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发展形势及特点

发展形势及特点

时间:2022-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发展形势及特点多年来,在历届地委、行署的坚强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努力下,定西的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农村经济整体上进入了稳步发展的历史新时期。可以说15年来的扶贫开发是定西历史上农业开发规模最大、农村经济变化最为显著、农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一、发展形势及特点

多年来,在历届地委、行署的坚强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努力下,定西的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农村经济整体上进入了稳步发展的历史新时期。回顾农村经济的发展历程,一方面,党中央、国务院及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给予大力支持;另一方面,在农村经济工作中不断探索符合定西区情的发展路子,坚持农业基础建设不动摇,坚持科技兴农不动摇,坚持市场农业不动摇,发扬“三苦”(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精神,走好“三条路子”(有水走水路,无水走旱路,水旱不通另找出路)。特别是近两年,重点实施了地膜粮食、洋芋种植、梯田建设、集雨节灌“四大工程”和洋芋、畜牧、药材、果菜“四大支柱”产业开发,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经过不懈的努力,农村经济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有些可以说是历史性的巨变,概括起来有六个方面的特点。

1.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这里有一组数字可以说明问题。全区梯田面积达到430万亩,农民人均1.5亩,水地面积达到近90万亩;小流域综合治理2800多平方公里,遏制了水土流失的严重局面,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大规模实施“121”雨水集流工程和集雨节灌工程,有效解决了10万农户、50万农民的饮水问题;新修县、乡公路670多公里,98%的乡镇通了公路;架设农电线路3500公里,乡村通电率分别达到99.4%和82%,尤其是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南部三县群众的茅草房已全部进行了改造,北部四县大部分地方的人畜饮水问题基本解决,可以说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变化。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的逐步改善,使全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1995年、1997年两年,全区发生了多年不遇的旱灾,尤其是1997年,定西、通渭、陇西、渭源、漳县五县降雨量仅200多毫米,比正常年景减少四至五成,岷县和临洮两县的降雨量也仅有300毫米,同样比正常年景减少四成。在这样的大灾面前,全区没有发生大批的人口外流、大面积缺水现象。

2.粮食生产逐年增长,粮食紧缺状况得到进一步缓解。1983年以来,全区粮食生产总体逐年增长,1996年创历史最高水平,农民人均占有粮达300公斤;1997年由于大旱,粮食总产有所减少,但1998年粮食丰收已成定局,粮食总产可望达到8亿公斤,再创历史最高水平。全区绝大多数农户长期缺粮的状况得到缓解,半数以上农户存有余粮,全区的收购粮和库存粮基本上能够满足城乡供应粮的需要,粮食生产基本实现了供求平衡。

3.农业科技推广步伐加快,科技贡献率迅速提高。全区166个乡镇中有148个乡镇建立了农科教培训中心,每年有15万人(次)农民得到培训;农村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了12%。全区所有乡镇和95%的村建起了农技推广站和科技服务组织,形成了县有中心、乡有站、村有农技小组和示范户的农技服务网络。全区每年推广重点农业科技项目30多项,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40%。现在,良种选育、间作套种、配方施肥、合理密植等常规农业技术应用已十分普遍,精量播种、注水沟播、膜侧种植、整薯坑种、种子包衣等一批增产增收非常显著的先进实用新技术得到了大力推广和应用,尤其是地膜覆盖技术推广步伐大大加快。地膜粮作从1995年的16万亩发展到1997年的130多万亩,1998年达到150多万亩,而且在药材、蔬菜和其他作物的生产中得到大面积推广,在增粮和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4.扶贫开发取得决定性成果,农村工作重点即将实现历史性的转移。长期以来,定西地区以贫困而闻名全国,“两西”建设前,全区贫困面达78%。多年来,历届地委、行署和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发扬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使贫困面貌有了很大改观。特别是近两年,进一步加大了扶贫攻坚力度,因地制宜,落实关键性帮扶措施,使绝大多数贫困户基本上找到了初步解决温饱的路子和办法。1998年实施的扶贫攻坚“六个一”创新工程,即有条件的贫困户人均一亩以上梯田、种植一亩地膜粮食、种植一亩洋芋、贫困户有一眼30~50立方米的集雨窖、户均畜牧业收入1000元、劳务收入1000元工程,使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通过扶贫攻坚以来这些年的努力,全区农民人均占有粮从152.5公斤提高到300公斤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由72元增加到896元,贫困面下降到18.2%,比20世纪80年代初期下降了近60个百分点。到1998年底,全区7个县有6个县将实现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贫困面将下降到17%以下。可以说15年来的扶贫开发是定西历史上农业开发规模最大、农村经济变化最为显著、农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到1999年底,全区可望整体基本解决温饱,农村工作的重点将实现历史性的转移。

5.支柱产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良好,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形成。支柱产业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实践和认识,1997年,经过充分调查论证,确定了洋芋、畜牧、药材、果菜四大支柱产业,思路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显示出特色产业的市场优势。目前,四大产业已构成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雏形,初步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型、市场带动型和科技服务组织带动型等多种发展模式。在洋芋产业方面,种植规模扩大到200万亩,发展洋芋种薯基地8万亩,加工能力达4.5万吨,初步形成了变性淀粉、精淀粉、粗淀粉、粉条、粉皮等多品种系列化的加工生产格局。临洮县的康家崖乡、陇西县的文峰镇、定西县的鲁家沟乡等洋芋批发市场已逐步发展成为全省最大的洋芋专业市场群体。在畜牧产业方面,养殖大户进一步发展壮大,暖棚养殖技术推广很快,千头以上养猪场已发展到13户,畜牧联营体发展到868个,特种养殖如鸭、蛇、狐狸、甲鱼等也开始起步。在药材果菜产业方面,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一批新的生产基地,经销市场和加工企业正在崛起。伴随支柱产业的开发,涌现出了陇西关家庄农民养猪协会、临洮陇泰畜禽设备公司等一批体制新、机制活、带动能力强的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实体。这些支柱产业的培育和成长,既形成了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加快了传统农业向市场农业转变的步伐,把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真正推向了市场。

6.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明显加快。农业科技的应用,非农产业的发展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多年来,历届地委、行署在不断强化农业基础、狠抓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工作方针,努力调整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内部结构,使农村各业全面发展。到1997年,全区农业产值达到8.57亿元,畜牧业产值达8亿元;乡镇企业从无到有,解决了20多万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劳务输出每年保持在30万人(次)左右,收入达3亿元。农村经济各业的全面发展,使农村经济结构、农业内部结构和农产品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加快了农民进入市场的步伐,农村经济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初步改变了过去农村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内部以粮食作物为主的单一经济格局。

农业基础条件的改善,农业科技的普及,农民市场意识的增强,农村经济中非农产业的发展,标志着我们的农业正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