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打着灯笼找“好苗”

打着灯笼找“好苗”

时间:2022-07-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常听到有主管感慨:“有心做好,无力回天,我这哪里是团队,顶多算个团伙,没一个给力的。”后来听他们的负责人介绍,这些活动定期在多个城市同时举行,每年华硕在这个项目上的投入就超过500万元时,我彻底惊呆了。他告诉我,经过数据的比较,华硕惊讶地发现,这项看似烧钱的计划,每年可以为公司省下近千万元的人力资源开支。显然,这是一个好苗子!

常听到有主管感慨:“有心做好,无力回天,我这哪里是团队,顶多算个团伙,没一个给力的。”我想问,你开始干嘛去了?人是你招的吧?招的时候怎么不把眼睛擦亮点呢?你或许会说:我擦不亮,你以为去找有个既有能力又肯做事的人很容易吗?而且现在的人个个精通“面经”,说的比唱的都好听,没几句实话。做Reference Check(诚信调查)又是有成本的,且不一定有参考意义,所以一直很无奈。

那么想先问问,你们是如何去找销售的呢?我想大多数情况下,大家是通过猎头去找的吧。结果如何呢?客观来讲有好有不好。猎头这只是你的渠道之一,不能以此为主。然而一些人把这变成了“外快”的来源,与猎头分中介费,那质量还能保证吗?

猎头在西方国家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且十分成熟的行当。许多高管退休后不甘寂寞,凭借对一个行业多年的经验、理解与人脉,才敢担负起为企业“换脑”的工作。有时为了一位候选人,他们愿意跟踪好多年,对其事业轨迹、爱好甚至家庭都掌握得一清二楚。基于这样的了解,往往出手就能一击命中,为企业带来真正的实惠。

而目前国内猎头业尚处于“教育市场”的进入期,不是所有企业都认同花钱请猎头招人的模式,对于专靠“挖人”吃饭的“外脑”来讲,生存环境堪忧。而这个行业中的大多数人又是“专业猎头”,即一毕业就跑到猎头公司的人。他们熟悉招聘的流程,却缺少客户端所处行业的工作经验,如果说有一点儿,也是从候选人那里听来的。为了活下去,想尽办法促成交易成为他们的第一要务。而限于手上并没有足够多的候选人,在硕果仅存的几个人中,交情好的自然就更少了。由于这些候选人往往可以从熟悉的其他猎头处获得同一招聘消息,因此猎头间比的是谁能更快地促成合同。于是,你听到最多的,便是这些候选人如何优秀,多么适合你的公司。这就像多个房产中介持有同一处房产的出让信息,比的就是谁有本事帮客户先成交。

人能不能用?你自有判断。这还没算你要付出的中介费,一般是岗位年薪的20%左右。当然,这个渠道是会带来些优秀的员工,只是我们为什么不拓宽下人才的来源,主动伸出触角,去建立一个潜在的人才库。不要等到急需用人的那一天,才火急火燎去找HR或猎头,并没完没了地催促,嫌人家到岗太慢。

2013年7月的最后一天,我应邀去给华硕电脑运作的一个全国范围的在校大学生社团演讲。当我听说这个组织已经做了十年时,有些意外,心想一个IT企业为什么搞起学生活动了?并且好像还停不下来了。后来听他们的负责人介绍,这些活动定期在多个城市同时举行,每年华硕在这个项目上的投入就超过500万元时,我彻底惊呆了。即便是钱多,也不用这么花。看到我瞠目结舌的样子,负责人提醒我,没有一家企业是不讲究资本回报的。其实他们手上有一盘账,可以清楚地看到投入产出比。他告诉我,经过数据的比较,华硕惊讶地发现,这项看似烧钱的计划,每年可以为公司省下近千万元的人力资源开支。自从他们推广这项计划以来,几乎不再需要其他任何渠道的协助,仅这些筛选过的学生,就可以满足其每年大量的用人需求。

当然,这是一种大手笔的做法,不代表适合于所有企业。但这种主动型的招人策略,却为我们找到适合的人才,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我屡试不爽的一招,是随处留意那些我们碰上的,并在一瞬间留下了深刻印象的销售员。因为好的销售是不分专业和行业的。我不关心他主修什么课程,目前在卖什么,而在意他是否热爱与人打交道,愿意锲而不舍地理解并满足客户的需求,同时还能乐在其中,这才是我们要找的人!

一次去虹桥路办事,与朋友约在新淮海坊里的“茶香书香”碰头。刚一坐定,就迎面走来一位学生模样的短发女孩。人不算漂亮,但一看到那张微笑的脸,就感觉舒服。“这是菜单,你们先看着,我去倒柠檬水,最近这天真是热得离谱。”在分别递给我们一份菜单后,她并没有立即离开,而是提醒我们前3页是荤菜,中间2页是素菜,最后一页是酒水。在确定我们可以快速找到需要的菜品后,才转身离开。再出现时,除了带来的两杯柠檬水外,还递给我一个小手提袋,因为她发现我桌子上放了些资料,担心我走的时候可能不方便拿。我笑着将要点的菜告诉了她,她并没有像其他服务员那样记完就走,而是扫了一眼菜单后,提醒我要留意饮食中的酸碱平衡,建议我将其中一个荤菜换成素的。我有些好奇地问:“一般人家都是介绍贵的菜,你咋反着来呢?”

“这是我们店的要求,始终要站在客户健康的角度进行服务。”她回应道。我一开始以为她已经来店了很久,一问才知道,这是她实习的第16天,目前还没正式毕业,难得她能讲出“我们店”三个字。显然,这是一个好苗子!我不失时机地问道:“你毕业后有什么规划?是否对金融行业有兴趣?”

“有兴趣啊!但听说没关系挺难进的。”看得出,她心中掠过一丝波澜。

“这是我名片,方便时把简历发我一份。”就这样,我和她建立起了联系。一次真实的,事先没准备的服务体验,比事先约好的10次面试都来得有说服力。后来,我把她推荐进了一家支行做客户经理。她很珍惜这个机会,再加上自身的悟性,现在已经是Top Sales了。

另一次挖人经历,源于我年初的欧洲游。当时为了报团,寻进了一家涉外旅行社,接待我的是一位30岁左右的小伙子,接过名片才知道他是店长。交妥个人资料后,每隔几天,他都会主动与我联系,告知我进展。从保证金业务的办理,到签证的跟催,再到出境游必备品的提醒,每项事务都处理得井井有条。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我旅游结束后,他邀我一起吃饭,结果自己却迟到了10分钟。当他出现时,气喘吁吁,满头大汗。他反复表达着歉意,告诉我刚从另一位客户那里签完单赶回来。“你是店长,也要这么辛苦吗?”我有点不解地问。

“生意难做啊。公司里的不少人坚持不了,离职了不少。现在,就连我们的行政人员都要跑业务,我更要带头。”从他脸上,看出些许倦意。

喜欢跟销售员聊天,了解他们的想法。能碰上就是缘分,怎能让好苗子从眼皮下溜走呢!于是,趁吃饭时,我主动引导话题,了解到他的基本情况:国内普通大学毕业,做过2年电脑销售。后来到了这家旅行社,从实习业务员做起。2年前,因业绩突出已被提拔为店长。如今,事业遇到天花板,感觉发展乏力。

几杯酒后,我若无其事地问:“既然如此,你就没想过换换行业?”

“坦白讲,原来真没有。但最近偶然会想想,但旅游行业我都做了6年多,也不知道还能做什么。”他有些无奈和迷茫。

后来,大家应该猜到发生了什么。我早早就拿到了他的简历,并在3个月后的一次聚餐中,将他成功介绍给了一家信托公司。最近得知,他早已成为业务骨干,快升做团队主管了。

这种生活中随时随地的积累,可以为我们在真正用人时,节约很多甄别判断的时间。而这些时间,在传统的依赖简历、笔试和面试的旧有流程中,是不可避免的。

相对简历库中浩如烟海的选择,内部同事的推荐,往往显得更靠谱。毕竟,他们对做过的工作有着自己的体会和判断,不容易遗漏掉一些重要的信息。挑战来了,你必须有所准备。因为来到小房间里,坐下来和你四目相对的那个人,无论来自简历盲选,还是内部推荐,都已不是一张白纸。对于似乎已经约定俗成的常规性面试问题,这无疑是一种挑战。

“面经”依旧热卖,总有些人对面试中的规律性问题乐此不疲。对于企业而言,这是一场有关经验的博弈。我们必须跑得比教科书快,而不是把决定权拱手交给那些对结构化面试一知半解,不会灵活运用,且没多少一线经验的招聘官。

这事儿我体会很深。曾向公司力荐过一个销售员,业务部门主管面试后对她也比较认可,但过了1个多月都没能入职。焦虑中,她托我再问问,这一了解才知道原来卡在了HR。我拨通负责招聘的同事电话了解到,他们觉得该应聘者此前经验不够丰富,相关证书不够多,在面对压力性问题时显得有些紧张……好一套标准的官方回复!但对于她身上的闪光点,却只字未提,或许压根就没发现。我强调她骨子里是一个不服输,很能吃苦的人,但这位自信的HR却不为所动。无奈,我直接找到了再高一级的领导,详述了情况。几经折腾后,终于答应招进来先试试,搞得我压力也很大。一年后,这名销售员不负众望,取得了分行第一、全国第二的好成绩,终于得以扬眉吐气。

在一次次赶跑Top Sales的同时,我们却迎来了不少滥竽充数的“演员”,能在你既定的常规问题上对答如流。比如你问他是否对公司有所了解,他立刻把头一天晚上通过网络刚刚搜出的内容背上一遍,那感觉就像他早就有所关注一样;你让他谈谈对得到这份工作后的打算,他马上给你说出一堆正确的废话,同时告诉你,他有多渴望得到这份工作,并拍着胸脯保证,他会把这份工作当成毕生事业去做;你问他还有什么问题,他会若有所思地看着你说:不知道贵公司有哪些培训?这个职位的未来发展前景是怎样的?更讨巧的是,一些工于心计的应聘者会充满崇拜地问:想知道您是怎么做到这个位置的?听上去很爽吧!是不是有点似曾相识?

相信大家对“蜡烛燃烧问题”、“火车相遇问题”、“说谎者是谁”等数学或逻辑问题并不陌生。最早被微软等大公司使用,后来就被直接照抄,变成了某些公司通用类的试题。用它考考战略部或财务部的人尚可,硬拿给销售员做,只会混淆了你的判断。

另一种比较流行的做法是性格测试,每道题目无对错之分,凭第一印象做选择即可。我自己曾做过,也拿给别人做过。最后发现,放下这些题目对应的性格是否准确不说,光从操作层面而言,人为因素其实很强。比如出题者认为,销售员的性格应偏积极进取的一点较好,于是通过设计4种不同的回答,来判断你的积极进取程度有多高。这简直太容易了,你认为性格温和的人不知道你什么意思吗?为了得到这份工作,他会在答每道题时,都有意识地去选一个比较激进的答案。最终系统给出的判断,较此人的真实性格相距十万八千里。虽然你仍孜孜不倦地优化着题库,但方向出现了偏差,应聘者太聪明,不是靠回答几个开放式或封闭式的问题就可以彻底了解一个人的。

西门子在选人方面有一套创新的做法。我毕业那年,有幸全程参与了一次。选拔用了一整天,我们这批12个人从早晨9点起,便开始了8个小时的车轮战。首先,将所有人根据1、2的报数,分成了2个组。接着,大家相互认识,自行讨论选出组长(有点美剧——《学徒》的味道)。在这个过程中,西门子的4位观察员始终坐在附近,静静观察着每位竞聘者的行为。随后是一场长达2小时的辩论,论题事先拟好,与最热的社会现象相关。2个小组在组长的引导下,先进行1个小时的讨论与资料收集(现场备有上网设备),而后开始1个小时的辩论(形式较辩论会类似,人数稍多)。在这个无法事先准备的环境中,每个人团队合作意识、信息收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均暴露无遗,被一旁的观察员如实地记录了下来。这个环节结束后,基本就已临近中午,我们只有1个小时的午餐时间。

下午1∶30,我们被带到另一个多功能厅,观看西门子的一个宣传短片。不少人以为放松一下而已,肚子填饱后还有几分睡意,并没有用心去记,后来才知道这是下一阶段测试的一个铺垫。大约2点多时,我们回到了上午的那个房间,见到了6位观察员,其中包括熟悉的那4位,最有挑战性的PK开始了。

每人拿到了一张A4纸,上面整齐地列出了15种商品。一部分是西门子的产品,如洗衣机、冰箱。另一部分很有意思,是些好玩的东西,比如成龙演唱会的门票、海南双飞机票等。竞赛的规则,是看谁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卖出最多的商品(按第一个完成全部商品销售的人所用时间计算,最长60分钟)。怎么算卖出呢?以产品旁的签字为准,有了签字,即代表成功销售,无需真实交易。唯一的限制,是销售的对象必须是西门子的员工。这是一次贴近实战的演练,不再有组的概念,每个人独立作战。这些观察员训练有素,除非真能打动他们,否则,你得到的永远是面带微笑的拒绝。更考验人的,则是僧多粥少:会场内只有6个人可以被销售,这就意味着只要有人动作稍慢,便得花时间等。等在谁身边也有讲究,有的人可能3分钟就搞定了,而有的人聊20分钟也不肯走。

这次真刀真枪的考验,将被作为权重最高的一项考核,计入到应聘者的最终成绩中。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有的人名单中过半数的商品已拿到了签名,并还在热火朝天地交流中;而有人名单中的签字只有零零星星一两个,急得满头大汗,无所适从。完全公平的起点下,差距正在不知不觉中被拉开。大约过了30分钟时,我还差6种商品没卖出,很担心这时有人全部卖完,而导致活动结束。情急之下,突然想到为什么不去会场外销售一圈?游戏规则中又没写不能离开这个会议室。我拉门而出,来到他们的办公间,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开始寻求他们的支持。仅用了10分钟,剩下的6个签名就搞定了。我飞奔回会场,提前20分钟,结束了这场战斗。后来得知,在西门子这一天特殊的选拔中,我最终获得了综合成绩的第一名。

虽然最终我没去西门子,但自己在银行的表现,足以证明他们的这套情景选拔测试的有效性。当然,不是每家企业都有这样的资源和能力来做这件事,但这种贴近真实的选人思路,却值得借鉴。“兵”选不对,是后续一切灾难的开始。我们很难做到十分准确,一些问题,可以留给后续的培训去解决。但至少,我们可以通过营造一个尽量真实的环境,去抵消应聘者提前准备的“美颜术”,使他们“裸妆”出镜,由其性格资质自己去“说话”,从而找到真正的“好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