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民营企业拓展欧盟市场的动因分析

中国民营企业拓展欧盟市场的动因分析

时间:2022-06-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中国民营企业拓展欧盟市场的动因分析一、中国民营企业对欧盟市场的拓展法国国际投资署主席菲利普·法夫尔表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额正呈高速增长状态。外汇储备超过1万亿美元表明中国已变得更加富裕,中国企业也因此进入了大规模国际化的阶段,这不仅体现在‘出口国际化’,也体现在‘投资国际化’。”

第一节 中国民营企业拓展欧盟市场的动因分析

一、中国民营企业对欧盟市场的拓展

法国国际投资署主席菲利普·法夫尔表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额正呈高速增长状态。外汇储备超过1万亿美元表明中国已变得更加富裕,中国企业也因此进入了大规模国际化的阶段,这不仅体现在‘出口国际化’,也体现在‘投资国际化’。”2007年,我国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按照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我国已经进入对外投资的初期阶段。尽管目前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数量和规模尚难与发达国家相比,特别是对民营企业来说,目前更是处在“摸石头过河”的初期阶段,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趋势已经显露出来。

上海市商务委员会的统计显示:2008年,上海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开办企业69家,投资额3. 42亿美元,投资额比2007年猛增2. 26倍。上海民营企业2008年对外投资的项目数和投资额,在上海企业当年年度对外投资的“大盘子”中分别占57%和48. 3%,显示出民营企业的“主力”地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2008年对浙江省台州市民营企业境外投资的调查表明:按国家或者地区来划分,台州民企到美国和墨西哥投资的企业数量最多,占海外投资企业总数的27%;到中东地区阿联酋投资的企业占24%,排第二;到欧盟新成员国和俄罗斯投资的企业占19%,排第三。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在2010年4月发布的《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现状及意向调查报告》中指出,从设立境外企业的地区分布看,亚洲、欧洲和北美是吸引中国民企对外投资较为集中的地区,在曾经进行过对外投资的344家企业中,有49%的企业在亚洲投资,33%的企业在欧洲投资。(1)浙江省商务厅发布的数据显示,在民营企业国际并购“浪潮”的带动下,2011年浙江全省实际对外直接投资额突破21亿美元,从地域上看,亚洲仍然是浙江民企投资流量集聚度最高的地区,但欧盟的瑞典和德国在浙江民企对外投资排名中分别居第2位和第4位。同时,受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欧盟对外资的需求进一步增加,这将是浙江民企“走出去”的好机会。

欧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普遍较高,我国民营企业直接投资于欧盟地区面临着诸如资金不足、技术水平落后、企业规模过小、创新能力弱等困难,但民营企业固有的一些优点使其在欧盟市场上仍有一定的竞争力,目前的国际金融危机更为一些有实力的中国企业提供了“走出去”的难得机遇。新希望集团、万向集团、中兴、华为、力帆、创维等一批开拓能力强、发展势头猛的民营企业已逐渐成为我国海外投资企业的重要角色,特别是在广东、福建、浙江等地区,民营和股份制企业已成为新一批境外投资企业的主体,并正从个体分散投资向成片海外投资发展。

二、中国民营企业投资欧盟的主要动因

在跨国投资中,虽然民营企业技术不够先进或规模不够大,但在国际市场上仍具有相当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特别是在消费者偏好和购买能力差别很大的市场上,其产品的竞争优势更加明显。欧盟市场上,东欧2004年新入盟的10国与西欧各国市场发育程度和消费需求等方面的差异为民营企业提供了极大的投资空间。基于刘国光对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我们把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优势总结为四个方面:(1)经营机制灵活,产权关系明晰,能够比较快地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2)小规模技术优势。民营企业由于受到自身研发能力的限制,对技术的开发研究投入少,所以使用的一般不是最先进的技术,但其在吸收较先进的技术之后,只要进行较小的改动和创新,就能使自己掌握的技术以成本低、适用性强及创造就业岗位多等特点深受东道国市场的欢迎。(3)民营企业的集群化效应有助于中小企业克服市场的交易分散性和不确定性风险,降低中间产品的交易成本,提高集群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4)贸易积累的对外投资优势。用出口行为理论分析企业海外经营渐进过程时发现,当出口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后,企业可能会从偶尔的出口阶段发展到对外直接投资阶段。

邓宁认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为了寻求资源、寻求市场、提高效率,或者是基于全球战略考虑的需要。刘易斯总结了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对外投资与经营的六大动机,它们分别是保护出口市场、突破配额限制、谋求低成本、利用种族纽带、分散资产以及其他动机。对于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而言,最重要的是寻求市场型的直接投资,在具体情况下,不同的动机因跨国公司经营活动的区别而存在差异。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起步晚、规模小,具有自身的特点,故必须从民营企业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研究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中国著名跨国公司问题专家、南开大学教授滕维藻和陈荫枋认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归结起来主要有:(1)保护市场和扩大出口;(2)谋求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竞争力;(3)确保原料供应等。不少海外华人学者也认为,中国企业对欧盟市场进行投资就是对海外市场的渴求。在国内部分消费品(如服装、自行车、日用电器等商品)市场已日趋饱和的前提下,民营企业有强大动机寻求开辟海外新市场和保障中国在欧盟的市场份额,以使自身免遭反倾销诉讼。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鲁桐对英国中资企业投资动因的调查结果(见表5-6)表明:在所有主要动因中,“母公司长期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被列为首位;“向新市场扩张”和“获得外国市场信息”成为中国企业在英国投资的主要动机;而诸如“获得技术(主要指硬件技术)”、“寻求资源”、“分散经营风险”等因素只占次级重要的地位;“降低成本”和“获得较高的利润”均不是现阶段中国企业对英国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

表5-6 中国企业在英国的投资动因

续表

img57

注:该调查采取5等级评分方法:1=最弱,2=较弱,3=一般,4=较强,5=最高。

根据《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现状及意向调查报告》中对问卷企业的调查(见表5-7):在对欧盟国家的投资中,“中国政府的‘走出去’政策及相关优惠条件”对大多数接受调查的企业来说似乎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国内市场的不景气”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其他因素如“可供投资使用的资金数量”、“国内日益上涨的劳动力成本”及“海外投资节省运输成本”等则被视为不重要或不太相关的因素。

表5-7 中国企业对欧盟(27国)投资的推动因素

img58

上述调查结论对我们考察我国民营企业对整个欧盟的直接投资动因具有较大的借鉴作用。总的来看,对于大多数对外投资活跃的民营企业而言,在影响其向欧盟(27国)投资的因素中,当地市场潜力、自然资源、当地掌握一定技术的劳动力、当地先进的技术和研发能力、获取已经成型的品牌以及使企业打入目标市场等,起了决定性或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地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是否容易进入公共采购市场,表面上似乎也比较重要,但是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并不是重要因素。而其他如接触国际化管理体制、节省运输成本及从优惠政策中获利等因素,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影响不大。因此,结合中国对外开放的实际和民营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我们将中国民营企业对欧盟国家直接投资的主要动因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拓欧盟市场的需要

国外跨国公司已逐渐渗入我国各个领域的市场,中国民营企业迟早要与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上一争高下,这就促使中国企业必然走向国际市场,寻找企业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在世界市场一体化的条件下,我国民营企业要想占有更大的份额,就必须建立国际销售网络,在国外直接投资并按当地要求提供生产和服务,这样才能获得发展机遇。另外,我国市场已经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尤其是近年来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状况使我国的部分行业生产过剩,国内市场已趋于饱和,例如国内的纺织业,生产能力为世界第一,但国内需求仅占其生产的1/3~1/2,还有彩电行业,其生产能力高出需求量达60%。面对这种情况,企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建立新的市场,达到扩大出口的目的,并且还可以为国内的产业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欧盟是世界上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之一。欧盟扩大到27国后,更是形成了拥有4. 998亿人口、GDP总量达18. 4万亿美元的统一大市场。据统计,单是电视机,欧盟每年的销售量就超过3000万台。因此,欧盟市场是一个诱人的“大蛋糕”,吸引了包括美国、日本等国在内的几乎所有国际资本前往投资。对于中国民营企业来说,统一的大市场意味着更多的投资机会。随着消费者数量的增多和消费水平层次的拉大,欧盟统一大市场对商品的容量和商品种类的需求将不断扩大,从而为中国企业拓展欧洲市场提供了契机。当欧盟发展到更高阶段时,尤其是新成员国完全适用欧盟统一的对外贸易政策和市场准入标准后,中国民营企业就可以简化进入新成员国市场的规则,降低市场开发成本,扩大与新成员国的经济贸易。同时,与现有欧盟国家相比,新成员国生产成本较低,劳动生产率和管理水平与我国相对较接近,有利于我国具备比较优势的企业在这些国家投资办厂、建立生产基地,这既带动了我国原辅材料和部件出口,又能提高我国产品在中东欧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还可向其他欧盟国家进行辐射。

(二)规避欧盟反倾销等贸易壁垒的需要

绕过进口国的关税及非关税壁垒和其他限制、在目标国直接投资设厂也是企业寻求开拓海外市场的一种表现。金融危机影响下,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在当今世界有抬头趋势,其主要通过反倾销法规、原产地规则等非关税壁垒的实行来实施贸易保护,这时如果采取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就可以绕过这些壁垒,避免贸易摩擦,增加技术设备和劳务的出口。

无疑,欧盟反倾销是当今中国产品进入欧盟市场遇到的最大障碍。资料显示,反倾销是欧盟对华采取的最主要的贸易救济手段。自1979年欧盟对华发起第一起反倾销调查至今,欧盟总共对华发起了140余起反倾销调查,是对中国发起反倾销调查最多的WTO成员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后,欧盟对中国的反倾销占其全部对华反倾销案件的70%以上。据欧盟委员会公布的数据,2009年上半年,欧盟只发起了两项新的反倾销调查,全部针对中国产品。进入2009年8月以来,欧盟已经接连对中国出口至欧洲的葡萄糖酸钠、铝合金轮毂、聚酯高强力纱产品发起3起反倾销调查。相关预警信息表明,欧盟业界还正在酝酿对户外服装、三聚氰胺以及太阳能电池板等中国产品发起贸易救济措施调查,中国产品面临着严峻挑战。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由于欧盟拥有完整、复杂的反倾销复审制度,所以很容易就对中国产品频繁发起以日落复审为代表的各种形式的反倾销复审。例如,2009年以来,陆续对中国金属硅、甜蜜素产品发起了复审调查,并准备对草甘膦产品进行日落复审。2007年至2011年8月,中国累计遭受欧盟反倾销调查31起,占欧盟同期对外反倾销调查总数的46%,中国已成为欧盟反倾销的第一大立案对象。

欧盟的反倾销给中国产品出口带来的危害是深远的。初步统计显示,欧盟目前对华仍在执行的反倾销措施有50余起,其中有10余起是经过日落复审程序而不断延续的,如1984年的碳化硅案件通过复审程序至今仍在执行。过度依赖以商品贸易形式进入欧盟市场使我国企业付出了巨大代价,深层原因是中国出口贸易的迅猛增长(年均递增近13%),几乎高于全球贸易同期增幅的一倍,并在中欧贸易中长期处于出超地位。从20世纪90年代起,欧盟反倾销主要对象已从日本、韩国和东欧国家改为中国,欧盟对华商品进口的严格限制最可能的解释就是其担心中欧贸易中欧盟赤字进一步上升。同日、韩等国企业相比,中国企业尚没有开展投资性市场进入,其结果只能是欧盟对华商品反倾销越演越烈。另外,欧盟扩容后,欧盟区内贸易趋势增强,贸易保护也将加剧。因此,以投资形式促进中国产品在欧盟国家“当地生产、当地销售”,不单是中国产品进入欧盟市场的方式选择,而且是中国企业绕开欧盟贸易保护壁垒和保护中国传统对欧出口产品市场份额的实际需要。

(三)获得新技术的需要

我国民营企业在国际上和跨国公司进行竞争时,最大的劣势就是缺乏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技术,缺乏持续的竞争能力,这也是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企业面临的主要难题。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民营企业普遍存在资金不足、规模较小、研发能力不够、企业技术设备老化等问题。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例,2008年,时代集团公司总裁王小兰对中关村811家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的调研结果发现,在这些企业中,研发投入占总收入比达到或超过10%的占32%,不足10%的占68%。2011年,中关村科技园区内企业的研发投入占收入的平均比重为3. 8%,而早在2000年,美国高新技术产业R&D投资强度就已高达22. 5%,日本、德国和法国也分别高达21. 7%、23. 2%和27. 1%。可见,中国与发达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投入存在明显差距。由于资金短缺,研发经费投入少,企业很难拥有核心技术和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另外,资金不足直接影响到人才引进,特别是高层管理人才及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目前学校培养的绝大多数优秀人才毕业后的首选目标,已从出国改为考公务员、留校、进研究所,真正自愿到企业工作的一流人才不是很多,加上大型国企及外资研发机构的人才竞争,民营科技企业在人才吸引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劣势,这更是加重了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困难。

自工业革命以来,欧盟地区一直是世界技术创新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许多领域居世界先进水平。近年来,欧盟各国为提高国际竞争力,设立了名目繁多的新技术开发区,如德国巴伐利亚硅谷、英国苏格兰硅谷、泰晤士硅谷和法国索菲亚安蒂波利斯科学城等,专门吸引世界各国电子、通信、航空、信息和生物学领域的最新技术和优秀人才。考虑到基础设施质量高、研发环境优越以及有利于投资的优惠政策等因素,中国企业可以通过对欧盟直接投资和开展研发活动实现核心技术的市场化,通过在上述地区开展企业的研发活动,必将使中国一大批在电子、通信、信息和生物学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品实现开发、生产的国际化,从而大大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同时,通过与新技术开发区内的欧盟企业合作,在联合生产和开发过程中,获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助于使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管理体制和产品质量体系等与国际接轨,从而获得技术和管理的双重效益。从长远来看,在欧盟市场从事经营活动,直接利用当地的技术和聘请当地经营管理人员,也有利于我国企业突破原有的经营体制,加快国际化的步伐。

因此,通过对欧盟的直接投资活动,特别是通过“与外资合作—向外资学习—与外资竞争”的技术学习路径,有助于中国民营企业获取现代化所需的各种高新技术。我们可以看到,海尔、TCL等公司正在通过在欧盟核心市场投资和建立企业研发中心,来学习欧盟先进技术,实现企业自身技术创新,并使产品更接近欧盟消费者,从而占据市场领先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