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领导行为理论和领导权变理论

领导行为理论和领导权变理论

时间:2022-06-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领导权变理论由于领导特质理论和领导行为理论追求的是最佳领导特质和最好行为模式,都忽视了领导者所处的情境因素,并没有把情境因素考虑在内。于是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领导理论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即领导权变理论阶段。我们这里着重介绍领导权变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6]。

三、领导权变理论

由于领导特质理论和领导行为理论追求的是最佳领导特质和最好行为模式,都忽视了领导者所处的情境因素,并没有把情境因素考虑在内。于是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领导理论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即领导权变理论阶段。

(一)领导权变理论的基本内容

提出领导权变理论的菲德勒认为,不管领导者的人格特质或行为风格如何,只有使领导者的个人特点与环境因素进行匹配,最佳地应用包括知识、能力、技能以及领导和群体成员的经验在内的认知资源的人,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

在权变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影响领导效果的情境因素进行分离的研究很多,使用中间变量也不少,例如工作的结构化程度、领导者的职位权力、信息的适用性、群体的规范、领导者—成员关系的质量、下属角色的清晰度、下属对领导决策的接受程度等。我们这里着重介绍领导权变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6]

1.菲德勒模型

该模型指出,有效的领导绩效,取决于与下属相互作用的领导者的风格同对领导的控制和影响程度这两种因素的合理匹配。

2.领导者—成员交换理论

这是乔治·格里奥(George Graeo)提出的。这种理论认为,领导者在与下属交往过程中,有意识地把下属分为圈内与圈外人士,这种关系一旦稳定下来就会具有相对的持久性。至于领导者划分圈内圈外人士的标准并不是很明确,但下属的态度、人品、能力、性格、性别、年龄等因素是起作用的。

3.路径—目标理论

这是由马丁·G.埃文斯(Martin G.Evans)首先提出,并经罗伯特·豪斯(Robert House)及其他人进一步发展的一种领导权变模型。该理论强调领导风格和性格特征与其下属和工作环境的关系,其核心是领导者的工作是帮助下属达到他们的目标,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以确保下属的各自目标与群体的总体目标相一致。

4.领导者—参与模型

这是由维克多·弗罗姆(Victor Vroom)和菲力普·耶顿(Philip Yetton)提出的。该模型把领导行为与参与决策联系在一起。由于常规活动与非常规活动对任务结构的要求不相同,所以领导者的行为必须调整以适应任务结构,该模型有助于在不同风格水平间进行选择。该模型指出了领导一个群体的几种决策风格:领导者自己获得信息,独立做出决策;领导者从下属获得信息,独立做出决策;领导者与有关下属进行个别讨论,获得他们的意见和建议,领导者做出决策;领导者和下属们集体讨论,一起提出和评估方案,并试图获得一致的解决办法。该理论认为,领导者决策时,应考虑决策质量、员工的忠诚、时间和员工的发展四个因素。

(二)权变理论的特点

从以上权变理论的主要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出其突出的特点:一是开放系统的理念,它不满足于对组织内部机制的了解,而是要分析组织系统与外部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二是实践研究导向,努力把实践研究的结果变为方法和特定情境下的精神,以促进有效领导。三是多变量的研究,采用多变量分析方法,以确定不同变量的组合所导致的特定效果[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