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甘肃省国有企业改革进程

甘肃省国有企业改革进程

时间:2022-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甘肃省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一、甘肃省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思路及措施(一)甘肃省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1.全省深化国企改革工作会议。2006年3月19日,甘肃国企改革会议召开,要求创造条件加快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是甘肃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甘肃省国有经济比重超过70%,在全国国有经济比重较高的省份中排第四。

第二节 甘肃省国有企业改革进程

一、甘肃省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思路及措施

(一)甘肃省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

1.全省深化国企改革工作会议

2004年2月,按照甘肃省委、省政府“改革抓企业、发展抓项目”的重大战略举措,全省深化国企改革工作会议隆重召开,会议对今后3年全省国企改革工作的目标任务作了部署。会议形成了甘肃“376”国企改革攻坚计划: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股份制为主要实现形式、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重点。根据全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工作会议确定的国企改革任务,即从2004年开始,用3年左右的时间,使70%左右的省属国有大中型企业完成以产权结构多元化为主的股份制改革,使90~120亿元的国有资产实现产权转让;70%的国有企业员工、约40万人实现身份转换;已调整下划的70户原省属国有工业企业70%完成改制,重组新企业一步到位,退出国有经济序列,转入非公经济发展轨道;对66户长期亏损、扭亏无望、资源枯竭的国有企业通过政策性破产和依法破产,使其退出市场。

2.甘肃国企改革会议。

2006年3月19日,甘肃国企改革会议召开,要求创造条件加快体制改革。同期,全省企业兼并破产和职工再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召开,会议研究部署了下一步工作。

会议指出,目前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大型优势企业要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产权多元化;中小企业要通过改制等多种形式转入非公经济发展轨道;破产重组企业要组建为以“两非”(即在体制改革后企业资产化为非国有,职工身份化为非公有)为主的公司制企业。要积极创造就业机会,做好改制企业职工再就业工作;改制为国有控股企业的,主要通过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等措施安置富余人员,避免把富余人员集中推向社会;改制为非国有企业的,要兼顾效率与职工就业,努力将较多有就业能力的员工重组到新企业。要坚持厂务公开,保护职工合法权益,及时为职工接续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关系;对破产企业的资产必要时要进行司法保全,积极创造条件,做好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的工作,减轻企业负担。对企业改革中出现的不稳定因素,各级部门负责人要一线指挥,国资、财政、劳动保障等有关部门要加快办公效率,对在企业改革中按照政策办理的事项,不得推诿扯皮。

(二)甘肃省国企改革的启示

随着“367”国企改革攻坚计划的稳步推进,在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下,甘肃省国企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企业管理机制和经营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批企业在改革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2004、2005连续两年,甘肃工业经济进入十多年来增长最快、效益最好的时期。国有企业的改革与进步,为全省经济的发展带来无穷活力,留下诸多启示。

1.紧抓国有企业改革龙头不放松。

国有企业是甘肃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甘肃省国有经济比重超过70%,在全国国有经济比重较高的省份中排第四。在全省财政收入的“盘子”中,有近70%来自国有企业,而其中近4/ 5又来自国有工业企业。国有工业企业资产总额占全省工业资产总额的80%以上,职工人数占全省工业企业职工总数的近70%,但国有工业经济发展状况却不容乐观。一方面,受经济欠发达的“西北现象”和国有老企业相对集中的“东北现象”的双重制约;另一方面,我省工业总体发展又极不均衡,有人将其概括为“重重轻轻,大大小小”,意思是说: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企业大的太大,小的又太小。

2003年,省委领导班子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在甘肃省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差距全面拉大、非公及第三产业等新经济力量短期内难以发展壮大的现实面前,做大、做强工业是最佳途径,而要加快工业发展,就必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2003年11月,省委十届四次全委会议正式提出“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的重大战略决策,并明确提出:用3年左右的时间完成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任务。

省委书记苏荣强调:“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躲不过、绕不过的一道门槛,必须下大工夫、花大力气去抓。要态度坚决,整体规划,实事求是,因企而宜,分批推进,规范操作,充分准备,逐步实施。”省长陆浩指出,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既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不仅关系到企业自身的兴衰,而且关系到全省国民经济能否快速健康发展,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对甘肃省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至关重要。

2.国有企业改革必须系统有序地推进。

2004年初,《甘肃省国企改革“376”攻坚计划》出台。省委、省政府决策层认为,甘肃要遏制与全国发展差距扩大势头、谋求加快工业化进程,中长期的统筹发展是必要的,但更为重要的是要抓住全国经济加快发展和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机遇,努力保持甘肃一个阶段性的工业经济快速增长。既要善于在全国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乘势而上,更要勇于在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阶段,迎难而上或寻机而上,唯此,才有可能更好地统筹各个方面的发展。当前国企改革已从过去的以政策性调整为主转变为以制度创新为主。要完成甘肃新一轮国企改革的任务,突破国有经济比重大、非公经济比重小,传统产业比重高、新型产业比重低的双重制约,保持我省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就迫切需要改革的新思路。

3.国有企业改革必须要有新举措。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重点,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在以股份制为主要实现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上有新突破,加快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改变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局面;二是由过去政府的行政管理转变为出资人的产权管理,在建立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上有新进展,以搞活国有大型企业为重点,推进“进而有为、退而有序”的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三是从企业以信贷融资为主,发展到以引进国有经济以外的资本为主,在引进境外资本、民间资本、省外资本重组国有企业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上有新举措。

举措之一:“靓女”先嫁,做大做强。

将国有资本比重大、受体制性束缚严重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发展为以产权多元化为主的混合所有制的现代企业,是甘肃省国企改革的重大任务。金川公司引进宝钢、太钢等战略投资者,回购信达公司持有的4.23%的股权,分别向宝钢、太钢各转让10%的股权,转让收益9.8亿元,与宝钢、太钢结成战略联盟。与此同时,酒钢、华煤、靖煤、窑街煤电等一批优势企业也通过引资重组,扩大了资产总量,拓宽了营销渠道,提升了管理水平,增值了国有资产,保持了快速发展,进入了全国500强,在产权多元化的“进而有为”上有了新进展。

举措之二:退而有进,退而有序。

天水星火股份改制、西峰制药引资重组、天水永红转入非公经济序列、成州矿冶整体收购甘肃锑厂、虹光电子实施政策性破产,一批下划企业“退中有进”,通过管理人员持股、员工自愿购股、技术折股,改制转入了非公经济发展轨道。二十一冶、八冶整体破产,白银公司、西铁、窑街、靖远煤业分立破产,利用企业净资产和兜底资金置换职工身份,重组发展新企业,将“退而有序”的战略性布局调整与“退而有进”的所有制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使有条件的企业转入非公经济发展轨道,使分立破产的大企业有了非公经济成分。

举措之三:引强入甘,“借梯登高”。

美国国民油井控股兰石、嘉士伯增资扩股黄河啤酒、郑州宇通整体收购甘驼、美国星火整体收购兰州磁性材料厂和平凉永磁厂,将利用外资和利用非公经济有机结合,在引进国外大企业大集团和引进非公经济成分、重组国企和资本运营上有了新的进展。

二、甘肃国有企业改革的阶段性成果及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十五”期间,甘肃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不断加快国有企业的改组改制步伐,通过实施“工业强省”的“三大工程”,多数大中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初步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形成了一批竞争力强、发展前景好、在甘肃省经济发展中起骨干作用的大企业、大集团,一些劣势企业通过破产、重组逐步退出市场。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新的进展,重点骨干企业的实力不断增强。

(一)甘肃省国有企业改革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1.国有企业有进有退,企业改制进程明显加快。

2004年底,甘肃省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数量由2000年的960家下降到690家,减少28.13%。从业人员从65.97万人下降到52.41万人,下降20.56%。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分布从39个行业大类,231个行业小类减少到了35个行业大类,183个行业小类。

与此同时,甘肃省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力却在不断增强。资产总额由2000年的1527.42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1985.62亿元,增长30%。销售收入由615.14亿元增加到1247.75亿元,增长1.03倍,利润总额由6.52亿元增加到53.83亿元,增长7.26倍。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继续占据甘肃省工业的主导地位。2004年甘肃省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共完成工业增加值398.6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78.92%。销售收入前100位的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有74户,其中排名前10位的企业,全部都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这10户企业共完成销售收入846.31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55.05%。

公司制改造步伐加快,股权结构呈多元化趋势。据国家统计局甘肃省企业调查队对甘肃省131户重点企业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工业企业的跟踪监测资料显示,2004年已有94户企业完成了公司制改造,占71.8%。成立董事会的公司占71%,成立股东大会的公司占49.6%,成立监事会的公司占61.1%。有71.8%的监测企业按照《公司法》的规定进行了清产核资、界定产权,建立了明确的出资人制度。2004年末,监测企业中国家资本占51.1%,集体资本占3.2%,法人资本占41.3%,个人资本占3.6%,外商及港澳台资本占0.8%。

外来资本入主甘肃工业的力度达到历史新高。中国铝业控股兰州铝业、青岛啤酒重组甘肃农垦啤酒以及金川集团、德国GHH特种车辆有限公司和青岛中鸿矿业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金川金格矿业车辆制造有限公司等。仅2004年,甘肃省就对部分国有大型企业实行产权出让,出让权益近30亿元,其中:引进省外资本20多亿元。而甘肃工业实施的“走出去”战略,也以金川有色(集团)公司与澳洲西部矿业合资探矿、酒泉钢铁集团在南非开发铬矿为代表,开始向更大的范围扩展。

2.重点骨干企业快速发展,“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取得显著成效。

“十五”期间,甘肃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国家和省上的产业政策为依据,通过实施“双十”工程,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带动产业升级和实现规模经营,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2004年甘肃省有7户企业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销售收入在5亿元到50亿元之间的企业达到了28户。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兰州石化分公司,是在中国石油股份公司持续重组的过程中,于2000年10月由原兰炼、兰化的主营业务部分合并组建的。新组建的兰州石化公司集炼油、化工和化肥生产为一体,是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炼油化工联合企业。合并重组以来,一批重点工程先后建成投产,诞生了中国西部第一个千万吨炼油基地,公司的规模经营能力、整体优化能力、市场应变能力和盈利能力得到显著增强。2004年兰州石化实现销售收入246.95亿元,是甘肃省最大的工业企业。2005年兰炼、兰化再次整体合并,成立中国石油兰州石油化工公司,新公司拥有总资产33.6亿元,职工1.82万人,年主营业务收入将超过26亿元。

酒泉钢铁(集团)公司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原有的集团董事长、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治理结构进行调整,改变了国有企业长期以来沿用的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的做法。同时,理顺集团各有关部门职责,明确工作关系,规范集团公司运作,按照“优化机构、优化人员、优化分配”的原则,深化分配、用工和人事三项制度改革,按照“扁平化”和“哑铃式”的管理构想,对企业组织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经过“十五”期间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以嘉峪关本部为基础,山西宏阳钢厂与兰州榆中钢厂为延伸的三个钢铁生产基地,具备铁、钢、材500万吨以上产能。2004年销售收入136.02亿元,是2000年的3.55倍。利润总额7.32亿元,是2000年的4.14倍。

2000年12月,金川公司划归甘肃省管理。2001年9月,由甘肃省人民政府、国家开发银行等4家投资主体组建的“金川集团有限公司”挂牌成立。2004年,金川公司引进宝钢、太钢等战略投资者,回购信达公司持有的4.23%的股权,分别向宝钢、太钢各转让10%的股权,转让收益达9.8亿元。目前,金川公司利用信息技术,不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正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为全面完成股份制改制任务而努力。2004年,金川公司销售收入131.44亿元,是2000年的3.81倍。利润总额12亿元,是2000年的4.29倍。

电力工业是甘肃省的支柱工业,“十五”期间,甘肃电力建设伴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发展,一大批电源建设项目建成投产,发电装机容量由“九五”时期的500多万千瓦,发展到目前的883.59万千瓦。电网建设更是日新月异,省电力公司克服重重困难,投资100多亿元进行了大规模的城乡电网改造建设。截至2004年底,以330千伏、220千伏、110千伏为主的甘肃主网基本覆盖甘肃省,甘肃省全社会用电量达到452亿千瓦·时,比2000年增长53.04%。甘肃省乡、村、户通电率分别达到了100%、98.2%和97.6%。

2000年7月,“兰州铝业”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兰州铝业组织实施了千人转岗,促进了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优化配制。2002年企业整体改制顺利完成,使公司初步建立了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2004年6月,按照甘肃省国企改革攻坚计划的部署,兰州铝业与中国铝业规模最大的企业——中国铝业公司实施资产重组,实现了上下游产业的资源整合。2005年8月,兰州铝业电解铝技改项目暨自备电厂开工,总投资约70多亿元的该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兰铝的资产总额、销售收入将双双超过100亿元,成为国内一流的煤、电、冶、加一体化大型联合企业。

华亭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2002年4月由原华亭矿区建设委员会、华亭矿务局、华亭煤矿等三家煤炭骨干企业重组成立的国有独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集团公司实行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对矿区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解决了矿区长期存在的恶性竞争等问题,通过实行主辅分离,深化企业三项制度改革,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使大联合促进了大发展,大发展带来了大效益,呈现出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强劲势头。2004年华亭煤业集团原煤产量达1376.13万吨,销售收入14.5亿元,是甘肃最大的煤炭生产企业。

上述重点支柱企业2004年共完成销售收入722.71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7.01%,销售收入比2003年增长41.53%,高出甘肃省平均水平12.16个百分点,有力地带动了甘肃省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

(二)甘肃省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急需解决的问题

甘肃省国企改革进入攻坚阶段,重点企业面临的问题不容忽视。中共甘肃省委十届四次全委会议作出“改革抓企业、发展抓项目”的重大决策以来,甘肃省坚持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重点,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全力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攻坚计划,推进配套改革,使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进入2005年,国际国内环境不断发生变化,重点国有企业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困难,许多历史遗留问题也将进一步阻滞企业的发展壮大,必须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1.从企业内部来看,改制不彻底,现代企业制度尚未根本确立。

国有企业“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直接影响产权主体多元化的实现,极大地削弱了企业治理层的股东制衡机制。许多企业在改制后,仍然存在着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现象,在此情况下,国有资产借助其他所有制的投资者对其财产高度关切来达到保值增值,延长国有资产委托代理链条的目的就无法实现,更无法实现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权利、责任和利益的相互制衡,也无法做到公司治理结构的协调与制衡。

用人机制尚未根本转变,职业经理人制度急待确立。独特的股权结构决定这些企业都是所谓的“省属企业”,从而对企业负责人的选择、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的评价,都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本质上应该是企业自主决策和市场选择的产物,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不应由政府主管部门或国家投资机构从政府公务员或本投资机构工作人员中指派,也不能从其他国有企业中调派,而应通过职业经理人市场进行公开招聘。

管理水平不高影响了企业效益的进一步提高。甘肃省是资源储藏大省,但并没有形成资源利用大省,资源利用效率偏低,浪费较大。

国有企业监督体系错位,使得监督机制流于形式。目前的国有资产是由政府部门作为国有股权代表在进行营运管理的,企业经营者是由其委派或通过企业的股东会委派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内外部监督机构仍然由其委派,并监督其选任的企业经营者,这本身就是一种悖论,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因为政府作为国有股权的代表与一般公司股东会的股东不同,其委派或选任的经营者与监督者的制约关系有可能会通过幕后交易化解,从而失去监督作用。在这方面甘肃省重点国有企业是有着深刻教训的。

2.从企业外部环境看,加快国有企业改革进程刻不容缓。

从国家宏观政策来看,作为甘肃省重点支柱产业的石化工业和黑色、有色工业是近年来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重点关注的行业。其中石化行业由于国家严格控制成品油价格,原油和成品油价格倒挂使得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分公司一家企业目前就已经亏损20多亿元,造成甘肃省亏损企业亏损额大幅上升和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下降。目前国内电解铝企业有100多家,产能达到10万吨的企业至少在30家以上。钢铁行业全国已具备5亿吨的生产能力,而“十一五”期间全国钢产量预计将在4.5亿吨左右。电解铝行业和钢铁行业目前全国已具备的生产能力,远远大于市场需求,产能扩张的滞后效应将很快显现出来,甘肃省相关企业将面临十分严峻的考验。

从能源、交通等支撑要素的供给来看,2004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达21735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4.9%,是改革开放以来,继2003年后的第二个高速增长年。而甘肃省电力公司提供的甘肃省2004年全社会用电量为451.74亿千瓦·时,较上年同期增长13.41%。由于甘肃工业中重工业比重大大高出全国水平,对电力的需求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虽然省上有关部门多方争取,国家发改委还是多次统一上调电价,电解铝行业和铁合金行业用电成本不断上升。从交通运输来看,甘肃省和全国一样,出现了阶段性交通运输紧张。2004年全国货运周转量增长23.8%,甘肃省增长18%,甘肃省的兰州石化、华煤集团、酒钢集团、金川公司等重点企业无论是原材料的输入还是产成品的输出,都非常需要一个畅通的交通运输环境,特别是酒钢集团、金川公司在海外拓展原材料市场的企业。虽然近年甘肃省交通运输的基础设施投入在逐年增加,但还是滞后于全国的发展速度。

三、深化甘肃省国有企业改革的途径

(一)推进股权多元化,调整投资者结构,改变重点国有企业“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

除国家规定必须由国家独资和国家控股的行业和企业外,要尽可能实施产权多元化改革,加大国有产权的退出比例,加快退出步伐,形成多种产权相互制衡的机制。自2002年以来,由于能源、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升,市场需求旺盛,甘肃省企业经济效益达到近年来的最好水平。应该说这是改革条件最好的时候,但却往往是改革欲望最低的时候。这就需要政府和企业的经营者看得远一点,具备战略眼光,不能错失改革的有利时机。一旦市场条件变化,竞争加剧,重陷困境之后,再谈改革将会面临更多更大的困难。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会对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发挥重要影响,并不总是什么时候想改,就有机会和能力进行改革的。要尽可能引进有实力、有管理经验、机制灵活的战略投资者,优化甘肃省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进而建立起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

(二)建立完全市场化的企业用人机制和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长效激励机制

在国有企业经营者选拔任用制度上,必须将行政化、官员化、终身化的上级政府任命制、委派制,改为市场化、职业化、专业化的董事会聘任制,加大公开招聘企业高级经营管理者的工作力度,逐步实现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聘用完全按照市场化的规则进行操作。要不断完善人才测评技术,努力提高人才评价的科学水平,通过建立反映经营业绩的财务指标和反映综合管理能力等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体系,积极开发适应不同类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考核评价技术。完善国有企业经营者的长效激励制度要注意各种报酬形式的激励效果和激励强度,构造最优的激励报酬组合,实现保险收入与风险收入相结合,现期收入和远期收入相结合,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广东省委、省政府今年参考TCL集团试行的用增量资产进行奖励的思路而制定了《广东省省属国有企业增量资产奖励股权暂行办法》,在全国就是首创,甘肃省完全可以借鉴。而所谓“增量资产奖励股权”,是指省国资委对其履行出资人职责的省属国有企业,从超过考核目标值部分的经营利润中,按一定比例给予企业班子成员和管理人员、技术骨干以股权奖励。

(三)以信息化作为加强企业管理的平台,不断提高重点骨干企业的管理水平

信息化给企业管理带来的变化是革命性的,国外研究表明,这种革命性变化至少可以归纳为六个方面:一是信息化给企业生产、管理活动的方式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二是信息技术将企业组织内外的各种经营管理职能、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三是信息化将在许多方面改变产业竞争格局和态势;四是信息化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战略性的机遇,促使企业对其使命和活动进行反思;五是为了成功地运用信息技术,必须进行组织结构和管理方法的变革;六是对企业管理的重大挑战是如何改造企业,使其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适应信息社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管理信息化能够大大提高企业收集、传递、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为决策提供及时、充分、可靠的依据,增强制度的约束力,提高管理的透明度,是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有效措施。同时,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需要转变经营观念,再造业务流程,优化组织机构,减少管理层次,实现资源整合和信息集成。因此,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要以“实现科学管理、向管理要效益”为宗旨,优化企业资源配置,降低成本,改进质量,增强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从而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四)建立有效的国有企业的监督机制

现代企业必须要有制度的约束,仅靠经营者个人的自律是靠不住的。企业在市场中的经营行为是异常复杂的,有时是瞬息万变的。如果把监督的着眼点放在国有企业和国企领导的具体经营行为上,那没有哪个监督部门能做到尽职尽责。所以,要把监督工作贯穿到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包括对国有资产的监管,就要实行经营过程的程序监督。要对企业决策进行程序监督,就必须建立重大事项的决策程序规范,通过局务会、职代会、预算委员会、审计联席会等一系列议事制度,明晰地规定重大事项的决策必须要经过的程序,不按程序办事的必须要经过哪些程序进行处置。要对企业财务运营进行程序监督,就要整合财务审计部门和监察的力量,通过内外部审计的方式重点进行财务管理的程序稽查,发现重大违纪问题,有关部门必须及时介入并进行查处。要对企业人事工作进行程序监督,必须抓住三个方面的程序监督:一是识人荐人的程序监督,如干部后备制度、培训制度、举荐制度的各项程序是否到位;二是干部任用选拔过程中的程序监督,该经过的程序一项都不能少;三是任职后的程序监督,制定领导干部任职廉政谈话、廉政诫勉等廉政制度等。

(五)在突出发展优势支柱产业,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同时,培育壮大新兴接续产业,努力实现多元化发展

石化工业、黑色有色金属工业和电力工业,作为甘肃省的传统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种地位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动。这些行业的重点企业要瞄准国内外同行业的先进水平,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搞好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不断提高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要以先进适用技术催生新兴产业,抓住国家支持老工业基地改造和支持资源型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的机遇,在围绕现有优势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不断延伸产业链的同时,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充分利用资源、政策等优势,大力开发新产品,发展加工业,培育一批强势企业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努力实现多元化发展。

综上所述,深化甘肃省国有企业改革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外部环境因素、信息化建设、产品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等等问题,千头万绪,纷繁复杂。但必须注意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甘肃省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之“纲”,是重中之重的问题。现代公司治理所研究的各种权责关系的协调与平衡问题,关系到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影响着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决定着企业的生命力。

本书希望通过甘肃省资源依赖型企业这面镜子,折射甘肃省国有企业改革深化中公司治理结构的路径,阐释公司治理结构所包含的思想和理念,并从实践的角度为甘肃省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提供有价值的政策建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