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计划经济”的由来

“计划经济”的由来

时间:2022-06-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计划经济”的由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话语体系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存在着的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这样一对基本矛盾,具有重要地位。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在实践中建立了后来被称为“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与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相对应。以上两个方面的融汇,使社会主义国家经济遭受挫折。实践证明,计划经济之路走不通。

一、“计划经济”的由来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话语体系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存在着的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这样一对基本矛盾,具有重要地位。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首先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它会导致资本主义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比例关系的严重失调,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就会遭到破坏,从而爆发经济危机。

新的社会如何组织、管理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呢?如前所述,马克思的观点是:“在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生产者并不交换自己的产品,耗费在产品生产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1]

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革命把生产资料变为公共财产后,“无产阶级使生产资料摆脱了它们迄今具有的资本属性,给它们的社会性以充分发展的自由。从此按照预定计划进行的社会生产就成为可能的了”。[2]上述二段话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按预定的计划进行生产。

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在实践中建立了后来被称为“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与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相对应。从理论上讲,计划经济可以在整个国民经济范围内合理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和自然资源,使生产力布局协调平衡,使供给与需求相适应,消除生产无政府状态,避免经济危机,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前苏联和中国的实践,表明计划经济在生产力合理布局,集中财力办大事方面有长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日益显示:一是计划经济使企业丧失了活力。一个国家的物质资料,是靠企业生产出来的,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但在计划经济下,经济权由国家计划机关掌控,企业仅仅是一个加工单位,毫无自主权,且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没有生产的积极性、创新性,渐渐地丧失生机。个人不能经商办企业,公有制的企业又缺乏活力,国民经济怎能持续快速发展呢?二是计划经济变成了短缺经济。虽然计划也是在作了一定的社会调查基础上制定出来的,但由于国民经济面广量大,需求时刻在变,计划赶不上变化,造成供给与需求脱节,供不应求,使计划经济成了“短缺经济”。尤其是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制订,与中央主要领导人的指导思想息息相关。当指导思想发生偏差,如强调阶级斗争,强调支持世界革命,这时候的计划就不会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经济发展偏离了本来的目的。以上两个方面的融汇,使社会主义国家经济遭受挫折。原苏联在上世纪90年代初,经济出现负增长,农产品、轻工产品的供给严重不足,人民的生活水平远远低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中国经济经过十年“内乱”的折腾,到了1976年,已到了崩溃的边缘。实践证明,计划经济之路走不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