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家庭以及社会重视学生非认知能力的培养

家庭以及社会重视学生非认知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6-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节 学校、家庭以及社会重视学生非认知能力的培养学校作为培养人、教育人的主要场所,不仅应重视学生认知技能的培养,而且应挖掘学生非认知技能,更多关注学生意志力、耐力、从而提高学生事业成功的概率。现实中出现“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就是大学专业和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的不匹配问题,即学生所学知识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第四节 学校、家庭以及社会重视学生非认知能力的培养

学校作为培养人、教育人的主要场所,不仅应重视学生认知技能的培养,而且应挖掘学生非认知技能,更多关注学生意志力、耐力、从而提高学生事业成功的概率。目前,我国正在制定中长期教育体制改革纲要,关于教学改革问题不少专家认为,“在教学中我们比较注重认知,认知是教学的一部分,就是学习。在认知方法上我们还有缺陷,主要是灌输。其实,认知应该是启发,教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掌握认知的手段,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本身”。有些东西单从老师那里是学不来的,比如人的思维、人的理想、人的创造精神、人的道德准则等等,这些能力的培养在以往的应试教育中经常被忽略。

现实中有很多实例可以证明:有些高智商的人由于缺少自律而无法在生活中取得成功,而有些低智商的人却由于具有坚持、值得信赖和自律等方面的优点而获取成功。有效地引导更多的人在事业上取得成功。人力资本是自然生理体力与社会精神创造力的统一体。人力资本的形成,一方面是个人自然生理发育的结果,另一方面是个人社会化成长的结果。人力资本的生产和积累,一方面要通过个人智力潜能开发来实现,另一方面还要致力于社会群体创造力开发,并在内容和形式上实现两方面的平衡。

大学不能仅将单一的“就业率”作为最终目标,而是应当注重人才培养。现实中出现“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就是大学专业和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的不匹配问题,即学生所学知识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需要通过课程设置来实现的,人才的培养规格与大学的课程结构有着固有的、内在的和必然的对应关系。大学为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进行改革。具体而言,在培养目标上,人才规格的制定上注意加强基础知识培养,拓宽专业,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建立学生实习基地,加强与企业、社会的交往,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大学课程是大学生培养的核心内容,课程设置在注重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职业观念、方法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系统性的培养,强化非认知技能,通过课程改革,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质量和学生的就业能力,学校的社会声誉也就自然会得到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