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实验的程序

实验的程序

时间:2022-06-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研究假设中,清晰明确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将大大有利于实验的设计和实施。这一部分的工作属于诸社会研究方法所共有的“书面工作”部分,无需研究对象的直接参与。

8.2 实验的程序

一般的社会研究都遵循着从选题直至得出研究结论的过程,实验法也不例外,不过考虑到实验研究在对象选择、研究设计、变量测量、资料收集等方面的独特性,其具体的研究程序和步骤与观察法、问卷法等研究方法的实施程序有所不同。

宋林飞将实验的基本程序分为如下七个阶段:(12)

1.建立假设。

2.建立实验组与控制组。

3.选择自变数与因变数。

4.前测,即实验前对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度量。

5.实施实验刺激(即让自变数出现与发挥作用)。

6.后测,即实验后对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度量。

7.确定自变数与因变数的关系。

纽曼将实验研究的程序总结如下:(13)

1.从一个有关因果关系的简单明白的假设开始。

2.根据实际条件决定一种合适的实验设计用来检验假设。

3.决定如何引入实验刺激或如何创造一种引入自变量的背景。

4.制定一种有效的和可信的因变量的测量。

5.建立实验背景,并对实验刺激和因变量测量进行预实验。

6.选取合适的实验对象或个案。

7.随机指派实验对象到不同的组,并对他们进行详细指导。

8.对所有组中的个案进行因变量的前测。

9.对实验组进行实验刺激。

10.对所有组中的个案进行因变量的后测。

11.告诉实验对象有关实验的真实目的和原因,询问他们的实际感受,尤其是当实验对象在某些方面被欺骗时,这种说明就更为重要。

12.考察所收集的资料,进行不同组之间的比较,并运用统计方法决定假设是否被证实。

本书将实验的基本程序归结如下:

1.提出研究假设

在选定研究课题之后,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便是变量间因果关系假设的建立,这是整个研究过程的逻辑起点。在研究假设中,清晰明确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将大大有利于实验的设计和实施。这个阶段的具体工作就是提出研究的理论假设和工作假设。选择和分析各个有关的变量,将变量分类并建立变量间的因果模型。

2.研究变量的操作化

概念、变量的操作化是实验研究得以具体展开的前提。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为一些可以测量的指标这一过程对任何社会研究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这一部分的工作属于诸社会研究方法所共有的“书面工作”部分,无需研究对象的直接参与。但这项工作却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尤其对于较偏向于搜寻定量数据的实验法来说,因为这之后的前测、实验刺激的引进以及后测都是建立在变量概念的操作化基础之上的。有关操作化更加具体的介绍可参见本书有关测量和操作化的相关章节。

3.选择实验对象

实验对象的选择常常是一件较棘手的差使。因此,许多的问题常常没法采用实验法进行研究。根据实验研究的分析逻辑的要求,采取匹配或随机指派的方式,选择至少两组相同或相似的实验对象是进行一项实验研究的必备条件之一。我们现在就分别介绍一下实际研究中常见的两种选择实验对象的方式。

(1)匹配

匹配(Matching),或译做配对,是指根据各种标准或特征,找出两个完全相同或几乎相同的实验对象进行配对,并将其中一个对象分到实验组,而将另一个对象分到控制组的方法。这种方法常见于社会心理学、心理学的实验中。

然而,在实际的研究实践中,要找出在一个、两个或者三个变量上相同的两个对象是容易的,但要找出在所有变量上都相同的两个对象,则是完全不可能的。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匹配的方法是基本无用的——因为我们的目标是要使两组对象在所有方面都相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无法做到这一点。原因在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现实中往往没有足够的对象供我们选择。因为随着需要相同的变量数目的逐渐增加,现实中符合条件的对象数目将急剧减少。从实践的角度来看,研究者将在这方面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二是研究者只能在那些他们已经意识到对因变量可能有影响的变量上进行匹配。而实际社会生活中还有更多没有被研究者意识到的因素可能对因变量有影响,这些没有被研究者意识到的变量,显然不会被研究者用来对对象进行匹配。三是人们的有些特征在实践上是很难测量的,或者说是很难操作化为具体的、可观测的指标的。比如人们的“动机”、“性格”等。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操作化和测量“动机”,在“动机”这一变量上对我们的对象进行匹配就更是无稽之谈了。

但是配对所具有的这些局限并不意味着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配对毫无用武之地。一般来讲,研究者还是可以在有限的条件下,针对那些与研究所关注的主要问题密切相关的变量来进行匹配,而暂时忽略和放弃其他一些与所研究的问题联系相对不太紧密的变量。也正因为如此,这时得出的研究结论应限于一定的范围,结论的表述应谨慎而具体。

(2)随机指派

与匹配的方法相比较,随机指派的方法则显得较严密而易行。所谓随机指派(Randomization),即完全按照随机抽样的原理和方法来将实验对象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中。根据随机抽样的基本知识,我们大约可以得到如下三种随机指派的方法:

①抛硬币的方式。这种方式在实验对象人数不太多时尤为适用。比如,假定我们要将100名实验对象分到实验组和控制组(每组50人)。那么,我们从第一个对象开始,根据抛硬币的结果来决定其去的组别。若硬币正面朝上,则该对象去实验组;若硬币反面朝上,则该对象就去控制组。根据基本的概率知识可知,抛硬币时出现正面朝上与反面朝上的概率各为50%。因而,被分到两个组去的实验对象数量也基本相当。

②由单双号来决定。这种方法实际上有些类似于概率抽样方法中的系统抽样法。我们继续以上面的实验为例,同样是100名实验对象,我们将它们随意地从1到100编号。然后,将号码为单数的,即1,3,5,7,…,99号的研究对象分配到实验组,而将双号的,即2,4,6,8,…,100号这50名研究对象分配到控制组。

③由排列的顺序或实际抽取实验对象时的先后顺序来决定。具体到上面的例子中就是将名单中排在前面的50名研究对象分到实验组,而排在后面的50名研究对象分到控制组;或者将先抽到的50名研究对象分配到实验组,而将后抽到的50名研究对象分配到控制组。这种方式在这三种随机指派方法中虽然最为简单,然而在抽取到的研究对象存在规律性分布时,却不宜采取这种指派方式,最好采取抛硬币的方式。

随机指派最大的优点就在于,我们可以得到两个在所有变量上几乎一样的小组。这一优点在抛硬币的方式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具体到我们上面的例子,这两个小组的研究对象在所有变量(包括那些我们尚未认识到的和无法测量的变量)上的分布几乎是相同的。这是随机指派最为重要的作用。可以说,随机指派为我们创造了几乎相同的两组对象。之所以说“几乎相同”,是因为随机指派仍然存在误差,特别是当对象的数量比较小时,这种误差可能还会很大。所以在可能的情况下,实验对象应达到一定的数量。这一点研究者应该特别注意。

(3)两种方法的比较

现在我们对配对的方法和随机指派的方法做比较。配对方法的实质是尽可能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成员相互之间在许多重要的背景因素、个人特征因素上完全一样。而随机化方法的实质则是依据与随机抽样完全一样的原理,用概率论来控制各种干扰变量的出现。不难理解,当我们根据随机化的方法,从一个总体中选出两个群体时,各种干扰变量会以同样的方式对两个群体产生影响。因为根据概率论,此时所选出的两个群体基本上是两个相同的群体。因此,使用随机指派的方法所进行的实验在准确性和精确性上将更优。因为通过概率论可使那些未知因素和偶然因素像熟知因素一样被把握,所以在匹配法中的那些由于不熟知而不能控制的因素,也成为可以把握的了。这个道理和在试验中引入控制组的用意有着些许的共同之处。风笑天这样概括随机指派法相对匹配法的优势:虽然随机指派的方法不能确切地告诉我们究竟控制了什么,但实际上它却几乎控制了一切因素。(14)

4.前测、给予实验刺激、后测

在实验背景建立后,我们便开始实验操作的主体部分:前测、实验刺激以及后测。有关前测和后测我们已在8.1节做过论述,关于实验刺激,也就是所谓的自变量的论述也可以在8.1节中找到,此处不再赘述。

5.整理分析资料,撰写实验报告

在实验法中,资料的分析一般是指描述和统计分析两个阶段。资料的描述为第一个阶段,是指用描述统计的方法将反映结果的原始资料用列表、图示表示或计算该资料的平均数、方差、标准差和相关系数等;第二个阶段则是推断统计的阶段,即通过统计来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证实研究假设成立与否。值得注意的是,在下结论之前还应当进行统计检验,常见的统计检验如Z检验、T检验、F检验等,具体的操作方法可参考本书相关论述或查阅更加专业的统计学书籍。

研究报告的撰写标志着实验过程的最终结束。规范的社会研究报告往往有比较固定的格式,尽管用于不同目的、不同场合的研究报告在形式上会有些许差异。一般来讲,研究报告都是从所探讨的问题开始,到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和研究意义结束。在具体形式上,各种研究报告通常可以分成导言、方法、结果、讨论、小结或摘要、参考文献,以及附录等几个部分。对于实验法研究报告的撰写,除了一般研究报告中必须具备的部分以外,还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部分:实验研究的假设;实验的具体步骤,包括实验情境的构建、实验时间地点等;实验对象的选取方式;实验结果的统计分析过程及实验的结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