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资本主义的活力

资本主义的活力

时间:2023-06-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资本主义的活力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设想,19世纪时资本主义的丧钟已经敲响了,资本主义应该灭亡了。资本主义也是有它自己的修复机制的。在经济全球化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最大受益者。它迫使我们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进行重新认识。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是否需要为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而消灭私有制、实行公有制也应当重新认识了。

三、资本主义的活力

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设想,19世纪时资本主义的丧钟已经敲响了,资本主义应该灭亡了。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在经历了一系列的震荡和危机之后,不仅没有消灭,而且有了很大发展。战后美国危机已经发生了十多次,都度过去了。美国2008年很大的金融危机,离现在才三年多,也基本上复苏了。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为什么能在较长时期里得到快速发展呢?主要是科技革命、宏观调控和资本对外扩张的结果。

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不论生产关系是适应还是不适应,生产力总是顽强地问前推进的,只不过适应时发展迅速而不适应时步履维艰罢了。生产关系的反作用只能加速或延缓生产力的发展,而不能改变生产力运动本身的固有规律。科学技术通过渗透到生产力的各个要素中发挥作用,使自己成为现代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动力。近30多年来,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宇航技术、新材料技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迅速发展,人类所取得的科技成果,比过去两千年的总和还要多。科学技术超前于生产对生产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是当代社会生产的鲜明特点,科学技术已处在“第一生产力”的位置上。据统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科学技术对国民经济总产值增长速度的贡献,20世纪初仅为5%—20%,20世纪80年代以后上升到60%—80%。西方发达国家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与这些国家实行完全的市场经济有密切关系,也与这些国家的政府所采取的扶持政策分不开。

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阶段,完全由市场机制配置经济资源,国家不干预经济活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对经济的调节和控制已成为一种制度,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变成了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这时候,通过市场调节这只“无形的手”与政府干预这只“有形的手”的有机结合,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到调整,从而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资本主义也是有它自己的修复机制的。

在生产和资本国际化不断深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不断加深,出现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这一趋势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80年代中期以后大大加快了前进的步伐。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商品、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等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流动,意味着先进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范围内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它对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具有巨大的作用。现在的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起主导作用的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中,既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投资场所,又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推销剩余产品的市场,而发达国家出口的是高价的工业制成品,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大多是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价格较低,这是一种不等价交换,从而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得到了大量利润,财富不断增加。在经济全球化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最大受益者。

随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这些国家普遍建立了社会福利制度,如社会保险、公共福利补贴,给贫困家庭的补贴,增加公共开支等,以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从经济、科技发展水平看,从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居于世界的前列。

有资料显示,从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到80年代中期这20年中,苏联的国民经济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比例一直在走下坡路。这主要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和国民经济军事化造成的,而这两者又交叉感染。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后,没有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而是把改革推进了政治斗争的旋涡,使原来就处于停滞状态下的国民经济进一步走到了崩溃的边缘。这一时期,东欧国家除民主德国和捷克斯洛伐克外,经济普遍不发达,人民生活长期处于低水平。严重恶化的经济形势是造成苏东剧变的基础原因。

资本主义不但没有灭亡,反而在发展之中,而原本是社会主义的苏东却演变成了资本主义,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不能回避,发人深省。它迫使我们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进行重新认识。按固有理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的社会化生产与私人占有这样的基本矛盾,又具体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中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生产的无限扩大与有支付能力需求不断缩小的矛盾。当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成为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后,从整个社会看,其生产已不再是混乱不堪的无政府状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参与贸易的国家急剧增加,商品能否销售出去,并不仅仅取决于本国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是整个世界市场。若是说世界市场有支付能力需求不断缩小,也是不切合实际的。在我国私有经济有很大发展,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后,对于企业来说,同样存在一个生产是否具有盲目性,生产的产品是否有支付能力需求,产品价值能否实现的问题。笔者认为,这两个具体表现与其说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不如说是市场经济共有的更为恰当。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是否需要为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而消灭私有制、实行公有制也应当重新认识了。前面我们是从中国目前的实际,尤其是浙江的实际,探讨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后坚持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必要性,在这里,进一步着眼于世界市场,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看问题,也许对今后需要坚持什么样的所有制结构,会有更为清晰的判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