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战略决策的基本原理与原则

战略决策的基本原理与原则

时间:2022-07-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7.3 战略决策的基本原理与原则在方法论的基础上总结出一些基本原理与原则,使理论方法获取一定的具体形式,以便于运用。系统的开放性要求战略决策应很好研究事物与环境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所以,因果反馈原理为战略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论的指导意义,也为进行战略决策开辟了有效途径。

7.3 战略决策的基本原理与原则

在方法论的基础上总结出一些基本原理与原则,使理论方法获取一定的具体形式,以便于运用。基本原理与原则的意义在于,掌握它,就可以举一反三,结合实际工作或不同领域部门的具体实践,最大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创造性地予以应用,有效指导战略决策。

1.战略决策的基本原理

1)系统整合原理

事物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构成事物的各组成部分(要素)以一定的方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产生出不同于各组成部分独立或孤立状态的性能的过程和效应,即系统整合。把研究事物作为系统来对待,进而正确处理它的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关系,以系统整合过程和效应来分析、处理系统的整体性质、结构、功能和有效运作机制,就是系统整合原理。

系统整合原理是客观事物各类系统的整体性的表征。系统整体性特征是一切复杂的、有组织的事物普遍共有的属性,故我们在认识、改造、控制、利用客观事物的过程中要遵循系统整合原理,当然战略决策也不例外。系统整合原理对战略决策的指导意义的基本要点如下。

(1)事物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叠加更不是随意堆积。事物整体所具有的性质和功能,不能归结为它的各组成部分(要素)在孤立状态时的性质和功能的叠加,更不是它们的随意堆砌,而是按一定要求以一定联系方式整合出来的一种“新的”性质和功能,这种新的性质和功能既与构成的每个部分的性质和功能不同,也不是每个部分的性质和功能的累积,即事物整体的性质和功能不等于部分的性质和功能之和。系统整合原理对战略决策而言,它要求战略决策应从事物的整体和全局上去考察有关事物,反对把事物“还原”为各个独立部分,孤立地研究各个部分,只从某一方面或某个角度来思考和处理问题。因此,把这一原理运用于战略决策系统中,可以创造出与已有的现存事物状态迥然不同的整体新性能,乃至从未有过的新性能,这是人们在创新组织发展中,发挥能动作用和创造力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

(2)事物的整体性状是来自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事物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但事物整体中又不能有孤立的部分,正因如此,任一部分的变化都将影响许多其他部分乃至整个事物的变化,而且这种影响很少呈现线性形式,任一部分的变化又依赖于所有其他部分。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中个别部分的微小变化能够产生始料不及地影响整个事物性能的后果。因此,系统整合原理要求在战略决策时,不仅要弄清事物的所有部分,更要弄清所有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即部分之间的相干性。同时也要明白,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动态过程,既要有微观的分析也要宏观的描述,力争做到在动态过程中研究决策对象的特性和规律。

(3)事物的结构性。事物在整体上的整合“实现”了的“新的”性质和功能(新的东西),不仅与部分的性质有关,更与它们的连接方式所形成的结构有关,结构决定性质和功能。系统整合原理着眼于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的连接方式,即系统的有序结构,着重于研究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从给定的功能查明其结构,一种功能可能来自于多种结构,从给定的结构探测其功能,一种结构可以有多种功能。这对战略决策来说,就是战略与结构的关系,一是战略规定结构,当组织战略制定好,为了实施和实现战略目标,必须采取相匹配的组织结构,只有这种与战略相应的结构才能协调战略所确定的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运作过程;一是结构制约战略,战略是创造性成果,但战略的制定必须根据既有的组织结构来思考战略,否则,制定的战略就会脱离实际,就会失去依托,也即失去其存在应有的意义。

(4)事物系统对环境的开放性。环境是系统整合的重要条件,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相互作用是在对环境的开放下发生的。系统为了补充、更新要素,完善自己的结构而从环境中获取物质、能量和信息。在这种情况下,系统一方面整合环境的成分,一方面将其改造得适合自己的本质。外部环境有时又对系统发生干扰作用,迫使系统不断改造、制止或同化这种作用。系统的开放性要求战略决策应很好研究事物与环境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

(5)系统的整体性、相干性、结构性和开放性等特征的统一,决定了战略决策综合性研究问题。系统整合原理要求在研究问题时,必须综合考察全部要素及其全部关系,综合考虑结构、功能和环境。对于战略决策来说,就是要综合分析技术的、经济的、政治的等多因素相互作用机制,综合处理历史经验、现实矛盾和未来趋势之间的逻辑联系以及各种方法、手段和途径的综合运用。

2)因果反馈原理

为了使事物的发展变化按既定的目标运行,要将结果直接或间接地反作用于引起结果的原因,以便校正原因对结果的最初作用,由此来保证事物在随机环境中的方向性。战略决策是因果反馈原理在现实中应用的具体体现。因果反馈原理对战略决策的基本指导意义如下。

(1)目的性。事物是处于普遍联系、互相制约之中。在这种联系和制约中,某事物会引起另一事物。某事物对于被它引起的事物来说是原因,对于引起它的事物来说就是结果。事物之间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就是因果关系。在因果关系中,把事物活动结果的信息输送回来作为事物活动的原因,从而调整和控制事物的方式,称为因果反馈。因果反馈是一个闭环的动态过程,最后可能达到一个不随时间变化的定态目标,即把运动的事物“拉”到预定的目标上来。这就使事物的发展变化具有内在的目的性。所以,因果反馈原理为战略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论的指导意义,也为进行战略决策开辟了有效途径。战略决策是有意识地在创造人为运行系统,即有意识地设置和赋予行为的目的,并设计了因果反馈关系以自觉实现组织的目的。

(2)抗干扰性。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总会有一些原因引起某种结果,并达到某目的。其中会有来自事物系统外的其他原因引起的结果,起到使事物发展偏离原来目标的不同作用,这些原因称为干扰。事物抵御干扰,一种是预先估计到各种干扰的性质与程度,在它们还未形成影响或作用之前就加以排除,这种方式要求事物系统拥有关于干扰的全部信息。然而,干扰是繁多的、随机的,因此这种抵御干扰的方式,很难完全做到。另一种方式就是因果负反馈方式,这种方式不需要事先拥有关于干扰的信息,而以干扰造成的实际后果,即以输入与目标的偏差的信息来调整原因,使事物发展回到目标上来,从而消除了干扰的影响。这种以结果作为原因来消除其他原因的干扰的方式,增强了事物抵御干扰的能力,使事物能够稳定在目标状态上。决策是选择,是通过不断地调整、改变和转变来充实、完善和修正事物的发展状态。因果反馈原理给予战略决策以理论指导,人们运用因果负反馈的方法提高了战略决策能力、增强了对事物发展变化的控制力,在并未掌握关于干扰信息的情况下保证事物发展目标的实现。

(3)强化(放大)与变革作用。按照因果反馈原理,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如果因果反馈是属于正反馈,则可以产生强化和放大作用,使原本只起微小作用的原因,冲破事物系统原有的稳态,为使事物发展革新,为另一种新的状态创造条件。这既是战略决策系统认识事物发展机制的重要方法,也是提高战略决策所需的重要能力。

3)信息选择原理

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改造、控制、利用,可以视为是一种信息的分析和处理,即是一种接收、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过程。事物的各种信息,都是特定事物在各种可能性状态中随机选择的结果,也是环境选择的结果。我们获取事物的信息,是主体对客体各种可能情况加以选择的结果。从信息选择的角度去考察与研究事物,就是信息选择原理。

信息选择原理不仅为战略决策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论的意义,更进一步揭示了战略决策要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性质,只有真正认识和把握了事物的根本性质才能进行正确而有效的战略决策。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信息是事物对立与统一的表现和结果,而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根本性质,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动力及其实现的过程,是我们理解和把握一切现存事物发展变化的“钥匙”。因为,无论是事物自身内部还是事物与依存的外部环境,必然是存在于既对立又统一的一定的联系之中,这种导源于对立统一的相互联系,我们撇开了各种事物运动本身所特有的具体形式,只抓其实质时,就是信息的联系,就是信息的获取、存贮、变换、传递、处理、利用和控制。事物就是一个信息体,事物的发展变化实质上就是对信息的不断处理和运用过程。如果事物没有信息,事物间就不可能发生对立或者说就不存在对立即没有矛盾可言,也就不能同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或说就不存在于统一体的更大系统了,事物也就是瓦解了,也就没有信息联系,也就不可能进行战略决策,战略决策自然也就不存在,或没有存在的必要和意义。信息选择原理对战略决策的基本指导意义如下。

(1)信息是客观事物及其环境选择的结果。事物因其要素的组合和相互作用,会出现很多的可能状态。这些可能状态的集合构成了可能性空间。由于事物自身的选择及环境的选择,其中某一可能状态成为确定的现实状态。这个现实状态由于消除了各种可能状态的不确定性,而包含一定的信息。人们了解了这种信息,不仅可以揭开事物结构及功能多样性以及其形成规律之谜,还可以根据各种信息复制和创造出人们所需要的事物(系统)。对此仅仅用对实体与属性的研究方法是做不到的。这一方法论原理,对应用于战略决策而言,不仅使战略决策有助于考察与研究现实的事物,而且有助于研究与预测可能的事物,并把可能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进而做出有效的战略决策。

(2)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信息选择过程(人们对事物的运作是一个信息选择过程)。人们在没有考虑对某事物作为时,其所含的信息已存在,但,是可能的而不是现实的。也就是说,人们对客观事物可能呈现出的性状的了解是不确定的,既可能出现这样的性状,又可能出现那样的性状。经过多次观察、思考,并采用求同法或采用排除法,在一个可能性空间中选择一种或几种可能的性状作为现实的性状。这种选择的结果,就是人们对所为事物所要获取的信息。对所获得的信息经过整理——是对来自客观事物的信息与头脑中已有信息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过程就会有多个可能的理性模式(信息的结合方式),经过逻辑的理性的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可能的模式变成了现实的、确定的模式(方案)。这在决策中亦是对同一事物进行决策为何会具有多种不同决策方案以供选择的理论依据,因此,信息选择原理为决策者在决策问题时,指明了应自觉地提出尽可能多的待选方案,而不应只提出一种方案,这样才可以说决策就是选择,才能创造出好的战略方案。

(3)信息的选择过程是一个有序化过程。人们的行为选择是在已有信息指导下的选择。向一个状态不确定的系统输入一定的信息,就可以选择一种状态使其确定下来,形成一定态,亦使由无序变化的状态变为有序发展的状态。显然,在信息选择过程中发生了有序化效应,从可能的状态中选择了目标发展状态。战略决策的实质,就是以一定的信息投入为基础,借以选择某种控制力,从而使事物合乎目的性地运行。

4)协同运化原理

探究事物的发展变化,在着眼于事物系统中要素间的协同作用的基础上,将事物系统与外在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去解释事物发展变化从无序向有序、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化机制,去揭示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并以此为方法论去创造事物发展的条件,这即是协同运化原理。协同运化原理的战略决策指导意义如下。

(1)内部联动协同运化。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其自身内在的原因。故,认识和研究事物的发展变化,首先从事物组成的内在要素间的协同作用来阐释其结构信息的产生和积累。事物的内部联系(信息)是通畅的、准确的、协作的,说明有良好的结构,也就具备了良好的整体功能,亦有了从无序向有序进化的内因。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和原动力,但有了运动、变化与发展的内因,并不等于就有了运动、变化与发展。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还需要一定的外在条件(外因)。在现实中,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开放系统”,事物对环境开放,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我们认识事物着眼于其内部联系,并不意味忽视外部条件,认为它是一孤立的系统,相反,是反对孤立、封闭的研究方法,强调要把事物与环境紧密地联系起来,在事物与环境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过程中来考察和研究事物的发展变化。当然,要注意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开放性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但并非说所有的开放都有利于事物的发展,因为开放既有可能输入积极的促进信息(积极的交换),也有可能输入消极、干扰信息(消极的交换),只有开放是积极性的交换而不是消极性的交换,才有利于事物的发展。还要注意的是,事物与环境进行积极性交换,只是为事物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至于事物能否利用积极因素(信息)来构建和发展自身,构建怎样的结构(模式),还要取决事物内部要素相互联系和作用的状态。亦揭示了应如何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有效地规划、设计、组织事物的发展,应如何科学、合理地使事物与外部环境协同运化,即要进行科学的战略决策。战略决策的本质就是研究、探索事物的“内在”与“外在”之间的联系规律,掌握了这种规律,就可以达到把握和操作事物发展变化的目的。具体而言,进行战略决策无非就是寻求如何发挥人的主观能力,根据事物的功能与外界条件,把握发展变化的规律,进而做出科学、有效的战略决策,使科学决策的事物朝着有利于我们近期、远期的利益而又无害于他人的方向发展。

(2)事物的协同运化是非线性作用。协同运化原理提供的方法论意义,不像传统思维方法那样拘泥于线性关系,而是以非线性思维方法,探索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和机制。它对事物的认识着重考虑非线性关系,特别是相互联系因素的交互关系(相干性)。线性关系只是从局部和暂时的状况来看,作为特殊情况出现也是可能的,主要指简单确定型系统和复杂确定型系统。从由线性认识转向非线性认识,在方法论上是由追求简单性到面对复杂性的一个转变,是思维方法上的一个飞跃。以非线性关系来认识事物发展时,一方面是给事物系统增加要素的数目,可以引起新的相干性和协同作用,从而有可能使事物系统协同运化为新的状态,形成新的结构和功能,从而改变事物发展变化运行方式(模式);另一方面是改变控制参量,使原来极其微小的可以略去的非线性作用变得重要起来,从而使协同运化作用得以发生,提高事物发展变化的有序性。同时,当控制参量超过临界点以后,非线性关系会使事物系统有可能产生多种定态(目标),导致事物系统结构的突变和形态的多样性。事物协同运化的非线性关系(作用),赋予战略决策的方法论意义,使战略决策思维由传统的线性思维进到非线性思维,战略决策所面对的无论是事物系统内部还是事物与外部,都是非线性作用关系,既要关注要素的相干性,也要考虑控制参量的突变作用,这样才能提高战略决策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5)目标优化原理

事物的发展变化总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向着目的运行。事物发展为实现其目的是可以有多种途径的,在这多种途径中,可以选择那种费力最小、路程最短、时间最快,或投入最小产出最大、耗费最小效益最大的最佳途径达到目的。这即是目标优化原理。战略决策是一种选择,这种选择就是择优,故目标优化原理为战略决策又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具体表现如下。

(1)对目标的优化。优化首先是对选定的目标而言的。利用系统科学方法并结合其他一些方法,通过一系列的程序和步骤,选择出最优的运作方案,为确定目标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没有明确的目标就无所谓优化,没有优化的目标则所确定的目标便是不科学的。因此,目标优化原理要求首先定义目标并设置目标评价标准以及明确一定的约束条件。这也正是战略决策的应有要求。

(2)对实现目标的优化。目标优化还是对实现目标而言的。按照目标优化原理,根据最优的方案,把事物运作分为前后密切衔接的若干阶段,以实现最优的组织管理,从而把确定目标和实现目标这两个过程有机地统一起来,亦把科学决策与科学管理密切地贯通起来。

(3)是对一定的价值标准的优化。优化既要有明确的目标,还要有衡量优劣的价值准则,因此,目标优化是对一定的价值标准的优化,不同的价值标准就有不同的判定,也就会有不同的优化方案。在一种价值标准下的优化,在另一种价值标准下不一定优化。目标优化原理主张整体的价值观,部分最优,整体不一定最优;反之,部分次优,却有可能在整体上最优。因此,部分的价值要服从整体的价值,整体的价值要协调部分的价值。目标优化的这种辩证协调、统一方法指导意义,既为战略决策提供了方法论理论依据,也丰富了战略决策运筹帷幄,统筹全局战略思维

(4)对多目标的优化。对复杂的大系统或巨系统而言,其发展变化往往具有多种目标及其判定依据,大多数情况,这些多目标和多判据常常又是相互冲突的。在这种情况下的优化,实质正是这些目标和依据彼此之间的协调与“妥协”。我们可根据这些目标和依据的主次、轻重、缓急进行加权,本着“多利权衡取其重,多害权衡取其轻”的原则进行综合筛选,统筹兼顾,多中择优。这为战略决策在面对多因素复杂的事物时,要权衡、要协调,必要时要会“妥协”,避免走上绝对和极端,这样所形成的战略决策才会符合客观、接近实际,才具有可操作性。

(5)目标并非既定而不变。目标是预期的,但目标是客观的、现实的、具体的,因此,目标优化要特别注意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目标跟踪优化,或实现跟踪决策,对设定的预期目标依据实际情况,做必要的充实和完善,必要时,调整和改变目标,重新确定评价标准,以使战略决策的运行取得预期效果。

2.战略决策的基本原则

1)矛盾性原则

在战略决策中应用矛盾分析来选择战略方案。战略决策是根据组织内部条件与所依存的外部环境的对立统一,对未来发展的方向、目标和达到目标的原则、方法、手段、资源所做的选择。因此,科学的战略决策应以不同、对立、多样性的意见和看法为基础,从体现各种不同观点的可行性决策方案中进行最优选择,也就是说战略决策要运用矛盾分析原则进行决策。

战略决策所面对的组织及其所依存的外部环境是一个矛盾体,既有组织自身的矛盾,也有组织与外部环境的矛盾。没有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对立统一体现了事物存在与发展的根本性,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性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动力及其实现的过程,“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列宁语)。

事物的发展变化就是其矛盾双方相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结果。具体而言,就是矛盾的对立性和同一性(统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结果。而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事物的矛盾双方,一方的存在与发展是以另一方的存在与发展为条件的;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事物的发展方向、变化趋势不是随意的,是由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具有相互贯通的关系,而在一定的条件下有规律地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矛盾的对立性(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它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矛盾双方的对立促进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发展的不平衡,为事物的转化和质变创造条件;矛盾双方的对立是一种矛盾统一体(一事物)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另一方事物)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事物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机理与动力机制,是战略决策的根本依据和准则。

应用矛盾性原则进行战略决策,一方面是主次排除,将所发现的矛盾和找出的问题,依据全局与局部、长期与短期、轻重缓急进行主要与次要排序,主要矛盾占主导地位,次要矛盾服从主要矛盾,抓主排次,从诸矛盾中选择出战略矛盾和战略问题,即明确战略决策所要研究的对象和问题。另一方面是吸纳整合,将所发现的矛盾和找出的问题,寻找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它们相互之间的联系,依据包含、归并、吸纳,将诸矛盾整合为更具有代表性的矛盾和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进行多次,最终选择出要研究的战略矛盾和战略问题,即确定出战略决策的对象。

战略决策的实质就是主观对客观的驾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并依据事物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找出排除矛盾、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而力争做到从较全面的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即做出决策结果。没有不同意见的争论和独创性见解,就不会产生不同方案和富有创新性提议,自然也就不会有客观、有效的战略决策。总之,在战略决策中,要学会和充分利用事物的矛盾性,要掌握矛盾的同一性和对立性,用好对立统一规律,对组织的发展规划既要看到对立的一面,又要看到同一的一面,组织发展是对立性和同一性的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结果,因而在战略决策时,首先应看到组织发展矛盾中的对立性和同一性,全面分析矛盾的解决方案,避免决策者受各种人为因素的干扰,最终经过“统一”选择出适时、可行的最佳战略方案。

2)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战略决策必须有一定的客观事实和科学理论为依据,并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决策。

在战略决策中,无论是进行何种决策,首先都要符合客观事实,力求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对提出的方案的可行性分析,首要的是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地从组织与所在的外部环境的客观现实出发,使决策始终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同时,还应做到科学,即进行战略决策要符合客观规律。要使战略决策做到客观科学性,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其一,要有科学理论依据。科学理论是服务于实践的,是人们认识事物进行思维的理论根据。因为科学理论在它适用的范围内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因而,进行战略决策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理论根据,建立在一定科学理论基础上的战略决策是可靠的。其二,要有客观事实根据。客观事实是战略决策的基础,故战略决策要具备一定的客观事实根据,没有事实根据的问题不是战略决策选择的对象,缺乏必要事实根据的问题一般也不应作为战略决策的对象。作为战略决策的战略问题是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的。其三,要运用科学方法。既要有定性的分析又要有定量的研究,借用现代科学方法,将定性与定量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构建科学适用的模型,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其四,要有一定的灵活性。战略决策做出的结果即所选定的战略方案是在一定的科学理论和客观事实基础上,运用科学方法所做出的最优选择。但也应明白,从原则上来说,决策具备的科学理论根据越充分、坚实,客观事实根据越丰富、全面和典型,决策结果的科学性就越强。但是,在现实中,战略决策阶段,所依据的事实一般是不完全的,科学理论也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再则,长期性的战略决策,随着贯彻落实的推进,执行过程中总是会出现新情况、新问题,与当时的战略决策并不完全相同,因此,最后选定的战略决策不是一成是不变的,也不应固定不变,要有一定的灵活性,根据客观现实情况的变化随之做出适时的相应调整,以至某些方面进行适当的改变,以符合客观实际,与实践活动相协调、相吻合。总之,科学性原则,就是要求战略决策要反映客观实际,力求切合所要解决问题的客观需要。

3)全局性原则

战略决策所研究的事物和解决的问题不是仅仅面对局部和部分,而是局部与部分同其他全部条件,即保证所为局部和部分充分发挥功能所不可或缺的技术条件、人的素质条件、组织管理条件和社会环境条件的综合体。战略决策是一项系统工程,着眼于全局,而非见木不见林,见“硬”不见“软”,它从整体上把握部分,从全局掌控局部,并不单从某一部分或某一指标思考和解决问题;必须看到长远,而不能只顾当前,必要时舍得牺牲局部,暂时利益服从全局和长远利益;要使所有的组成部分都有助于达到全局性的目的。

4)综合性原则

战略决策研究某一事物和解决某一问题,所涉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社会、技术、资源、文化、心理、生态等,因此,一个有效的好的战略决策是多因素的综合结果。具体而言,战略决策在考虑调控某一因素时,不要忘记它与有关因素(变量)乃至事物(问题)整体目标之间的关联性。不要因一项措施的失当而引起恶性循环,而要设法促成因一项措施得当所引起的良性循环。还要考虑一项措施可能引起非线性的后果,竭力趋利避害。同时还要多“兵种”、全方位地攻关作战,力争将综合性问题做到用综合智慧来解决。

5)择优性原则

进行战略决策就是追求最佳运作,追求组织发展的最优目标,否则,战略决策就失去了意义。即战略决策是为实现组织发展目的,合理组织和利用力量、科学配置资源,最大程度地发挥组织功能、最有效地调节与环境相适应,亦科学有效地组织和调控人流、物流、能流和信息流等,使组织运作在时间上、经济上、效果上始终处于优化状态。同时,在追求组织多目标整体优化时要综合平衡,不要顾此失彼,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6)实践性原则

战略决策谋划组织发展,其实质是改变或创新组织发展。即要联系实践活动将战略决策的一般方法、原理和原则应用到战略决策的具体工作中,将战略决策的执行与具体环境变化结合起来,要坚持战略决策是客观现实的反应,战略执行是服从实际状况的。离开了具体的实践就谈不上什么战略决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