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两难式无领导小组讨论题型详解

两难式无领导小组讨论题型详解

时间:2023-06-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题型分析典型的两难式无领导小组讨论题目,是在给出的材料中对一种社会现象进行描述,在这种社会现象的处理方式上存在截然不同的两种做法,并且互有利弊,考生只能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并给出理由,在两种观点的碰撞中充分地分析和讨论,最后形成团队统一的答案。

一、题型分析

典型的两难式无领导小组讨论题目,是在给出的材料中对一种社会现象进行描述,在这种社会现象的处理方式上存在截然不同的两种做法,并且互有利弊,考生只能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并给出理由,在两种观点的碰撞中充分地分析和讨论,最后形成团队统一的答案。一般这种题目比较明确,同时能够引起充分的辩论,两种备选答案有同等程度的利弊,不存在很明显的选择性优势。

二、考查核心

所谓两难问题的考查核心,主要是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说服力等。这类问题一般比较容易引起考生的争论,便于考官来评价考生的能力和水平。此类题目偏重考查考生系统的逻辑思维和全面、客观、辩证地分析问题等诸多方面的能力。

三、备考攻略

两难式无领导小组讨论题的注意事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分析能力。一般两难式的题目两种观点和做法各有利弊,考生在面对各有利弊的不同观点时,可以通过矛盾分析法来分析现实情况,继而支持自己的观点。第二,语言表达能力。无论是在个人陈述阶段还是自由讨论阶段,表达自己观点时都应该流利流畅,语速不急不缓,措辞准确有度,内容有逻辑、有条理。第三,说服力。无领导小组讨论不是辩论赛,因此很多辩论式的技巧在无领导小组讨论中是行不通的,讨论的目的是达成一致意见而非说服其他人一定遵从自己的想法,因此要掌握好说服的度。

四、答题策略

首先,在个人陈述阶段,应该将自己的观点开门见山地摆出来,并有逻辑、有条理地将论证这一观点的理由一一进行阐述。在其他人陈述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倾听,记录哪些考生和自己的观点一致,哪些考生和自己的观点相左,分歧点在哪里,对方的漏洞在哪里等。其次,在自由讨论阶段,要联合与自己的观点一致的考生,将自己的观点进一步巩固完善,同时发现对方观点的漏洞,进行反驳或引导,如果大多数考生都反对自己的观点,应该进行适当的妥协。

五、真题详解

【经典例题】

两难式无领导小组讨论试题——“有为才有位”还是“有位才有为”?

背景材料:《人物志》上有这么一句话:“故臣以自任为能,君以能用人为能;臣以能言为能,君以能听为能;臣以能行为能,君以能赏罚为能……”

伟人改变环境,能人利用环境,凡人适应环境,庸人服从环境。一个人的作为,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老子、孔子、孟子等,当时的境况并不如意,但他们孜孜不倦地传播思想,启迪人们的心灵,让万代子孙受益,后人对他们的尊崇胜于帝王将相。秦王嬴政统一中国、汉文帝和汉景帝的“文景之治”、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击倭寇、岳飞抗金、郑成功收复台湾……人们对他们的爱戴,不完全是基于他们的地位和身份,更是他们对国家、对民族的巨大贡献,是他们的卓越成就。

孔子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有位”是“有为”的基础,有了“位”才会有施展才能的空间。《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地球撬起来。”列宁也说过:“历史早已证明,伟大的革命斗争会造就伟大人物,使过去不可能发挥的天才发挥出来。”

问题:有人说“有为才有位”,也有人说“有位才有为”,你同意哪一种说法?

这道题背景材料给出的是一对矛盾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个人的行为产生了卓越的成就,对国家、对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不是因为自己的地位,恰恰相反,卓越的成就可以帮助一个人获得相应的地位。另一种观点相反,认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只有身处一定的地位才能为社会做出相应的贡献。最后给出了讨论的要求,考生只能在“有为才有位”和“有位才有为”二者之间同意一个观点并给出理由。在两种观点的碰撞中进行充分的分析和讨论,最后团队形成统一的答案。

“有为才有位”和“有位才有为”两种观点都要做到自圆其说,无论哪种观点,最好都能结合考生实际情况。需要注意的是,有的考生提出了一种观点,就是将“有为才有位”和“有位才有为”结合起来,辩证地分析这两种观点,这样做完全不符合题目要求,必须只支持一种观点。

1.个人陈述阶段。

观点1:支持“有为才有位”。

各位考生,大家好!我同意“有为才有位”的观点。理由如下:

首先,“有为才有位”的提法,有利于引导和激励人们奋发向上,努力进取,争做有所作为的强者。如果付诸实践,对于人才量才使用,人尽其才、人尽其力,是大有裨益的。

其次,“有为才有位”体现了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得到“位”要通过有为的努力。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整天萎靡不振、懒散拖沓,不干工作,只想位子,一门心思走捷径、找门路,希望借助外力为自己谋个一官半职。他们不想想自己到底干了多少实事,做了多少业绩,整天患得患失,追名逐利,想的说的全是“位子”,这样的人永远也不可能有位。

当然,在有些地方和部门,有为者并非都有“位”,而无为者占据重要位子的倒是不乏其例。究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之一,恐怕与这些地方和部门还没有营造出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和机制不无关系。要想有位,必须有为。连基本的素质都不具备,光有一个善于钻营的头脑又有什么用?与其整日钻营,不如从现在开始埋头苦干。对于是实干还是在空谈,上级领导还是心中有数的。

此次的面试其实就是对“有为才有位”最好的诠释。通过面试,通过考生的“为”,选拔出最适合的人去坐最合适的位置,人尽其才,才有所施。因此,我支持“有为才有位”的观点。

观点2:支持“有位才有为”。

各位考生,大家好!我同意“有位才有为”的观点。理由如下:

首先,将“位”解释成职位:一个有序的社会,是一个各司其职的社会。每一个行业都有基础专业水平、特殊环境,所需要的经验和阅历正是这个行业的固定属性,是其他行业的工作人员所不具备的。

其次,“位”是指工作岗位,大学生只有先就业,找个立足之地,才能在工作岗位上展示出自己的能力。

最后,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也难谋其政。对他人的职位以及所从事的事业,在不了解实情的情况下就提意见、出谋划策,这本身就是错误的。没有专业知识,又不能洞悉其行业特征,盲目加以介入只会适得其反。

从“有位而有为”来看,韩信、萧何、张良只有被委以重任,刘邦才可能赢得汉朝的天下;“有为”的人不一定“有位”。在不少地方,真正说实话、办实事的有为之士经常得不到应有的重用;而那些善钻营、善心计、善阴谋,善于揣摩领导意图,唯上不唯书,违心不唯物的人却大行其道,如鱼得水。这是令人思考,发人警醒的。因此,我支持“有位才有为”的观点。

2.自由讨论阶段。

思路引领者:这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题目,掌握先机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有非常具有说服力的理由作为支撑,对于整个局势的掌控是非常有利的。无论哪种观点,都应该将支持的理由尽可能地摆出来,这样才能树立权威,为成功的思路引领作铺垫。当两方讨论纠结于非主要矛盾问题时,或者就某一点僵持不下时,思路引领者应该调解纷争,将思路和讨论引导到主要矛盾和宏观层面,使讨论继续进行。

组织领导者:要将成员的观点进行记录和归类,找出共同点,当讨论偏离我们讨论的主要矛盾时,组织者应该适时地提醒和引导,使讨论更加有效率地进行下去。同时在发言过程中,对于发言次数比较少的成员,应当适当分配时间,给他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组织者的观点并非不能改变,当成员已经倾向一种观点时,为了更快地达成一致意见,组织者应当妥协并说服少数成员达成一致意见。注意,不能以举手表决等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得出结论。

意见提供者:如果不能做组织者,可以担当意见提供者,支持某种观点时提出论证意见,如历史中“有为才有位”或“有位才有为”的例子有哪些,生活中的例子又有哪些,以及伟人的一些观点等。不断地将意见完善到讨论中,也是展现个人能力的好方法。

时间控制者:建议讨论时间的分配,同时适时提醒成员剩余时间,也可以表达自己意见、体现对进程和时间的把控能力。

3.讨论点评。

在讨论过程中,有4个考生赞成“有为才有位”,3个考生支持“有位才有为”。其中1号考生的观点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认为“有为才有位”更符合当今选拔人才、使用人才、尊重人才的用人理念,同时反驳了3号考生“有位才有为”的观点。1号考生认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是必须的,而非应该鼓励的;相反,若在其位不谋其政,应当受到相应的处罚,甚至下马,让有为之人取而代之。这一观点提出来,得到了其他几位考生的认可。2号考生也表现不俗,平时应该积累了很多历史人文知识,在讨论时旁征博引。为了反驳“有为才有位”的观点,他举了许多的例子。如韩信、诸葛亮等诸多历史人物和历史典故,以证明有位可以为人才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将潜力全部施展出来,可以创造更大的成就。4号考生逻辑思维非常敏捷,在听到2号考生引经据典之后,借力使力,顺着1号考生的思路继续论证,正是由于他们先有为,才得到了位,这就鼓励处在逆境之人应该奋发图强,无论在什么样的岗位上都应该积极主动,这样才能让领导和群众将自己的努力看在眼里,有利于自己的发展。因此“有为才有位”更具有现实意义。在这一点上双方开始了激烈的讨论,1、2、4、7号考生发言次数较多,但是重复性比较大,对一个问题反复强调,讨论处于僵持状态。3号考生是一个比较腼腆内向的女生,但是她很聪明,在讨论得最激烈的时候,她站了出来,由于她发言次数不多,其他考生对她的排斥心不大,让她得到了一个很好的发言机会,她将刚才记录的讨论记录进行了梳理,非常有条理地将各个观点阐述清楚,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最后提醒大家时间不多了,需要赶紧统一思路。1号考生紧接着让发言次数较少的5、6号考生提出自己的观点,5、6号考生的发言基本是将前面讨论的内容又重复了一遍。这个时候整个讨论的趋势已经倾向于“有为才有位”了,1号考生趁热打铁对持反对意见的考生开始了说服工作。他说了两点,第一是强调了讨论的是哪个更可贵、更值得提倡,“有位才有为”固然重要,但是这是有位之人的职责,而“有为才有位”贵在精神可嘉,比起在位之为更有难度,因此有为才有位更为可贵更值得提倡。第二他提出了为了使我们尽快达成一致,持不同观点的考生能否慎重的考虑修正一下自己的观点,或者换个角度思考一下。5号考生紧接着发言,他认为无领导小组讨论其实就能很好地诠释这一观点,如果有领导,那么讨论也不会这么激烈,民主性也会差很多,违反了真理越辩越明的规律。而无领导,反而让大家各抒己见,将问题探讨得更加明白透彻,同时某些考生由于表现优秀,其实已经自然而然扮演了领导者的角色,因此“有为才有位”更可贵、更值得提倡。此番讨论之后,大家的观点已经趋于一致。最后大家推举记录得比较全面的3号考生做汇报人。自由讨论阶段结束,用时39分钟。

4.总结陈述阶段。

观点1:支持“有为才有位”。

很荣幸能代表这个优秀的小组做总结发言。全体成员通过39分钟的讨论,得出如下结论:支持“有为才有位”。

毛主席曾经说过,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为”的路上要付出努力,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专一行,从本职岗位做起,从手上现有的事情做起,只要尽心尽力去干,就肯定会有所作为。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为的积累最终会得到位置。“有为才有位”是科学选拔人才的机制。“有为才有位”的提法,有利于引导和激励人们奋发向上,努力进取,争作有所作为的强者。如果付诸实践,对于人才量才使用,人尽其才、人尽其力,是大有裨益的。

因此,小组得出一致意见,认为“有为才有位”。在讨论过程中,所有成员集思广益,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每个人在讨论中都受益匪浅,同时为达成最终目标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最终得出这一讨论结果。汇报完毕,谢谢各位考官!

观点2:支持“有位才有为”。

很荣幸能代表这个优秀的小组做总结陈述。全体成员通过39分钟的讨论,得出如下结论:支持“有位才有为”。

历史上许许多多的事实证明了“有位才有为”的道理。孔子是大有作为的人,他的学说主张都是经世致用的,然而他周游列国之间却屡屡碰壁,谁给他实现理想宏图的位置呢?贾谊和王勃都是少年才俊、满腹经纶,然而雄汉盛唐又有哪个当权者器重他们、启用他们呢?他们分别于33岁、27岁这样风华正茂的年龄非正常地离开了人世,可悲可叹!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也只是空有一腔热血,报国无门!辛弃疾文功武略、风流倜傥,他的雄心壮志只能是“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请缨无路!诸葛亮这个隆中的卧龙,他过惯了隐居的生活,“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身在深山野林,心已天下三分,如不是刘备三顾茅庐委以重任,三国的历史必定重新改写。

因此,小组得出一致意见,支持“有位才有为”。在讨论过程中,所有成员集思广益,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每个人在讨论中都受益匪浅,同时为达成最终目标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最终得出这一讨论结果。汇报完毕,谢谢各位考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