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甘肃省农业与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甘肃省农业与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时间:2022-07-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2011年前三季度甘肃省农业与农村经济运行情况(一)粮食生产获得丰收,畜牧业发展稳步增长2011年甘肃省在夏粮减产的情况下,加大“以秋补夏”工作力度,使秋粮生产呈现出面积、单产、总产“三增”的态势,预计全省粮食总产1005.3万吨,有望实现“八连增”。

一、2011年前三季度甘肃省农业与农村经济运行情况

(一)粮食生产获得丰收,畜牧业发展稳步增长

2011年甘肃省在夏粮减产的情况下,加大“以秋补夏”工作力度,使秋粮生产呈现出面积、单产、总产“三增”的态势,预计全省粮食总产1005.3万吨,有望实现“八连增”。在畜牧业生产方面,受产品价格上涨较快、政府推动力度进一步加大的双重作用,畜牧业发展稳步增长。前三季度全省生猪存栏648.12万头,同比增长2.01%,出栏551.46万头,同比增长1.89%;牛、羊存栏分别达到515.6万头和1984.61万只,分别增长5.33%和3.97%,出栏分别为116.1万头和775.12万只,分别增长2.46%和2.44%;奶牛存栏保持在22.8万头,同比增长10.52%,奶产量31.4万吨,同比增长11.42%;禽蛋产量9万吨,同比增长4.15%。

(二)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年度增收目标有望实现

前三季度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7%,预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有望达到13%,连续四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确保全年实现12%的增幅。从农民收入结构分析,一是农产品价格持续走高,推动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2011年以来,大多数农产品销售价格持续在高位运行,销售顺畅,使农民收入中来自家庭经营的收入保持了稳定增长的势头。二是农民外出务工顺畅,促进工资性收入作用明显。2011年,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就业顺畅,工价进一步走高,使工资性收入出现较快增长态势。据监测:前三季度全省农民外出务工494.9万人,增长3.9%,实现劳务收入353.5亿元,增长17.9%。三是财产性及转移性收入稳步增长。随着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大和各地土地流转步伐加快,农民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同样保持了平稳增长。

(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农业生产亮点频现

2011年全省特色优势产业面积达到2750万亩,比上年增加50万亩。马铃薯、中药材、苜蓿草、玉米制种、啤酒大麦5个产业位居全国第一。全省脱毒马铃薯推广面积超过1000万亩,蔬菜面积达660.61万亩,苹果面积440万亩,高原夏菜产量近200万吨。全省以50个县为重点,整合资金10亿元,加快推进牛羊产业大县建设。全省完成全膜双垄沟播推广面积1070.92万亩,占计划的107%;河西及沿黄灌区推广高效农田节水技术面积382.51万亩,占计划的109%。开展粮棉油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点117个,落实水果标准园创建面积2.99万亩。

(四)民生工程进展顺利,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

一是提前三个月高标准、高质量全面完成了2011年饮水安全项目的各项建设任务,共解决了191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超出预期目标40多万人。二是落实7处大型灌区、3处重点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和10处小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6.46万亩,新增灌溉面积25.69万亩。新修梯田141万亩,占计划150万亩的94%。治理水土流失1463平方公里,新增农村小水电装机7万千瓦。三是建设养殖小区小型沼气工程130处、联户沼气工程30处、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30处,建成户用沼气7.8万户,修复沼气池3000户,预计到年底10万户农村沼气建设任务将如期完成。四是争取国家安排甘肃省2011年林业棚户区(危旧房)改造任务9300户。五是实施“16个特困片区扶贫开发项目,在500个以上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已安排项目村513个,占计划任务的102.6%。同时,16个“县为单位、连片开发”试点项目全面启动实施。六是完成退牧还草工程围栏建设任务945万亩,全省草原围栏建设面积达到9530万亩,提前完成了2011年退牧还草工程建设任务。

(五)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农村发展步伐加快

一是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基本完成。已完成勘界确权5524.29万亩,占应改林地面积的99.94%。有278.84万农户拿到了林权证,26.92万亩林权实现流转,1223户农民办理林权抵押贷款5636万元。二是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管理。落实以奖代补资金1000万,对全省20个土地流转示范县、50个示范乡、30个流转大户进行补助,土地确权登记试点顺利推进。三是推进水利管理和改革。

敦煌市、武威市、庆阳市三个国家级和43个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深入推进。全省359个水管单位完成了定性、定岗和定编,水利工程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水价改革稳步推进,全省万亩以上灌区平均水价达到0.11元/立方米,水管体制改革工作全面完成。[1]

二、甘肃省农业与农村经济运行的特点与问题

(一)粮食生产稳步增长,粮食安全问题依然严峻

甘肃省粮食产量自2004年以来连续7年保持在800万吨以上水平,近两年更是突破了900万吨。2011年由于严重的春夏连旱,加上种植结构调整,预计夏粮总产量319.5万吨,2010年减少11.3万吨,同比下降3.42%。虽然以秋补夏,预计能够实现年初确定的粮食生产1000万吨的目标,但任务仍比较艰巨。

表1 甘肃省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情况表

目前甘肃可用于耕种的土地数量已不多,同时由于工业发展,城市扩建,退耕还林还草、种植业结构调整等原因,粮食种植面积还在不断缩小。近两年甘肃省粮食的持续增长主要得益于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但由于统计口径的差异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其他因素的影响,使得甘肃省粮食安全问题依然严峻。《国家粮食流通管理条理》所称粮食,是指小麦、稻谷、玉米、杂粮及其成品粮。按照国家统计局的统计,粮食包括玉米,水稻,小麦等作物,不包括大豆、薯类。甘肃省粮食产量的计算是包括小麦、玉米、洋芋、大豆、糜子、谷子等所有的农作物。按2010年数据仅除去大豆和洋芋计算,真实的粮食产量只有738万吨。如果按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400公斤计,甘肃省粮食自给性需求达1000万吨,粮食自给率只有73.8%,粮食安全形势严峻。

(二)特色农业落实有效,但制度缺陷依然明显

2010年省委、省政府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明确提出了实施“四个1000万亩工程”(推广1000万亩全膜双垄沟播、1000万亩节水灌溉、1000万亩马铃薯脱毒种薯推广、1000万亩优质林果业),这对甘肃省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010年全膜双垄沟播种植面积13017.06亩,占计划任务面积12565.23亩的103.6%。其中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和马铃薯面积分别为11594.39亩和1306.87亩,分别占全膜双垄沟播种植面积总数的89.07%和10.04%。在酒泉张掖、金昌、武威、兰州、白银6个市的18个县、市(区)和省农垦集团公司推广节水灌溉226.41万亩,超额完成200万亩计划任务,预计项目区2011年节水2亿立方米。在马铃薯主产区的定西、兰州、天水等10市(州)的33个县(区)推广马铃薯脱毒种薯410.6万亩。甘肃目前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脱毒种薯生产基地,马铃薯脱毒苗生产能力1亿株、原原种1.5亿粒、原种2万吨。已建成“集中生产基础瓶苗—工厂化温室繁殖原原种—企业网棚扩繁原种—高山繁种区扩繁一、二级种薯”的脱毒种薯扩繁体系,种薯生产向市场化运作转变。甘肃在“国家苹果产业重心由东向西转移,黄土高原产区由南向北发展”的战略中已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优势产区基本形成平凉、庆阳已成为全国知名的优质红富士苹果生产基地,天水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元帅系苹果生产基地。

四个1000万亩的实施为甘肃省特色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也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项目推广中人工费用较大,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价格较高,存在增产不增收现象。二是普遍重视水利工程节水,对农艺节水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指导高效农田节水发展的宏观规划,支持高效农田节水的长效机制还未建立。三是由于没有相应的监测管理机构,缺乏检测人员,造成脱毒苗、原种的生产过乱过杂,质量得不到保证,严重影响到脱毒种薯的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生产。四是优质林果业发展存在种苗繁育体系建设滞后,栽培模式和技术培训落后,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2]

(三)惠农强农政策福及农村,但扶持力度仍需加大

近年来,甘肃省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切实加大对农业和农民的投入力度,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注民生的惠农补贴政策。目前农村主要实施的补贴有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直接补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退耕还林、能繁母猪补贴、家电下乡等20多种。2010年全面落实了涉农“四补贴”政策,加大良种补贴力度,扩大马铃薯脱毒种薯补助范围,启动青稞良种补贴,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扩大补贴种类,把牧业、林业和抗旱、节水机械设备纳入补贴范围。落实新增农业补贴适当向种粮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政策。惠民资金制度比较健全,采用“一折通”的形式,将补贴资金发放到农民手中,基本做到了张榜公布到村,政策宣传到户,账册编制到户,补贴通知到户,资金兑现到户。

虽然目前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有力,但在一些方面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惠民政策宣传形式单一,范围较小,内容还不够全面、系统,群众知晓率低;二是补贴目录和内容针对性不强,部分政策效应不够明显;三是近期生产资料价格的大幅上涨,使得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大打折扣,再加上近年来农产品市场不稳定,农户经营风险高。四是资金总量严重不足,存在投入结构不合理,投资渠道过多,资金使用效率低等问题。五是落实惠农政策运行成本较大,缺乏相应工作经费。[3]

(四)农民收入多元化增长,但差距仍在增大

在国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国内农产品价格波动、自然灾害频发等多重考验下,甘肃省委省政府出台多项扶持政策,全省上下共同努力,使全省农民收入明显增加。2010年兑现“四项”补贴资金23.52亿元,扶持特色产业发展。河西走廊的制种、啤酒原料和高原夏菜;中部、陇东的马铃薯、果品、中药材、羊羔肉;陇南的茶叶油橄榄花椒等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产业发展迅速,并形成了不同的区域优势产业带和产业基地,成为带动当地农民增收的支柱。据省政府劳务办统计,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直接带动了农民工资性收入增加。甘肃省还积极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已落实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业基本建设项目资金等27.4亿元,争取落实国家草原生态补助金11.4亿元,农民转移性收入得以增长。

表2 甘肃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统计表

但从全国来综合分析,甘肃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水平最低,居全国末位,其水平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7.86%,落后全国平均水平5年以上,且这种差距还表现出逐步增大的趋势。

(五)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农业生产的风险加大

2011上半年甘肃省农产品价格持续高位运行,下半年由于供给需求失衡,部分农产品出现大幅度价格波动,食品价格的不均衡状况有所显现,姜、蒜、土豆、白菜等农副产品价格持续暴跌,而以牛羊肉为代表的肉类价格却出现攀升。农产品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受石油、煤炭等资源类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总体呈上涨态势,国内市场2011年的化肥价格,与2010年同期相比有大幅上升。2011年10月份尿素磷酸二铵、国产复合肥、农用柴油等,比2010年同期涨幅达20%以上,农资价格短期内难以下降。二是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劳务输出,“用工荒”现象也在一些地方的农业领域出现,导致农村劳动力价格迅速上升,间接推动了农产品价格的上涨。第三,农业机械作业与排灌水费、燃料等的影响,也是导致农作物成本上升的重要因素。

由食品推动的通胀过程在三、四季度都会持续,特别是到秋粮上市的11月份,预计CPI全年不会低于5%。展望年内农产品价格走势,蔬菜和鸡蛋价格有望回落,猪肉价格预计维持高位运行,粮食价格则有可能持续增长。由于农产品价格一直高位运行,农产品价格出现大幅度波动的可能性也显著提高,生产与市场的博弈促使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逐步加大。

(六)草食畜牧业发展健康有序,但亟待转变发展方式

自2009年,全省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计划和牛羊产业大县建设项目启动以来,省农牧厅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甘肃省草食畜牧业发展扶持办法》,积极协调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扶贫办等部门,累计整合省级草食畜牧业专项资金3.07亿元,按照支持关键环节,集中资金使用,加强绩效考评的原则和扶优、扶大、扶强的总体思路,重点用于牛羊产业大县良种繁育体系、标准化养殖小区,农作物秸秆加工利用等方面。2010年新增肉牛产业大县2个,肉羊产业大县4个,全省牛羊产业大县达到49个,整合省级专项资金1.57亿元。预计2010年全省牛存栏达到492万头、出栏162万头;羊存栏1882万只、出栏1150万只;牛羊肉产量35万吨,增长16.7%,占肉类总产量的40%。18个肉牛产业大县牛存栏达到291万头,同比增长9.5%,出栏达到134万头,同比增长23.6%。31个肉羊产业大县羊存栏达到1501万只,同比增长15.5%,出栏达到990万只,同比增长27.2%。农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畜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草食畜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8%,草食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较2009年提高1.8个百分点。[4]

草食畜牧业发展趋势是以生产安全优质畜产品为目标,以实现生产体系的可持续发展为方向,以科技支撑为动力。从这三个方面看,甘肃省乃至我国的草食畜牧业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是生产体系的制度建设,从制度建设上保证草食畜牧业的健康发展,保证畜产品的安全。二是建设完善的草食畜牧业生产体系。要建立适合本地区草食畜牧业发展的模式,不断优化生产体系内部资源、生态、市场、劳动力以及家畜种类、生产方式之间的协调关系,努力提高生产体系的高效和可持续发展。三是草食畜牧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要依靠科技的支撑。

(七)农业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但功能仍需不断完善

甘肃农业信息化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初步形成了以电子政务农业信息管理为主,市场信息与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为辅的覆盖农业和农村经济领域的农业信息体系。通过信息平台搭建,为农民提供农产品价格、务工信息、小额取现、贷款、电话售卡、充值等增值服务。信息化已经深入并深刻影响着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对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农村信息市场比较复杂,存在着信息资源粗放增长与有效供给不足、网络技术不断演进与现实网络结构层次偏低、信息终端智能化需求与农民操作期盼简化等矛盾共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产品交易市场信息缺乏沟通,各农产品生产基本处于单兵作战状态,缺乏联系和沟通,缺乏对农产品产销信息收集、分析处理和发布能力,市场信息化程度低。二是农业生产的信息不对称,农民面对大市场时严重缺乏获取市场信息的能力,生产盲目无序。三是区域市场信息资源开发深度不够,政府部门、市场、农民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平台,信息难于得到充分利用。

三、对策建议

在高通胀压力下要看到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和复杂局面。

对策和建议要瞄准制约甘肃省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优先统筹、重点应对。

(一)要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稳定粮食生产

一是要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大力改造中低产田,提高现有耕地的单位面积产量。

二是要认真落实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积极引导和鼓励广大农民多种粮。

三是完善补贴机制,提升农业抗灾减灾能力。建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专项补助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鼓励农民投入劳动兴办小型水利事业。对节水灌溉机具和设备给予补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并按照核定的有效灌溉面积,建立农业水费财政补贴制度,将水费补贴直接发放到农户。

(二)建设现代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升级及生态环境的改善

一是按照不同地区农业生产、水利工程配套建设、节水灌溉设施基础条件等不同情况,总结推广不同的高效农田节水技术模式。结合当地实际,把节水性、效益性和生态性有机结合起来,稳步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二是进一步强化对旱作农业区政策扶持,提高补贴标准。加大培训和技术指导力度,确保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真正落实到位,提高项目实施的质量和效果。

三是强化支持力度,将各项政策措施真正落实到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加大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加快绿色无害化农业发展进程。

四是扶持发展经济合作组织、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鼓励引导合作组织实行企业化运作,扶持培养农民经纪人队伍,促进农产品的流通销售。鼓励企业多元化加工产品,争创名牌产品,增强优质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科学合理确定政策标准,进一步完善强农惠农政策

一是加强各环节的监管,严防惠农补贴被截流、套取,确保各项惠农政策在落实工作中不走样。保证惠农资金做到专款专用,使各项惠农补贴按时、按标准发放到农户手中。

二是研究现有的各项惠农补贴的经济社会效果,政策依据和政策目标实现的效果,适时加以调整。

三是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分配方案和兑现流程,真正体现在惠农政策面前机会均等。

四是研究是否有更需要补贴的项目有待立项,使财政补贴资金配置更合理、效益最大化。

五是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确保农民得到更多实惠。

(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努力开拓农民增收渠道

一是稳定家庭经营性收入。应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按照结构调整的思路,根据本地特点并从本地实际出发,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发展销路畅、效益较好的种养业,不断提高农业竞争力。

二是大幅度增加工资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逐年上升,农民外出务工就业已成为目前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来源。政府要引导、规范劳务输出,抓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为农民外出务工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减少盲目性,降低务工成本。

三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强化农产品加工环节,要以甘肃省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弥补自然资源条件较差和农产品生产成本较高的劣势。同时,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又可推动小城镇建设,带动服务业发展,安排更多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的非农产业收入。

(五)稳定农产品价格,强化对农产品市场的宏观调控

一是完善市场监管,继续清理规范涉及蔬菜批发、零售等的各类收费行为,坚决打击欺行霸市、恶意囤积、市场垄断等不正当竞争行为。

二是要加强农产品产销信息的监测统计和分析预警,进一步规范采价市场、采价时段和采价对象,努力提高调查统计的科学性、准确性。

三是要统筹规划统一的市场体系,优化布局,改造升级传统批发市场,完善制度和功能,同时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发挥其公益性功能。

四是搭建产销直挂平台,支持生产基地、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产地龙头企业等农产品生产主体与超市、批发市场、居民社区、学校、企业等农产品消费单位进行对接,发展订单农业,推动产销双方建立长期稳定的购销关系。

(六)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推动农村现代化

一是完善农村电子政务。农村电子政务是乡村的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的平台。这个平台可以及时将惠民政策和实施执行情况进行公布,可以公开良种、种苗、农药、肥料、饲料等农资产品行政管理信息,发布产品市场信息。通过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等现代通信技术,完善农村电子政务,进一步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建设。

二是强化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农业管理部门要建立一个覆盖全省的农业生产信息收集处理的动态信息管理平台。定期由各地县上报农业生产的信息,如种植面积、种植类型、预计产量等。由省一级平台向全国及时发布,同时依据市场分析报告,结合各地实际,向下一级预报下一季节的生产信息,调整各地的种植结构等。

三是完善农户信息化和市场信息化建设。继续深入开展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建设,建立直接面对农民的统一网络办公平台,提供便捷式的市场信息服务,引导农业生产,促进产销衔接。同时,要积极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开展面向广大农民的信息服务,推动农业信息服务的社会化。

执笔人:王建兵

[1] 统计数据来自甘肃省农业厅。

[2] 甘肃省统计局:《四个“1000万亩工程”对甘肃农业的影响》。

[3] 甘肃省统计局:《甘肃惠农政策落实情况调查报告》。

[4] 甘肃省畜牧管理总站:《牛羊产业大县建设推动全省畜牧业跨越式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