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基础能力的缺欠

基础能力的缺欠

时间:2022-07-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产业体系薄弱中国传统产业依靠劳动成本低、资源价格低的优势,产业结构不合理,2013年中国的三次产业结构为10∶43.9∶46.1;工业所占比重为37%;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为53.1%,仍然较大。为保障能源安全,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难以在短期内发生根本性改变。

(一)产业体系薄弱

中国传统产业依靠劳动成本低、资源价格低的优势,产业结构不合理,2013年中国的三次产业结构为10∶43.9∶46.1;工业所占比重为37%;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为53.1%,仍然较大。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各地工业结构重型化问题一直比较严重(见图5-1),2013年重工业与轻工业所占比重分别为71.31%和28.69%;我国东部地区淘汰的一些传统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再加上我国经济增长长期对投资过度依赖,因而资金密集型的石化、钢铁、水泥等高载能工业在工业中所占比重居高不下。在“十二五”时期,全国有26个省把钢铁列为重点产业,25个省

图5-1 2013年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重工业与轻工业的比重

石油化工列为重点产业,20个省把有色金属列为重点产业,产业重型化特征将继续强化。由于我国产业结构和区域发展均不平衡,经济结构存在典型的二元性,决定了粗放型增长方式的存在有其内在的必然性。

在国际竞争中,伴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等,劳动成本和资源价格逐渐上升,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居世界第30位以后。

(二)能源生产和消费以煤为主

中国的能源特征是“富煤、贫油、少气”。2013年,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66.0%,石油占18.4%,天然气占5.8%,水电、核电和风电等能源仅占9.8%。而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30.1%,石油占32.9%,天然气占23.7%,水电、核电和可再生能源占13.8%(见图5-2、图5-3)。世界能源结构朝着高效、清洁、低碳或无碳的天然气、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方向发展,而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改变。煤炭的碳排放量是石油的1.3倍、天然气的1.7倍,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尽管中国实施“西电东输”工程,这种长距离、广覆盖、大网络的供给方式存在着极大风险。与分布式能源和智能电网相比,中国传统的、依托庞大能源电力系统的能源供应方式存在着反应慢、脆弱且不能充分发挥电力产能的弊病;并且中国能源服务业发展比较微弱,运行艰难。难以支撑绿色发展。

图5-2 2013年中国能源消费构成

图5-3 2013年世界能源消费构成

(三)技术支撑能力弱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由“黑色”到“绿色”转变的最大制约因素是整体科技水平相对落后,绿色技术的开发与储备不足。中国除了少数领域的科技处于世界前沿外,多数领域处于追赶阶段,在能源生产和利用、工业生产等领域技术开发能力和关键设备制造能力较差,产业体系薄弱,高精尖技术缺乏,许多核心关键技术没有掌握、依赖进口,主要依靠国际技术市场购买引进,由于西方国家的封锁和限制,大多数也不能引进,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较低,使得中国很难采用集约型发展方式。中国一些重点行业中落后工艺所占的比重较高。大量落后工艺技术的存在与先进技术的缺失,使得中国传统发展陷入“锁定效应”。另外,中国科技投入总体水平低,科技创新进程较为缓慢,不能有效支撑绿色发展的需要。

(四)绿色发展绩效尚未纳入干部考核体系

一是对各级领导干部治理绩效的考核注重GDP,没有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其中作为重要衡量指标。而以破坏、牺牲蓝天、青山、绿水等自然资源来换取GDP增长的政绩观,导致重发展、轻保护。

二是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尚未实施,难以激励和约束领导干部的行为。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已经实施多年,但主要是对领导干部离任的经济责任的审计,对资源节约利用、环境保护责任的担当以及经济的发展是否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审计尚未开展。对一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特别是危害人民群众身心健康、损害人民群众生态利益、影响社会秩序稳定者,没有相应的制度来约束,没有追究责任,没有进行惩处;对于一些生态环境治理好的,得到人民群众的一致认可者,也没有相应的制度予以表彰和晋升。

(五)传统发展道路轨迹惯性——传统发展路径依赖

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制度变迁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虽然在经济增长方式上出现了许多新观点、新思想,提出了“探索新路子”、“转变发展方式”等战略思想,但增长的特点仍然可以概括为“三高三低”:即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收益、高速度低质量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是典型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1.目前发展条件使得传统的发展轨迹难以改变

经济发展条件不仅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是决定经济发展方式、类型的重要因素,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是无条件的。比如,粗放型方式向集约型方式的转变,必须拥有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高素质的劳动力,否则,这种转变不可能实现。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条件虽有所改观,但离世界先进水平尚有不少距离,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难以根本转变的重要原因。

高素质的劳动力和比较科学的管理也是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的重要条件,集约型方式也是以高素质的劳动力和科学的管理为条件的。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发展市场经济实践中的干中学和国外先进管理工具和方法的引进,中国的劳动力素质和管理水平有了相当大的提高,但是劳动力素质和管理水平仍然不是很高,也制约着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2.中国能源资源禀赋结构使得传统发展道路得以延续

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制约绿色发展转型。我国资源具有“富煤、贫油、少气”的禀赋特点,煤炭资源丰富,在全球煤炭储量中占13%。在能源结构中,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为主的国家,虽然煤炭在中国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例有所下降,2013年仍然占66.0%,而世界平均水平为30.1%。为保障能源安全,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难以在短期内发生根本性改变。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经济增长方式,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这六大耗能高的工业在工业企业主营收入中所占比重分别为3.66%、7.09%、5.32%、6.89%、4.26%和5.17%,工业对能源高度依赖的问题十分突出。

3.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强化传统发展道路的惯性

经济发展所处阶段是制约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因素。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发展的目标和任务不同,拥有的发展条件也不一样,产业结构也具有不同的特点,这些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又会导致经济发展方式的不同。

中国总体上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中期,自身对传统产业的旺盛需求还将持续15~20年,未来的城镇化也将以年均1%左右的速度快速发展,在粗放增长方式短期内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将带动重化工工业发展,并加大能源、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利用规模和强度,增加转变复合型的区域大气污染和流域水污染格局的难度。

中国刚刚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人均生活水平也将进入持续的转型升级阶段。根据发达国家经验,这就意味着人均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特别是人均能源消费量、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不断攀升,从而进一步加剧我国的资源环境压力。煤炭消费量在2020年将达到峰值47亿吨,主要污染物的排放将在未来10~30年内先后达到峰值。

4.重速度轻效益的思维定式拖慢了增长方式转变的步伐

从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来看,如果人们主要追求数量扩张、高速发展,采用的发展方式也必然与这种要求相适应;如果人们更加注重质量改进、效率提高,则会采用与追求数量和速度不同的发展方式。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尽快改变中国经济状况的落后局面,为新生的社会主义建立强大的物质基础,把经济建设的重点放在以加快速度、扩大规模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上是正确的决策,对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由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本质上是以更多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资源日渐枯竭,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也日渐明显。21世纪以来,中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战略理念,开始重视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然而,在实际的工作落实过程中,由于历史形成的思维定式,各级政府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真正重视并不够。受传统思想意识和旧体制的束缚,各地仍然相当普遍地存在着重投入轻产出、重数量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的倾向,争投资、上项目、追求产值、攀比速度的现象层出不穷。这造成了重复建设、重复生产、无序竞争,造成了资源浪费,增加了投资成本,导致投资收益下降,最终拖慢了增长方式转变的步伐。

5.迫切需要消除绿色转型发展的阻力

应对绿色发展面临的挑战,顺应国际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中国首先要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改进政绩考核办法,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鼓励绿色科技创新、建立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加速绿色发展,抢占未来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和发展主动权。

[6] 何小青:《消费伦理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7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