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现实有深度

现实有深度

时间:2022-07-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深度,意为把握学员现实需求,能够“立地”。一位学员要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必须达到“仁智勇”三方面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灌输给学员,在“仁智勇”三个方面对他们加强培训。“仁”字要求学员对国家要忠诚,热爱自己的祖国,做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的人。

所谓深度,意为把握学员现实需求,能够“立地”。“立地”要求把握学员的社会需求、岗位需求以及个人需求。古希腊有一个神话,有一个力大无比的英雄叫安泰,安泰的力量来自大地。每当他同敌人战斗遇到困难时,便往地上一靠就汲取了力量;同样如果他离开了地面,就会因失去力量源泉而变得软弱。后来他的敌人海格立斯就是通过将安泰举到空中的办法将他杀死的。教师授课时,如果脱离学员实际,不关心学员的需求,讲授的内容就像被举起的安泰那样,因为脱离了“地面”,而变得软弱无力,不堪一击。教师授课时,必须在把握学员社会需求的基础上,重点把握学员的岗位需求,突出学员的个人需求。

一是把握社会需求。学员总是生活在具体的社会中,社会对人才是有一定要求的。《论语·宪问》中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仁者宽厚爱人,故无忧;智者能明辨是非,故不惑;勇者能临危不惊惧,所以无畏。具有此三美德的人,就不忧不惑不惧,成为顶天立地的君子。一位学员要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必须达到“仁智勇”三方面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灌输给学员,在“仁智勇”三个方面对他们加强培训。“仁”字要求学员对国家要忠诚,热爱自己的祖国,做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的人。“智”字要求学员要建立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知识结构,具备服务社会的能力。“勇”字要求学员要敢闯敢试,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这种“勇”,不是鲁莽的匹夫之勇,而是睿智的君子之勇。在西方,勇敢跟智慧、节制、正义一起,构成了美德的核心内容,被称为“四主德”。在中国,孔子把“勇”跟“仁”、“智”相提并论,被称为“三达德”。社会对学员所要求的“仁智勇”有着丰富的内涵,教师要在“仁”的方面培训学员,使他们充盈着坚定的道德,在多变的“人类心态”面前而不“忧”;从“智”的方面培训学员,使他们具备丰富的知识,在复杂的“自然生态”面前而不“惑”;在“勇”的方面培训学员,使他们具备实践的勇气,在纷繁的“社会世态”面前而不“惧”。这样的学员才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成为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

二是把握岗位需求。除了把握学员的社会需求之外,教师培训学员,还要从学员的工作需要出发,按照“干什么培训什么,缺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讲授培训内容。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是三支基本人才队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必须给予高度关注,激活用好。党政人才的评价重在群众认可,对其培训,要突出战略、观念、思维,尤其是依法行政能力等方面的内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评价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对其培训,要突出现代管理知识,尤其是市场运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重在业内和所在单位的认可,对其培训,要突出提高自主研发、新技术推广以及现场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能力等方面的内容。

三是把握个人需求。每个学员的知识结构和个性特点不一样,兴趣点也不一样,教师授课时,要善于把握学员的关注点,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讲的是学习有三种境界:一是知之,二是好之,三是乐之。其中,最高境界是把学习当成乐趣。孔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员对培训内容感兴趣,授课时就会认真听讲,在授课后就有深入研究的强烈愿望,其学习成果就会比较深刻、有效、持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