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智力投入效益求解

智力投入效益求解

时间:2022-06-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智力投入的产品是知识产品,而知识产品可以通过书籍、信息等形式,世世代代保存下来,通过人们的传播和学习,不断地继承下去,不断地为社会、经济服务,具有明显的延续性。由于智力投入的产品是知识产品,而知识产品的消费和使用,并不引起知识产品本身的减少或消失,而只会在使用的实践中不断增长,具有累积性。但是,智力投入效益不仅表现于此。

第二节 智力投入效益求解

当今,科学技术对领导活动的影响越来越显著,任何领导活动要实现既定的目的,都有智力投入的问题。所以,在探讨领导效益理论的具体应用时,还必然对智力投入效益进行讨论。

一、智力投入效益的涵义

智力,是指人们的认识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总称。智力投入,是指将人的智慧和能力作为一种巨大资源来运用和开发的投入。在领导活动中,领导者、被领导者都是人,而人是有智力的,他们的智力发挥作用如何,对领导活动影响极大。而要使他们的智力作用得到发挥,就要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充分运用和积极开发。因此,在领导活动中,存在着智力投入的问题。

智力投入首先表现在国家、政府对领导者的教育和培训,让他们学习先进的管理科学、技术、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如中央党校、各省委党校及基层党校对党员干部的培训是一种投入,现在各级政府还选派干部到国外参观学习,吸收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等。其次表现在领导者个人也会投入一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用于自身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不断进行学习和实践活动,以利于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领导活动中,既然存在着智力投入的问题,那么,智力投入后,对智力资源的运用和开发是有效还是无效,有效的程度如何,对智力资源的运用和开发是不是社会所需要的,这就存在着智力投入的效益问题。智力投入以及对智力资源的运用和开发的社会效果,突出地反映在人员素质符合社会需要的程度上。这里把在领导活动中由于一定的智力投入,使得人才素质符合社会需要而产生的社会效果,叫智力投入效益。智力投入效益跟其他效益相比,有以下的特点:

扩散性。即智力投入效益不仅直接在本部门本领域产生,而且会扩展到其他相关部门和相关领域,产生一系列效益的连锁反应。例如,空间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给航空航天工业本身带来效益,而且用于气象、勘探、通讯等部门时也带来很高的效益。

延续性。由于智力投入的产品是知识产品,而知识产品可以通过书籍、信息等形式,世世代代保存下来,通过人们的传播和学习,不断地继承下去,不断地为社会、经济服务,具有明显的延续性。

累积性。由于智力投入的产品是知识产品,而知识产品的消费和使用,并不引起知识产品本身的减少或消失,而只会在使用的实践中不断增长,具有累积性。而知识的累积性,就会使种种知识在累积过程中使基本知识单元重新组合,产生新的知识,使知识得到丰富和发展,使其产生更高的效益。

正是由于智力投入效益有这些特点,因此,在领导活动中,人们普遍重视对领导人员的教育和科学素质的提高,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合理、科学地开发和利用。

二、智力投入效益的内容

智力投入效益包含了以下内容:

教育效益。这里指在领导活动中,由于教育投入,提高了原有人员的素质,从而更加符合社会需要所产生的效益。人员的素质符合社会需要,就能为社会所需。这样,领导活动成员,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加强了管理能力;同时,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从而产生相应的效益。据前苏联切利亚斯克师范学院社会科学研究室对26000多名工人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工人所受教育依次提高一年级,机器制造业、黑色冶金工业和轻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平均分别增长了1.5%~2%、0.4%~0.7%、1.5%~2.2%。据国外有些资料统计,工人所受普通教育每提高一年级,平均可以使新工种的掌握速度加快50%。

用人效益。领导活动成员,特别是领导活动中的各种人才,都是不同程度的智力投入的结果。但这种智力投入有没有回报,主要看这些智力能否发挥出来,这其中包括用人问题,在领导活动中,如何用人,用什么人,对发挥他们为社会作贡献的积极性有重大影响。我们把在领导活动中对现有人力资源的任用而产生的社会效果,称为用人效益。

科学效益。在领导活动中,由于智力投入而使领导活动成员认识自然、社会及思维的规律,获得一定的科学理论知识而产生的效益,我们把它称为科学效益。因为科学,特别是现代科学,不仅有认识功能、文化功能,同时还有生产力功能、生态调节功能、社会变革功能等,领导活动成员被科学理论武装后,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就会产生相应的效益。

技术效益。这是指领导活动中,由于智力投入,领导活动成员掌握一定的技术理论、知识和技能而产生的效益。因为技术能为人们提供改造自然界与改善社会生产条件的物质与非物质的手段和方法。领导活动成员掌握一定的技术理论知识和技能,能改进生产工具,完善管理手段,提高工艺水平等。而生产工具的改进,会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管理手段的完善,会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工艺水平的提高,会降低消耗,提高质量;等等。这些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都起着推动作用。

三、智力投入效益的评价

(一)智力投入效益评价的原则

初级效益和最终效益相结合原则。由于智力投入是作为一种培养思想品德、传播知识技能、开发智力、提高智能投入的手段,因此,它的成果最初只能体现在培养一定规格的劳动者和提高劳动者的思想品德和科学文化技术水平上。我们把一定的智力投入和其所开发出的智力资源的质量高低和符合社会需要的程度,叫智力投入的初级效益。但是,智力投入效益不仅表现于此。当具有一定质量的、符合社会需要的智力资源发挥和运用后,还会取得相应的效益,我们把这种效益叫最终效益。在评价智力投入效益时,我们不能只看到初级效益或最终效益,只有两者相结合,才能对其予以正确评价。

宏观效益和微观效益相结合的原则。一个单位的智力投入效益,不仅表现在该单位智力投入所取得的效益,而且还表现在对社会产生的效益;同时,不仅一个具体单位有智力投入,产生相应效益,而且整个社会也有其智力投入并产生相应效益。智力投入,有的从具体单位看是合理的,但从全社会角度看是不合理的;而有的从具体单位看不合理,但从全社会角度看却又是合理的;另外,有的智力投入,只有从智力投入单位、智力使用单位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的相互联系制约中才能显现出效益来。因此,智力效益有微观效益和宏观效益之分。我们把一个具体单位的智力投入效益叫微观效益,把从整个社会角度来考察智力投入的效益叫宏观效益。由于微观效益是宏观效益的基础,而宏观效益又直接制约着微观效益,因而,评价智力投入效益,必须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近期效益和长远效益相结合的原则。智力投入,有的是在近期内可获得效益,而有的则要在远期才能显出效益。例如,一项科学研究,往往不是一年,而是几年,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获得成功并用于实际,取得效益。教育投入一般也要13~14年才能获得实际效益。有人计算过,培养一个受过中等教育的人才需要12年,而培养一个受到高等教育的人才需要15~16年。在智力投入中,评价智力投入效益要持智力投入的近期和长远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二)智力投入效益的具体评价

根据智力投入效益的具体内容和评价原则,智力投入效益的具体评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教育效益的评价

这是对现有智力资源作用、开发现有智力资源、培养新的智力资源的智力投入效益的具体评价。

第一,智力资源效用率。这是对原来的智力投入效益的具体评价。

智力资源利率。这是指以前已培养出的各层次的智力资源的人数的使用数,除以已培养出的各层次智力资源的总人数的百分比。智力资源使用单位有权根据需要挑选人员,它在相当程度上说明原来智力投入所培养出来的智力资源的质量和符合社会需要的状况。

基础教育率。这是指补充基础教育的在职职工人数除以未达到基础教育要求的在职职工总数的百分比。

职业教育率。这是指补充职业教育的职工人数除以未接受职业教育的在职职工总人数的百分比。

继续教育率。这是指大学毕业的(含同等学历)在职科技人员接受知识更新的人数除以大学毕业的在职科技人员总数的百分比。

第二,新智力资源的培养率。这是对新培养的智力资源的社会效果的具体评价。

人员培养的合格率。这是指培养成具有一定质量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数除以完成培养过程的人员总数的百分比。

就业前的职业教育率。这是指就业前接受职业教育的人员数除以刚就业的人员总数的百分比。

第三,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这是从经济上对智力投入效益的具体评价。

初级经济效益。这是指智力开发所耗费的劳动与物质与由此开发的智力资源大小的对比关系。

最终经济效益。这是指智力开发所耗费的劳动和物质与由此带来的国民收入增长的对比关系。

2.用人效益的评价

这是指领导活动,领导者(包括领导者个体和领导群体)任用人员,特别是任用人才的效益的具体评价。

第一,人员个体积极性的社会效应度。这是人员个体的积极性与其积极性的社会价值的乘积。这里的积极性的社会价值,就是指对积极性为社会作出贡献、为人们谋利益的程度的实际评价。人员个体积极性的社会效应度,取决于两个因素:积极性的高低和积极性社会价值的大小。此评价尺度可用具体公式表示:

人员个体积极性的社会效应度=积极性×积极性的社会价值

第二,群体内聚力的社会效应度。这是指群体内聚力与群体内聚力的社会价值的乘积。

我们知道,任何群体都存在着内聚力的大小问题。“力”是表示事物之间相互吸引的状态。群体内聚力是借用物理学的名词来表示群体与群体成员以及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状态。因此,群体内聚力就表现在群体对群体成员的吸引力。在领导活动中,群体对群体成员的吸引力,就是领导活动群体通过一系列活动,把群体成员牢牢地吸引住,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群体的领导活动的开展作出贡献。这一系列活动主要是:群体目标吸引。领导活动目标通过层层展开,具体化为各群体目标。把群体目标的实现跟群体成员利益相联系,吸引群体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奋斗。

群体利益吸引。凡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允许满足也能够满足的需要都是正当合理的需要。由于人的需要是人的全部心理活动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与动力。它总是指向一定的客观事物,所以,当客观事物能满足一个人的某种需要时,他就会产生积极的心理活动。因而,当群体满足其成员的正当需要时,它就会对其成员产生吸引力。

群体精神形象化吸引。人都是社会的人,都需要在其群体生活中得到感情上的满足。群体的服务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合作与竞争精神、开拓精神、团结奋斗精神等都能对成员产生很强的吸引力。

群体领导者形象的吸引。群体领导者形象完美与否,他们与群体成员的关系好坏,都可以引起群体成员感情的变化。如果群体领导者品德优良、知识渊博、工作能力强、为人正直、信任与爱护下级、以身作则,特别是实行民主的领导方式,就会产生一种影响力。

群体创造力的吸引。领导活动群体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创造性地开展各项事业活动,其成员就能从中得到相应的好处,并对他们产生相应的吸引力。

群体成员对群体的向心力。群体成员对其群体的向心力,是群体成员以群体的利益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大家齐心协力、同心同德地为实现群体的利益而努力奋斗的状态。其主要表现在:

群体意识。这是指群体中的成员把这个群体看做是“我们的”,把群体目标看做是自己的目标,把群体利益当作自己利益的思想,实际上是群体成员把自己归属本群体的思想。由于群体成员的这种思想意识,他们必然产生一种指向群体的力量,即向心力。

集体主义精神。在领导活动中,群体成员的集体主义精神突出,就会对其群体产生集体的荣誉感、责任感,产生尊重群体、关心群体、热爱群体、维护群体的一种向心力。

群体成员之间的亲和力。这是指群体成员之间存在着一种有原则的、和谐的、相互了解、依赖和支持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下,群体成员各自都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也都感到他人存在的价值;自己既尊重和信任他人,也受到他人的信任和尊重;自己既去关心别人,也被别人所关心,等等,真正感到他人的存在成为自己存在的条件,从而相互之间产生一种亲和力。

这样,群体对群体成员的吸引力、群体成员对群体的向心力和群体成员之间的亲和力的相互作用结果就形成了领导活动群体的内聚力。这种群体内聚力,是一种特有的精神力量,它可以在领导活动中转化为物质力量。由于力是一个矢量,群体内聚力也是有方向的。如果群体内聚力的方向是指向社会需要的,或者说是按社会需要的方向作用的,那么,内聚力的社会价值就是正值,其绝对值愈大,它给社会带来的效益就愈高;反之,如果群体内聚力不是沿着社会需要方向发生作用,则内聚力的社会价值就是负值,背离社会需要方向发生作用的内聚力愈大,它的社会价值的负值也就愈大。可见,群体内聚力的社会效应度是群体内聚力与内聚力社会价值的乘积。其公式是:

群体内聚力的社会效应度=(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群体成员对其群体的向心力+群体成员之间的亲和力)×内聚力社会价值

3.科学效益的评价

这是对智力投入于科学所获得的状况的具体评价。第一,科研目标达成率。这是指达到科学研究目标的项目数除以科学研究项目总数的百分比。第二,科学研究成果的社会需求率。这是指科学研究成果被推广应用的项目除以获得成果的科学研究项目总数的百分比。第三,科学研究投入经济效益。这是指科学研究成果直接产生的经济效益除以科学研究的投入的百分比。

4.技术效益的评价

这是对技术应用获得效益的具体评价。

第一,技术利用率。指实际利用新的技术数量除以可供利用的新技术的总数的百分比。它可说明在领导活动过程中采用新技术的程度。

第二,技术转化率。这是指已被吸收、利用的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项目数除以被吸收、利用的技术项目总数的百分比。它可说明被吸收、利用的技术物化为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劳动力和产品的程度。

第三,技术经济效益。指吸收、利用的技术所带来的经济利益除以用来吸收、利用技术的费用。

四、提高智力投入效益的途径

在领导活动中,要提高智力投入效益,就要分析智力资源使用的现状,研究制约智力投入效益高低的因素,从中寻求提高其效益的途径。从我国领导活动现状来看,提高智力投入效益,无非是要解决两大问题,即如何提高现有智力资源效益和智力投入如何进行才能获得效益。

(一)有效地利用智力资源

要提高智力投入效益,首先要使现在的智力资源充分发挥作用。因为只要现有智力资源的作用充分发挥了,才能在开发智力和开发生产力中获得高效益。例如,充分利用现有智力资源,就能更好地发挥现有的物质条件作用,提高现有物的利用效率,为开发智力创造必要条件,开发出更多的智力资源。如果从智力开发生产力来讲,充分利用现有的智力资源,可以在不增加设备或设备增加很少的条件下,通过扩大再生产,变粗放型生产方式为集约型生产方式,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变;使已有的科技成果得到充分运用,尽快地吸收和消化最新科技成果,推动生产力发展;可以在现有物质条件下,通过技术开发,科技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使经济活动的科学性加强,科学决策,符合社会需要,发挥优势,克服劣势,提高经济活动的社会需求性。可见,充分利用现有智力资源的作用,是一本万利的事情。

1.充分认识人才资源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要树立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曲折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小康大业,人才为本。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牢牢掌握加快发展的主动权,关键在人才。必须把人才工作纳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大力开发人才资源,走人才强国之路。新世纪我国人才战略思路清晰、布局合理,人才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是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现代化建设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和复合型人才短缺;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够,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尚未消除,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有待完善。我国人才工作正处于需要进一步整合力量、全面推进的重要阶段,因此要充分认识到人才战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深化劳动人事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

根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全面推进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人才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机制。遵循市场规律,进一步发挥用人单位和人才的市场主体作用,促进企事业单位通过市场自主择人和人才进入市场自主择业。针对人才资源的特殊性,按照人才的市场供求关系,通过实现人才自身价值与满足社会需求相结合,有效解决人才供求矛盾。推进政府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的体制改革,实现管办分离、政事分开。引导国有企事业单位转换用人机制,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努力形成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行业协会严格自律、中介组织提供服务的运行格局。消除人才市场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使现有各类人才和劳动力市场实现联网贯通,加快建设统一的人才市场。健全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国际化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

3.进一步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遵循人才资源开发规律,坚持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改革取向,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才工作机制。着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

4.合理配置智力资源

要使智力投入形成的智力资源在社会需要领域发挥作用,还必须合理配置资源。由于各种智力劳动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即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进行创造性研究的创造知识的智力劳动、从事传授知识和技术的传授知识的智力劳动、进行宏观和微观管理的管理知识的智力劳动、将人类创造和学习到的知识技术付诸实践的应用知识的智力劳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因此就存在着对智力劳动按一定比例进行配置的问题。社会对各种形式的智力劳动的需求程度,是受到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制约的。由于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都还不高,智力总劳动较少,因此,在保证各类智力劳动一定比例的情况下,应当突出传授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智力劳动;在科学研究中,应当突出现代人建设所急需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在引进和吸收技术、设备中,应当既考虑先进,更要注意适用,特别要投入相应的智力劳动,对引进的技术和设备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二)按比例开发智力资源

要提高智力投入效益,就要充分考虑社会对智力资源的具体需求,做到社会需要什么,就培养什么、开发什么,按比例开发智力资源。按比例开发智力资源,实际上就是按比例生产再生产各类型人才。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按比例地培养各类型人才,初级、中级、高级人才按比例培养;二是对各类型人才的有关知识按比例更新和提高。加深知识、创新思维的培养只有按比例开发智力资源,才能使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要,才能使各类型人才的新知识按照客观变化的需要进行补充和提高。

要做到按比例开发智力资源,首先要使智力投入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诸如教育投入与科学研究投入的比例、教育投入结构、科研结构等都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以教育为例,各类教育的投入结构,如高等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中学与普通中学,全日制高等教育与其他形式的高等教育等都存在一个投入结构是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问题。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专门人才与中等、初等专门人才、工程师与技术人员之间等也有人才配套的实际需求。如果投入结构不合理,往往会造成高等专门人才去做中等、初等专门人才的工作,工程师做技术员的工作,降低了效益。

要按比例开发智力资源,还要做到智力开发的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相适应。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发展有一定的比例,经济发展对人才要求一定的产业结构。因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有一定的专业设置需求。智力投入要获得好的效益,就必须使智力开发的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相适应,否则,就会造成浪费。

按比例开发智力资源,还要使人才的知识结构和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相适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发达,行业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程度愈来愈高,因此,一方面人才类型和专业更加多样化;另一方面,对人才的综合性、通用性和适用性的要求也日益增强。这样,在智力开发中,一方面,培养的人才要具备知识面宽、基础扎实、有较强应变能力的知识结构和素质;另一方面,对现有的人才,要及时地进行继续教育,更新知识,才能适应产业结构、职业结构的不断变化,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

(三)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技术市场

要提高智力投入效益,必须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技术市场。因为技术市场的发展,不仅使科学技术成果得到推广应用,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而且可以促进科学研究面向经济建设,与生产企业结合起来研究大量的现实问题;同时还能使科学研究在经济建设实践中获得广阔的天地,这些都使科学技术活动与社会需求结合得更加紧密,获得更大效益。从我国技术市场的现状来看,要使其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从领导活动角度来讲,必须进一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领导者必须提高对完善技术市场的正确认识。发展我国技术市场,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科学技术社会化的必然产物。但是,现在有些领导者对技术市场缺乏正确的认识。如有的领导同志把科研机构搞技术开发和技术经营视为“不务正业”,有的则不加分析地把技术贸易的中介机构视为“皮包公司”,有的则把技术转让视为“向钱看”等。类似的思想和认识,如不加以提高,在发展技术市场的实践中就难以有建树,各级领导必须端正认识,认真贯彻“放开、搞活、扶植、引导”的方针。

完善技术市场的管理体制。科学技术产业是整个国民经济不可分割的部分,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技术市场也应当建立高层调节的管理体制。为此,我们的技术市场应当是:以专利技术为主体内容的技术市场;国家运用经济杠杆诸如价格、财政、信贷、税收等引导和调控技术市场;发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科技产品流通体制;经营技术商品的机构要成为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健全技术市场的政策和法规,使技术经营活动按照一套法规体系来进行;建立和健全面向市场的以科技为中心的科学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

正确处理好国内技术市场与国际技术市场之间的关系。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内技术市场与国际技术市场是相互竞争、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必须把国内外两种技术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此,我们一是要充分利用我们的科学技术,特别是先进的科学技术打入国际市场;二是要主动参与国际技术市场竞争;三是利用国际技术的优势,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加以消化、吸收、创新,与国际技术市场密切结合,为我所用,为我所发展,成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