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曾国藩的功高震主,为何却感到危机重重夜不能寐?

曾国藩的功高震主,为何却感到危机重重夜不能寐?

时间:2022-06-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博弈论中有一个重要的思想:一个人生存在社会,不仅取决于他能力的大小,还要看他威胁到的人。曾国藩的“龙蛇伸屈之道”,可谓将藏锋之道发挥到了极致。曾国藩的藏锋谋略是一种实现自我保护的生存之道,在博弈中,恰当的场合显露锋芒是十分必要的;但显露才华也要适时适当,时时处处锋芒毕露只会招致打击与嫉恨,导致事业的失败。

博弈论中有一个重要的思想:一个人生存在社会,不仅取决于他能力的大小,还要看他威胁到的人。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功高震主”,意思是说,一个能力很高的人,往往也是最容易遭到嫉妒和打击的。所以古语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才华横溢锋芒毕露的人容易受到重用,也容易遭人暗算。这是因为这种高能力很容易威胁到上司的地位和安全,上司必欲除之而后快。古往今来都是如此。隋代薛道衡,就因为隋炀帝嫉妒他横溢的才华而遭到绞刑之灾。中国近代史上,曾国藩也为自己的实力大到威胁到皇上的地位而诚惶诚恐,主动削兵降职,这不是示弱,相反,是能屈能伸的大丈夫的表现。因此,藏锋露拙是应该采取的处世态度。

藏锋是书家语,就是笔锋藏而不露。曾国藩的“龙蛇伸屈之道”,可谓将藏锋之道发挥到了极致。

1864年,曾国藩率领自己组建的湘军,一举攻破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太平天国运动宣告失败。清廷几十年惶惶不可终日的“心腹之患”终被铲除。镇压结束后,清廷论功行赏,官封曾国藩太子太保,授爵一等侯,世袭罔替;其弟曾国荃官封太子少保,一等伯。按道理,立下赫赫战功的曾国藩应该高兴才是,相反,他却感到危机重重,夜不能寐,为什么呢?

这就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功高震主”。太平天国运动镇压了,谁的功劳最大?谁手握重兵又广揽大权?谁会成为下一个威胁清廷的对手?很显然,是曾国藩及其湘军。

曾国藩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清廷在论功行赏的同时,也对曾国藩处处提防。比如说,公开支持一些与曾国藩不和的地方大员,迅速提拔重用一些曾国藩的湘军部下,对左宗棠、李鸿章更是格外青睐,积极扶持,借以削弱曾国藩的实力。同时,他还下谕责令曾国藩之弟曾国荃措施不当,致使太平军千余人突围,且要追查天京金银下落,实际指责曾国荃军部军纪败坏,点名要曾国荃等不要“骤胜而骄,庶可长承恩眷”。这样,曾氏兄弟与朝廷的关系开始紧张起来,一场新的政治危机一触即发。

怎么办?这可是危机曾国藩全家老小上百口身家性命的事情,容不得一点闪失。曾国藩果然不是平庸之辈,他早就考虑到了这一点,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打算自裁湘军。可是怎么裁,能够既让清廷满意,又让自己在与清廷的政治博弈中不至于太被动呢?这就是“裁湘留淮”。

于是,在裁军之前,他给自己曾经的部下李鸿章写了封信,在信中,曾国藩说:“惟湘勇强弩之末,锐气全消。力不足以制捻,将来平定两淮,必须贵部淮勇任之……淮勇气方强盛,必不宜裁,而湘勇则宜多裁速裁。”

在上书同治皇帝的“定议裁撤湘勇”的奏折中,他说:“臣统军太多,即拨裁撤24万人,以节开支。”

曾国藩自剪羽翼的一系列措施可谓在与清廷的博弈中占据了主动,很快,清廷便打消了对他的顾虑。这就是曾国藩的精明之处,他明白朝廷疑忌掌握军事大权的将领,并欲杀之而后快,但是,如果湘淮并裁,就没有了还手之力;如果留淮裁湘,则对清政府可能采取的“功高震主者杀”起到强大的牵制作用。他深知在专制制度下,“兵制尤关天下大计”,军队兴衰关乎自己的宦海沉浮

论语曰:言多招祸,行多有辱;傲者人之殃,慕者退邪兵;为君藏锋可以及远,为臣藏锋可以及大。曾国藩的藏锋谋略是一种实现自我保护的生存之道,在博弈中,恰当的场合显露锋芒是十分必要的;但显露才华也要适时适当,时时处处锋芒毕露只会招致打击与嫉恨,导致事业的失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