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底层研究与田野调查

底层研究与田野调查

时间:2022-07-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5.3 底层研究与田野调查底层研究兴起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印度史研究。笔者认为,认识底层一个关键是,就是要采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真正的长时间接触底层,认识底层。中国的农民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中国的底层人群之一,其生活所在的乡村就是笔者田野调查的“实地”。

1.5.3 底层研究与田野调查

底层研究兴起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印度史研究。古哈、查吉特等六位研究南亚历史的历史学家在《底层研究》第一卷中提出了这个研究命题,主张一种有别于精英主义、强调“自主的”底层意识的历史观,其最大贡献在于“他们倡导了一种社会研究的新价值……主张一种新的研究视角……解构精英主义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赵树凯,2008)。与他们一样,斯科特也关注前现代社会的底层,底层为了生存而反抗也是一种政治,“他们都以‘底层政治’这个明确的提法对抗西方主流研究框架中‘底层无政治’的传统认识,同时提升了底层的复杂性和政治的复杂性(徐小涵,2010)”。观察1949年以来的中国政治研究,其实也显著地存在着“精英主义”意识形态,“底层研究”在中国具有应用的意义(赵书凯,2008),于是“底层研究”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和价值取向,受到了国内学者的普遍欢迎,一些学术成果应运而生。这些学术成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术著作的翻译;二是理论的转述、评论和比较研究,主要有郭于华(2002、2007)、何雨奇(2008)、徐小涵(2010)、郑广怀(2002)、王庆明(2008、2011)、赵树凯(2008)、陈鹏(2009)、刘威(2011)等;三是以底层视角在中国的实证研究,主要有郭于华(2003a、2003b、2008、2011)有关口述史的研究,于建嵘、应星、折晓叶、王晓毅、李琼、毛丹、董海军等众多学者有关抗争、民主政治的研究,这不仅拓宽了底层视角的理论视野,而且“本土化”的研究利于中国“三农”问题的深入研究和解决。特别一提的是,一些学者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和“虚假意识”,真正以关怀底层为己任,笔者认为这才是继承发扬底层视角真正的价值所在。[1]印度底层学派关注的是“历史问题”,以此理论框架来关注中国的“现实问题”,同样面临着方法论与认识论的双重困境(王庆明,2011),即底层能否会“发声”,能否被认识、怎样认识的问题。笔者认为,认识底层一个关键是,就是要采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真正的长时间接触底层,认识底层。

中国的农民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中国的底层人群之一,其生活所在的乡村就是笔者田野调查的“实地”。田野调查被公认为是人类学学科的基本方法论,也是最早的人类学方法论,社会学定性研究方法中常常采取此种研究方法。王铭铭(2011)认为,田野调查就是“参与当地人的生活,在一个又一个严格定义的空间和时间的范围内,体验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思想境界,通过记录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来展示不同文化如何满足人的普遍的基本需求、社会如何构成。”笔者长期关注S村农民征地冲突问题近3年,并在2012年在该村生活近半年,与村民零距离的接触,更真切地体会和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行,掌握了大量的一手材料,这为我接续底层研究做了很多前期的准备工作。另外,在调查方法上,我还采用了一些辅助方法,例如参与型与非参与型观察、文献分析、开放性访谈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