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治理通胀不宜下猛药

治理通胀不宜下猛药

时间:2023-06-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治理通胀不宜下猛药网易财经:您曾经说过,防通胀不要下药过猛,为什么?我们这次的通货膨胀很大程度是成本推动,成本推动要素价格上涨,再加上进口大宗商品,国际市场价格在上涨,石油、矿产品和农产品本身价格在上涨,进入中国国民经济的成本。解决通胀的同时可能恶化经济萧条,解决萧条的同时可能激化通胀。还有中国的中小企业,有一个跟国际社会很不同的制度背景。

治理通胀不宜下猛药

网易财经:您曾经说过,防通胀不要下药过猛,为什么?

刘伟:我们现在通胀形成的原因和过去是不一样的。很重要一个因素是经济发展30多年以后,各种要素的成本到了一个大幅度提高的时期,所以它在需求拉升的同时有成本在推动。

从需求来说,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一直到2010年出了大量的票子,前后陆续在两年,不会超过两年时间里会转化为通货膨胀的压力。为什么我说中国现在治理通货膨胀不要下猛药?第一,中国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从目前来看是比较深层次的、长期累计的,所以中国通货膨胀恐怕在2011年,甚至到2012年上半年是一个比较长的释放时期,一定要树立一个反通胀的政策,既然是长期的就不要追求短时期猛烈的措施,而是变成长期的渐进的过程,这是一点。

另外一点,刚才讲的,短期里采取紧缩银根、控制需求的办法解决不了成本问题。我们这次的通货膨胀很大程度是成本推动,成本推动要素价格上涨,再加上进口大宗商品,国际市场价格在上涨,石油、矿产品和农产品本身价格在上涨,进入中国国民经济的成本。紧缩银根对企业的成本、国际市场的价格,各种要素的费用上升是没有影响的。

所以至少这两个方面,一是要有一个长期的观点,另外一个是主要针对控制成本,而不是短期的紧缩银根、控制需求,而且如果控制需求过猛的话还有一个负面作用,中国现在不光有通货膨胀的压力,同时还有经济衰退的威胁,内需不足没有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并没有完全真正的、健康的复苏。

无论是外需也好,内需也好,实际上并不牢固这个复苏,如果你紧缩需求,药下得过猛,包括货币政策如果紧缩力度过大,很可能加剧不稳定的经济复苏和衰退,那样的话就可能出现严重的滞胀,一方面经济衰退,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失业率攀升,经济不景气,同时由于成本提高,形成比较高的通货膨胀的压力,可能既伤了需求,伤了内需的扩大,影响了增长,又解决不了通胀问题,所以我是从这个角度说,解决通胀应当有长期的观念,短期内不应过于下猛药。

网易财经:刚才你提到了下猛药治通胀有可能导致既治不了通胀又会导致经济衰退,现在的问题是怎么能既治理通胀,又让经济不衰退呢?

刘伟:这可能需要采取很多方面的措施了,我个人认为,从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来看,短期来说,短期的经济宏观总量政策,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通过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有效的组合和清晰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方向的选择,来同时兼顾通胀的控制和反萧条、反衰退的增长目标的实现。

这次我们主要是面对存在着总量的滞胀的危险,一方面内需不足的问题没有克服,世界金融危机对我们带来的影响余波尚存,有可能出现新的需求疲软、经济萧条,但是一方面大量的成本迅速提高,推动着中国通货膨胀的压力非常大,所以中国现在面临着,有可能出现滞胀这样一种总量失衡新的特点,这种情况下,货币和财政就不好简单的采取或者双扩张、双松,或者双紧张、双紧,这样可能产生矛盾。解决通胀的同时可能恶化经济萧条,解决萧条的同时可能激化通胀。所以在这个情况下,我们宏观政策的组合,财政和货币重新回到反方向的组合是必要的,所以我想这是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短期的政策就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说,在中国现在解决这个问题,要注意它的需求效应的同时,要关注我们的宏观政策供给的效应,在供给效应和需求效应二者之间找到一种协调,这样的话,能使我们治理当前经济成本尽可能降低,效率能够尽可能提高。

所以现在中国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既要考虑货币也好,财政也好这些宏观政策的需求效应,但是也要考虑它的供给效应,把这两方面结合在一起,兼顾扩大需求,同时降低成本,提高供给的能力,我想这个可能是我们目前宏观政策一个很重要的着眼点和出发点,这是第二个方面。

第三个方面是什么呢,特别是对中国当前的货币政策,一定要根据中国失衡的特点出发,中国现在的货币政策的问题,我们知道它和美国货币资本市场的失衡方向是不一样的,欧美国家这次在货币市场上出现严重的失衡,货币资本市场上,方向是什么呢?首先是从银行部门,金融部门发生的危机,2007年6月美国开始了,然后蔓延到整个世界。

在欧美国家的市场,这次失衡过程中,金融类和非金融类的企业都缺钱,也就是对货币,对资本、流动性有强烈的需求。这就要求,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的基本倾向是扩大流动性,放松银根,向经济当中尽可能的注入货币。

我们国家情况和它不一样,这次金融危机不是从我们这儿原发的,是从海外输入,海外输入是海外市场出了问题,所以我们的出口首先受到影响,和我们出口相关的企业拿不到订单,或者是停产,或者是减产,或者关门破产了,他没有对货币的需求了,它已经停产或者破产,它不需要资金了,这是一个。再加上我们国内内需不足,私人,也就是市场的投资者和消费者,本身需求不足,这个内需不足对交易性货币需求不足。

我们的大企业,本身的创新力不够,特别是技术创新力不够。特别是国有大企业,尤其是央企有一定垄断地位,国家资本金注入的力度也在加大,融资渠道不断的拓宽,包括直接上市,它们有钱。现在的问题是什么?它把大量的钱存在银行里,根本不需要去银行贷款,也不需要去投资,因为它一旦投资就是重复建设,所以他现在不投。在中国就形成一个什么情况呢?国有大企业,大部分没有有效的投资需求。

还有中国的中小企业,有一个跟国际社会很不同的制度背景。中国的中小企业在制度前提上,实际上有一个前置。我们国家的金融资源90%左右是国有制的,工农中建这些大行基本上是国家独资的,一些股份制的银行是国家控股的。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垄断的金融体制和一个社会里的民营的、非国有的这种中小企业,它的金融服务在市场对接上存在着制度歧视,在运用资本市场或者货币市场,它不可能是公平的。所以这些中小民营企业,即使有对货币,对资金的需求,垄断的国有制控制的银行体系,对它这种需求也很难通过市场手段有效、及时、充分的满足。它不承认它的需求。

当然民营企业本身有抵押、担保等问题。但是由于我们的要素市场,特别是货币资本要素市场发育比较迟缓,制度创新比较滞后,所以使得这些中小民营资本如何公平的、有效的运用资本市场来融资,包括直接和间接到资本市场融资,还需要处理和解决一系列制度方面的障碍。正是由于中国目前制度创新的滞后和技术创新的滞后,使得中国中小企业即使有需求也不形成有效需求,大企业它本身即使有钱,它也没有地方形成有效的投资支出。

实体经济对货币的需求不足,大企业小企业都不需要银行的钱,需求不足。需求不足的同时,流动性相对过剩,在这种情况下,你要采取适度紧缩的货币政策,收紧过剩的流动性。这是中国货币政策和美国等欧美国家不同的地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