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关于中国“十一五”规划的两大思考

关于中国“十一五”规划的两大思考

时间:2022-07-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06年,中国将进入“十一五”发展的第一年,同样也是中国第一次从“五年计划”走向“五年规划”的转型。为此,也就需要明确“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2006年,中国将进入“十一五”发展的第一年,同样也是中国第一次从“五年计划”走向“五年规划”的转型。因此,“十一五”规划制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而“十一五”期间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历史时期,并将对中国的长远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从这个视角出发,有必要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制定“十一五”规划进行深入的思考。

一、当前经济社会主要矛盾的思考

从总体角度来看,制定“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前提,是要对当前中国经济和社会结构的主要矛盾有充分的认识,并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行估计。从当前与未来发展的眼光来看,这些矛盾和约束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两大领域。

(一)经济发展领域的主要矛盾有待攻坚

当前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全稳定发展是一个整体的趋势,但仍然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①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成长方式转变的任务还很重,突出问题就是结构不合理,经营方式粗放,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经济效益低,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的竞争力乃至可持续发展。②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仍需进行攻坚,“三农”问题还必须要继续破题,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还影响着城乡统筹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③区域统筹发展和协调并进的战略态势需要进一步形成,中国幅员辽阔,各区域发展条件的差异性很大,从而出现了经济发展水准的落差,因此也特别需要统筹区域发展,加强区域合作,缩小区域差别。④各层面、各领域经济改革的任务仍然艰巨,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要素市场深化改革、金融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等尚需继续深化,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

(二)社会发展领域的主要瓶颈有待疏通

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转型期社会发展的任务相当艰巨,还有许多发展瓶颈需要攻克。集中体现在:

(1)人口结构的压力。当前的人口结构特点是基数大、成长偏快、素质偏低以及城市的老龄化问题,这就造成了人口流动压力、养老压力以及社会稳定压力等,使得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瓶颈制约。

(2)社会保障体系仍需进一步构建和完善,适应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养老保障、失业保障、医疗保障、社会救助、最低生活保障等覆盖城乡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仍需进一步健全起来。

(3)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公共安全网构筑以及收入分配政策等仍需进一步完善。在公共教育资源、公共卫生资源的均衡配置,公共财政和社会协调机制到位以及社会收入分配调节等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去完成。

(4)政府公共服务职能需要进一步增强,适应社会流动性增强、社会分层加快趋势的城乡公共财政体制和政府公共管理等都需要进一步探索。

二、对“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战略思考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准大幅度提高,现代化事业取得了长足进展。同时,在未来发展道路上也存在上不少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在“十一五”发展期间去克服和解决。为此,也就需要明确“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这个指导思想,就是要围绕全面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更重视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其根本要求,就是要在坚持把发展作为治国理政第一要务的前提下,要创新发展模式,走科学发展这路,注重统筹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提高经济成长的质量和效益,降低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注重社会公平和正义,激发社会活力,协调社会利益,构建和谐社会。2006—2010年的“十一五”规划应考虑如下若干重大战略问题: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加快推进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把过去主要依赖于土地、劳动、资本投入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为依赖于技术进步、制度完善、制度创新的增长方式,从而促进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同时需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节约型经济、循环经济、环保型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控制污染排放总量,形成集约发展、清洁发展的国民经济体系。

(二)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所有制结构上,要形成国资、民资、外资共同发展的良好发展环境,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在需求结构上,要形成投资、出口、消费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尤其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在市场结构上,要形成内需与外需互补的市场格局,尤其要注重扩大国内的市场需求;在产业结构上,要形成制造业和服务业共同带动经济发展的态势,尤其是要加快城乡服务业的发展以及制造业中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在投入结构上,要更多地依靠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的支撑,改变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低回报的发展模式。

(三)改变城市二元结构

要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努力增加农业的产出,有效提高农民的收入。同时要在加大对农村财政转移支付的基础上,把更多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到农村,让农民更多地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改善城乡差异。此外,在城乡统筹发展上,也要做到城乡发展规划统筹、城乡空间布局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以及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统筹。

(四)统筹区域发展

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战略框架下,统筹区域发展要充分考虑各区域的拥有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在全国范围内统筹人口布局、城市布局、经济布局、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推动以区域功能互补、区域经济合作、区域联动发展为主线的区域经济发展,使得发达区域能够带动欠发达区域发展,欠发达区域对发达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

(五)推进制度创新

在经济发展领域,要进一步推进要素市场的制度创新,进一步改革完善企业产权制度和按要素贡献参与分配的分配制度,并要在投融资体制、财税体制、涉外体制、城乡公共品供给与服务体制、农村土地制度和农民增收的长效体制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与体制创新。在社会发展领域,要进一步创新就业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医疗卫生和教育制度等。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立和谐社会的要求,进一步创新合理利用资源、减少消耗、保护环境的体制机制等。此外,还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宏观管理和宏观调控体制。

(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实行科教兴国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中国国民经济素质和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为此,“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显著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在教育方面,要加大教育投入,加快教育结构调整和教育体制改革,加强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使得教育可以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保障和智力支持。在科技创新方面,要在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科技体制创新,大力加强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要进一步增加科技投入,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并要更加注重知识产权保护。

(七)构建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柱,也是促进经济化社会健全稳定发展的基本制度依托。“十一五”发展时期,要注重建立与完善覆盖城乡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比较健全的养老保障和社会救助制度,并逐步提高养老保障和社会救助水准。同时,还应当积极探索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养老保障在农村的覆盖面,致力于建立农村的社会救护和最低保障制度。此外,还要进一步改革与完善城乡医疗保障制度,不断提高医疗保障能力。

(八)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和谐社会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为此,“十一五”发展期间,应该着力于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并且要突出解决好当前存在的就业、社会保障、扶贫、教育、医疗、环保以及安全生产主要矛盾和等问题,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也使经济、社会、环境能够得到更协调和谐的发展。

(原文刊于《台湾经济研究月刊》(台湾),2005年10月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