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上海实现转型发展的路径探问

上海实现转型发展的路径探问

时间:2022-07-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十二五”时期,上海进入了“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关口。也就是说,上海能不能建设成为创新型城市?直接关系到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发展的未来。种种迹象表明,上海经济发展已经开始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需要跃上更高的经济台阶。但是,在上海的未来征途中,仍然还存在着种种障碍。

“十二五”时期,上海进入了“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关口。也就是说,上海能不能建设成为创新型城市?上海经济发展能不能实现创新驱动?直接关系到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发展的未来。

思考之一:创新驱动是转型发展的唯一选择。

当前,上海经济已经跨越了人均GDP1万美元的目标,进入了一个新的战略发展时期。在这个新的时期,唯有积极推进创新驱动,才能最终使上海经济实现转型发展。

新发展需要步入新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紧紧抓住了浦东开发开放的历史性机遇,逐渐实现了城市性质从传统工商业城市向经济中心城市的转型,初步实现了产业结构、布局结构、就业结构等的战略性调整,保持了经济稳定增长的良好势头。种种迹象表明,上海经济发展已经开始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需要跃上更高的经济台阶。但是,如何去面对新阶段的发展之门槛?

新阶段需要实现新跨越。实际上,近年来上海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开始呈现出了阶段性的变化,以资源为特征的要素紧张状况开始显露,土地、劳动力等资源性要素价格开始不断提高,整个城市商务成本抬升的压力逐渐增大,一些产业的优势逐渐弱化,甚至开始转变为劣势。这充分说明,传统的以资源投入与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迫切需要在高位平台上实现新的跨越。那么,新的驱动力在哪里?

新跨越需要寻找新路径。要实现新跨越,就必须寻找发展的新路径。但是,在上海的未来征途中,仍然还存在着种种障碍。例如,在产业发展方面,先进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传统制造业的市场竞争力有待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知名品牌还比较缺乏;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瓶颈不少,增长的突破口还不多。在城市发展方面,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日趋显现,城镇结构和布局的矛盾需要化解;在体制机制方面,科技、教育、产学研结合以及国有企业等方面的体制性障碍和机制性问题,都影响了上海优势的发挥和“四个中心”的建设。在如此态势下,唯有通过创新驱动才能寻找到转型发展的新路径。

思考之二:创新驱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实质,就是要以创新为核心,以形成人才高地为关键,以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目标,通过形成城市创新体系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实现经济增长由物质推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

首先,要破解创新驱动的主要障碍。目前,实施创新驱动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障碍与瓶颈,也有不少难题需要得到有效解决。其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职能调整不到位;二是企业创新主体不到位;三是城市创新体系不到位;四是创新驱动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不到位;五是政策链、技术链、资金链、服务链、人才链不完整。

其次,要谋划创新驱动的重大突破。推进创新驱动的重大突破:一是推进全方位的创新。在科教创新的同时,还必须在各层面、各领域推进创新活动,包括体制、机制、政策、组织和规则等创新。二是大力集聚各类人才。人才是实现创新驱动的重要支柱,要形成人才结构合理、人才总量充沛、人才素质适应以及人才开发、使用的良性机制。三是构建产业高地。创新驱动的最终成果之一,是能不能形成产业高地,包括先进制造业高地和现代服务业高地。四是构建平台,包括教育平台、人才平台、技术平台、服务平台、信息平台、环境平台、金融平台和制度平台。

再次,要形成创新驱动的主要抓手。以公共平台为重要载体,通过一系列的抓手来推动创新驱动。一是探索设计新型研发机制,促进企业创新主体到位;二是加快高层研发机构集聚,提升创新能级和水准;三是建设科技基础设施,提供创新服务保障;四是优化科技创新项目布局,提升中长期发展后劲;五是数量与质量兼顾,优化教育与人才资源的配置;六是市场与政府协同,促进教育与科研及产业融合;七是深化行政审批改革,降低企业创新创业门槛;八是充分调动区县的积极性,引导形成特色产业集群;九是以打开退出通道为落脚点,优化创业投资市场环境;十是以发展中介机构为切入点,促进技术资本高效互动。

最后,要落实创新驱动的政策措施。为了推进创新驱动,还必须采取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措施。一是支持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二是强化科技创新资源共享;三是加大财政的科教支出;四是吸引一流研究机构和高校落户;五是强化终身教育和职业教育;六是疏通企业、高校、研究机构人才流动通道;七是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的积极性;八是对于政府布局的战略项目实施强制创新;九是鼓励和促进风险投资的发展;十是支持专业性中介机构发展;十一是发挥区县在产业升级中的作用;十二是降低科技型的企业创业门槛。

(原文刊于《解放日报》(观点),2011年3月15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