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抛弃个人成见,勿以个人好恶用人

抛弃个人成见,勿以个人好恶用人

时间:2022-07-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个人是不是人才,应该以实践为标准来加以检验才能得知,以个人好恶为标准来选人用人,实际上是人的私心在作怪。私心作怪,个人的好恶就会成了选人的唯一标准。但事实上,以个人的好恶为标准来用人,在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当中,都不乏其人。领导者要能抛弃个人成见,客观地对他人做出评价,即使情感上不喜欢,也决不以私害公、以私误公,而应看中对方的能力加以重用。

一个人是不是人才,应该以实践为标准来加以检验才能得知,以个人好恶为标准来选人用人,实际上是人的私心在作怪。从自己的个人目的和主观偏见出发,就难以分出真正的好人与坏人,也难以选到真正的人才。

然而,在识人用人之时,有的领导者往往有私心,甚至感情用事,看到某人的脾气和志趣与己相投,便不再注意这个人的其他方面,就把他当成人才。这样,往往会导致只有与领导情投意合者才被重用,以致出现像武则天的夏官尚书武三思所说:“凡与我为善者即为善人;与我恶者,即为恶人。”私心作怪,个人的好恶就会成了选人的唯一标准。如果领导者都这样识人,势必会出现自己的“人才小圈子”,而埋没了很多为领导者所“不了解”的人才。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武故事》里记载这样一件事:

汉武帝到郎署见一老翁,白发苍苍,步履蹒跚,衣衫不整。武帝奇怪,一般郎官都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而这位须鬓皆白为什么还当郎官呢?于是就问他:“公何时为郎,何其老也?”答曰:“臣姓颜名驷,江都人也,以文帝时为郎。”上问曰:“何其老而不遇也?”驷曰:“文帝好文而臣好武;景帝好老而臣尚少;陛下好少而臣已老。是以三世不遇,故老于郎署。”听颜驷这么一说,武帝深为震惊,这么一位三朝为官的老者,就是因为碰不上皇帝所好,总也得不到提拔重用,干了大半辈子还是个郎官,这不是颜驷的过错,而是用人上的疏误,武帝考察了颜驷的才识,即任命他为会稽都尉,也就是会稽郡的军事首领。

一个领导者,是否坚持公道正派、任人唯贤,是关系到人才命运的大问题。领导者选贤用能,必须把个人的感情置之度外,抛开自己的好恶,以整体利益为重,以事实为根据,以实践为标准加以检验,才能选到真正的人才。

但事实上,以个人的好恶为标准来用人,在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当中,都不乏其人。特别在识人与用人的问题上,一些领导者搞小圈子,以我划线,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凭个人好恶、恩怨、得失看人用人。例如,有的人喜欢听奉承的话,把喜欢吹牛拍马者当成人才;有的人热心于搞派系,对臭味相投的人倍加爱护;有的人看重个人恩怨,对自己有恩惠的,则想方设法地加以重用、提拔,即使他有斑斑劣迹也给他涂脂抹粉。以上情况的存在,一方面使某些德才平庸、投机取巧的人,甚至有严重问题的人得到重用;另一方面又必然使一些德才兼备的人才被埋没,甚至遭受不该有的打击。

唐高宗时,大臣卢承庆负责对官员进行政绩考核。被考核人中有一名粮草督运官,一次在运粮途中突遇暴风,粮食几乎全被吹光了。卢承庆便给这个运粮官以“监运损粮考中下”的鉴定。谁知这位运粮官神态自然,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脚步轻盈地出了官府。卢承庆见此认为这位运粮官有雅量,马上将他召回,随后将评语改为“非力所能及考中中”。可是,这位运粮官仍然不喜不愧,也不感恩致谢。原来这位运粮官早先是在粮库混事儿的,对政绩毫不在意,做事本来就松懈涣散,恰好粮草督办缺一名主管,暂时将他做了替补。没想到卢承庆本人恰是感情用事之人,办事、为官没有原则,二人可谓“志趣、性格相投”。于是,卢承庆大笔一挥,又将评语改为“宠辱不惊考上”。卢公凭自己的观感和情绪,便将一名官员的鉴定评语从六等升为一等,实可谓“随心所欲”。

在当今社会中,有些领导者也犯了以感情上的偏好来识别人才、选拔人才的弊病:与自己感情好的人,“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与自己感情、关系一般的,“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让那些有才干的人伤透了心,以致愤然离去。组织的凝聚力是靠人心换来的,人心散了,组织岂能有所发展。事实上,以自己的偏好为标准来识别人才时,这种领导者大多心态不正,最根本的在于其为人做事没有原则,以感情用事,随心所欲。这样的领导者自觉不自觉地以志趣、爱好、脾气相投作为唯一的识才尺度,实际上,是一种把个人感情置于组织利益甚至社会利益之上的错误做法。

诸葛亮虽然是民间智慧的化身,但在用人方面也犯过错误。对于魏延,诸葛亮一直是抱有成见的。早在魏延投降刘备之初,诸葛亮与其初次相见时,就凭主观臆想给其扣上了一顶“脑后有反骨”的帽子,并恐吓“若生异心,我好歹取汝首级”。后来,蜀将陈式违军令被斩首时,诸葛亮又说:“魏延素有反相,吾知彼常有不平之意。”最后,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时,临终留下了所谓的锦囊妙计,将魏延杀死。其实,纵观魏延在蜀国的表现,不但没有造反之举动,反而屡屡冲锋陷阵,战功卓绝。魏延之过只不过是冒犯了诸葛亮的自负而已,即使以后真有反意也是诸葛亮的不信任所致。魏延的被杀使人才本来就匮乏的蜀国损失了一员上将,使蜀国国防少了一根顶梁柱,实在可惜得很!

看来,领导者识人用人,如果只看某一方面,往往会失之偏颇。诸葛亮认为魏延脑后有“反骨”,看到的只是魏延的“反”,却忽视了他的才,因此不能正确使用。

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观念和思想,但是不能万事万物都按自己的心态来判断一切,观感一切,即不能抱有成见或者成心。因为抱着成见的人是无法对事物做出准确而客观的评判的。领导者要能抛弃个人成见,客观地对他人做出评价,即使情感上不喜欢,也决不以私害公、以私误公,而应看中对方的能力加以重用。

今天,无论就一个国家还是就一个单位而言,二十一世纪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谁赢得了人才的优势,谁就能在世界竞争的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彻底地丢弃以个人好恶选人才的观念,不拘一格地选出服务于社会的真正有才能的人,是一个领导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我们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