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累积关系分析

累积关系分析

时间:2022-06-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技术先进国本身仍然受益于ICT,因此,技术落后国要追赶的是不断发展、进步的技术先进国。发达国家在信息经济时代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的重要原因正是来自ICT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这种累积增长关系。但是,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落后国家都可以利用国际数字鸿沟的正面效应,通过引进和利用发达国家现有的ICT来实现技术升级,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从而实现经济收敛。

第四节 经济增长与数字鸿沟:累积关系分析

正如克兰兹伯格(Kranzberg)提出的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那样,“技术既无好坏,亦无中立”。[129]从以上对国际数字鸿沟经济效应的辩证分析可以看出,客观存在的国际数字鸿沟对于落后国家具有正反两方面的机遇和挑战。由于技术先进国本身仍然受益于ICT,因此,技术落后国要追赶的是不断发展、进步的技术先进国。那么国际数字鸿沟究竟会带来国家之间的经济发散还是经济收敛,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本书借鉴国外学者的累积增长模型(cumulative growth model)和赶超模型(catch-up model),通过一系列的假设和简化,从理论上探讨ICT投资量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的累积增长关系,并且分析这种关系对于国际数字鸿沟中处于技术劣势国家可能产生的经济影响。

一、假设命题

在上述对国际数字鸿沟经济效应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国际数字鸿沟最终的经济结果取决于以下两个假设命题:

(一)ICT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累积增长关系

根据新经济增长理论,知识和技术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内生变量,通过增加技术和知识的投入,可以提高投资的收益,使边际生产率递增。因此,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而言,ICT投资量的多少将直接影响本国生产率的高低,并进一步导致技术先进国与落后国之间生产率差距的变化水平,从而最终影响两国的经济增长的差距,导致经济发散或收敛。反过来,当一国具有较高的经济增长水平时,也可能为企业和个人的ICT消费提供更多的资金,并由于ICT产品存在的低经济门槛进一步促进ICT产品的投资增加。如此往复,就形成ICT投资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良性循环。发达国家在信息经济时代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的重要原因正是来自ICT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这种累积增长关系。与此同时,经济落后国家如果没有充足的ICT投资来促进经济增长,就可能因此导致ICT投资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恶性循环,并最终导致穷国与富国之间更多地呈现出经济的发散而并非收敛。因此,由于ICT具有促进经济增长的内生作用,为知识和信息的传播和扩散起到促进和倍增的作用,发展中国家要想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必须通过增加ICT投资来促进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二)溢出效应的实现取决于落后国的知识吸收能力

发达国家往往是技术的先进国家,对落后国家存在明显的知识和技术外溢,可以帮助缩小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实现落后国家的跨越式发展。但是,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落后国家都可以利用国际数字鸿沟的正面效应,通过引进和利用发达国家现有的ICT来实现技术升级,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从而实现经济收敛。除了“亚洲四小龙”等极少数国家和地区之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近年来并没有实现所谓的跨越式发展。笔者认为,赶超也需要许多吸收知识和技术的基本条件,其中的关键条件应该是技术落后国家的知识吸收能力(absorptive capability)。

知识吸收能力是技术落后国家借鉴、理解、模仿和应用其他较先进国家技术的能力,可以理解为该国家所具有的认知、获取、理解和运用溢出知识的基本能力,以及模仿先进国家进行产品生产和交易流程优化方面的能力。其广义的理解可以包括一个国家与新兴ICT相适应的制度、法律、教育水平和创新精神等。[130]技术知识往往难以转移,就在于这种转移依赖于技术人员的主动性,而且隐含的知识往往体现在个人能力中,需要通过学习来实现知识的转移和创造。同时,知识和信息的价值需要花费学习成本来获得,发展中国家必须经过“干中学”的过程才可以消化吸收ICT蕴涵的知识与信息。如果技术落后国能够具备足够的知识吸收能力,就可以取得技术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提高经济增长率水平,从而实现经济收敛。但是如果知识吸收能力较弱,那么国际数字鸿沟的负面效应将起主导作用,从而将技术落后国家和先进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和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导致经济发散。

二、理论模型

在以上假设命题基础上,本书借鉴Amable(1993)和Verspagen(1993)提出的累积增长模型[13][131]和赶超模型,[14][132]针对两个具有不同技术水平的国家进行研究。假设两个国家具有不同的技术水平和知识储备,因此可能存在技术先进国向技术落后国溢出的知识和技术。下面用大写的下标L代表技术先进国家,用i代表处于技术劣势的落后国家。

(一)技术落后国

笔者通过下面的方程组来描述国家间的知识溢出及其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在方程式(3-1)中,将技术先进和落后国家的生产率差距Gi表示为两国生产率的对数差,并假设生产率的差距是国际数字鸿沟经济效应的表现形式,技术先进国具有比落后国家更高的生产率初始水平。

根据赶超模型的假设,方程式(3-2)中落后国家i的生产率(用Pro表示)取决于落后国家的ICT投资量(用it表示)以及来自先进国家的知识溢出(Abramovitz,1986)。[133]其中技术落后国家i中的知识溢出不仅取决于技术差距,也取决于该国家吸收先进知识的能力。该方程式说明,如果国家间现有技术与知识水平之间的差距越大,那么改善生产率的可能性就越高。但是,知识溢出对生产率改进的贡献不会自然产生,而是主要由知识溢出数量和吸收能力动态决定的。如果接受国的吸收能力太低,技术溢出也不可能发生。本书假设溢出量和生产率差距Gi按比例增长,知识吸收能力用参数x表示。从狭义上,参数x代表技术落后国家所具有的认知、获取、理解和运用溢出知识的基本能力;从广义上还包括该国家与新兴ICT相适应的制度、法律、教育水平和创新精神等。

方程式(3-3)说明ICT投资量是生产率水平的函数,因为通过提高生产率可以刺激企业增加对ICT的需求,从而最终导致ICT投资量的增加。在累积增长模型中,ICT投资将导致生产率改善,而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又反过来促进产生更多的ICT投资量,从而形成了累积增长关系。同时,方程假设ICT投资量也受到人力资本水平(sec表示中等教育的入学率)的影响。人力资本水平越高说明对ICT产品的使用技能越容易掌握,因此也会促进ICT投资量的增加。另外,工资水平(用rw表示)也可能对企业的ICT投资行为产生影响。为了维持较高的工资水平,企业要么利用ICT来取代劳动力,要么提高劳动生产率。当然,也有理论认为增加工人的工资可能会使企业利润下降,从而导致ICT投资量的减少(Kraemer和Dedrick,2001)。[134]

方程式(3-4)用来说明可能影响人力资本水平的因素。首先,技术落后国家的人力资本水平与生产率差距Gi呈现负相关,即落后国家与发达国家生产率水平差距越大,则落后国家的教育水平越低。其次,中等教育的入学率(sec)也是初等教育入学率(prim)的函数。最后,方程式(3-5)反映生产率和工资水平之间可能存在的函数关系。其中表示工资和劳动率水平之间的影响因子,如果工资水平和生产率增长之间具有相关性,那么工资水平由制度上的妥协性决定,λ趋向1;如果工资水平由劳动力市场中需求和供给曲线来决定,而不是制度的妥协性,那么λ值趋向0(Boyer,1988)。[135]

整理以上等式,得出:

img11

(二)技术先进国

方程式(3-7)至方程式(3-9)是反映技术先进国家的方程组。技术先进国家和落后国家一样受到ICT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累积增长关系的影响,但是由于知识不会从落后国家向先进国家溢出,因此,先进国家不受国际数字鸿沟的影响,具体方程式表示如下:

img12

整理以上方程式,得到:

对方程式(3-1)进行变形,用方程式(3-1)*来代表生产率差距的变化水平(G):[15]

img14

将方程式(3-6)和方程式(3-11)代入方程式(3-1)*,生产率差距的动态变化水平表示为:

其中:

0<(μπ + μθρ)<1,0<(βε + βφλ)<1

令方程式(3-12)等于0,生产率差距的均衡水平表示为:

(三)国际数字鸿沟的经济结果

以直线L代表方程式(3-13)的左边部分,直线R代表它的右边部分。当直线R位于直线L下方时,说明两国的生产率差距将增加,那么流入落后国家的知识溢出量小于模型中其他因素(例如ICT投资和人力资本存量等)影响造成的生产率差距的增长幅度,因此,两国经济呈现发散的趋势。当直线R位于直线L的上方时,说明两国的生产率差距将逐渐缩小,两国经济出现收敛的结果。

方程式(3-13)可能产生三种不同的经济结果,具体如下:

第一种情况[图3-3(a)] :当C<B:x<β准γ时,说明落后国家的知识吸收能力较低,导致知识溢出效应对于落后国家生产率的影响比较小。换句话说,落后国家较低的人力资本存量水平对于生产率下降的影响程度要大于知识溢出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程度。由于生产率水平还受到ICT投资量和其他外生变量对其的正面影响作用,因此可能出现两种不同的经济结果。直线L1表示模型中的其他因素对落后国家生产率的影响小于其对发达国家的作用,再加上落后国家知识吸收能力较低,而先进国家又始终具有较高的生产率初始水平,因此,两国经济的初始状态将位于L1均衡点A的右方,该均衡点向右方的偏离导致生产率差距的增长,落后国家无法实现赶超先进国家,国际数字鸿沟的最终结果为经济发散。虽然落后国家的知识吸收能力较低,但是如果模型中的其他因素对落后国家生产率的影响大于其对发达国家的作用(用直线L2表示),那么当生产率差距的初始水平在均衡点B的左方时,落后国家将因为其他因素的积极作用,改进其生产率并有可能赶超先进国家,实现经济收敛。

img18

图3-3(a) 国际数字鸿沟的经济结果之一

第二种情况[图3-3(b)] :当C>B:x>β准γ时,说明落后国家较低的人力资本存量水平对于生产率下降的影响程度要小于知识溢出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程度。因此,不管模型中其他因素的影响程度如何,系统将趋向于均衡点C或D,落后国家都将有可能赶超先进国家,实现经济收敛。

第三种情况[图3-3(c)] :当C = B:x = β准γ时,表示落后国家较低的人力资本存量水平对于生产率下降的影响程度刚好等于知识溢出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程度。在这种情况下,生产率差距的变化趋势取决于模型中的其他影响因素。如果其他因素对落后国家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小于对先进国家的影响(用直线L5表示),那么生产率差距将持续增长,出现经济发散的结果;如果其他因素对落后国家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大于对先进国家的影响(用直线L6表示),那么不管两国初始差距有多大,落后国家也可以缩小生产率差距,赶超先进国家,出现经济收敛的结果。

图3-3(b) 国际数字鸿沟的经济结果之二

img20

图3-3(c) 国际数字鸿沟的经济结果之三

综上所述,通过对国际数字鸿沟的双重经济效应分析,作为技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而言,能否利用国际数字鸿沟实现经济收敛,关键在于ICT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累积关系,以及本国对于先进技术和知识的吸收能力,它们的差距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不同的经济结果。当然,本书只是利用累积增长模型和赶超模型进行理论研究,由于数据的局限性,还不可能进行实证检验,但是,这无疑已经是对国际数字鸿沟经济效应分析的一次有益尝试。

【注释】

[1]1965年由英特尔公司的工程师戈登·摩尔提出,他认为计算机芯片的性能每18个月提高一倍,但是价格却下降50%。该规律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已经历经了近40年实践的考验,目前仍在发挥作用。有人认为该规律至少还能持续发挥作用20年。

[2]根据技术理论家乔治·吉尔德的预测,主干网的带宽将每6个月翻一番,这个速度几乎是摩尔定律所描述的芯片发展速度的3倍。吉尔德断言,带宽终将接近于免费,每比特的费用将会遵循某条渐进曲线规律,在渐进曲线上,价格点将趋向于零,但永远达不到零。

[3]从1973年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的生产率增长降到历史平均水平以下,而此时正是ICT投资在整个经济中迅速增长的时期,各个企业争相使用计算机进行革新。当时,诺贝尔奖得主罗伯特·索洛曾提出:“到处都看见计算机,唯独生产率统计中看不到”的著名观点(Solow R.,We’ d Better WatchOut[J].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s,12 July,1987.),被称为“生产率悖论”或“生产率之谜”。

[4]张小蒂.网络经济概论[M].重庆大学出版,2004.

[5]网络产品的价值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称做自有价值,是在没有其他使用者的情况下产品本身所具有的价值,有时这部分自有价值为零;另一部分称做协同价值,是指当新的用户加入网络时,老用户从中获得的额外价值。因为人们通过网络可以增加到达的节点,这部分协同价值就是我们所讨论的网络外部性的经济本质。

[6]例如,当网络型产品的用户超过一定限度时,可能会造成网络拥塞现象,导致每个消费者的效用下降。J.布坎南(1967)利用俱乐部理论来说明拥挤性质的公共产品最佳供给量问题,即当该产品MB=MC,MB= -C/N2时,人均净利益最大化;当人均纳税额(或支付费用)恰好等于边际成本(- N*MB)时,就达到最优的公共产品使用者数量。

[7]有时也称做边际收益递增或收益递增。——作者注

[8]李新华.网络经济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9]回波效应是一种负效应,指在经济发展的初期,落后地区的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因报酬差异向发达地区流动,地区经济差距趋于扩大;扩散效应是一种正效应,即指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发达地区因为人口稠密、交通拥挤、污染严重、自然资源不足等原因限制了发展,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就会自然向其他地区扩散,并带动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

[10]乔根平.建立三元经济发展的模型框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11]后发优势理论源于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的国际分工、比较生产费用理论和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动态比较费用学说。该理论认为,后起国家由于可以直接吸收和引进先进国家的技术,其技术成本要比最初开发的国家低得多。在具有同样的资金、资源、技术成本的条件下,后起国家还具有廉价的劳动力优势。只要在国家的保护和扶持下达到规模经济阶段,就可以发展起新的优势产业,在其传统的资本或技术密集的分工领域内实现赶超。格申克龙(Gershenkron)也通过对后期国家经济发展的考察,提出“相对后进性”假说,即在初期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用人均GNP测定)越低,其后来的经济增长率就越高。

[12]当然,这里只是强调显性的经济成本,技术落后国家仍然需要花费大量的学习成本来获得知识和技术的溢出。

[13]该模型主要说明内生投资、创新性活动以及平均生产率之间存在的累积关系。

[14]该模型证明在两个存在技术差距的国家之间,知识将向技术落后国家溢出。其中知识溢出决定了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以及经济增长率的差异,生产率的增长将导致国内需求量和出口量之间产生累积增长关系。

[15]G =img21,代表生产率差距的变化速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