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制造业不会回归

制造业不会回归

时间:2022-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制造业不会回归反对者主张,美国的比较优势在服务业,制造业就业减少是历史趋势,更不应当再回归那些传统制造业。波特强调,高端制造业会使就业机会回归美国,低端制造业不会回归,未来就业的主要增长还要靠服务业。中国研究者对美国政府复兴制造业行动似乎兴趣不大,在少有的研究中也多带有先入为主的判断,倾向于认为美国制造业难以复兴,有时观点相互矛盾。

(一)制造业不会回归

反对者主张,美国的比较优势在服务业,制造业就业减少是历史趋势,更不应当再回归那些传统制造业。

斯蒂格利茨(Stiglitz,2012)认为,从生产专业化看,国际分工导致发达国家经济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西方国家经济的比较优势在服务业而不是制造业,美国不应该再发展传统制造业,随着劳动生产率提高,传统制造业的工资水平和就业水平必然下降。他甚至认为制造业能够大规模解决就业问题在美国已经不存在了。“欧美都需要调整经济结构,从制造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随着制造业产能的增速超过需求增速,全球就业人数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下降;比较优势的转移意味着欧洲和美国将在全球日益减少的就业人数中占据更小的份额。”与此观点相同的评论者(如Hall,2010年)还认为,华盛顿聚焦于制造业导致政策制定者忽视了一个重大的增长机会——商务服务部门,包括软件、金融、建筑和工程服务。在后工业化时代,美国变得伟大的唯一方式在于是否成为世界经济的大脑。

罗默(Romer,2012)认为,美国制造业就业率减少是过去30年持续至今的走势,与最近就业率较低之间没有多少关联性。金融危机后美国就业一直没有起色的最大原因是需求不足,也就是说,只针对制造业的政策扶持不会有太大效果。不应该只是让过去的就业“回归”,而应该创造新一代的就业平台。里奇(Reich,2012)断言,美国的制造业不会回归,因为旧的机器流水线逐渐被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替代,制造业可以容纳的就业将越来越少,进一步的,制造业的就业质量也不是很高,其主要满足的是没有本科学位的就业,较高的工资水平也是因为其具有较强的工会力量。波特(Porter,2012)强调,高端制造业会使就业机会回归美国,低端制造业不会回归,未来就业的主要增长还要靠服务业。发展制造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

中国研究者对美国政府复兴制造业行动似乎兴趣不大,在少有的研究中也多带有先入为主的判断,倾向于认为美国制造业难以复兴,有时观点相互矛盾。例如一个研究机构(中国战略思想库,2012年)认为,再工业化也不能将美国经济带出危机。因为全球金融市场是一个美元体系,美国一直通过向全世界输出美元获得利益,再工业化则是通过向全世界输出产品获得利益。那样就意味着美元将无法输出,制造业的利润又远低于通过输出美元所得。奥巴马不可能将美国带回制造业,再工业化不太可能实现。事实上,美国经济还在往下走,尽管通过压低工人工资促使制造业回流,进而使得就业有所增加,但是美国的失业率仍高达8.2%,还将有更大的危机在后面。但是该报告在下文又认为,欧美出现的制造业回流,也会冲击中国的贸易结构。

还有一种观点(如Janssen等)指出,如果制造业正在离开中国,那么这并不必然意味着美国本土就业机会的增加,原因有二:第一,还有其他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如越南、印尼等,所以那些廉价劳动力密集型工作将会迁移到这些地方。第二,制造产品所需的就业岗位并不是固定的。很多任务都可以实现自动化,从而增加机器使用,减少劳动力需求。随着自动化技术不断进步,全世界制造业就业机会整体上正在流失。正是这第二个原因为发达国家大规模就业鸣响了丧钟。在发达国家,制造业大规模雇用工人的日子已经一去不返。

有持怀疑态度者(如Bartlett,2012年)认为,如果奥巴马再次当选,2013年会就制造业是否在美国经济中有特殊的地位进行一场严肃的争论,如果是这样的话,联邦政策是否能够或者应该把它作为专门目标而对待。这就是奥巴马经济学的实质。事实证明这个判断是错误的,因为在2013年的国情咨文中,连任总统的奥巴马仍然强调推动制造业的复兴。

Tregenna(2011年)在研究了28个国家和地区的去工业化经验后指出:在大多数国家,制造业就业下降主要与制造业领域上升的劳动生产率相联系。再工业化对长期经济增长可能是重要的,然而也是困难的,并不具有普遍性。这说明如果国家努力从去工业化转向再工业化,强有力的工业政策的重要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