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作为分析工具的网络

作为分析工具的网络

时间:2022-06-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5.1.2 作为分析工具的网络网络分析方法最早源于社会人类学。比如,表示传统的金字塔层级组织所用的一层层累积的方框与线条。这里的圆圈代表网络中的社会单位,通常称为网络中的点或节点,往往用字母或数字来表示。他们将跨国公司子公司与当地组织群之间的关联密度称为内部密度,将所有海外子公司群之间的关联密度称为交叉密度。

5.1.2 作为分析工具的网络

网络分析方法最早源于社会人类学。为了研究跨群体关系,在20世纪50年代,一些人类学家开始系统发展网络概念。他们将网络定义为联系跨界、跨社会的成员的一种关系。后来的一些学者将其作为一种分析方法,应用到各自的相关研究中[1]。1997年美国学者Davern Michael(1997)对已有的网络概念进行了整合,并提出了有关网络分析的一个四维模式。网络的实质就是行动者之间的一种关系。这里的行动者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组织(企业),它由结构、资源、规则和动态四要素组成。

(1)结构要素,指行动者联系的形式与强度。

(2)资源要素,指各种特性如能力、知识、财产等的分布情况。

(3)规则要素,指影响行为者行为的各种规则。

(4)动态要素,指网络形成与变化的各种机会与限制,强调网络的动态性特征。

从纯粹形式化的角度,任何一个网络组织都包含两个要素,一是一组社会单位,二是社会单位之间的一组关系。假定一个网络组织中有M个单位,那么这个网络组织可以表示如下:

P={Pi},Pi是一个次级单位,i=1,2…M,  

R={〈Pi,Pj〉},表示Pi、Pj之间存在的联系,

网络组织因此可以从形式上表示为

N={P,R}

另外一种表示网络结构的方法,就是现在组织管理文献中经常用到的图形法。比如,表示传统的金字塔层级组织所用的一层层累积的方框与线条。而网络型组织通常用圆圈和线条表示,而且,与传统组织结构不同的是,这种结构本身从图形上并不必然表现出对称与层级的特征(如图5-1)。这里的圆圈代表网络中的社会单位,通常称为网络中的点或节点,往往用字母或数字来表示。字母之间的连线表示这些节点之间按照一个特殊的模式相互连接。最经常用来说明这种连接特征的网络概念是联系(tie),如Granovetter(1973)提出的强联系和弱联系概念。联系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它们通常被概念化为资源,而网络中的资源流一般分为三种类型。

img17

图5-1 一个简单的网络

(1)符号流,如信息、观念、价值、规范、消息等。

(2)物质流,比如资金等。

(3)情感流,比如赞赏、尊敬、喜欢等。与Michael概括的资源要素内容是吻合的。

描述网络中节点之间的关系,以下两个概念是非常重要的。

(1)网络中的强—弱联系(strong-weak ties)。在应用网络分析方法时,人们通常只是注意行动者或节点之间的强联系,因为强联系有助于网络组织中资源与信息的分享和信任的产生,而弱联系的力量一直受到忽视,直到Granovetter(1973)发表了著名的《弱联系的力量》[2]一文之后,弱联系才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在作者看来,处于强联系中的行动者由于相互了解,所知信息并无重大差别,而在弱联系中,行动者之间相互由于联系并不频密,往往可以从中获得新的信息、新的观念等。所以,强联系固然有助于信息共享和信任的产生,而弱联系则有利于观念更新和知识创新,其价值也是巨大的。

(2)网络密度(network density)。网络密度的概念最早是被用来描述组织之间存在的现实的或潜在的交换关系,用以衡量组织群体内部的一个成员与其他成员的平均关联程度,也可以说是一个行动者与其他行动者的平均关系。它揭示了网络联系的松紧程度—组织间的相互联系越紧密,网络密度就越大。网络密度的大小会影响到成员的行为和结果。比如密度大的网络(或称为密网),就有利于信息的有效流动和成员间相互信任、相同规范以及行为模式的形成,也有利于实施有效的制裁。密网中的组织之间通常是强联系。Ghoshal&Bartlett(1990)首次将网络密度的概念应用到了对跨国公司组织的分析中,并提出了内部密度(within density)和交叉密度(across density)的概念。他们将跨国公司子公司与当地组织群之间的关联密度称为内部密度,将所有海外子公司群之间的关联密度称为交叉密度。

如下两个重要概念常被用来描述网络中各个节点的位置。

(1)结构洞(structural holes)。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社会学家Burt(1992)提出来的,后来被许多管理学者应用到对组织管理的相关研究中。所谓的结构洞就是两个行动者之间的非多余的关系,非多余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断联”(disconnected),或者干脆说就是没有直接联系。举例来说,比如组织A与另外两个不同的组织B和C相联系,而B和C之间却没有任何直接的关系,那么在B和C之间存在的空当就是结构洞。结构洞的存在使得行动者能够从非多余的联系中获得利益。研究者认为,这种利益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即信息利益和控制利益。前者是显然的,而后者则有赖于行动者(特别是企业家)的主动行为,因为控制利益是潜在的(Burt,1992)。事实上,结构洞理论是一种过程理论而非结构理论,只要有利可图,就会有竞争者来填补空洞,这个特征恐怕也是将网络组织用来解释在动态复杂环境中组织形式的一个原因。

(2)网络中心性(centrality)。网络中心性是网络中极为重要的特征,它通常用来描述单个厂商在网络组织中的位置,当行动者介入网络中的所有联系时,或者说,行动者一方不存在结构洞而其他与之相联系的企业之间却存在结构洞时,行动者就居于网络中心地位,从而享有高度的网络自主性。一个结构自主性高的企业被认为可以享有更多的更有效的资产流、信息流和权力流,而这些都将成为竞争优势的资源来源(Gnyawali&Madhavan,2001)。

Burt(1982)曾经利用行动者总体和分析方法这两个维度总结出了六个网络分析模型(表5-1)。

表5-1 网络分析模型

img18

从表中可以看出,行动者总体可以分成三个层次,即总体(本研究中的跨国公司组织)、次群体(跨国公司子公司)和个人(本研究基本不涉及组织中的这一微观层面的行动者);两种分析方法则分别是关系分析和位置分析,前者关注网络组织中的联系以及其中流动的内容,后者强调行动者在网络组织中的位置以及对优势获取的影响等。

对于跨国公司网络组织的分析而言,上述概念是非常有用的。

(1)从网络联系的角度看,跨国公司网络组织中存在着典型的强—弱联系特征。一方面,由于海外子公司越来越深地嵌入到当地的社会文化环境中,需要与当地企业形成一种强联系(典型的如合资、合作企业),以获取当地知识。另一方面,由于地理距离、文化距离以及经济距离的存在,使得跨国公司子公司之间虽然同属于一个公司,相互之间的联系却往往是比较弱的,这种弱联系的存在又使得跨国公司内部容易发生知识创新。当然,这种创新行为需要一定的机制保障。换言之,强联系的存在有利于跨国公司获取地方性或国别性知识,而弱联系的存在则有利于跨国公司组织内部的知识创新。而内部密度的高低显然与跨国公司的嵌入性呈现正的相关性,交叉密度的高低则直接反映了跨国公司子公司之间相互依赖关系的强弱,以及相互之间资源流动的频密程度。可以假设,跨国公司网络组织中的内部密度和交叉密度都在时间轴上呈现出增大的趋势,而且,知识流等无形资产正在成为更重要的流动内容。

(2)从网络结构的角度看,对跨国公司组织整体而言,要通过战略联盟、合资企业等组织形式,获得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结构位置本身也是非常重要的。对跨国公司网络组织体系中的所有企业(子公司)而言,在当地网络(外部网络)中寻求结构优势和在跨国公司组织内部(内部网络)寻求结构优势,都是重要的。因为,正如前文述及的那样,跨国公司母子公司之间的关系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子公司在跨国公司的战略实施中正在担负起中心的职责,甚至掌握着公司的发展命运(Birkinshaw&Fry,1998)。跨国公司子公司的这种日益凸显的首创性(subsidiary initiatives),被认为体现在外部首创性(external initiative)和内部首创性(internal initiative)两个方面。也就是说,跨国公司子公司可以通过嵌入当地网络中获取创新资源和结构优势,也可能通过凭借其在跨国公司组织内部的结构优势获取创新资源,比如,从母公司那里争取到一项全球性投资。内部创新性的效率显然与子公司在跨国公司网络组织中的位置及交叉密度有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