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浙江省百强企业发展报告

浙江省百强企业发展报告

时间:2022-07-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百强企业中,国有企业21家,民营企业79家,与上年持平。百强企业研发费用增长14%,平均研发费用投入达4.14亿元。其中,浙江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资产总额达到1826.18亿元,位居第一;其次是浙江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资产,总额为1700.34亿元;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资产总额为1301.33亿元,列居第三位。浙江省百强企业从2006年至2015年营业收入总额和资产总额年均增长分别为17.68%和19.01%,年均增长幅度较为稳健。

浙江省企业联合会 浙江省企业家协会

浙江省工业经济联合会 浙江省企联企业研究院

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的统一部署,在各市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工业经济联合会,省级各行业协会、各有关部门和广大企业的大力支持下,本着企业自愿申报,有关部门审核把关的原则,浙江省企业联合会、浙江省企业家协会、浙江省工业经济联合会按照国际和国内通行规则,自2003年以来第十三次向社会公布浙江省百强企业榜单,包括《2015浙江省百强企业》《2015浙江省制造业百强企业》《2015浙江省服务业百强企业》《2015浙江省成长性最快百强企业》。以此进一步激励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创业创新、提质增效,推动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稳步发展,继续走在前列。

2014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浙江省百强企业坚持转型发展,推进结构调整,积极创业创新,在经济新常态形势下继续取得积极成效,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百强企业全年实现营业收入总额达到37638.87亿元,较上年增加了8.03%;纳税总额1704.37亿元,增加87.49亿元,增幅达5.41%。百强企业资产总额26008.66亿元,增加14.71%;有48家企业入围2015中国企业500强。二是结构调整成效逐步显现。随着互联网等新型营销业态拓展,商贸流通行业竞争日趋激烈,服务业百强营业收入、净利润和资产总额分别增长了4.06%、0.06%和14.62%。三是国企民企齐头并进,民营企业功不可没。百强企业中,国有企业21家,民营企业79家,与上年持平。从主要经济及效益指标看,浙江省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总体格局没有变化。四是创业创新步伐加快。百强企业研发费用增长14%,平均研发费用投入达4.14亿元。企业拥有专利数增长21.29%,平均拥有专利数达378项。五是国际化和兼并重组成为企业做大做强的主要途径。六是盈利能力不容乐观。百强企业实现净利润1066.15亿元,增长4.08%;但是平均资产利润率为4.10%,比上年减少0.42个百分点;平均营业收入利润率为2.83%,减少了0.11个百分点。

一、2015浙江省百强企业的规模特征

(一)百强企业营业收入总额持续增长

2015浙江百强企业营业收入总额达到37638.87亿元,较上年34840.12亿元增加了8.03%,增幅与2013年的13.42%相比下降了5.39个百分点,符合经济增速换挡期特点,但是在全省国民经济发展中仍占有非常重要和突出的地位和作用。其中,有7家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与上年持平;15家企业营业收入在500亿—1000亿之间,78家企业营业收入在100亿—500亿之间。省物产集团公司以2144亿元位列百强之首,第二至第三名依次是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海亮集团有限公司。(详见表1)

表1 2003-2015年浙江百强企业营业收入、资产总额趋势表

(二)百强企业的资产总额不断提高

2015浙江百强企业资产总额达到26008.66亿元,较上年22673.31亿元增加了14.71%,增幅上升了5.57个百分点。其中,浙江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资产总额达到1826.18亿元,位居第一;其次是浙江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资产,总额为1700.34亿元;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资产总额为1301.33亿元,列居第三位。

浙江省百强企业从2006年至2015年营业收入总额和资产总额年均增长分别为17.68%和19.01%,年均增长幅度较为稳健。(详见图1)

图1 2003-2015浙江百强企业营业收入、资产总额走势图

(三)百强企业格局较为稳定,做强做优的趋势明显

2015浙江百强企业入围门槛逐年提高。其中,综合百强企业入围门槛的营业收入由2014年的113.09亿元提高到今年的117.04亿元,提高了3.95亿元,提高幅度为3.49%,营收规模进一步增大。制造业百强的入围门槛为68.79亿元,提高了5.38%。服务业百强的入围门槛为10.68亿元,下降了17.08%,随着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等新兴商业业态的拓展,商贸流通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但是服务业百强企业的营业收入、净利润和资产总额分别增长了4.06%、0.06%和14.62%。

综合百强的入围门槛由2006年的营业收入32.49亿元,到2015年的117.04亿元,年平均增长15.71%。(详见表2)

表2 浙江省历年百强入围门槛变化情况

浙江大企业格局较为稳定,做强做优的趋势明显。2015百强企业换榜10家,与2014年7家相比,换榜率略有提高。换榜企业的行业分布与去年基本一致,分别分布在:化学及化学制品、化学纤维制造业,交通运输、物流业,建材加工业,机械及零部件制造业,纺织服装业,商贸流通业6个行业各1家,电气及电池2家,房地产、建筑业2家。(详见图2)

图2 浙江省历年综合百强、制造业百强、服务业百强入围门槛走势图

(四)百强企业在全国的地位有所增强

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发布的2015中国企业500强榜单,浙江省进入2015中国企业500强企业数有48家,比上年增加3家;有98家企业入围2015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比上年增加6家;有65家企业入围2015年中国服务业500强企业,比上年增加6家。(详见表3)

表3 2014-2015年浙江省进入中国500强企业家数

(五)百强企业规模差距悬殊

浙江百强企业发展持续稳步,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但规模差距悬殊,特大型企业仍然偏少。2015浙江百强企业前10位企业营业收入总额、资产总额、净利润、纳税总额、研发费用分别占到百强企业的50.06%、25.07%、17.67%、27.85%、36.04%,分别是后十位企业的15.03、9.22、6.03、11.90、15.02倍。(详见表4、图5)

表4 2014-2015年浙江百强企业前十位主要指标占比及变化情况

图3 2015年浙江百强企业前十位与后十位各项数据比较

二、2015浙江百强企业经济效益分析

(一)百强企业净利润增幅略有回升

2015浙江百强企业净利润总额仍保持在千亿元以上,达1066.15亿元,比上年1024.38亿元增长4.08%。其中有2家企业净利润超过60亿—100亿元之间,有36家企业在10亿—50亿元之间,有61家企业净利润在10亿元以下,1家企业亏损。

百强企业净利润增长企业59家,比上年的74家减少15家。企业的盈利空间进一步收窄,将会加快影响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企业盈利能力亟待提高。(详见图4)。

图4 2003-2014年浙江百强企业净利润增长走势图

(二)资产利润率呈下降趋势

2015年浙江百强企业平均资产利润率为4.10%,比上年4.52%减少0.42个百分点;平均营业收入利润率为2.83%,比上年2.94%减少了0.11个百分点。

18个行业当中,平均资产利润率最高的是食品、饮料制造业,资产利润率达16.43%;其次是矿产、能源内外商贸及批发业,医药制造业、烟草加工业。有6个行业资产利润率出现增长,比去年少3个,增长幅度最大的仍是医药制造业;12个行业平均资产利润率下降。(详见表5)

表5 2015年浙江百强企业分行业平均资产利润率

(三)企业纳税能力稳定增长

2015浙江百强企业纳税总额1704.37亿元,比上年1616.88亿元增87.49亿元,增幅5.41%。其中有1家企业的纳税额超过300亿元;有6家企业的纳税额在50亿—300亿元之间,有93家企业的纳税额30亿元以下。

18个行业中,纳税额最高的依然是烟草加工业,达316.43亿元,比上年增加31.82%;纳税额增长的有12个行业,6个行业出现负增长,负增长行业比上年少1个;受国际油价等大宗商品价格变动影响,石油产品、炼焦及其他燃料加工业连续三年出现负增长;商贸流通、交通物流业竞争日趋激烈,纳税呈下降趋势。(详见表6)

表6 2015年浙江百强企业分行业纳税额

(四)营业收入利润率不乐观

2015浙江百强企业涉及的18个行业中,营业收入利润率最高的是能源供应与开发业,收入利润率达12.73%;有6个行业平均营业收入利润率出现增长,比去年少4家;12个行业的平均营业收入利润率下降。(详见表7)

表7 2015年浙江百强企业分行业平均营业收入利润率

三、2015浙江百强企业的行业分布特征

(一)行业分布以传统产业为主

2015浙江百强企业共分布于18个行业,分别为电气及电池制造业,房地产、建筑业,纺织服装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化纤制造业,机械及零部件制造业,家电及配件制造业,建材加工业,交通运输、物流业,矿产、能源内外商贸及批发业,能源供应与开发业,商贸流通业,石油产品、炼焦及其他燃料加工业,食品、饮料制造业,橡胶塑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冶金金属制品业和医药制造业,同去年格局相同,数量变动也不大。(详见表8)

表8 2015年浙江百强企业分行业数量分布及变化情况

世界500强企业的行业分布主要在金融保险、能源采矿、汽车及零部件、连锁经营贸易、电信与公共设施、电子电气设备、化学制药、航空与防务等行业,这也是浙江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的方向。(详见表9)

表9 2015年世界500强企业行业分布表(前20位)

从2015年浙江百强企业分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传统优势产业仍占有重要地位。(详见表10)

表10 2015年浙江百强企业分行业主要经济指标

(二)制造业仍是浙江经济发展的主引擎

2015浙江百强企业中制造业企业62家,比2014年增加2家,营业收入达23162.38亿元,比上年21457.44亿元增长7.95%,占百强收入总额的61.54%,占比与2013年基本持平;服务业企业22家,比上年增加了3家,营业收入为9957.12亿元,比上年8461.78增加17.67%,占百强收入总额的26.65%,比上年占比24.29%增加了2.36个百分点;建筑业企业16家,比上年减少1家,营业收入达4519.37亿元,比上年4920.90亿元减少了8.16%,占百强收入总额的12.09%,比上年占比14.12%减少了2.03个百分点。(详见表11、图5)

表11 2012-2015年浙江百强企业产业所属类型比重变化表

图5 2012-2015年浙江百强企业产业类型比重变化图

四、2015年浙江百强企业的区域分布

(一)环杭州湾地区是浙江百强企业的主要所在地

2015年浙江百强企业的地区分布中杭州41家,比上年多1家;宁波22家,比去年多2家;绍兴16家,比去年少2家;温州10家,比去年少2家;湖州3家,与去年持平;金华3家,比去年多1家;丽水2家,嘉兴2家,衢州1家,与去年持平。(详见表12)

表12 2015年浙江百强企业市地分布及主要经济指标

(二)企业总部向中心城市集聚趋势明显

中心城市能提供良好的教育、医疗、居住条件,具备人才、资金、信息、技术等高端资源,大企业要保持持续发展,必须走资金技术密集型路子,在中心城市寻求高端资源。(详见表13)

表13 2015年浙江百强企业经济指标市地比重分布表

五、2015年浙江百强企业的所有制分布

2015年省百强企业中,国有企业21家,民营企业79家,与上年持平。民营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兼并重组及上市融资,取得了快速发展,在百强企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从企业数量、主要经济及效益指标和研发投入看,浙江省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总体格局仍将持续,未来将会出现更多的百亿、千亿级民营企业及混合所有制企业。(详见表14、表15)

表14 2015年浙江百强企业主要指标所有制分布情况

表15 2015年浙江省百强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变化情况

六、2015浙江百强企业创新能力分析

(一)研发费用投入

2015浙江百强企业共有83家填报了研发费用,比上年82家增加1家,共投入研发经费343.87亿元,比上年301.65亿元增加14%,民营企业研发费用占比达91.78%。平均研发费用投入4.14亿元,比上年3.68亿元增长0.46%。其中研发费用在10亿—100亿之间的有6家;研发费用在1亿—10亿元的有52家企业,1亿以下的25家。我省百强企业对研发的投入一直来非常重视,自2006至2015的百强企业年均研发投入增长达16.89%。(详见表16)

表16 2015年浙江百强企业中研发经费投入6亿元以上的企业

(二)专利

2015年浙江百强企业中有76家企业提供了专利数据,比上年增加2家,共拥有发明专利数28723项,比上年23681项增加了5042项,增幅达21.29%,但增幅减少了0.34个百分点;拥有专利数300项以上的企业有17家,比去年减少4家。拥有专利数量较多企业中,第一名是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拥有专利9177项,第二名是浙江龙盛控股有限公司,拥有1996项专利。(详见表17)

表17 2015年浙江百强企业中拥有专利数排前十五位的企业

七、2015年浙江百强企业的国际化程度

(一)海外收入

2015年浙江百强企业中共有42家家企业填报了海外收入,海外收入总额达3616.79亿元,比上年2841.99亿元增加27.26%,增幅达14.98个百分点;海外收入占总营业收入的比例达9.61%,比上年8.16%增加1.45个百分点;海外收入最高的是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达1295.13亿元,比上年增加14.64亿元,其次依次为杭州汽轮动力集团有限公司272.23亿元、浙江省国际贸易集团有限公司271.65亿元;海外收入千亿元以上1家,海外收入百亿元以上企业共有以上6家,50以上亿元企业8家;单个企业中海外收入占比最高的是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比例达84.13%。(详见表18)

表18 2015年浙江百强企业中海外收入排前十五位的企业

(二)海外资产

共有36家企业填报了海外资产,比上年减少3家;海外资产总额达1480.74亿元,比上年1380.27亿元增加100.47亿元,增幅达7.28%;海外资产占资产总额的比例为5.69%,比上年6.09%,下滑0.4个百分点;海外资产最高的是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达830.50亿元,比上年增长6.54亿元,其次是万向集团公司150.28亿元、正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5.38亿元、卧龙控股集团有限公司60.73亿元;海外资产百亿元以上企业共2家,50亿—100亿元企业3家;单个企业中海外资产占比最高的也是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比例达63.82%。(详见表19)

表19 2015年浙江百强企业中海外资产排前十五位的企业

(三)海外员工

共有33家企业填报了海外员工,比上年减少3家;海外员工总数达74817人,比上年67138人增加7679人;海外员工占总员工人数的比例达4.22%,比上年7.84%减少3.62个百分点;海外员工数量最多的是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达25260人,比上年增长7.13%,其次是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万向集团公司、卧龙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海外员工2000人以上的企业共5家,比上年少2家。(详见表20)

表20 2015年浙江百强企业中海外员工占比排前十位的企业

八、2015年浙江百强企业的兼并重组情况

近年来,各行业、各领域企业通过合并和股权、资产收购等多种形式积极进行整合,兼并重组步伐加快,产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取得明显成效,成为企业做大做强的主要途径。2015年浙江百强企业中有20家企业实施了兼并重组活动,共并购重组了40家企业,比上年的53家减少了13家。

14家民营企业兼并重组了28家企业,占70%;6家国有企业兼并重组了12家企业,占30%。(详见图6)

图6 2015年浙江百强企业并购重组所有制分布

从兼并重组的产业归属看,主要涉及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与房地产业三大领域,其中制造业发生并购24家,占60%,服务业13家,占32.5%,建筑业3家,占7.5%。(详见图7)

图7 2015年浙江百强企业兼并重组产业分布

从兼并重组的主体企业来看,绿城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兼并重组的企业数量最多,达到6家,其次依次为卧龙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龙盛控股有限公司、巨化集团公司各4家。(详见表21)

表21 2015年浙江省百强企业兼并重组情况

2015年浙江百强企业拥有的全资和控股公司数、参股公司数和分公司数分别达到4350家、1729家和3390家,分别比上年增加33家、增加51家和减少551家。拥有全资和控股公司数最多的是中国石油化工股份公司浙江石油分公司,达到242家;拥有参股公司数最多的是森马集团有限公司,达到204家;拥有分公司数最多的是人民电器集团有限公司,达到2455家。

九、企业面临的新形势和挑战

浙江百强企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阶段的必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的结果。从旧常态走向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速甚至低速增长,遍地狼烟的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兼并重组、淘汰落后,大企业面临的挑战和风险是前所未有的。

(一)低成本劳动力资源“一去不复返”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4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已经降至9.16亿人,比2010年净减少了近2500万人;0—14岁年龄人口比例为16.6%,而世界平均为27%,中国已经属于严重少子化;预计到2015年我国60岁年龄人口占比将达到16.7%。由此可以做出基本判断,我国企业的用工成本优势将不复存在,人口结构的快速少子化和老龄化将对中国大企业产生长期影响。

(二)颠覆性技术创新对传统商业模式的重构

颠覆性技术创新的最大特征是技术发展与市场需求相互推动,遵循技术路径,充分挖掘、满足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创造新需求,开拓颠覆性技术商业化的市场空间,同时,市场推动颠覆性技术加快成熟。随着新的市场需求不断涌现,推动颠覆性技术更加完善,现实新市场需求不断显现,技术和市场产生共振效应,迅速衍生出适应不同细分市场的技术形态,最终获得广泛的商业化应用和规模化生产。其结果是必然带来商业模式创新,通过创造新价值的传递和分配方式,使颠覆性技术的价值增值链贯穿于整个产业体系,从而对原有产业组织和商业模式进行重构。

(三)产业结构调整势不可当

浙江省已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后半段,产能过剩将成为行业常态。从消费结构上看,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第一轮经济增长周期,是主要为了满足人们的“衣、食”需求的工业化,食品、纺织、家电等产业高速发展;从90年代末至今的第二轮经济增长周期,则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住、行”需求,房地产、汽车等产业是龙头产业,带动了钢铁、建材、机械、化工、电子、能源等关联产业,这一过程中城镇化进程加快进行,投资增速水平高(超过20%),增长空间较第一轮增长更长,规模更大,但重化工特征突出,国民经济“重型化”趋势显著,服务业比重不高。近两年经济增长特征表明,耐用消费品、房地产、汽车等初级消费需求已经得到很大程度的释放,靠房地产业、汽车及相关支撑产业大规模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时代或许已经结束。传统制造业将进入较长期的去产能化和转型升级过程,消费结构升级则是永恒的主题,开发并满足“大众高消费阶段”市场是大企业努力的方向。

(四)节能减排实现“零容忍”

2014年以来,国家出台一系列能源领域大气污染防治配套政策措施,遏制雾霾天气发展,加强重点地区清洁能源保障,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2015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新环保法”,新法规定:对情节严重的环境违法行为适用行政拘留;对有弄虚作假行为的环境监测机构以及环境监测设备和防治污染设施维护、运营机构,规定承担连带责任。2015年2月通过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并于4月发布施行;征收“环保税”也已经进入倒计时。环境成本过去由民众来承担,随着民众维权意识的提高,这项隐性成本迅速显性化,现在要由企业和政府来承担,起码是分担。

(五)体制改革红利能否顺利释放

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问题在于,过去的改革,是全体受益型的增量改革,难度较小;现在的改革,是利益调整的结构性改革,到处是深水区、险滩和硬骨头,难度极大。在中企联组织的调研中,有企业反映许多地方存在“中央踩油门、省里挂空挡、市县踩刹车”的现象,改不动,改得慢,拖着改,改革时间往后推,已经成为一种让人习以为常的现象。简政放权和深化改革的政策在企业层面大打折扣,企业要承受一段“传统增长动力丧失、新增长动力尚未形成”的“增长动力空档期”或“衔接期”。

十、应对挑战、抓住机遇、提升竞争力的建议

新常态下,机遇和挑战并存。大企业要提高自身的环境适应能力,放下包袱主动出击,抓住体制机制改革、“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扶持政策等重大机遇,提升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在经济发展中能够“顶天立地”,争做创新型企业和引领型企业。

(一)转变发展理念,加快结构调整

要充分认识到在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速度下行是必然趋势,经济增长动力必将发生变化,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要以做强做优为企业核心目标,确保有质量、有效益的增长。要借助体制改革红利和人才红利,加大研发投入,坚持创新驱动战略,重构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技术导向型扩张。要确立“技术立企”方针,通过实施“众筹、协同、共享”策略,使企业结构转向轻量化和高技术化,实现“两高(高技术密集、高附加值)”“两大(市场潜力大、产业关联度大)”“两低(低污染、低能耗)”的产业发展战略,提高产品质量、附加值和品牌竞争力。

(二)推进战略转型,创新商业模式

战略转型的本质是为顾客创造独特价值,商业模式创新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盈利能力。推进战略转型和商业模式创新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最考验企业家的洞察力和战略的灵活准确性。在新常态下,企业更要看清前进的方向:通过外部宏观环境分析,可以知晓哪些行业适合进入;通过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可以预测进入时机;通过对社会文化的分析,可以预测消费者的价值观取向和产品偏好;通过对科技进步的分析,可以预测对哪些行业有影响。商业模式可以被视为战略工具,为企业做出适当的战略决策提供有益的支持。发展战略具有权变性,应该根据商业模式的实施情况决定是否调整或者创新,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需要。

(三)加强内部管理,严格风险控制

要正确处理好企业业务经营与内部管理的辩证关系,坚持业务经营与内部管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通过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坚持把日常的经营管理工作抓好、抓实,确保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要加强资金链管理,控制负债率,严防资金风险。要坚持依法依规治理企业,完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管层的公司治理,形成董事会与管理层相对独立运作、互相制衡的机制,让董事会在战略管理、高管人员管理、薪酬管理和业务风险管理中发挥主要作用。

(四)主动迎接技术革命新时代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希望“互联网+”能够在创业创新、协同制造、现代农业、智慧能源、普惠金融、益民服务、高效物流、电子商务、便捷交通、绿色生态、人工智能11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高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新技术革命已经在短时间内催生了一批大企业,必将对现有大企业产生巨大的变革作用。

(五)重点防范国际化的非商业风险

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走国际化路子,如吉利集团收购沃尔沃后,很快进入世界500强。非商业性风险,又称政治风险。它是由投资所在东道国政府及相关组织在政治、社会、法律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的作为或不作为给外国投资者造成的风险。长期以来,非商业性风险一直是困扰国际直接投资的一大负面因素。我国不少企业由于对于国外政党轮替可能引发的对华政策变化的准备和应对措施不足,对国外劳工法律等考虑较少,对罢工、涨薪等群体性事件应对经验不足,对民族冲突、国家冲突等矛盾及环保组织、人权组织、社区组织、宗教组织甚至恐怖组织等不了解,对外投资中造成很大损失。企业在对外投资时要更加重视软实力学习和使用,像本土企业一样承担法律责任、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和环保责任,加强与媒体、社会组织良性沟通,与社区组织和社区居民处理好关系,积极建立符合当地法规的内控制度,保证企业在海外经营中守住本土化底线和基本的商业道德,与当地政府、社会、民众、环境和谐相处,保证企业持续发展。

执笔:郑一方、周一民、王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