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群体的规范和凝聚力

群体的规范和凝聚力

时间:2022-06-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节 群体的规范和凝聚力一、群体的规范(一)群体规范的概念所有的群体都有自己的规范,它作为一种准绳,规定了群体可接受的行为,并要求全体成员一致遵守。群体规范作为群体成员行为的榜样,为其提供了共同的心理参考原则。阿希多次实验,所得结果非常相似。

第四节 群体的规范和凝聚力

一、群体的规范

(一)群体规范的概念

所有的群体都有自己的规范,它作为一种准绳,规定了群体可接受的行为,并要求全体成员一致遵守。规范就是对个体在特定场合下的行为的期望。不同的群体,有着不同的规范。组织中通常都有正式的规范,它往往以文字的形式公告全体成员,阐明各种规章制度,供大家遵守。然而,在组织中,许多规范都是非正式的。

(二)普遍性的规范

虽然不同群体有不同规范,但有些规范却是具有普遍性的。

涉及与绩效有关的行为的规范有:员工的工作水平、工作方式、产量指标、沟通方式等规定。这些规范同绩效有密切关系。

涉及外表因素的规范有:规定应怎样穿着打扮、如何对组织表示忠诚等,甚至包括什么时候必须紧张忙碌、什么时候可以放松节奏。

有关非正式社交活动的规范主要来自非正式工作群体,用以管制团体内的社交活动,如员工行动坐卧、与什么样的人为伴、与什么人交往、从事何种交际活动等。

有关资源分配的规范有:涉及薪金,艰巨工作的分派、工具设备的分配等事宜。这些规范会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满足感,间接影响群体绩效。

(三)规范的作用和意义

群体规范对于团体及成员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维持和巩固群体的作用

规范是群体成员认同的,它是群体行为一致的基础。没有这种规范,群体就可能是一盘散沙。

2.树立评价标准的作用

群体规范是行为的参照标准,也是衡量成员行为的准绳。群体规范作为群体成员行为的榜样,为其提供了共同的心理参考原则。

3.群体动力的作用

群体规范对成员行为的发动或制止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群体规范以舆论的形式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为人们指引方向。

4.行为导向的作用

群体规范使其成员懂得如何满足个人多种多样的需求,让其成员知道哪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哪些是不可以接受的,群体规范对其成员起导向作用。

二、群体的压力与从众

(一)从众与顺从的概念

从众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不仅在行为上与其他人保持一致,而且在信仰上也改变原来的观点,放弃原有意见的现象。

顺从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只在表面上表现出与群体其他人保持一致的行为,但内心却仍然坚持个人观点的现象。

从众与顺从的区别在于是否出于“内心自愿”。放弃原来的意见以符合群体的要求,通常称为从众;保留自己的观点,而又不在行动上违背群体的意志即表面上保持与群体行为一致,通常称为顺从。

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阿希(S.Asch)进行了从众现象的经典性研究“三垂线实验”。证明了在群体压力之下会产生顺从或从众行为。他以大学生为被试,每组7人,坐成一排,其中6个为事先安排好的实验合作者,只有1人为真正的被试。实验者每次向大家出示两张卡片。其中一张画有标准线x,另一张画有三条直线A、B、C。实验者要求被试判断x线与A、B、C三线中哪一条线等长。实验指明的顺序总是把真被试安排在最后。第一、第二次测试大致没有区别,第3~12次前6名被试按事先要求故意说错。这就形成一种与事实不符的群体压力,可借此观察被试的反应是否会发生从众压力,从而影响其产生从众行为。阿希多次实验,所得结果非常相似。实验表明:(1)大约1/4~1/3的被试保持了独立性,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2)所有被试平均从众行为百分比为35%。(3)大约有15%的被试,从众行为的次数占实际判断次数的75%。

实验后,阿希对从众的被试作了访谈,归纳出从众的三种情况:(1)被试确实把分阶段的反应作为参考框架,观察上就错了,发生了知觉歪曲。(2)被试意识到自己看到的与他人不同,但认为多数人总比自己正确些,发生了判断歪曲。(3)被试明知其他人都错了,却跟着作出了错误反应,发生了行为歪曲。一般认为,发生从众的行为是因为个体在群体中受到信息上和规范上的压力。一方面,存在信息压力。经验使人们认为,多数人的正确概率比较高,在模棱两可的情况下,由于缺少参照构架,就越发相信多数人,越从众。另一方面,存在规范压力。群体中的个人往往不愿意违背群体标准而被其他成员视为越轨者,害怕与众不同而成为“一匹离群之马”,遭受孤立,因此采取多数人的意见。

(二)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

在阿希的试验之后,一些心理学家进一步分析产生从众现象的原因,经询问被试得出如下结论:

1.出于知觉的歪曲

被试因受别人影响,把多数人的错误判断看成正确判断,误认为是自己看错了。

2.出于判断的歪曲

发现自己的判断与多数人不同,于是对自己的判断缺乏自信心,以为是自己看错了,从而修改了自己的判断。

3.出于行为的歪曲

被试虽相信自己的判断正确,而别人的判断是错误的,但害怕别人的嘲讽,表面上采取顺从行为,作出了与众相同的错误判断,而内心上仍保留了自己的正确判断。

(三)从众的类型

1.表面从众,内心接纳

表里一致,即所谓的“心服口服”。这是群体与个体之间最理想的关系,特别是,当组织目标与成员期待的目标一致时,才容易出现这种状态。

2.表面从众,内心拒绝

表里不一致,即所谓的“口服心不服”。有人称这种现象为“权益从众”或“假从众”,个体的内心将引起不协调的状态。

3.内心接纳,表面不从众

即所谓的“心服口不服”。表面上反对多数人的意见,心理上却是赞同的。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个体由于地位和身份的原因,不便于表现出内心的反应是顺从的。

4.内心拒绝,表面不从众

即所谓的“口心都不服”。这是彻底的不同意多数人意见,个人确信多数人的意见是不正确的,并认为应该改变多数人的意见。这种表面与内心都与群体不妥协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四)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

1.群体因素

(1)群体的性质。一个能满足个体愿望的群体,个体一般倾向于服从,易于出现从众。

(2)群体的成员。群体内多数成员的能力或地位均高于自己,则个人易于放弃自己的见解而顺从大众。

(3)群体的气质。群体若对坚持己见者采取不能容忍的态度,而对从众者予以奖励,个体的从众行为必然会受到强化。

(4)群体的凝聚力。凝聚力较强且有严格的规范、个体归属感明显的群体,个体因害怕不从众而被视为越轨,也易于从众。

(5)群体的一致性。若群体一致反对一个人的意见,此人会感受到来自群体的压力而产生从众。若群体中有他人与之意见相同,则其从众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

2.个体特征

(1)智力水平的高低。智力水平低、观察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弱、专业知识少者,易于从众;反之,智力水平高、观察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较强、专业知识多者,则不易从众。

(2)情绪的稳定性。情绪不稳定者,对群体压力的抵抗力弱,易于从众。

(3)自我影响。自尊心和自信心强者,不易从众;反之,自尊心弱者,缺乏自信者,则易于从众。

(4)个性特征。个性独立者,群体压力对其作用较小,不易从众;反之,个性依赖者,过于看重人际关系,易于接受暗示,容易从众。

(5)态度与价值观。对社会评价、社会舆论敏感者,易于从众。

(6)生活阅历。阅历丰富者,不易从众;反之,生活阅历浅、缺乏经验者易于从众。

3.问题的性质

个体在面临复杂的没有把握的问题时,容易从众。

(五)群体压力的产生

所谓群体压力是指当一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或行为不一致时所感受到的心理压力。这种群体压力的心理基础,一般是当事人群体归属、社会交往以及安全、尊重等需要。人们一般都害怕受到所在群体的冷落、孤立、排斥和唾弃。

(六)从众行为、群体压力与管理对策

1.从众与不从众

当个体对群体的压力不予接受时,叫做不从众。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反从众。即个体非但不从众,而且公开违抗群体的规范。

(2)独立。独立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仍保持其相对的独立性,使自己的行为不过分地受群体压力的影响。

(3)集体主义自决。所谓集体主义自决指的是以集体主义思想为指导,对群体的意见经过独立分析后所作出的行为反应。

2.群体压力与管理对策

(1)群体压力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在组织管理中,对积极的“正向压力”应加以维护和强化;而对“反向压力”要善于识别,以减弱它的消极作用。

(2)要善于分析不从众者的情况。对于那些不从众者,不但不能对其施加压力,反而应具体分析其实际情况。

(3)特别注意应保护和支持群众的独创精神。

3.从众行为与管理对策

(1)要充分利用从众行为的积极作用。

(2)要警惕和防止从众心理、从众行为的消极作用。

(3)领导者在作决策时,要防止在“表面一致”的情况下,匆忙地作出决策。

(4)重视并善于倾听不从众者反面的意见。

三、群体的凝聚力

(一)什么是群体的凝聚力

群体的凝聚力又称群体的内聚力,是指群体对每个成员的吸引力以及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团结的向心力。群体对其成员具有吸引力,其成员就对群体具有向心力。它可以通过群体成员对团体的向心力、忠诚、责任感、群体荣誉感等来表示;也可以用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融洽、团结协作、友谊和志趣等态度来说明。也有人把群体凝聚力定义为:群体使其成员在群体内积极活动并拒绝离开群体的吸引力。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由以下因素组成:群体中成员与成员之间的吸引力;群体活动对成员的吸引力;群体活动对满足成员个人需求的吸引力;等等。

高凝聚力的团体有以下特征:(1)有良好的群体气氛,其成员间意见沟通快,信息交流较为频繁,互相了解较为深刻,民主气氛好,关系和谐;(2)有较强的吸引力、向心力,其成员愿意参加群体活动,生产或其他活动的出席率较高;(3)群体成员有较强的集体主义精神与责任意识,愿意承担群体的任务,关心、维护群体的利益和荣誉;(4)群体成员有强烈的归属感、尊严感、自豪感等集体主义的情感。

(二)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1.领导因素对群体凝聚力的影响

领导者是群体的核心,领导班子自身是否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坚强有力,会直接影响群体的凝聚力。群体的领导方式对群体凝聚力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民主、专制、放任混合等领导方式中,民主型领导方式能使成员有充分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成员有较强的参政意识,成员之间团结协作、互助友爱,因而有较高的凝聚力;而专制型和放任型领导方式则往往会降低凝聚力。

2.群体的同质性对凝聚力的影响

群体的同质性即指群体成员之间的共同相似性,其有相似吸引的作用。如群体成员有共同的目标、理想、信念;相同的需要、动机、兴趣与爱好;相同的民族及文化背景;相似的个性及个性心理特征等,都是群体的同质性。一般来说,相同生产性质有相互吸引的作用,同质性越高,群体的凝聚力也就越高。但是,有时群体成员之间产生利益冲突时,工作性质相同,工作能力和水平相当的成员,彼此不服气,可能出现嫉妒、“同行是冤家”、“文人相轻”等现象,这样会破坏群体的凝聚力,造成群体内部的不团结。

3.来自群体外部的压力能增强群体内部的凝聚力

因为某一群体受到外来群体的侵犯、攻击、竞争、威胁时,群体内部每个成员都面临生死存亡的威胁和压力,任何人没有单独逃避的可能,这时只有群体成员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才能抵御外来的压力。

4.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对群体凝聚力的影响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与实践表明,个人奖励与集体奖励方式有不同的作用。西方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一般认为集体奖励方式可能增强群体的凝聚力;而个人奖励方式可能增强群体成员之间的竞争力。

5.群体成员的荣誉感、成就感、归属感等集体主义的精神和情感对凝聚力的影响

管理实践表明:某个群体在组织中占有显著的地位和影响,工作卓有成效更具挑战性,群体的经济效益高,则群体成员会产生较强烈的认同感、集体荣誉感、成就感和归属感,成员都希望维护群体的荣誉,保持群体的先进性。因而群体的凝聚力较高。群体成员会相互接纳,齐心协力,共同奋斗,使群体取得更有效的成就。反之,若某个群体的社会地位低,工作成效差,经济效益也低,则群体成员可能都想离开该群体,其吸引力、团结力、向心力就较差。如有些群体开展的“厂服”、“厂徽”、“厂歌”、“厂日”活动或“校服”、“校徽”、“校日”等活动,有助于培养群体成员的集体荣誉感、成就感、归属感,增强群体的凝聚力。

6.群体的规模、规范与风气对凝聚力的影响

从规模来看,小群体往往比大群体凝聚力更强,更趋向一致性,群体的人数过多,规模过大,容易造成意见分歧,信息交流与信息沟通受阻,从而降低群体的凝聚力;另外,群体规模太小,又会失去平衡力量,矛盾难以调解与解决,也会降低凝聚力,影响工作任务的完成。适度规模的群体可以增强凝聚力。

(三)群体凝聚力与生产效率的关系

研究与实践表明:群体凝聚力与生产效率之间存在着较复杂的关系,群体凝聚力高可能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也可能降低劳动生产效率。主要原因通常是生产效率并非由凝聚力单一因素决定的,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的一致性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如果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则凝聚力与生产效率之间成正相关,凝聚力高,生产效率也高;反之,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不一致,则凝聚力与生产效率成负相关,凝聚力越高,群体成员越会抱团来抵制组织目标,其生产或工作效率反而越低。有的研究还表明高凝聚力的群体成员更加遵循自己所在群体的工作规范,因而成员的工作表现没有什么差异。

社会心理学家沙克特(S.Schachter)的实验曾专门研究过群体凝聚力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沙克特在有严格控制条件的情况下,检验了群体凝聚力和对群体成员的诱导(即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的一致性)对生产效率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为凝聚力和诱导,因变量是生产效率。设一个对照组,四个实验组,即高凝聚力和积极、消极诱导组;低凝聚力和积极、消极诱导组。实验结果表明,四种不同的条件,对生产效率的影响是不相同的,高凝聚力积极诱导组生产效率最高;低凝聚力积极诱导组次之;低凝聚力消极诱导组再次之;高凝聚力消极诱导的生产效率最低。见图7-1。

img27

图7-1 群体凝聚力与生产率的关系

四、群体的高效率

高效率的群体有两个重要指标:即生产性指标和群体士气的指标。

高效率的群体有如下特征:(1)群体内部及群体与上下级之间有良好的沟通;(2)群体成员之间有高度的交互作用与影响力、凝聚力;(3)决策分权化和参与决策的过程,多数成员有较大的自由度;(4)群体成员乐意接受组织目标;(5)群体成员有较强的工作与成就动机;(6)群体成员有良好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7)有较高的生产量与生产效益;(8)成员有较强的工作满意感。影响群体效率的因素见表7-1。

表7-1 影响群体效率的因素[1]

img28

续表

img2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