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志愿失灵理论

志愿失灵理论

时间:2022-06-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与政府失灵和契约失灵理论相比,萨拉蒙的理论更注重非营利组织自身的缺陷,他认为前者将非营利组织视为政府与市场失灵之后的辅助性衍生物,并将非营利组织作为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替代性制度是有失偏颇的。

2.1.9 志愿失灵理论(11)

萨拉蒙(Lester M.Salamon)的志愿失灵理论也被称为第三方管理理论(The Third-Party Government),是指由于依靠志愿精神建立起来的非营利组织存在慈善不足(Philanthropic Insufficiency)、慈善的特殊主义(Philanthropic Paritcularism)、家长式作风(Philanthropic Paternalism)、慈善的业余性(Philanthropic Amateurism)等固有缺陷,导致非营利组织提供的准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上的不足。

正如市场(第一部门)和政府(第二部门)都可能失灵一样,志愿失灵是指第三部门(即非营利组织)也有其内在局限性,使之无法单靠自己的力量推进慈善和公益事业。由于市场,政府和非营利组织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所以没有一个部门可以独自为社会提供所有的服务,满足所有人群的需求。

志愿失灵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经济人和公益人的矛盾。

假设认为,驱使经济社会生活中所有成员(经济人)进行一切活动的动机是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其行动的逻辑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非营利组织成员(公益人)的利他主义行为动机是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在利益动机的驱动下,他们会追逐更多的经济利益、荣誉、权力或其他有效用的稀缺物品。在这一过程中,如果自我和外部约束软化时,他们很可能偏离甚至背离非营利组织的宗旨,置社会公益或共益于不顾,而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这就有可能造成非营利组织的失灵。

(2)道德约束失控。

非营利组织是一种非正式的志愿行为的制度安排。它通过人类特有的,由后天社会化所习得的责任心、道德心、同情心和爱心等道德约束来实现,道德约束对于非营利组织来说尤为重要。如果道德约束失控,那么也会导致志愿失灵。

(3)非营利组织的相对弱势地位。

非营利组织作为一种制度安排,虽然在理论上形成了与政府、企业的制度安排三足鼎立的局面,但现实中不可否认的是,与后两者相比,它明显地处于相对弱势地位。

(4)对政府的依赖性。

作为一个以志愿求公益的组织,非营利组织并非完全按市场机制来生存和发展。部分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来自于服务收入,但大多数非营利组织是来自于政府拨款或企业捐助,其生存和发展往往也依赖于税收和法律上的优惠政策。这样非营利组织会将主要精力投向与政府有关部门的交涉、博弈,志愿失灵产生。

(5)非营利组织的松散性。

非营利组织的志愿性,即在其活动中带有显著的志愿参与的成分。由于非营利组织的工作人员的组成是基于共同的信念、目标和兴趣的个人之间的联系之上的,其志愿性决定了组织的松散性。

与政府失灵和契约失灵理论相比,萨拉蒙的理论更注重非营利组织自身的缺陷,他认为前者将非营利组织视为政府与市场失灵之后的辅助性衍生物,并将非营利组织作为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替代性制度是有失偏颇的。在萨拉蒙看来,一切恰恰相反,非营利组织自身的缺陷造成了志愿失灵,而政府则是志愿失灵之后的衍生性制度。他认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交易成本比非营利组织的高得多,在市场失灵的时候,非营利组织应该作为最初的提供公共服务的部门,只有在非营利部门提供的服务不足的情况下,政府才能进一步发挥作用。也就是说,政府部门不是非营利部门的替代,而是补充,从而论证了政府支持非营利部门并建立较好合作关系的必要性。因此,只有这三个部门各自发挥其优势,互相合作,扬长避短,才能最大程度满足社会中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

以上研究理论与成果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研究非营利组织产生与发展的必要性,并试图就影响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多方位分析,这对深入研究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