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企业家和企业文化

企业家和企业文化

时间:2022-06-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任务二 企业家和企业文化操作指南一、企业家的精神所谓“企业家”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而且是一种精神现象。这是企业家和技术干部的重要区别。创业精神是企业家最重要的精神,如果不能创业,也就谈不上成为一个企业家。求实精神是企业家精神的重要表现,它对于改进领导作风,克服不良现象,抵制来自各方面的瞎指挥,保证企业稳步发展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任务二 企业家和企业文化

操作指南

一、企业家的精神

所谓“企业家”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而且是一种精神现象。作为一种经济现象,企业家是经济社会的重要产物;作为一种精神现象,企业家属于现代群体中的一个特殊阶层,具有一整套独特的心态、价值观和思维势态,也就是用这种“超经济”的东西对经济活动产生深刻的影响,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经济进程。他们立足企业界,关注社会,致力各种资源的最优组合,推动生产力发展,最终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一)学习精神

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谁能在吸收、掌握和运用知识方面高人一筹,谁就能在竞争的市场经济中获胜,谁就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和管理者。有一本书上说:“每一家公司都必须检讨其文化,这不仅是为了加强本身的竞争地位,虽然这已是充分的理由,而且还因为我们国家未来的财富要由今后的文化来决定”。为此,每一位要想取得成功的企业家,都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要有知识的饥饿感

企业家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有多方面爱好,知识广泛,能够掌握经营企业所需要的本领,是个多面手和样样通。这是企业家和技术干部的重要区别。有位日本人说:“机智这种东西和幸运一样,不是信手拈来的。它好像是赠给具有卓越的历史责任感和勤奋工作的国民一种礼物,对于那些被胜利冲昏头脑和过分相信自己势力的人们,决不会赠给这种幸运和机智”。因此,作为一位企业家要增强机智和扩大幸运就必须勤奋学习。

(二)创业精神

企业家的基本职能是创业,即使在条件和环境困难的情况下,也能干出突出的成绩。创业精神是企业家最重要的精神,如果不能创业,也就谈不上成为一个企业家。

现在国外流行一种卓越精神,而这实际上指的是创业精神。因为他们把“卓越”并不看成是一种具体的成就,而是视为一种信念体系,即今天所做的事情,到明天就会变得不适应。卓越精神就是“求新”、“求变”,就是提倡创造性的不满足。“卓越”与“满足”先天就有冲突。满足是显示对现状的接受,不满足才是激励之源。我国有个“阎王爷审知县”的故事。意思是讲有个县官死了,到了阎王爷那里,自称在世为官清廉,所到之处连百姓的开水都不喝,只饮一杯冷水就行了。而阎王爷听后却笑着说:“设官是为了兴利除弊,如果不贪钱就是好官,那么,在公堂设一个木偶,不是连百姓的冷水也不喝吗!这岂不胜于你。”但是,县官又反驳说:“我虽无功,但总无过吧。”阎王爷听了生气地说:“你在世时,紧睁眼,慢开口,遇到问题绕着走,只求保全自己。在你的手下和笔下不知耽误了多少事,岂不是负国负民!无功就是过。”这位县官无言可答,只好乖乖地被打入地狱。尽管这是个虚构的故事,却说明了人要工作,就应该有贡献的道理。确实如此,廉洁奉公,不假公济私,不搞特殊化,这是一个干部起码的品德,当然这是十分重要的,但该问的事不问,该管的事不管,占着位子不干事,必然会影响其他人发挥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无功就是过。

(三)思考精神

古人云:“业精于勤……行成于思。”作为一个企业家,要创造新的生产管理方式,而要创造新的生产管理方式,必须有创造性的思考能力。有位管理专家说:“管理者的第一要务是思考,公司未来前途全靠清晰的思考,以及创造性的思考能力。”企业家的思考与一般经营者的思考方式不同,作为一个企业家要能超越常规的思考,此特征是善于“反思”,正像日本企业家丰田对职工说的那样,他习惯于把事情倒过来看,举一反三,对任何事物都不盲从,敢于打破旧的传统观念。只有这样,才能用不比别人高明的技术,向别人没有注意到的社会需要开发,才能在千百人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中,发现别人还没有发现的新路子,研制出别人还没有生产的新产品,从而使企业走在别的企业前头。济南市西南郊白马山下有—个街道小厂,原来生产混砂机和永磁皮带轮。1980年国家调整工业结构,该厂生产的产品滞销。不过该厂厂长是一位善于思考的企业家,他—方面开展多种经营,另—方面积极开发新产品。有一次,他偶尔发现一家工厂墙角有一台40年代的钢板剪切器,他认为这是小企业的必备工具,因而大胆进行老产品改进,研制出新产品,先后生产出3代、4个系列、15个品种的产品,内销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并外销新加坡、法国、意大利等7个国家和地区,产品供不应求,其中3个产品获得国家“金龙奖”,利税成倍增加,他本人被评为省劳动模范。

企业家思路清晰,对任何事物都能做到心中有数,不仅能用心中有数的“数”进行决策,而且还能用心中有数的“数”说服别人。深圳有位善于用数据思考的企业家,当他发现普通商店平均每成交一件物品需要l 5分钟,而自选商场只需要2分钟时,就立即决定把食品商店改为自选商场,人员没有增加,而平均每天营业额却提高3倍。

(四)求实精神

“求实”就是实事求是,就是—步—个脚印,把各项工作搞得扎扎实实,不摆花架子。求实精神是企业家精神的重要表现,它对于改进领导作风,克服不良现象,抵制来自各方面的瞎指挥,保证企业稳步发展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因此,很多企业家都把“团结奋进、求实创新”当成座右铭,如吉林碳素厂是全国的先进企业,厂长把“求实”作为“厂魂”的重要内容。

企业家的求实精神主要表现在:(1)在经营的指导思想上,能够重视经济效益和对社会的贡献;(2)在产品选择上,能够从企业的资金、设备、技术和职工素质出发;(3)在市场选择上,决不把产品扩大到力量达不到的范围;(4)在对待竞争问题上,能够注意发挥自己的优势;(5)在工作作风问题上,不说假话、大话和空话;(6)在工作态度问题上,少说多做或只做不说,不搞无原则攀比图虚名。现在有不少企业家不愿意会见记者,不愿意做新闻宣传,而是要当—个实干家。1992年4月22日,《经济日报》登了一篇记者报道《“陌生”的顺德人》。记者说:“这次南行,我专为采访顺德经验而来的。内地对这类采访,绝对热诚欢迎、若是按此推论顺德,则大错特错。到了顺德后,我与县委宣传部联系,对方右躲左闪不见人。翌日堵上门口,抓住那位新闻发言人,反复声明采访成绩、经验,不是找碴。他们还是说,你采访的内容归县政府办公室,客客气气送我出门。”当记者赶到几里之外的县政府,说明来意,办公室的同志又推到县委,谁也不愿介绍。当然他们不愿意介绍可能有自己的考虑,谦虚是一个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反映了他们少说多做的求实精神,体现了发展商品经济的要求。

(五)拼搏精神

任何企业都是拼搏出来的,因而企业家都要有拼博精神。所谓拼博是指一个人性格刚毅,勇于实践,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从不丧失勇气和信心。

办企业如同打仗一样,或者说,办企业比打仗更复杂、更曲折。因为任何战争总有个结束,就是两次战役之间,也有间歇和喘息的机会,而办企业、搞生产却是日日夜夜、月月年年运转不息。只要有人类生存,生产经营就永远不会停顿。企业家在自己的实践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生产的每一环节都有可能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克服了就前进,克服不了就停顿,甚至有可能失败。因此有人说“决心就是力量,信心就是成功,拼搏才能胜利”,这话是有道理的。

(六)服务精神

企业是人经营的,而且也是为了人才进行经营的。一个企业服务质量的优劣关系到企业的兴衰与成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市场经营的指导思想发生了根本变化,有人称为市场学的革命时期。这个时期最重要的转变,就是以生产为中心改为以顾客为中心。作为一个企业家必须要有满腔热情为顾客服务、为企业员工服务。

企业家的服务精神,不仅表现在服务态度上,而更重要的是能够处处为顾客、员工着想,真正把顾客当成“上帝”,把员工当成主人。一方面要生产经营顾客所需要的产品,保证产品质量,尽可能地减少开支,节约成本,降低产品出售价格,给顾客实惠;另一方面要为员工创造好的工作环境、好的生活待遇,让员工真正成为“主人”。

二、企业家决定着企业文化

古人云“三军易得,一将难求”,这句话突出强调了“将”的重要性。因为即使有了合格的三军队伍,若没有一个优秀的统帅将领,那么军队是不能打胜仗的,因为这支军队缺少一个关键的因素——精神支柱。而对于企业来说,企业家就是这“三军”的统帅,也是企业的精神领袖,他们个人精神素质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企业家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第一主体

在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企业员工作为一个整体处于主体地位,企业家是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当然的第一主体,这是由企业家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企业家在工作中要担当各种角色,比如,在信息方面,企业家既是信息的接受者,每天都要摄取和处理大量外来信息,又是信息的传播者,与下属分析研究信息,同时还是发布者。在人际关系方面,企业家首先是以本企业首脑的角色,代表企业参加庆典、接待客人、签署文件;其次充当领导人,负责对下级的雇用、评价、报酬、激励、批评、干预等;再次是充当联络者,通过各种渠道沟通与外界的联系。同时企业家又是企业的决策者,承担更重的责任。

从现代企业制度所要求的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来看,企业家总是处于最核心的地位,他一头参与经营决策,一头组织实施执行,毫无疑问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中枢人物,他应该是个拥有企业行政管理权力,自主地从事经营活动并承担经营风险的人。他的主要任务是利用和组织各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创造具有生命力的企业,是企业经营活动的总指挥。企业家的这种实际上的领袖地位决定了其个人意志、精神、道德、风格等文化因素在企业中备受瞩目,更容易得到员工的广泛认同和传播,形成自觉追随,以至于企业的最高目标和宗旨、企业价值观、企业的作风和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都深深地打上了企业家的个人烙印。

(二)企业家是企业文化生成的关键因素

在企业的创建初期,总是先由企业家基于其个人文化假设提出一些构想,并自觉不自觉地以这种文化假设影响员工,会聚同道,形成最初的企业文化核心群体。核心成员不断提炼、积沉的文化信念,将成为这一企业文化的原始胚胎。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创建者的个人假设会借其权力因素和非权力因素的作用得到加倍的强化,逐步内化为员工的共同信念。

(三)企业家对企业文化的控制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企业的发展日益大型化、集团化和跨国化,企业的触角将无所不及,将面临多种文化源流的融入和渗透。能否形成高度整合、一贯以之的企业文化,对企业家将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这时企业家对企业的“行政领导”反倒退居到次要地位,而能否成功地实现对企业的“文化控制”则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行政领导”主要靠的是一种权力因素的制约,而“文化控制”更多地则是凭借一种非权力因素的影响。行政领导下的双方是一种纯粹的利益关系,结成的是一种“利益共同体”,而文化控制下的双方是在文化认同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文化共同体”,并进而能够形成一种“命运共同体”。

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呈现出加速演进的势头。可以想象,驱动未来企业的最根本力量将是文化力量,评判未来企业家成功与否最重要的标准将是企业家对企业文化控制力的高下。

(四)企业家决定着企业文化的生命

企业家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企业家成功创造的企业文化却是恒久的。考察一个企业的生命力,既要看其发展的现实性,又要看其发展的可能性。同样,检验一种企业文化优劣的标准,除了看其是否推动企业的现实发展之外,还要看其发展的可持续性。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企业昙花一现,而有些企业则历经几代,经久不衰的原因。企业由于历史悠久、成绩卓著而形成了一种成熟的文化,这种文化在企业中创造了以后每一代的认识、思考和感觉模式,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成熟的团体通过它的文化也创造了自己的领导者。正如三联集团总裁张继升所说的那样,“我们这一代企业领导人最大的功绩可能就是创造了一种让草包干不下去的环境”,“所有的领导者都受到他们以前的文化影响,而且,一旦他们创造了一种文化,就可能受到这种文化的制约,不再领导团体去进行新的和创造性的活动,从而,在创造性和制约力量之间形成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那么,解决这种冲突成为领导的中心工作之一”。从这一意义上说,企业文化的生命力取决于企业家文化观念的开放程度。一般来说,成熟的企业造就成熟的企业文化,但成熟的企业文化也往往容易成为一定发展时期的“文化局”,这种僵局将成为企业对内对外适应性的强大阻碍。企业家能否冲破这种阻碍,实现质的飞跃,将是具有革命意义的一步。这对企业家的洞察力、情感态度都是严峻考验。因为,他们变革的对象正是他们自己。

企业家只有以彻底开放的胸怀,不断地经历一次次涅槃,痛苦地超越自我,才能对企业文化进行有效控制和调节,维持企业文化的动态平衡,永葆企业文化的生命力,推动企业健康、持续地发展。海尔,在十五年前是一家要倒闭没人要的国企,现在则是世界第六大的家电企业。海尔集团最初以做冰箱起家,在企业普遍保持着“多干多赚,数量第一”的想法时,它却坚持只做冰箱,打下坚实的基础,进而茁壮。在企业只着眼于国内市场发展时,海尔向国际化的方向前进。所以,当大陆企业在面对WTO时心中忐忑不安之际,海尔在海外已经拥有9个工厂、14个海外贸易中心,175个海外专营商、3.8万个海外营销点和1.2万个售后服务中心,在意大利也有10个工厂正在建设中。这么大的企业要如何维持不坠呢?我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是因为它不断地创新,用张瑞敏的话,“创新是海尔的灵魂”。这和我之前一直强调,让企业在观念上、战略上、技术上、组织上、市场上都不断维持“变”的观念是不谋而合的。我很赞同他说的:“对于企业来说,创新就是创造性地破坏,企业将原有成功的经验通通打破,不断打破原有的平衡,否定自我,重塑自我。”许多人在既有的成功之后,只希望继续保持原状,遵循同样的路径,希望得到同样的成功。但在环境快速变动之下,即使方式相同,易时易地后,未必有同样的成果。更害怕的是,企业的CEO没有这样的觉醒,坚持走过去的路子,过去的成功反而变成未来发展的包袱!最近海尔在美国热销的“储酒冰柜”便是一例。因为美国人喜欢在家存酒,但是放在地窖存取不易,便有了“储酒冰柜”的概念。其他厂牌在做类似产品的时候,只将冰箱内部略做改装,将塑料门变成玻璃门而已,但海尔“储酒冰柜”金属质感的外壳具有装饰性,并且体积小巧、便于移动,温度还可随着内部存放不同的酒而调节。如果没有这种创新的精神,又怎会有这些新产品的问世、新市场的创造呢?

海尔集团不仅常常推动创新行动,甚至创新已成海尔企业文化的一环,因此不仅从上而下,甚至由下而上地,将创新变成习惯,成为“全员创新”。张瑞敏在厂内将有缺陷的冰箱砸毁,藉以宣告“有缺陷的产品是废品”的观念,至今仍为海尔员工津津乐道。

这点与张瑞敏的授权有很大的关系。张瑞敏认为,员工成为SBU(战略业务单元)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此普通员工必须在自己岗位上创新,销售人员必须依据市场变化主动创新。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之下,创新才能成为“全厂运动”。

除此之外,我认为海尔创新成功还要归功于他的“三只眼”理论:一只眼看市场,一只眼看企业,一只眼看世界。在大陆企业由规模经济迈向市场经济,甚至在进入WTO的时候,更需要有这第三只眼睛,看清楚世界整体的机会在哪里。有远见(Foresight)擘画出未来,才能站得高、看得远,企业才有正确的方向前进。由海尔身上,我再次看到一项企业经营的要诀:创新和不妥协的品质文化,才是企业在未来立足之关键。我希望企业可以把它当作是一项深植于品质企业文化的价值。我可以预估,未来是个“变”的世纪,如果你还没有建立“创新”和“高品质”的企业文化,就等着被淘汰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