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关系的新特点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关系的新特点

时间:2022-07-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当世界市场发展到经济全球化时代,协调与合作日益成为了国家间关系的主旋律。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关系的进一步改善和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就在于经济全球化发展,作为最大的发达国家美国与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之间的关系因政治经济与社会制度的差异,中美关系一直比较紧张,争端不断,甚至陷入危机之中。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关系的新特点

一、国际分工与商品结构不断细化

随着世界市场的发展,不仅参与世界经济活动的行为主体的数量在迅猛增加,而且其参与程度也在不断加深;世界范围内的资源愈发地可以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由此促进了国际分工和商品结构的不断细化。

首先,各个发展中国家政治上、经济上谋求独立发展,一些国家变成了新兴工业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打破了旧的国际分工体系。其次,跨国公司采取最佳分工结构组合和配置垄断资本,利用各国的资源、劳动力、技术等优势配置生产力,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实现生产和贸易的全球化规模经营。再次,科技进步及其创新应用于生产,促进了新的分工的产生,新的分工又由于科技进步成果应用的巨大效益得到巩固,二者相互推进形成了生产力的巨大动力。尤其是全球兴起的信息技术革命把世界带入一个信息时代,它使世界经济领域的活动发生了巨大的改观。信息技术成果的广泛应用使信息产业成为当今世界发展势头最迅猛的新产业,它的高速发展对国际分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一大批新产业形成了工业本身的国际分工深化;由于信息产业的全球性特征,使各国在信息产品上不存在明显的比较优势,因而该领域能充分表现出产业内部分工,从而推动了同一水平国际分工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同时,随着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初级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不断上升,而在工业制成品中机械产品,电子产品和与新技术有关的产品的比重在加大。

二、国际合作与冲突并存发展

世界市场的快速发展促使各个国家间、不同世界区域间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共存的经济利益在增长,国际合作的领域日益扩展,合作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与此同时,世界各国对世界市场的争夺也日趋激烈。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国家集团无论经济实力多么强大,均不能特立独行,无所顾忌。国家之间,尤其是大国之间在处理彼此之间的利益关系时,必须注重加强合作与互相沟通。

国际合作是指各国际关系行为体之间在一定的领域和范围内,在利益和目标基本一致的基础上进行的一定程度的协调和联合。合作的领域包含政治、经济、技术、文化等。合作的规模可以分为双边、区域性和全球性合作等。当世界市场发展到经济全球化时代,协调与合作日益成为了国家间关系的主旋律。国际行为体之间的多渠道、多层次联系和交流的日益扩大,促使国家间的沟通、协调与合作呈现出新特点:不同国家、地区之间在经济领域的合作内容逐渐丰富,机会增多。与此同时,彼此间的机制化、制度化、常态化的磋商与相互协调已经成为处理国家间关系、解决国家间的经济利益矛盾的主要方式。

在价值认同上,由于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相互依存关系日益加强,导致各国在全球性治理方面上的共识增多,甚至可以超越政治经济与社会制度的差异而形成新的共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关系的进一步改善和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就在于经济全球化发展,作为最大的发达国家美国与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之间的关系因政治经济与社会制度的差异,中美关系一直比较紧张,争端不断,甚至陷入危机之中。但是,由于中美两国在经济上的结构性差异导致经济上的互补性很强。美国因资本丰富、科学技术先进,需要开拓国外市场,而中国拥有潜力无比巨大的消费市场和丰富的人力资源,因而促进了中美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关系快速发展。美国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美国每年通过从中国进口大宗商品而为中国提供了几十万个就业岗位数,中国每年为美国提供了上百万个就业机会。中美间的经济互利互惠关系极大地推动了两国之间的政治关系的进一步改善,双方的经济政治对话不断,高层互访频繁,协调与合作不断加强。就解决和应对全球问题普遍交换意见,尤其是在资源、环保、能源、国际安全等全球性问题上增加对话,拓展合作范围,深化合作层次,保持中美关系的合作大局。

然而,各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处境和经济发展水平有所差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政治经济地位不平等,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存在都阻碍和威胁了国际合作的进程,导致世界市场上国际冲突不断加剧。国际冲突是各种国际行为体之间因利益和目标不同而造成的矛盾和对立,从冲突的领域来区分,国际冲突主要包含经济、政治、军事冲突等内容。按照激烈程度国际冲突可分为语言象征性冲突、非对抗性矛盾引起的冲突、对抗性矛盾引起的冲突、国际危机、国际战争五个层次。目前,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数量急剧增加,利益矛盾引发的国际竞争、国际冲突也日益加剧,呈现出四个特点:(1)冲突与斗争的非对称性。经济全球化引发的国际冲突又主要体现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与纷争,发达国家是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的主导者,是国际规则的制定者,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虽然在国际政治经济生活中缺乏话语权,但是斗争、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这种实力不对称的冲突直接导致国际局势的紧张与动荡不断,甚至出现局部战争。(2)世界经济全球化促使国家间相互依存关系深化,交往日益增多,从而国家间利益冲突的机会频现,斗争也更加复杂化、经常化。(3)内外有别的差异等政策的出现。区域性经济集团的内部成员通过协商加强组织内国家间的合作的同时,对组织外、区域经济集团外的国家的保护主义抬头,制裁与贸易战日趋加剧。(4)国际合作日益密切,导致大国干涉他国内政有了便利的途径,一些国家的主权受到了威胁,威胁与反威胁的斗争进一步强化了国际冲突。

三、经济政治双化倾向不断增强

21世纪世界市场的迅猛发展促使国际关系出现了经济日益政治化、政治日益经济化的所谓双化趋向的交互发展。一方面,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趋势日益加强。经济关系的协调与经济利益矛盾的解决要依赖国家和政府积极介入、主动参与国际政治谈判来实现,经济问题的解决更多地依赖政治途径与政府参与的国际政治博弈。

经济全球化的大浪潮使国家之间、不同区域集团之间的政治对话日益增多,政策方面的合作日益增强,一个国家在经济上自行其是、完全独立自主已经是不可能的。各国的经济政策选择和经济活动在影响他国经济的同时,也必然会受其他国家反制性政策的影响和制约。在相互依存的世界经济体系里,日益激烈的有时甚至是残酷的对于经济利益的争夺,致使国家干预主义盛行。各国政府比以往更积极的制定政策,更广泛地行使社会管理职能,各国都在积极制定自己的货币金融政策、财政政策以及国际贸易政策,促进本国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其中,以政策、法律法规为基础展开的对国际经济贸易活动的有效管理是世界各国干预经济活动的主要体现。制定和执行经贸政策和法律法规是控制国家对外经贸活动的有效手段。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充分发挥资金及技术优势,不断开拓世界市场,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是实现国家经济利益最大化、维护国家积极安全的理性选择。但是,一个国家经济利益的维护与增进不能单纯依靠竞争的市场来实现,国家和政府的强有力的政治介入,积极的国际政治协调、协商、谈判,甚至贸易战威胁是不可或缺的。

另一方面,与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趋势日益加强相反,政治关系经济化趋势也在加强,政治功能的经济化在不断扩大。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正在不断强化着经济在国际政治生活中的基础性作用。政治目标、政治价值要借助于经济途径、经济手段、经济利益来实现。或者说经济领域、经济手段、经济利益总是蕴涵着政治价值。各国政府积极制定政策,采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加强对国家经济生活的干预和管理,凭借这种国家强制性公共权力参与对经济利益的分配,促使政治的经济功能进一步扩大。与此同时,在国际经济交流、交往、协调、合作中,在经济关系的背后,通常隐藏着实现国家战略的间接政治目的。冷战结束后,美国不断加强同其他国家的双边、多边贸易对话,扩大美国对外贸易活动,其根本目的就在于继续维持美国的军事霸权态势,同时通过扩大对外贸易活动获得多样化的资源以巩固其新时期的经济霸权支出,甚至以经济制裁、贸易战相威胁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干涉别国内政,颠覆他国政权,国家的对外经济政策和对外经济行为就具有了政治性质。国家间的经济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为谋求本国利益而建立的政治关系。它构成了当今国际关系的主要内容,同时也反映了国际政治的现实。政治外交成为不同国家和不同的区域经济集团之间解决和处理经济矛盾的常用的有效手段。

四、国际关系制度化深入发展

经济全球化为国际关系制度化的日益加强提供了必要性。经济全球化导致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利益关系与利益矛盾日益复杂化了,单纯依靠国际行为主体的自律是不能协调和实现利益关系的平衡的,由国际规范、国际组织、国际秩序所构成的国际制度的不断完善、不断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社会为适应国际关系稳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强化国际制度建设,以此实现国际关系行为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的协调,促进各国经济的共同发展。经济全球化导致国际制度朝着规范化方向进一步发展,进而使得国际关系显现出秩序化、规范化的特征。

冷战结束后,国际贸易快速发展,国际金融市场急剧膨胀,尤其是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以来,各国保护主义盛行,南北经济关系的对立因为世界贫富差距的扩大而变得更加尖锐。这些问题的出现,使正常的国际经济关系秩序遭到破坏,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在生产和资本流通领域发生的种种失衡、国际关系的动荡和危机都会逐步增多,因此,必须促使国际社会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的制度法规,对国际关系的无序状态进行有力有效地管理和约束,从而维持国际关系的正常发展。主权国家的国内法规、主权国家间的双边协定、区域性组织多边协议、全球性组织的多边协议逐步完善、规范;种类繁多的国际制度、法律和条例开始以迅猛的速度和广度增加,这些国际制度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规范着国际行为主体的自主选择,引导着国际行为主体,尤其是主权国家的经济发展趋向,国际政治的包容性也成为理性的必然选择。

自从联合国建立以来,它尽管不时地受到某些大国的操纵和控制,成为实现大国利益的工具。但是,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由主权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社会体系,联合国一直沿着自身的轨迹努力前行,尽管步履维艰,发挥着其他国际组织不可比拟和不能替代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联合国及其相关组织与机构所确定的规范、原则、制度已经日益成为衡量世界各国政府以及国际行为主体的政策与行为的合法性依据。联合国安理会所通过的各项决议、决定,已经成为维护世界局势的稳定,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的重要根据。美国反复无常的行为,以及一些国家无视联合国警告而采取的危险步骤,并不能改变广泛的共识:在一个不完美、有严重缺失的世界,没有联合国的存在将更加糟糕。同样的话,也可适用于近些年来影响力不断上升的世界贸易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全球裁军体系、公民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联合国难民署等组织机构及条约法规,它们组合在一起,形成“大网”的不同纲、目,共同编织和维系地球上的人类生活。

国际关系制度化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迅速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际制度的不断完善,国际关系制度化主要表现在国际经济关系的规范将在全球和区域性制度安排下进一步强化和完善;操作性制度管理将成为国际关系制度化的主要内容。英国当代思想家斯兰吉奇指出,在国际制度网络化下的世界,出现了三个有重大意义的趋向:(1)市场规则成为关键的决定要素。决定后果的权力是由市场在自主地行使着,并且常常是由那些在市场中做买卖和做交易的人们无意识地行使着。这一进程奠定了国际制度的通用性前提。(2)权威分散化、多样化。例如社会上和经济交易过程中的权威,是由国家之外的机构在合法地运用着,并且已经渐渐被那些受制于它的人们所慷慨地承认。这一现象促使不同的国际制度应用于不同领域和不同问题。(3)政治成为一种大众性的共同活动,不再仅限于政治家及公务员们的活动。

五、国际交往日益民主化

如同“人生来本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一样,世界政治中的主权国家也十分珍视国家“生来的自由与平等”。自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面世以来的一部近400年的国际关系史,就是各主权国家追求主权平等、独立自主的历史。国际政治的特征是强权与专制。国家之间的公正、平等与民主一直只是一种理想。

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中国家纷纷走向独立,但是在国际政治领域国家之间还没有实现全面的公平、公正与民主。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国际政治中的民主因素增加了。表现为:经济全球化造成国际行为主体增多,导致国际权利的分散化程度日益加深,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国际社会的各种议事日程中去;霸权主义干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能力下降;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组织已经从制度上成为推动国际政治民主化的力量。

在联合国的讲坛上,各国代表都有机会表达本国政府的政策和对国际事务的主张。尤其是弱小国家可以在联合国得到申诉和发言的机会,以寻求国际社会的支持。经济全球化和全球问题的出现导致国家之间形成了命运共同体和发展共同体。国家不论实力强弱都在相关领域进行合作,从而使中小国家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参与到国际议事日程中来。而21世纪也必将是国际关系民主化加速发展的时代。

国际关系民主化,就是以统治和服从为特征的强权型国际关系,向以独立自主、平等参与和互利合作为特征的民主型国际关系转化过程。国际关系民主化是与殖民体系的瓦解、国际法的强化、强权政治的式微、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全球化的拓展和经济相互依存的加深相依而行的。国际关系民主化是为了更好地规范各种力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各国不分大小、贫富、强弱,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应相互尊重,平等协商。任何国家都无权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国际关系民主化要求各国无例外地都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以及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各国的事务应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决定,世界上的事情应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平等协商。

当今国际社会中强权国家往往在政治上占据主导地位,并借此垄断国际事务的发言权。这种现象便利了强权国家实现政治霸权,使得弱小国家难以维护自己的权益,也为某些极端势力求助于恐怖手段准备了条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大敌,只有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才说得上国际关系民主化。国际关系民主化作为一种趋势,它是不可逆转的;作为一种历史进程,它是长期演进的;作为世界爱好和平、民主、自由的国家的奋斗目标,则任重道远。由于它与国际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格格不入,针锋相对,所以在强权政治凸显的时代里,在超级大国竭力追求世界霸权和维持制度霸权的今天,它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

六、国家间外交新特点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并没有出现真正集中统一的权威性全球治理,也没有改变主权国家的社会体系的基本国际构架。国家依然是国际关系的主要行为主体。经济全球化是在国家和世界各国政府的积极参与和管理下进行的,伴随全球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导致国家间的外交同样出现新的趋势、呈现出新特点。主要表现在,外交决策过程由单纯的国家和政府间的接触向更加广泛和普遍参与的“大外交”转变;外交较量过程由主权国家间的单向实力政治博弈朝着综合实力的较量和多层面宽领域的沟通;以协商与协调为主导的外交民主化新趋向与多数国家内部的民主化进程相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全方位、多形式、立体交叉的多边外交新格局,反映出我们这个时代和平与发展的大趋势。

首先,外交使命的多元化与目标的新调整趋向的出现。确保和平、维护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不受侵犯一直是绝大多数国家外交的第一使命和首要目标。利益攸关、相互依存的经济全球化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新的世界大战没有爆发。冷战结束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虽然没有改变实现和平发展是各国政府外交决策的优先目标,但是,经济因素和民生问题在外交工作中的分量越来越重,国家领土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国民福利的增长都构成外交的使命和尽力争取的目标。

其次,国家和政府的外交范围、空间的新拓展。传统的国家外交主要在双边范围内进行的,第三方的介入只是一种不得已的补充形式。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外交的空间和范围发生了新变化,这就是,双边外交面临着多边外交的挑战。在相互依存、利益相互依赖的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双边外交达成的协议通常也关系到其他国家或者区域经济集团的利益的增损,因而必然引起他方的关注和强烈反应。多边外交、多边协调、多边广泛合作就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和必然结果。当今世界的多边合作机制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即使是某些大国、强国也越来越重视多边合作机制的作用。

再次,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外交过程的民主化。各国政府的外交已经不单纯是职业外交官的职责。职业外交官不能关门工作,必须深入诸多部门,要协调好同政府其他各部门、同本国议会、地方政府、企业部门的关系,通过广泛的民主协商制定合理的外交政策;同时在与其他国家的交往中,外交部门及其外交官也不能单纯与各国的中央政府打交道,外交官在他国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需要与他国议会、地方政府交往,和企业集团以及其他民间组织进行交往。

外交的民主化还体现在公众的积极广泛参与和监督。随着各类传播手段的普及,公众了解外交的程度、积极参与外交的热情因为外交的公开性、透明性程度不断增强而有所增加,公众的积极参与使得政府的外交谈判和对各种国际问题的解决置于广泛的民主监督的氛围中,各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和筛选过程的挑战性均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各层面的压力要求外交增加透明度和实现民主化,最终形成外交的民主化制约与动态平衡态势。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外交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外交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必须更好地为巩固和发展稳定的大局服务,为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服务,为维护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服务。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我国全面推进外交工作总体布局,妥善应对各种国际乱局,积极引导国际体系变革,努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通过有效的外交手段维护我国综合实力的快速发展。

七、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趋势复杂化

世界格局是世界主要国家和国家集团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国际核心权力结构。受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国家间力量对比总处于变动之中,当量变达到临界点时发生质变,世界格局赖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就会遭到破坏,格局势必发生序列易位和要素重组,直至形成新的格局。

19世纪以来,国际政治格局经历了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多极化趋势等阶段,国际体系的大变化也反映了国际关系中心舞台的转移。促使国际关系格局变化和国际关系中心舞台转移的根本原因是科学技术革命和由此带来的社会物质生产力的大发展。生产力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发展又是很不平衡的,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带来了各国综合国力对比关系的变化,国际政治是实力政治,国家之间的实力对比关系的变化必然导致国际格局的根本转变。在冷战以前国际格局的转变通常是通过战争来实现的。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从两级向多极化世界格局的转变方式不同于以往,其根本原因就是经济全球化、国际经济相互依存日益加深。

从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到21世纪前期,世界处于从两极格局向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的过渡期。在这较长的过渡期,各种国际政治力量分化组合,反复较量。但是,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发展,为世界政治格局的转换确立了必须以和平方式来完成的合理化行为界线。经济全球化是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展演变和最终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世界格局发生变化的根本动力。

经济全球化促使世界主要国家间实力对比关系的深刻变化,强与弱、盛与衰的实力转换,国际角色与位序的嬗变,最终会导致国际社会中的权力分配结构产生调整。经济全球化虽然带来经济利益关系的非“零和游戏”结果,但是,在国际政治生活中,权力的分配依然以“零和游戏”为主要特征。一些国际行为主体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的相对下降,必然会伴随另一些国际行为主体的世界影响与国际作用的相对提升。最终世界格局作为全球权力分配结构迟早会发生结构性调整。正是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世界经济政治不平衡发展促进了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

世界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是冷战结束前后同时出现的两大潮流。从表面上看,经济全球化呈现统一趋势,而多极化展示分散的趋势,两者似乎是逆向而行、互相矛盾的。实际上,经济全球化时代是极与极之间逐渐趋向高度依存的时代。过去的极相互割裂,呈绝对性,今天和未来的极是相对的,都是相互依存的世界经济的一部分。

在单极与多极世界格局目标的争夺与较量中,美国的单极战略和单极政策行为在很多问题上屡屡受挫。而多极化在仍然以不可逆转的大趋势稳步向前发展,多极化趋势将会变得日益明朗,多极协调制衡格局有可能形成。但是,建立多极化格局的保障机制尚未形成,真正能制约霸权主义的力量还是有限的,所以多极化在发展中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反复。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让国家之间形成了命运共同体和发展共同体,促进了当今世界国际关系新的发展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利益错综交织,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同时各国对世界市场的争夺也日趋激烈,争端和摩擦接连不断。

21世纪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处于急剧变动和重组的过程中,当今世界呈现出经济政治化与主权国家政治经济化双重趋势发展状态。各式各样的国际制度、规范、法律和组织层出不穷,恰似一张遍及全球各个角落的“大网”,约束各国和各种非国家行为体的行为,引导世界各个区域迈向共同的发展方向,增强多边主义的吸引力和有效性。主权的理论与实践正在发生深刻、持久的变化。

经济全球化和全球问题的出现导致国家之间形成了命运共同体和发展共同体。同时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突出,国家安全与国际安全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新的国际安全目标就是要营造一个共保稳定、共享和平、共同发展的国际安全环境,创造一个自主选择、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的和谐局面,也就是要加速建立公正、合理、稳定的国际新秩序。外交的性质和内涵都在发生深刻的衍变,传统外交披上了新的外衣,也充实了新的内容。

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世界经济内在联系的密切性和外部互动的包容性。由它释放出来的巨大的世界生产力动能,是推动世界巨变的根本动力。这一历史进程对世界格局的发展既有导向多极化、又有导向单极化的双重效应,但主导作用是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面对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这些趋势,国际关系出现的新特点,客观的分析和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向,认真研究、制定和实施合理的与经济全球化相适应的内外经济发展战略,使我们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经济发展的形势下,规避和防范风险,实现国家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社会上的重要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