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计划的价值规律的后果

计划的价值规律的后果

时间:2022-07-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对商品生产以及支配它的市场机制持否定态度,并把扬弃它的希望寄托于未来的共产主义。问题恰恰在这,马克思把他的注意力放在商品生产和市场机制的社会经济后果的那一面,即“商品拜物教”和“异化”。马克思提出了一项原则,而没有考虑其细节和可能性。价格与市场在经济中的真正意义是传播商业信息、提供商业诱导、优化资源配置。

马克思对商品生产以及支配它的市场机制持否定态度,并把扬弃它的希望寄托于未来的共产主义。但马克思是在哪一种意义上持否定态度的呢?问题恰恰在这,马克思把他的注意力放在商品生产和市场机制的社会经济后果的那一面,即“商品拜物教”和“异化”。马克思提出了一项原则,而没有考虑其细节和可能性。价格与市场在经济中的真正意义是传播商业信息、提供商业诱导、优化资源配置。废除商品生产与市场,首先就是漠视了市场与价格在满足人的多样化的需求方面的功能与效率;其次还贬低了市场竞争在促进生产率提高和资源配置方面的有效性。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马克思没有考虑到在这样的社会中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是什么;或者也可以说,马克思等革命导师过高估计了人性。迄今为止人们还只能是在为满足他的需要、实现他的目标而奋斗,缺乏利润与利益的激励,个人的创造性与积极性无疑也将消退。

(一)紧缺与滞销并存

20世纪30年代当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严重的经济萧条的时候,斯大林曾骄傲地说苏联经济不知道什么是经济危机,“正因为如此,在我们苏联这里,群众的消费(购买力)的增长总是超过生产的增长,推动生产向前发展,而相反地在他们资本家那里,群众的消费(购买力)的增长从来赶不上生产的增长,并且总是落在生产后面,往往使生产陷入危机。”斯大林:《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向第十六次代看看苏联的现实,就发现斯大林的这些话不过是在给由于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所导致的不平衡和消费品的紧缺问题涂脂抹粉罢了。长期以来资源分配向重工业畸形倾斜,苏联的消费品工业基本上只生产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普通消费者并没有选择的余地。但未满足的消费者没有屈服,只不过暂时隐藏,一旦基本生活必需品得到满足,消费者手中的卢布便成为武器。50年代后期苏联就开始出现了商品滞销现象,1964年苏联零售商业网积压的库存额高达200亿卢布,甚至超过了大萧条时美国的库存水平。如果这种现象是发生在资本主义国家,是完全可以叫做“经济危机”的。另一方面,质量好的和新产品却供不应求,紧缺导致的排队问题始终没有解决。计划无法否定价值规律的作用,此外还表现为地下交易繁荣,苏联始终存在着极为可观的黑市交易,在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前,苏联国内生产总值的20%是指黑市或通过黑市完成的,完全游离于中央计划的控制之外。

消费领域的现象最明显不过地说明:在苏联的国家统制经济系统中缺乏把消费者的需求及其变化情况的信息及时传递给生产者的手段;还缺乏促使生产者根据所收到的信息灵活快速地改变生产计划和产品结构,在满足消费需求的同时获取利润的机制。这就是价格和市场竞争的作用。如果自发的、客观的价值规律的作用可以被修正、被控制,那还是客观规律吗?现实给了最明确的答案。

(二)稀缺与浪费并存

与消费领域类似的现象出现在生产领域就典型地表现为资源的稀缺性与大量浪费现象的并存了。对这个问题,科尔内的“短缺经济学”已经做了很好的分析,笔者站在前贤的肩膀上进行一些分析。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任何经济单位的生产活动都受到资源、需求和预算三种约束的限制,对三种约束的不同反应构成了两种类型的经济体制。正常的情况下,资源的稀缺性构成了对生产者的约束。当某种资源,不管是生产资料、劳动力还是资金比较稀缺的时候,求大于供,这种资源的价格就会上涨,就迫使生产者或者寻求替代物,或者改变所生产的产品。而在苏联,价格是由国家计划规定的,资源是由国家计划调配的,资金也是由财政拨款的,所以,稀缺性不再构成对生产者的约束。一方面生产者缺乏抑制生产和投入的动力,而且为了保证有一个小幅度的超额完成国家计划指标,生产者还产生了囤积各种资源的动力。另一方面,在生产过程中,因为缺乏利润约束,各种资源被大量浪费,物资的高消耗、劳动生产率低下等等现象普遍存在。这种粗放式增长导致的恶果是人类对大自然无穷地掠夺,环境恶化、污染问题纷纷出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