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经济研究期刊

经济研究期刊

时间:2022-06-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章 导 论导论是对经济学的思路和体系纲要做一个总的了解,为此目的,本章将说明现代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体系和研究方法。经济学理论是人类认识的结晶,是意识的产物。西方学者由于犯了这个错误,在研究对象问题上陷入了十分混乱的迷宫,至今概括不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这种状态下,建立清楚的经济学逻辑体系,自然无从谈起。这再一次表明了人类意识与市场经济系统的关系。

第一章 导 论

导论是对经济学的思路和体系纲要做一个总的了解,为此目的,本章将说明现代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体系和研究方法。

第一节 现代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是说经济学研究的客体是什么,而不是说经济学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就是说,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指独立于人们意识之外的、人们观察和研究的客观存在,而不是指人们观察客体过程中头脑、意识中产生的“问题”。经济学理论是人类认识的结晶,是意识的产物。“问题”是认识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所产生的意识的初级形态,也是意识的产物。说经济学以“问题”为研究对象,无异于说意识以意识为研究对象,这就弄错了意识和存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西方学者由于犯了这个错误,在研究对象问题上陷入了十分混乱的迷宫,至今概括不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从亚当·斯密开始,历代的经济学者都是以“问题”作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比如,斯密认为经济学是研究财富的生产和分配问题的;门格尔认为经济学是研究消费问题的;还有的学者认为经济学是研究资源稀缺性及配置问题的等。直至当代经济学大师萨缪尔森,在谈到研究对象问题时,也还是罗列出一大堆经济学的“问题”,并将这堆“问题”最后归结为“稀缺性和选择的效率”问题。为什么如此呢?因为随着人们对社会经济生活认识的深化和进展,不同时期,不同时代,经济学关注的主要“问题”是不同的,应该以哪些“问题”作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呢?所以不同时代的经济学者以他那个时代经济学关注的主要“问题”作为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表述;后来的经济学者面对前人一大堆“问题”研究对象的表述,自然无所适从。于是经济学成了一门连研究对象都说不清楚、杂乱无章、庞大“问题”堆积的学科。在这种状态下,建立清楚的经济学逻辑体系,自然无从谈起。例如,当代流行的迈克尔·帕金的《经济学》和布拉德利·希勒的《当代经济学》仍然是以“问题”为单位堆积的学科。就连当代最著名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他最新版(第18版)的《经济学》中,我们也能感到他由于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在理论体系的逻辑上所表现出的力不从心和无奈。因此,在研究对象问题上正本清源乃是理清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联系,学好经济学的入门工作。

一、现代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市场经济体系

自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解体,人类的生活就被卷入了自发形成、自主运转的市场经济体系。这个市场体系支配和影响每个人的生活。不论你扮演什么角色,你的行为都必须按市场经济的规则行事,成为以最小代价获得最大利益的“经济人”,否则你就无法生存或不会生活得很好。除非你是独居深山,自种自吃,且和现代社会没有关系的人。可见市场经济体系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自主运动的客体。身陷其中又不由自主的人类面对着这个支配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市场经济体系,为了生存和发展,就要观察、思考和认识它,这样人类的头脑中就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经济问题”:什么是财富?什么是财富的源泉及财富是如何度量的?或价值及价值尺度是如何决定的?市场是如何配置资源的,其效率如何?市场是如何分配社会财富的?为什么有人富、有人穷,它公平吗?市场制度完美无缺吗?为什么会发生经济危机?市场的范围有多大?……如果再列下去,还会有许许多多。显然,把这些问题或其中的一个或几个问题表述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都是不合适的。所有这些问题是人类在二百多年间认识市场经济体系的过程中产生的,人类在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逐步由表及里、由局部到整体地认识了构成市场经济体系的各个要素、市场体系的结构、市场体系的循环和运作及市场体系的缺陷和对策。因此,我们说现代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市场经济体系。

二、市场经济体系的定义

什么是市场经济体系呢?我们可以把它定义如下:市场经济体系是自发形成的,以商品、货币、劳动、资本、土地等若干要素构成的,以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为结构,以产品市场、要素市场、货币市场为子系统,以货币循环为纽带的,呈周期性自主运动的经济系统。这个定义可以用图1-1直观地表示。

仔细观察该图,思考一下市场系统是如何循环和运作的。

图1-1 市场经济体系运行图

该定义表明市场经济体系有如下特征:

1.市场体系是自发形成的

这是说自分工和交换产生以来,自然形成了市场系统。而且市场运行的规则是自然形成的秩序,不是人为秩序。政府制定的市场法规只有符合市场的自然秩序才会存在,是自然秩序的法律表现。

2.市场经济体系是由若干要素、四个环节、三个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

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的基本关系,称为市场机制

3.市场系统是自主运转的循环系统

社会成员依其经济功能被分为供给者和需求者。在要素市场上,公众作为供给者提供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并获得收入;在产品市场上公众又作为需求者购买消费品;厂商在要素市场上作为需求者购买各要素;在产品市场上厂商又作为供给者提供产品。在这个循环中,供求关系形成的市场均衡价格自动调节和进行资源的配置、财富的生产、收入的分配、产品的消费及财富的度量。

4.市场经济系统的运行呈周期性波动

商业周期之谜至今没有完全解开,这表明人类对市场经济系统的认识还没有最终完成。人类只能依据对商业周期的认识程度采取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调节经济周期,以求得市场经济系统的稳定运行和国民财富的稳定增长。这再一次表明了人类意识与市场经济系统的关系。

三、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内容和体系

弄清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市场经济体系,我们就能将人类对市场经济系统的认识成果条理化,就是说可以将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逻辑思路理清楚。

从两个角度认识和考察市场经济系统,现代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微观经济学考察市场经济系统各个要素及构成环节的微观结构,说明市场系统是如何构成和自发运作的,以及运作的效率、缺陷和对策。例如,微观经济学依次分析供求原理及关系(交换环节),需求及消费者行为(消费环节),供给及生产者行为(生产环节),要素市场及收入分配(分配环节),市场均衡(市场系统资源配置效率的证明),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市场系统的缺陷及对策)等,从而说明稀缺的生产资源如何通过市场供求机制自动配置,财富如何通过生产环节生产出来,又通过交换环节自然而然分配给社会成员以供消费。均衡价格的决定问题、社会财富分配的公平问题、市场体系配置资源的效率问题是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宏观经济学从总体上考察市场系统的运作质量、波动原因及政府可能采取的对策,以尽量保障市场经济系统稳定运行和国民财富的稳定增长。国民收入核算和决定理论概括出一套度量经济运行质量及波动幅度的指标体系:GDP及增长率、失业率、通胀率等。依据这套指标体系,政府采取相应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削平经济波动的峰和谷,以提高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和促进国民财富的稳定增长。周期理论、失业理论、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20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使各国市场日益紧密连接为一个世界市场。市场经济体系的世界市场性质日益为人们所认识。比较优势和国际贸易、各国市场的相互依存和联系、全球经济的管理,成为宏观经济学新兴的发展领域。

四、现代经济学的定义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给现代经济学定义如下:现代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体系运动规律的学科。它说明稀缺的生产资源如何通过市场供求机制自动配置,财富如何通过生产环节生产出来,又通过交换环节自然而然分配给社会成员消费。它对市场经济体系运动的矛盾如经济周期波动提出解释和解决的对策,以促进国民财富的稳定增长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辩证法的规律并不是人的意识注入自然界的,而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只不过是被人的意识发现和概括出来而已。经济学理论与市场经济体系的关系也是如此。经济学只不过是将人类意识发现的市场经济系统运动规律概括出来加以理论的说明而已。摆对了意识和存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头足倒置的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些令人头晕的难题便会迎刃而解。

另外,还需要说明一下现实生活中人们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我们已说过,自主运转的市场系统支配着人们的生活和命运。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生活在市场经济系统中的人们受着异己力量的支配。那么是不是就意味着人们对自己的命运无能为力、无所作为了呢?不是的。“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恩格斯)。如果你对市场的知识认识很少,对市场体系的运动规律一无所知,那么你只有被市场牵着鼻子走,你会生活得很不舒服,甚至活不下去。如果你通过观察和思考,了解了一些市场运动的规律和知识,你就会获得一定程度的自由,你会发现和抓住一些有用的信息和市场机会,从而改善自己的生活。如果你通过学习获得了比较充分的市场知识和对市场运动规律的认识和理解,你就会获得更大程度的自由,你会发现更多的有用信息,在更多的市场机会中进行选择,从而在更大程度上掌握自己的命运。“鹰有时候飞得比鸡还低,但鸡永远不会飞到鹰那么高。”(列宁)学了经济学,你的生活可能有时候还不如一个小商人。但是,一旦你有机会飞起来,小商人是永远赶不上你的。这就是学习经济学的意义,学好经济学,你会得到报偿的。

第二节 经济学的基本问题:稀缺性、选择和机会成本

一、欲望和经济品

人们之所以有经济生活,是因为人们天生具有各种欲望,比如生存的欲望,过更好生活的欲望,安全的欲望,被社会尊重的欲望等。经济学家将欲望定义为,欲望(Wants)是指人的一种缺乏或不满足的感觉以及求得满足的愿望或需要。

西方学者把人们的欲望分为许多层次,如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衣、食、住的需要,安全和被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当人们低层次的欲望被满足后,就会产生高层次的欲望。实际上人们的欲望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产生的,几十年前的人们谁会想到今天的人们会产生减肥的欲望呢?而且有的人在减肥上花的钱比在吃饭上花的钱都多。正是由于人们欲望的多样性及随着生活的发展而发展,所以它是无穷无尽的。

人们要满足自己的欲望,就要消费各种物品和服务。比如人们要生存就要呼吸空气、喝水、吃食物、穿衣服等。有些物品人们不需要花费代价就可以得到和消费,比如空气。经济学家把不需要花费代价或成本就可以得到的物品称为非经济品,或自由取用品(Free Goods)。遗憾的是自由取用品是很少的。人们需要的绝大多数物品都是需要花费代价或成本去生产才能得到。经济学家把需要花费成本才能得到的物品称为“经济品”(Economic Goods)。比如,人们要得到衣服,就要花费劳动和土地去种植棉花,还要用机器和技术去纺纱、织布、制作服装等。这些劳动、土地、资本(机器)、技术被称为经济资源或生产要素。由于人们的欲望是多种多样和无穷无尽的,为满足这些欲望需要生产的经济品和可利用的经济资源相对来讲就是有限的、不足的。经济学家把这种不足称为“稀缺性”。

二、稀缺性和选择

稀缺性是指相对于人们的欲望无穷而言,人们可利用的满足自己欲望和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有限的或稀缺的。稀缺性的概念反映了人们欲望无限和资源有限这一经济生活中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自有人类经济生活以来一直存在,所以人们应该考虑的是如何选择最有效率、最经济的利用有限资源的方式来获得最大利益。这本身是市场规则决定的“经济人”的本能要求。

对个人来讲,哪些是可利用的资源呢?你拥有的资产(动产和不动产)、时间、工作能力、活动空间和信息网、知识技术等。显然,我们可以发现两个重要的事实:①你会发现你的资源是不足的、有限的。例如很少人会觉得他的金钱是足够用的。除非是一个没有过更好生活欲望的人或者百万富翁,当然这样的人也是有的。②你的这些资源可以有许多不同的组合利用方式,可以带来更大的收益。或许你从来没考虑过这个问题,别人怎样生活,你就怎样生活,那么,你就是个比较传统的人。假如你的一个朋友利用他的时间和金钱去旅行,去更多地了解这个世界,或许一个偶然的发现和机会就改变了他的命运。那么你不觉得应该考虑更好地利用你的金钱和时间的方式吗?

对一个社会来讲,哪些是可利用的资源呢?劳动、资本、土地、具有专门技术知识的人才、技术知识创新等。

劳动是指千千万万靠出卖劳动为生的人们,如工人、技师、医生、教师等,它构成社会的劳动资源。劳动资源的特性是它的能动性,即在所有资源中,劳动资源具有组织运用其他资源的能动作用。

土地是指土地以及地面上下一切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如各种矿产、水源、森林等。自然资源的一个特性是不可再生性(或再生的周期很长)。用尽了就永远失去了。因此,小心地利用这些稀缺资源是社会的一个重要选择。

资本指资本物品,是经济制度生产的,而且能不断生产出来的(不同于自然资源)和劳动结合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而且本身也构成物质生产力的各种工具、机械、设备、车辆、工厂、建筑等。资本资源的特性是可以通过人工不断生产出来和积累起来,资本拥有量即资本存量是一个社会物质生产和财富增长能力水平的重要指标。

专门技术知识的人才、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家、科学家及各类专家、技术发明等。这是社会的智力资源。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智力资源日益成为最重要的资源之一。

对一个社会来讲,可利用的资源也是有限的,即相对于满足社会成员各方面的需要而言是不足的、稀缺的。而且这些资源可以有许多不同的组合利用方式或用途来生产各种产品。所以一个社会应该考虑如何选择最经济、最有效率地利用有限资源的方式来尽可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

萨缪尔森用“生产可能性边界”这个工具说明了这个道理。下面就介绍萨缪尔森的这个工具及所表达的经济思想。

三、生产可能性边界和机会成本

资源稀缺性意味着社会不能无限制地生产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产品。也就是说,在资源和技术水平既定的前提下,各种产品的生产都有个最大数量。而且增加一种产品的生产数量就要减少另一种产品的数量。例如政府用于学校建设的资源增加,剩下用于建筑住宅的资源就减少。人们选择的食品消费增加,他们所能消费的衣着就减少。因此在经济生活中,无论是个人的投资和消费,还是政府的公共投资和消费都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而且这种选择是有代价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是对稀缺性、选择及其代价问题的一个技术分析工具。

为了分析简便,萨缪尔森假定社会以现有的全部资源只生产两种产品:黄油和大炮,见图1-2。

图1-2中,A点表示社会将资源全部用于大炮生产,可生产15千门大炮,而黄油的产量为零。F点是另一个极端,即资源全部用于黄油生产,大炮产量为零。在两个极端之间存在许多可能性,把这些可能性的点连接起来,就是生产可能性边界。边界上的任一点代表在现有资源条件下,两种产品的最大产量组合。边界以内的任一点,例如G点,则表示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或存在着失业或资源浪费,这对社会来讲是不经济的。边界以外任一点,例如H点表示社会现有资源所达不到的产量水平。

生产可能性边界表达了许多有意义的经济思想:其一,一国的生产只有处于生产可能性边界之上才是有效率的。萨缪尔森认为,效率是指尽可能有效地利用该经济体的资源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和愿望。当社会在不减少一种物品产量的情况下不能增加另一种物品的产量时,其生产便是有效率的。其二,当一国资源增加、技术提高,如新资源的发现、人口增长、技术发明等,会使该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扩展。反之亦然。其三,在资源既定条件下,增加一种产品的产量,必然放弃另一种产品的产量,就是说,当社会选择增加一种物品的产量时,这种选择是有代价的。在图1-2中,让我们来看C点,它是2百万磅黄油和12千门大炮的产量组合。假如我们要增加1百万磅黄油的产量,那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放弃3千门大炮的产量,如从C点到D点。换句话说,社会增加1百万磅黄油产量的代价是减少3千门大炮的产量,这个代价就是社会增加1百万磅黄油产量的机会成本。

图1-2 生产可能性边界

机会成本是指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当把一定资源用于某种产品生产时所放弃的用于其他用途可能得到的最大收益。萨缪尔森给机会成本下的定义是:“在稀缺性的世界中选择一种东西意味着放弃其他东西。一项选择的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也就是所放弃的物品或劳务的价值。”机会成本的概念有助于人们在面临选择的时候进行权衡和比较,以对资源的用途作出最佳选择。

例如,对于100万元资金,要投资一个项目。首先要假定两点:一是资金是有限的,只有100万元,从规模经济的角度考虑只能投资一个项目。二是据掌握的信息和知识,有许多项目或机会可供选择:制衣厂、食品厂、养鱼场等。因此,如果选择食品厂,那么就要放弃制衣厂、养鱼场等的机会。如何选择?显然,应该预测各个项目的年收益率,从而比较各个项目的机会成本,如果预测制衣厂年收益率为20%,食品厂年收益率为15%,养鱼场年收益率为10%,那么,如果选择食品厂项目,只能获得15%的年收益率,却放弃了制衣厂20%年收益的机会,显然机会成本太高,是不明智和不经济的。因此,从机会成本的角度考虑,应该选择制衣厂项目,而放弃其他的机会。这样的100万元资金也就得到最有效率的运用。

稀缺性、选择、机会成本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思想。它不仅告诉人们在人生道路和市场经济中面临各种机会时进行选择的方法,还告诉人们做任何事情都是有代价的。比如当人们用一小时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就意味着放弃了用这一小时去做其他事情的机会和可能得到的收益。而且这一小时对一个人来讲是永远失去了并且无法选择了。因此,珍惜时间,珍惜资源,精心选择是每个生活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的人们应有的“经济头脑”。

第三节 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学习一门学科,发现其中的问题和错误,吸收其科学合理的研究成果,离不开了解该门学科的研究方法。而且在现代经济学学习中的一些主要困难,在于我们对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了解不够,所以本节我们要讨论一下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抽象分析方法及结构分析方法、实证分析方法、规范分析方法和数学方法。

一、抽象分析方法及结构分析方法

抽象分析方法是现代经济学的主要分析方法之一。对抽象分析方法的一种有代表性的误解认为:经济学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建立在一系列不符合于事实的假设条件之上。既然假设条件不符合事实,其结论也不可能成立。这种观点显然不了解抽象分析方法。因为假设条件是抽象分析方法,它不需要符合事实。

抽象分析方法是社会科学普遍采用的理论分析方法,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的研究分析有许多试验手段,如化学试剂、显微镜等,社会科学的研究则没有这些试验手段,只能用理论抽象的办法。马克思说:“经济分析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只能用抽象的办法代替二者。”如何理解这个“代替”呢?例如,假定在化学研究中,如果有人提出两个H原子和一个O原子可以结合为一个水分子,那么怎样证明这个论断是否正确呢?可以在实验室用化学试剂排除其他的分子和杂质,创造一个纯粹的环境,试验两个H原子和一个O原子结合的结果就可以验证这个论断。但是经济学研究的是人,是社会,由各种人的活动组成的各种经济现象错综复杂地结合在一起,如何把他们分解开来?如何创造一个纯粹的环境考察单一经济现象的变动规律?我们不能用化学试剂把一部分人排除掉或消灭掉,只能用理论抽象的办法,把他们抽象掉,即假定他们不存在或不变。因此,我们可以把抽象分析方法表述或定义如下:抽象分析方法是用假设条件来排除需要排除的因素和现象,用假设条件创造一个纯粹的理论分析环境的分析方法。例如,当考察需求变动规律时,假定供给不变,从而排除供给变动对需求的干扰;考察产品市场的均衡时,假定货币市场不变,从而排除货币市场变动对产品市场均衡的干扰等。再如,完全竞争市场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是不多的,甚至是没有的,大部分市场是程度不同的不完全竞争市场。但是,为了考察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效率,必须假定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来排除各种变形对市场竞争机制的干扰。说明了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效率,才能了解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垄断对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害等。可见,假设条件并不需要符合事实,它的作用在于排除需要排除的现象和因素,就像上例化学研究中化学试剂所起的作用一样。

结构分析方法是抽象分析方法的一种具体分析方法。例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市场经济体系,这个体系是由若干要素、环节、子系统构成的结构复杂的经济系统。如何分析这个系统呢?不能用显微镜去观察它的内部结构,只能按层次和环节把它分解开,然后逐个环节分析它的内部结构。当分析一个环节时,把其他环节排除掉,即抽象掉,例如分析生产环节时,把消费、分配、交换等环节抽象掉。当把所有的环节都分析完后,将它们联系起来,就有了一个结构完整的市场经济体系的整体概念。

二、实证分析方法和规范分析方法

实证分析方法是指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及发展、运动规律进行观察,提出假说,进行验证,并上升为理论的分析方法。例如,通过观察某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的关系发现,当商品的价格上升时,其需求量会下降。由此可以提出假说,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存在反方向变动的关系。这个假说如果被绝大多数商品价格和需求量变动关系的事实验证是正确的,就可以把它上升为理论,即需求定理。如果假说被事实验证不能成立,那就不能上升为理论,或需要依据事实验证的结果进行修正。实证分析方法是自然科学的分析方法,西方学者将它用于经济学的研究,以说明客观经济现象的变动规律。实证方法只是客观地分析和说明事物或现象是什么,存在哪些运动规律或趋势,而不涉及该事物或现象是好还是不好的评价。萨缪尔森是运用实证方法研究经济生活的著名学者,他很注意对经济事实的观察,各种经济统计资料的分析和研究,因为统计资料是历史事实的记录。他在他的《经济学》第16版中说:“经济学家采用科学的方法来理解经济生活。包括观察经济事件,利用统计分析,并注重历史记录。”[1]这里所说的科学方法就是实证方法。对统计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并从中概括(进行一般化的抽象)出经济变量之间的一般关系和变动趋势是实证分析常用的方法。比如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柯布和道格拉斯对美国制造业1899~1922年期间投入和产出的统计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发现这一时期资本要素对总产出的贡献是25%,劳动要素对总产出的贡献是75%,而且这一时期美国刚刚进行产业革命不久,技术进步对各要素生产率提高的贡献约1%多一点。柯布和道格拉斯将上述对美国制造业投入—产出的统计资料实证研究的成果用数学式表达出来,即为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Q=1.01L0.75·K0.25

这个函数只是表达了美国制造业1899~1922年间投入和产出的规律,而且这一规律是用实证分析方法得出来的。

规范分析方法是指对客观事物或现象进行主观评价的分析方法。当人们认为某个事物或现象好或不好时,就要收集事实、材料作为依据,进行推论和演绎,形成观点或学说,来说明好为什么好,不好为什么不好的问题。因此,规范分析方法是以人们的主观价值判断为前提的。

例如,经济增长问题。哪些因素会促进或限制经济增长?政府的政策对经济增长有什么作用或影响?这都是实证分析,因为这些作用和影响都是客观的。追求经济增长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社会应不应该追求经济增长?这些问题的分析则是规范分析,因为这些问题不同的人群会有不同的价值判断。比如罗马俱乐部的成员用大量事实说明追求经济增长导致资源的掠夺性开采,生活环境的污染和恶化,主张人类应该停止追求经济增长。有的经济学家则认为,经济增长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随着经济增长,技术进步,资源和环境问题会逐步解决,而且只有经济增长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所以应加快经济增长。

三、数学方法

经济学不仅需要对经济现象进行质的分析,在许多场合还需要进行定量分析,因此数学是分析经济变量之间关系及量的变动趋势方面的一个有用的工具。一般来讲,数学在西方经济学中的运用有两种情况:

1.将数学用作定量分析的工具

比如边际增量分析,反映经济变量之间关系的几何图形和曲线等。理论经济学中的数学革命的实质内容是将边际增量分析和抽象分析方法相结合。萨缪尔森说:“只要记住是狗尾巴摇动狗身子,而不是狗身子摇动狗尾巴,那么经济学并不难学。”就是说,在理论经济学中,重要的是边际量,而不是总量。是边际量的变动决定总量的变动趋势,而不是总量的变动决定边际量的变动趋势。在经济学中将遇到许多重要的边际概念:边际效用、边际产量、边际成本、边际收益等。例如,依据边际收益的定义、公式及平均收益、总收益的定义、公式和抽象的线性需求曲线(因为实际的需求曲线是弯弯曲曲的,抽象掉各种干扰因素,就可以把需求曲线画成直线性的),可以做出边际收益曲线、平均收益曲线、总收益曲线。从而考察边际收益的变动对平均收益、总收益的影响。这就是边际增量分析和抽象分析方法相结合应用的例子。几何图形和曲线可以形象直观地反映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及量的变动趋势。一图胜千言,它方便、简洁、直观的优点是现代经济学大量使用图形模型分析经济现象的原因。萨缪尔森在他的《经济学》中就是把数学作为定量分析的工具运用的。特别是他把边际增量分析与抽象分析相结合,揭示了经济生活中许多重要的规律。在这个场合,并不需要很深的数学知识。多恩布什和费希尔在他们的《宏观经济学》中写道:“我们要指出本书对数学的预备知识的需求不会超过中学的代数学”。[2]所以,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学生不必因为数学感到为难。实际上,数学在西方经济学中真正有意义的运用就是作为定量分析的工具,它所要求的数学知识是很简单的,看一看萨缪尔森、帕金、希勒的原著就很清楚。那么,为什么许多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的数学感到头痛呢?这是因为数学在经济学中的第二种运用方式所造成的神秘性蒙蔽了许多学生。

2.用数学公式对经济现象进行抽象推理

比如,一般均衡方程的推论,效用或福利函数的推论,帕累托最优条件的推论等。在这种场合,并不要求具体的计算结果,它仅仅是一种抽象推理。数学在经济学上的这种运用,其实质是用数学语言表达的经济学。人类有许多种“语言”,音乐家的语言是音符和旋律,美术家的语言是图画和色彩,工程师的语言是设计图纸,数学家的语言是数学公式。用数学语言表达经济学使许多人感到不习惯和费解,因为经济学研究的不是自然界物质机械的数理运动,而是人的经济活动。在世界上很难找到任何两个在偏好、情感、价值观、性格等方面完全相同的人。而且人们的经济活动不单单是只受经济利益的驱动,还有政治的、社会的、文化的、伦理的、种族的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和影响。把各种不同的人抽象为单纯的数学符号,然后用数学公式去演绎人们的经济活动,这种方法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反映现实的经济生活,具有实际的经济意义,难道不值得怀疑吗?正是由于许多人感到疑惑和费解,经济学变得“高深”了。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一门学科是否高深,取决于它的思想内容,取决于它是否说明了深刻的道理和解决了重大的实际生活的问题,而不取决于它的表达方式。如果认为用数学语言表达经济学,经济学就“高深”了,那么如果请一只鸟给大家讲经济学,恐怕懂得鸟语的表达方式的人更少,那么经济学不就成了“天书”了。这只鸟也就成了“天才”了,尽管鸟表达的思想要简单得多。不要以为鸟类没有经济学,经济学就是生存之学。凡是生物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都有自己的经济学。

实际上,现代经济学的一些著名的、严肃的学者从来都不卖弄数学语言的表达方式。萨缪尔森、斯蒂格利茨、帕金、希勒等学者在他们的经济学著作中,都不将经济学内容的数学表达方式放在正文里,而是放在附录里提供给那些对数学语言感兴趣的读者。对数学语言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不读,只读正文里的内容,即经济学语言表达的内容。这并不影响经济学的学习。西方是个自由社会,学者有选择表达方式的自由,读者也有选择的自由,不习惯数学语言表达方式,避开它就是了。如果了解了西方学术界的这种情况,就会明白数学语言并不是西方经济学内容唯一的表达方式,而且它是被放在附录里的表达方式。不习惯数学语言的表达方式并不影响现代经济学内容的学习,所以既不要对它感到为难,也不要对它感到神秘。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创立者罗伯特·索洛在谈到经济学中数学语言风行的原因时指出,在思想上创新很难,在形式上(表达方式上)创新(花样翻新)很容易。可见,数学语言并不高深,它只是表达方式上的花样翻新。一般来讲,同一个原理在西方经济学中有三种表达方式:一是用经济学语言表达;二是用几何图形表达;三是用数学公式表达。

需要指出的是,数学在经济学中的科学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不是经济学中的数学革命,现代经济学也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但是,在唯心主义认识论基础上的数学在经济学上的滥用对经济学的发展也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四、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

经济学分为两大类: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如计量经济学、会计学、审计学、统计学等,给我们提供的是专门的经济计量、核算和管理技能。会计师和工程师一样是专业技术人员。理论经济学如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给我们提供的是经济理论和思想以及认识和分析社会经济生活及发展规律的方法和能力。如果做一个比喻,应用经济学给我们提供的是“一双手”和技能,而理论经济学给我们提供的是“头脑”和智慧。诺贝尔经济学奖这几年偏爱计量经济学,比如,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两位微观计量经济学家詹姆斯·赫克曼和丹尼尔·麦克法登后,2003年又将这个桂冠授予了两位宏观计量经济学家罗伯特·恩格尔和克莱夫·格兰杰。这是由于诺贝尔经济学奖要鼓励经济学的应用技术的发展,或者说鼓励应用经济学的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把理论经济学也数字化。经济思想的发展靠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靠抽象分析方法的进步。抽象思维是无法数字化的,这是理论经济学独有的领域。而且,应用经济学只能解决理论经济学提出的任务和问题。或者说计量经济学只能解决具体的经济计量分析问题。如果没有理论经济学的发展和创新,应用经济学的发展就没有目标。就像一个人如果没有头脑,他的双手就不知道该干什么。当前理论经济学中滥用数学的现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区分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的界限,这导致了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的窒息,对经济学的发展造成严重损害。学习经济学,首先应该学好理论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抽象思维方法,提高理论抽象思维的能力。然后才能在经济学理论原理的指导下应用数学工具,建立解决各种具体经济问题的计量和分析模型,分析解决具体经济问题。那种连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和思想都不甚了解,却要用数学模型分析解决各种经济问题,是违背经济科学规律的,是不会有什么结果的。

五、怎样学好经济学

怎样学好经济学?最重要有两点:一是对经济学的理论和著作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二是要联系实际经济生活去观察和思考问题。

经济学理论是人类对社会经济生活认识的成果。当人们观察、思考和认识经济生活时,把所思、所想写下来就是经济学理论和著作。有人说过“书是人类思想的记录”。当我们拿起一本经济学著作时,首先要看一下它的作者和出版年代,该书所写的就是某人在某个年代对某些经济问题的看法和思想。我们知道,经济社会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人类的认识也是在不断深化和进步的,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不变的水平上。不同年代的经济学著作和理论只是反映了不同时代的人们对当时经济生活的认识水平,它不可能是永远正确和完善的。随着经济社会本身的发展,人们总会有新的发现、产生新的思想,这是经济科学本身的发展规律。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在学习经济学理论时,就不应该把书上写的都当成是永远正确、不可侵犯的教条,而应该是通过读书去了解前人的经济思想。而且,还不要忘记存在决定意识,前人的经济思想都是对以前的经济社会的反映。要学会了解前人在什么样的社会条件下怎样产生的这些经济思想,然后再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联系当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去观察和思考。这样就会有新的发现,产生新的思想,创造新的理论,这就是理论和思想的创新。

人类用两种方式认识世界。第一种方式是用心灵感知世界,相应的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形象思维的成果表现为诗歌、戏曲、小说、影视等艺术作品。艺术作品的力量在于它的艺术感染力,作品通过形象地再现生活的场景、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感知,来引起人们心灵的共鸣。一部好的艺术作品可以使人们的精神、情感和心灵世界在这种共鸣中得到净化和升华。第二种方式是用理性认识世界,相应的思维方式是逻辑思维。逻辑思维的成果表现为各种思想和理论著作。理论和思想的力量在于它的逻辑力量,在于它严密地揭示了我们实际生活的规律和道理,在于它帮助人们深刻地理解我们的现实生活。因此,逻辑和事实是衡量一切思想和理论著作能否成立和是否有缺陷的两块基石。对于任何思想和理论著作,你如果发现了它逻辑上的矛盾和漏洞,如果发现它不符合事实或不再符合现在的事实,都可以把它推翻。同样的道理,在经济学理论学习、研究和思考中,一定要注意逻辑的严密性,注意实事求是。逻辑是理论和思想的生命。事实是检验理论和思想正确性的唯一标准。

本章总结和提要

本章是学习经济学的一个总纲。第一节纠正了西方学者在经济学研究对象问题上的错误,提出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市场经济体系,为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由于这两个理论的突破,经济学真正成了一门“通论”。第二节从经济人的角度说明了人类欲望无限和资源有限这一人类经济生活的基本矛盾以及人类应该如何选择和处理这一矛盾,这是经济学永恒的主题。第三节说明了经济学家认识、研究社会经济生活的科学方法以及学习经济学的方法。掌握科学的认识和研究方法对于提高人们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孔子曰:学而知之者,贤人也;不学而知之者,圣人也。就是说不通过上学而能获得知识的人比通过上学才能获得知识的人更高明。掌握了科学的认识和研究方法,就能独立地观察、研究社会经济生活,获得知识、创造思想,就能成为孔子说的圣人。

思考题

1.你认为西方学者在经济学研究对象问题认识上存在问题吗?你同意本书对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概括吗?为什么?

2.请运用你经历过的事例说明机会成本的意义。

3.你在经济生活中考虑过如何有效地利用你的资源问题吗?你在面临选择的时候,都考虑些什么因素?

4.什么是抽象分析方法和实证分析方法?

5.你在讨论问题时更多的是从价值判断出发,还是从客观实际出发?

6.你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理解清楚了吗?你认为经济学是一门什么学科?

【注释】

[1]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6版,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2]多恩布什、费希尔:《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