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粮食生产是如何变化发展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粮食生产是如何变化发展的

时间:2023-07-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的变化发展大致经历了改革前和改革后两个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1977年为第一阶段,历时28年。分期来看,1950年是中国共产党全面执政的第一年,当年粮食产量较上年猛增16.7%。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大包干”在全国加速推广。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的变化发展大致经历了改革前和改革后两个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1977年为第一阶段,历时28年。在这一阶段,粮食播种面积从16.5亿亩扩大到1977年的18.1亿亩,总产量先后跃上3000亿斤、4000亿斤和5000亿斤3个台阶,粮食单产从69公斤/亩提高到157公斤/亩。这一时期,物质装备和科技水平逐步提高,有效灌溉面积由1952年的2.99亿亩扩大到1977年的6.75亿亩,增长了1.26倍;杂交水稻等新品种培育取得重大突破;现代化生产要素投入增加,化肥施用量(折纯)由7.8万吨增加到648万吨,增加了82倍。分期来看,1950年是中国共产党全面执政的第一年,当年粮食产量较上年猛增16.7%。1950—1958年,粮食产量连续9年出现增长,由1949年的1.13亿吨增加到1958年的1.98亿吨。1959—1961年,粮食连续3年大幅度减产,1961年产量减为1.37亿吨。1962年开始,粮食生产开始恢复。1966年的粮食产量为2.14亿吨,首次超过1958年的产出水平。此后,粮食生产稳步提高,1977年的粮食产量已经达到2.83亿吨(1976年产量为2.85亿吨,是改革前的最高产出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为第二阶段,历时37年(含1978年)。在这一阶段,我国粮食产量先后跨上6000亿斤、7000亿斤、8000亿斤、9000亿斤、10000亿斤、11000亿斤、12000亿斤这7个台阶,特别是2004年以来连续11年增产,连创历史新高,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时期,我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取消粮食统购统销制度,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抗灾能力不断增强;先后实施了商品粮基地县、大型商品粮基地、农业综合开发、优粮工程、种子工程、植保工程等项目建设,取消了农业税,建立了对种粮农民的“四项补贴”(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制度,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分期来看,1978年是个丰收年,当年粮食产量增加2204万吨,并且首次站上3万吨整数关。1979年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第一年,除极个别地方偷偷尝试“包产”外,全国绝大多数地方还是公社体制。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大包干”在全国加速推广。1984年,粮食总产量增产3278万吨,并首次突破4亿吨。1985年,我国粮食减产2820万吨,当年物价指数11.9%,突破两位数。1990年,粮食大丰收,达到44624万吨,当年增产3869万吨。1990—2003年,粮食产量长期徘徊,基本上是在4.4亿—5亿吨之间波动。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出现“十一连增”,由2003年的43067万吨增加到2014年的60710万吨,累计增长4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