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美国经济学家投资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投资理论

时间:2022-06-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总体上说,新要素贸易理论并未完全从传统贸易理论中脱离,属于从传统贸易理论向新贸易理论的过渡阶段。西方学者认为这种理论至少可以对战后出现的一些国际贸易新现象做出部分的说明。(二)理论评价人力资本的国际贸易理论,实际上是全面否定了H—O学派贸易理论中各国劳动力一样的这一论断,指出劳动力身上体现着不同的人力资本,各国劳动力的质是不同的。

第二节 新要素贸易理论

这一理论基本上仍然是从生产要素的供给方面来考察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进而沿用传统的要素贸易论的分析方法,但把生产要素的内涵扩大,认为科学技术进步、创新、智力投资、职业培训都可以形成生产、分工和出口上的优势。这实际是对H—O理论给予修正,使之比较符合实际。总体上说,新要素贸易理论并未完全从传统贸易理论中脱离,属于从传统贸易理论向新贸易理论的过渡阶段。

一、人力资本

(一)理论内容

这一理论的代表学者有:美国学者舒尔兹( Schulz )、贝克( Becker )、基辛( Kisin )、包德文( Baldwin )、凯能( Kenen )等。人力资本的含义是指通过对劳动力的投资(包括教育投资,培训开支,卫生、保健费用等)使普通劳动者的素质大大提高,从而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种资本与劳动力结合起来,可以产生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因而对一国对外贸易的比较利益发生作用。西方学者认为这种理论至少可以对战后出现的一些国际贸易新现象做出部分的说明。

持这一观点的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美国出口商品中所含的劳动力与其他各国不同,是一种人力技术的密集。在美国出口行业中所使用的高技术人员比例远远高于美国其他行业,所以美国出口的劳动密集产品实际上是一种技术密集型产品,从另一个角度讲,高技术、熟练技术的取得是因为在劳动力培训上进行了大量投资才取得的,所以把这部分投资加到资本总额中是十分应该的,因此美国仍然是一个资本相对丰饶的国家。

美国学者舒尔兹和贝克强调了劳动力身上含有资本这一点,他们分析了美国与他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区别。据他们的资料,美国1967年用于人力的投资大约为8800亿美元,这大约相当于有形资本投资的2/3,而且在发展趋势上,人力投资的增长速度往往快于有形资本投资。由于这种情况,人力资本上的投资就形成了国际贸易中的某种比较利益,因而决定了进出口结构,参见表2-1:

表2-1 美国1957年的资本构成( 1956年价格)

img6

资料来源: [美]舒尔兹: 《对人力投资的思考》 , 《政治经济学》杂志1962年10月号,第6页。

美国学者基辛在1968年发表《劳动技巧和比较优势》的论文中根据美国1960年的人口统计资料,把美国工人分成了八类:科学家与工程师;技术人员与制图员;其他专业人员;经理人员;机械师、电气技师、制模工;其他技术性熟练手工工人;办事员与推销员;半熟练技术工人和非熟练工。通过这八类工人求出美国相应的进出口的有关数据,并与其他13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比较。他发现在美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的生产中包含了高比例的熟练技术工人(前七类人员),而与进口商品竞争的行业所使用的熟练工人比例不那么高,二者比例约为55%和43%。非熟练工人的比例在美国是低于半熟练工人的( 45%与57% )。在与13个国家和地区的比较中,美国出口商品的技术密集程度最高,这说明美国的技术专业人员相对丰饶,在高技术产品的生产与出口中有比较优势。

美国教授包德文在其《美国贸易商品结构的决定因素》一文中,根据人力资本的原理对美国1962年的进出口行业(不包括自然资源行业)的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做了分析,发现进口替代部门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3年,出口部门为10.7年,进口/出口比率为0.96。科学家、工程师占全体劳工的比重进口部门为2.28%,出口占3.69%,进出口之比为0.62。在分析中,他还发现,一个行业雇用的科学家、工程师的比重越高则该行业对日本、西欧的净出口越多,反之则愈少,两者间很明显地呈正比关系。由于人力的培养需要大量投资,所以人力技术可以看成是一种投资资本。

美国的凯能在1965年写的《自然资本和贸易》一文,从另一种角度对人力资本进行了分析,他是通过熟练工人与非熟练工人在收入上的差别比较,得出美国仍然是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的。他假设,对于劳动力教育、培训的投资是造成劳动力之间技术水平差异的原因,而技术水平的不同又是劳动力收入差别的原因。这样由技术水平而引起的收入差异体现着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即对人力投资多则收益多。

(二)理论评价

人力资本的国际贸易理论,实际上是全面否定了H—O学派贸易理论中各国劳动力一样的这一论断,指出劳动力身上体现着不同的人力资本,各国劳动力的质是不同的。一国如果要在人力资本方面取得优势,就必须增加教育、培训、卫生、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这一派理论认为,美国劳动者的平均劳动生产率即劳动熟练程度高于其他国家,说明其人力资本丰富。在这一条件下,美国实际是使用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交换非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即在生产技术密集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这种理论引进了新的生产要素,即在劳动力身上的投资。这种理论实际是对传统H—O模型做了重要修正。

二、研究与开发理论

(一)理论内容

这一学说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格鲁伯( Gruber )、麦赫塔( Mehta )和弗农( Vernon )于1967年提出的。该理论强调研究与开发也是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它对于实现商品生产的比较利益有着重要作用。一般认为研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基础科学研究,它是新产品新技术诞生的理论基础;另一种则是应用研究,即把知识、基础理论转化为新产品,技术、工艺的研究。发展指新产品的设计和小规模的试制,在战后世界经济中,由于研究与发展对于经济本身的重要促进作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十分重视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并进行了大量的投资。他们三人在1967年联合写的文章《美国工业部门的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中研究与发展要素》一文中,对美国19个产业部门进行了调查研究和分类比较。按照研究与开发费用占整个销售量的百分比,以科学家、工程师占行业雇用人员百分比进行比较排序,发现运输、电器、仪表、化工(包括制药业)、非电气机械这五个行业的科研费约占美国科研经费的89.4%,产品占制造业的39.1%,出口占制造业的72%,他们认为这些产业是美国制成品出口和美国工业研究的心脏。

三位学者认为丰富的资金、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与高质量的劳动力是进行研究与开发的先决条件,国内有对新产品巨大旺盛的需求,则是这种产业能够得以发展的基础。在这些基础与条件之上,研究与开发会使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不是产生于扩大已有的经济规模,而是通过向研究与开发投资取得的。

这三位学者还分析了研究与开发密集型工业的特点,说明具有较强研究实力的行业在工业新产品的生产中占优势,从而带来的国际贸易的研究结果是:美国这五行业之所以具有竞争优势,并不是通过投资扩大生产规模来取得的,而是靠产品创新和销售战略取得的。由于产品创新和销售战略来自“研究与发展”的投资,所以,研究与开发也可以被认为是国际贸易中的一种新要素。

(二)理论评价

1.研究与开发理论将企业投资在研发上的资本也认为是一种新的要素,这种生产要素的变化产生出新的贸易比较利益。这实际上否定了劳动价值论,认为产品的价值不仅是由劳动力创造,而是由所有的要素所创造。那么,美国等发达国家因为投资在研发上的费用比发展中国家要大,因此在国际贸易中,他们获得更多的比较利益也是理所当然的。

2.研究与开发理论虽然有悖于传统的政治经济学,但其对科学研究与开发的重视,却是非常有意义的观点。经济实践证明,凡是在研发上有较大投入的国家和企业,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也就比较强,获得利益的机会也就多。因此,应该借鉴该理论的这个合理内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