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外对城市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国外对城市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时间:2022-06-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7.2.1 国外对城市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对于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国外存在不同的观点。IMD理论研究的着眼点是国家竞争力,所以直接套用到城市竞争力研究中不太合适。但是波特的钻石模型并不能简单地移植到城市竞争力模型中,因为城市毕竟不同于国家,城市竞争力除了产业以外还受到其他一些较为重要或独特的因素影响。同时,国家政策和经济状况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变得越来越重要。

7.2.1 国外对城市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对于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国外存在不同的观点。比较典型的有。

一、IMD的国际竞争力理论

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于1980年由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简称IMD)创立。该体系认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企业竞争力,即国家内企业创造增加值的能力,而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及其大小又体现在国家环境对于企业营运的有利或不利影响程度,二者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共同以可持续发展作为取向。在此基础上选择了企业管理、经济实力、科学技术、国民素质、政府作用、国际化程度、基础设施、金融环境8个方面的构成要素进行评价,而这8个方面又取决于4大环境要素,即本地化与全球化、吸引力与扩张力、资产与过程、冒险与和谐四组因素的相对组合关系。

IMD提出的国际竞争力评价和分析指标共有244项,具体反映了经济学和管理学中的企业理论、产业理论、新经济增长理论、制度经济学理论、公共经济理论、金融理论、国际经济与发展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的应用。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设计的原则之一,就是要运用上述最新理论去观察、测度世界国际竞争力的发展及其过程与趋势。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内容是建立在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包括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的生产理论,这构成国际竞争力发展的基本目标。此外就是人力资本、高技术和高风险资本、社会组织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以及在增长模型中变量内生化理论,这些构成了国际竞争力发展过程中现实推动的重要因素。

IMD的国际竞争力理论在实际应用时,需要对世界各国国际竞争力进行比较研究,既包括定性研究,也包括定量研究,既有理论分析,也有数据处理,从而对各国竞争力的变化过程进行充分详细的描述。正是基于这一点,IMD的国际竞争力理论被广泛地应用与借鉴。IMD理论研究的着眼点是国家竞争力,所以直接套用到城市竞争力研究中不太合适。

二、迈克尔·波特的产业竞争理论

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在其专著《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所谓的“钻石模型”用以解释在全球经济下一国经济持续繁荣的源泉。他的分析主要立足于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这与一般的理论和政策着眼于经济增长和繁荣的宏观条件不同。他认为,国家的财富主要取决于本国的生产率(即指单位工作日所创造的新价值,或者是单位投入资本所得到的报酬)和一国所用的单位物质资源。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竞争环境如何与其生产率的增长密切相关,波特认为,国家或地区的竞争环境与其生产率的增长密切相关,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及其国际竞争力水平并非只与政治环境和宏观经济条件相关,微观经济基础也起重要作用。一个国家的竞争力集中体现在其产业在国际中的竞争情况,而一国的特定产业是否具有竞争优势取决于国内四个关键要素,即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的表现,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此外,政府的作用以及机遇因素也具有相当的影响力。这六大要素互动形成了“钻石状”架构,将影响企业在某个地理环境下持续创新、不断进步的能力。迈克尔·波特强调,一个国家的产业若要建立国家竞争优势,必须善于利用四大关键要素,加上机会、政府角色,彼此互动。通过这些关键要素,可以评价国家环境对产业竞争的可能效果,也会引导企业创造并保持本身的竞争优势。

波特的“钻石模型”在宏观和微观层面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它在对影响产业竞争力的6个因素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得出对产业竞争力的整体评价,从而最终完成了对国家竞争力的评断。同样,具体到区域或城市范围,由于经济是由各个具体产业构成的,产业结构的合理程度、效率的优劣、技术水平的高低等都直接关系到区域或城市的整体发展,因此,产业竞争力也必然是区域或城市竞争力的核心之一。但是波特的钻石模型并不能简单地移植到城市竞争力模型中,因为城市毕竟不同于国家,城市竞争力除了产业以外还受到其他一些较为重要或独特的因素影响。

在波特的钻石理论中,他特别强调,当今的经济竞争已经处于一种动态多变的状态中,在基础科技可以迅速扩散、交通和传播成本降低的情形下,仅仅将生产活动迁移到廉价地区已经不能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企业维护竞争优势的惟一方式就是持续不断地升级和创新,而这种创新的基础就是高素质的劳动力和强大的科研基础。

三、Kresl的多变量评价研究

Kresl(Peter Karl Kresl,美国巴克尼尔大学经济学教授)认为,竞争力不是一种可以直接测度的东西,我们可做的全部工作是由其所投下的影子来估量其本质和量值。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他将显示性框架和解释性框架容纳于自己的研究中。在显示性框架之中,他选取一个小型变量系来反映一个城市的竞争力,用公式表示为:

城市竞争力=f(△制造业增加值,△商品零售额,△商业服务收入)。

在解释性分析框架中,他参考了现代增长理论,将决定因素分为两类:经济决定要素与战略决定要素。选择了一套解释竞争力的变量,表示为:

城市竞争力(UC)=f(经济因素,战略因素)

其中,经济因素=生产要素+基础设施+区位+经济结构+城市环境

战略因素=政府效率+城市战略+公私部门合作+制度弹性

Kresl强调,在评估城市竞争力时,指标的选择至关重要,并且对城市竞争力与国家竞争力加以区分是评价城市竞争力的关键。

他用多变量把抽象的竞争力显示成具体的可比较的竞争力,是对城市竞争力研究的一个重要贡献,但是由于技术和数据资料的限制,他选择的多指标只能显示城市竞争力的一些侧面而非全部。

四、Douglas Webster的城市竞争力模型

Douglas Webster指出,由于经济全球化使得商品贸易和资本流动给城市带来的机遇和威胁一同增长,而城市应对冲击所能利用的资源是有限的。同时,国家政策和经济状况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宜将影响城市竞争力的要素划分为4个方面:经济结构、区域性禀赋、人力资源和制度环境(如图7-1所示)。其中,经济结构是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焦点,属于这里的关键性要素,具体包括经济成分、生产率、产出和附加值以及进入国内的国外投资。区域性禀赋是专属一个特定区域,基本上是不可转移的地区性特征。人力资源包括人的技能水平、适用性和劳动力成本。在提升一个城市的价值链上,人力资源决定其所达到的程度。所以,提升城市竞争力要求新生的部门必须有适宜的人力资本相匹配。制度环境是指企业文化、管理框架(包括激励机构)、政策导向和网络行为倾向。在一定意义上说,竞争力可看作是制度的产物。

img52

图7-1 Douglas Webster的城市竞争力模型

Douglas Webster着重考察的是各种因素的动态变化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然而由于经济和就业结构的变动使得城市的未来地位变得难以捉摸,因而再完美的竞争力评价体系也难以预测一个城市未来的发展道路。因此,他认为对信息收集方法的适应性训练可以显著地改善城市竞争力的评价体系。

五、Linnamaa的城市竞争力模型

进入21世纪,网络、共享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传统的在国家与市场、公有与私有之间取其一的思维方式已经被打破。竞争与合作同时受到重视,城市之间既有激烈的竞争又有紧密的合作。在网络条件下,全球和地区的各种经济功能和活动均以网络的方式来组织,而不再是以纯粹的科层制方式和市场方式来完成的。

img53

图7-2 Linnamaa的城市竞争力模型

Linnamaa不再把政策的目标直接定在企业和就业等单个方面,而是将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来经营,有意识地发展城市的核心竞争优势。根据Linnamaa的研究,一个城市的竞争力主要由6个要素决定,它们是基础设施、企业、人力资源、生活环境的质量、制度和政策网络、网络中的成员(如图7-2所示)。

六、lain Begg的城市竞争力模型

Iain Begg通过一个复杂的“迷宫”说明了城市绩效的“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将城市竞争力的显性要素和决定要素的分析结合起来(见图7-3)。

img54

图7-3  城市竞争力迷宫

Iain Begg的城市竞争力模型以城市经济运行为基础,以城市生产能力为外在表现,以生活质量为目标,并加入四个要素而形成的。它分析了城市经济行为与公司、企业运作的紧密关系,并提出竞争力的终极目标是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但总的来看,仅从城市经济运行来体现城市竞争优势并不全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