件,可得另一种形式的四部门经济收入—支出模型为:

I+G+NX=S+T 均衡条件

S=Yd-C 储蓄函数与消费函数的关系

C=α+βYd消费函数

Yd=Y-T 可支配收入

M=M0+γY 进口函数

NX=X-M 净出口

解出国民收入,即均衡产出。

四、乘数理论

乘数理论(multiplier theory)的产生与1920—1930年间英国发生的经济危机有关。这次危机使英国的失业人口达到100万之众,给政府形成了巨大的压力。1929年,劳埃德提出由政府举办公共工程来消除失业的竞选宣言,由此引发了一场争论。当时还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的学生卡恩提出,总需求的任何变动,如消费的变动、政府支出的变动、税收的变动、净出口的变动等,都会引起国民收入更大的变动。他将这一现象称之为乘数现象,并在1931年发表的《国内投资与失业的关系》一文中首次提出。1936年凯恩斯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沿用了卡恩的观点,并通过引入边际消费倾向概念,系统地阐述了投资乘数原理。

所谓乘数,是指自发总需求的变动所引起的均衡收入变动的倍数,或者说是指国民收入的增加量与引起这种增加量的自发总需求(如自发投资、自发消费、政府购买支出、税收、转移支付、净出口的变动等)的增加量之间的比率。如果用KI表示投资乘数,ΔI表示投资增加量,ΔY表示国民收入增加量,则投资乘数的计算公式为:

乘数是这样产生的: 自发总需求(或其中任何一部分)的增加首先会使国民收入等量增加,这种国民收入的增加中又必然会有一部分用于支出,从而使总需求又一次增加,这种总需求的增加又会使国民收入再增加。这样,总需求与国民收入的增加便会无限循环下去,形成一种连锁反应,最终使国民收入的增加数倍于最初自发总需求的增加。反之,如果自发总需求减少,也同样会产生乘数效应,并最终使国民收入的减少数倍于最初自发总需求的减少。

假定企业投资增加100亿美元,这100亿美元即形成要素所有者(消费者)的收入,若边际消费倾向为0.8,则消费者将80亿美元用于消费,即构成企业80亿美元的收入,于是进一步形成企业的要素所有者的收入,要素所有者获得收入以后,会将其中的64亿美元用于消费,如此循环下去,整个社会的投资品和消费品的增加量即为:

100+0.8×100+0.64×100+0.512×100+…+0.8n-1×100+…=500(亿美元)

于是,投资乘数:

投资乘数的大小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 根据投资乘数产生的原理,当自发投资增加ΔI时,收入的增加量为:

所以:

可见,乘数的大小与边际消费倾向有关。边际消费倾向越大,居民消费意愿越强,乘数效应越大。这主要是因为,在每一轮国民收入增加后,所带动的需求增加的大小与边际消费倾向成正比。边际消费倾向越大,进入下一轮的需求增加的幅度也就越大,对国民收入的带动作用也越大。

乘数理论反映了现代经济的特点,即由于经济中各部门之间的密切联系,某一部门支出的增加必然在经济中引起其他部门的连锁反应,从而引起国民收入更大的增加。从这种意义上说,乘数理论是适用于各种经济的一个一般规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