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阿拉善生态保护的问题和背景

阿拉善生态保护的问题和背景

时间:2022-06-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6.4.1 阿拉善生态保护的问题和背景阿拉善盟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下辖有左旗、右旗和额济纳旗。阿拉善生态环境恶化的因素主要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人口膨胀已不再是阿拉善生态的主要问题,阿拉善生态保护的主要问题是农牧民破坏生态的不适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6.4.1 阿拉善生态保护的问题和背景

阿拉善盟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下辖有左旗、右旗和额济纳旗。全盟面积27万平方公里,人口20万。其中左旗位于腾格里沙漠的东北部,与宁夏平原隔贺兰山相望,右旗位于腾格里沙漠的西南部,接甘肃酒泉,额济纳旗位于腾格里沙漠的西北部,与蒙古接壤。其生态环境急遽恶化,荒漠化(含沙漠、戈壁、梭梭残林区)十分严重,尤其是阿拉善作为近年威胁北京的沙尘暴发源地,每年以沙漠面积1000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中等县城面积)的速度逼近华北,辐射影响东南沿海地区及日本、韩国的局部。阿拉善生态环境恶化的因素主要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6.4.1.1 自然因素

(1)沙漠戈壁面积大,地表沙尘裸露。

据阿拉善盟环保局提供的2002年度卫星遥感数据,阿拉善盟面积27万平方公里,其中沙漠占全盟面积的30.23%;戈壁占全盟面积的57.54%;其余山地、滩地、绿洲面积仅占全盟面积的12.23%。全盟荒漠化面积达22.39万平方公里,占全盟面积的93.15%。阿拉善荒漠化面积呈增长之势,1996年荒漠化面积占全盟总面积92.71%,2002年度增加到93.15%。大量地表沙尘裸露,构成了沙尘暴兴起的重要条件。

(2)干旱少雨,沙尘干燥。

阿拉善降水量东部多于西部,从东向西逐渐减少。总的来看,东部左旗70-200毫米,中部右旗50-125毫米,西部额旗绝大部分地区降水不足50毫米。降水量最大的是东部贺兰山中部海拔近3000米左右的地方,年降水量429.8毫米。但到距贺兰山麓仅15公里的阿拉善盟政府所在地巴彦浩特,降水量减至210毫米。阿拉善盟西北部的吉诃德、达兰库布降水量最少,年降水量不足40毫米。

(3)气温上升,蒸发能力强。

20世纪90年代,阿拉善地区平均气温上升1.29℃。气温较高的1998年与气温较低的1967年相比,阿拉善拐子湖平均气温上升了3.63℃。气温升高造成蒸发能力增强,土壤水分散失加快,土壤干燥疏松。阿拉善蒸发量的地域分布特点是:西部大于东部,北部大于南部,介于2400-4213毫米之间。东部贺兰山下的巴彦浩特以东地区少于2400毫米,北部吉诃德达到4213毫米。

(4)大风频起,飞沙扬尘。

阿拉善平均风速为2.9-5.0米/秒,除贺兰山外,风速基本上由南向北、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大。东部阿拉善左旗盟政府所在地巴彦浩特年平均为2.9米/秒,西北部的呼鲁赤古特年平均风速为5.0米/秒。但是,一般在3-5月,阿拉善经常出现极端最大风速,风速在20-34米/秒之间,达8-12级大风。阿拉善沙尘暴往往出现在极端最大风速的季节。

6.4.1.2 人为因素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分析全球荒漠化的四大人为因素时指出,过度放牧因素占34.5%,森林破坏因素占29.5%,不适当的农业开发因素占28.1%,其他如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因素占7.95%。阿拉善生态破坏的人为因素与全球荒漠化的四大人为因素大体类似,但现代农牧业因素的破坏性在阿拉善更为突出一些。阿拉善生态退化的人为因素主要有五项,具体表现如下:

(1)人口增加,消耗加大。

1949年前后,阿拉善有人口3.41万人,目前达到近20万人。粮食、牲畜、薪柴、水资源的消耗急剧增加,人口增加对自然生态的压力急剧加大。目前,阿拉善盟执行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从2002年开始,人口自然增长率已被控制在千分之一左右。人口膨胀已不再是阿拉善生态的主要问题,阿拉善生态保护的主要问题是农牧民破坏生态的不适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2)过度放牧,草场退化。

1949年,阿拉善羊、骆驼等各种家畜只有35万头(只)。2002年6月末,全盟牲畜总量为166万头(只)。2003年6月末为188.51万头(只)。2004年6月末全盟牧畜总头数达218.5万头,与建国初期相比增长了6倍多。

草地超载放牧严重,草畜严重不平衡。全盟牧畜平均超载率为70%,额济纳沿河及阿左旗南部一些地区超载高达240%以上,这对全盟林草植被形成了巨大压力。由于长期牧畜超载,全盟80%的荒漠草场严重退化,草地草产量由20世纪50年代的每公顷225-300公斤降至90年代的150公斤左右。20世纪50年代每2公顷可饲养一只羊,到90年代,3.67公顷才能饲养一个只羊。到20世纪90年代末,草地严重退化面积达546.6万公顷,占全盟可利用草地的55%。植被覆盖面积锐减,大量沙尘、沙土暴露在大风之下,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后阿拉善沙尘暴不断强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3)过度采伐柴薪,灌木林面积锐减。

以梭梭树为代表的沙漠灌木林,是阿拉善防风固沙的重要屏障。但是,农牧民的燃料主要取自梭梭林等沙漠灌木。据SEE入户调查,阿拉善吉兰泰一队47户142人,冬季5个月取暖烧饭,每户每天消耗梭梭50-60公斤。暖季7个月,每户每天消耗梭梭15-20公斤。每户每年共消耗梭梭11925公斤,约合93亩生长了40年的梭梭林。依此大体推算,阿拉善6.71万农牧民年消耗约合400万亩梭梭林。

由于长期的过度采薪,梭梭林区的覆盖度由20世纪50年代的30%-50%下降到目前的10%-15%以下。原有的横贯东西的1500万亩梭梭林带仅剩587万亩残林,额旗原有的75万亩胡杨林,目前仅剩44万亩。现在阿拉善森林面积有1634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4.04%。森林面积中,贺兰山53.7万亩次生林和额旗44万亩胡杨林外,其余皆为荒漠沙地中的梭梭、白刺等稀疏的灌木残次林。

如何调整燃料结构,让农牧民不过量砍伐梭梭林等灌木薪柴,让梭梭林等灌木休养生息,自然恢复,这是阿拉善环境保护的难点。

(4)过度开垦,草地变耕地。

2004年,阿拉善全盟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7.49万亩,比2003年增加8万亩,增长27.2%。游牧经济日趋萎缩,农耕经济持续膨胀,这样的进程已持续了几十年。

从北方开荒的历史经验看,大量抽取地下水漫灌,会使地下水下降。当灌溉用水不足,土地就撂荒,形成大面积沙化土地。另据全国农业区划办公室的卫星遥感调查,十年来,内蒙古、甘肃、新疆部分地区开垦的土地近半撂荒,撂荒面积达1284万亩。

20世纪30年代,美国西部平原地区连续几年出现了干旱气候和强沙尘暴。专家们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大量草地变耕地,过度抽取地下水进行灌溉所至。比照美国30年代强沙尘暴的情况,阿拉善农耕经济的过度膨胀,助长了沙尘暴的发展。禁止新增开荒面积,将阿拉善耕地控制在一定面积之内,是保护阿拉善生态的重要措施之一。

(5)过度采水,地下水资源日趋枯竭。

阿拉善是极度缺水的地区。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714立方,内蒙古为1624立方,而阿拉善盟仅为335立方。全国亩均水资源量为1769立方,内蒙古为450立方,而阿拉善盟为135立方。

阿拉善地表水分布不均衡。黄河在东部过境85公里,西部黑河下游的额济纳河流程270公里,此外别无大的地表径流。从黄河和黑河调水,是由国家统一管理的,阿拉善无权自己调度。

阿拉善盟同时又是水资源浪费极为严重的地区。阿拉善37.49万亩种植面积中,有31万亩采取的是大水漫灌的方式进行,其中利用黄河引水漫灌的耕地面积为1/3,利用深井抽水漫灌的耕地面积占2/3。截至2004年底,阿拉善已修建水库35座,塘坝107处,钻打各类水井11207眼。这些水利措施,仍不能满足现有生产和生活用水需求。

在大水漫灌的生产方式下,每亩耕地耗水在600-900立方之间。农业用水占阿拉善总用水量的95%左右。阿拉善31万亩灌溉农地,每年需要耗水18600万方-27900万方水之间。种植玉米、小麦的耗水量最大,每亩耗水量达到800-900立方之间,单位水的产出价值极低,按每亩净收益在300元左右计,每立方水的价值产出约为2.6-3元/立方。阿拉善每位农民年耗水量,相当于一个标准游泳池的水量。发展节水经济,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和价值,是阿拉善面临的艰巨任务。

自然因素难以改变,人为因素可以调整。阿拉善生态恶化的人为原因总结为“四多”:农牧业人口比例过多、草地放养牲畜过多、灌木薪柴砍伐过多、耕地漫灌用水过多。解决这“四多”,方向是实现“四减”:减少农牧业人口数量、减少草地放养牲畜数量,减少灌木薪柴砍伐量,减少耕地漫灌用水量。由于农牧业人口的存在是放养牲畜、砍伐薪柴、漫灌耕地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从长远看,农牧业人口向工商业转移,是解决阿拉善生态恶化的根本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