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坐便器的使用与健康

坐便器的使用与健康

时间:2022-06-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 坐便器的使用与健康一、坐便器的使用与细菌的产生坐便器俗称马桶,一般家庭中至少有一个,多者可能有2~3个或更多。据了解,目前城市居民家庭以及公共盥洗室多数只进行表面的清洁与除异味。

第五节 坐便器的使用与健康

一、坐便器的使用与细菌的产生

坐便器俗称马桶,一般家庭中至少有一个,多者可能有2~3个或更多。我们中的许多人会不以为然地认为:我家的坐便器不是很干净吗?我们平时都是非常注意这方面的卫生的。

然而,来自国家疾控部门的研究报告数据是,32%的传统马桶上有痢疾杆菌,其中一种名为“宋内”的痢疾杆菌,在马桶圈上存活的时间长达17天;另一份实验报告也指出,将1亿个脊髓灰质炎病毒投入马桶内,溅到座圈上的病毒竟有3000个。这些数据给家庭敲响了健康警钟,污染如此严重的地方恰恰和人们肌肤的接触最“亲密”。因此要重点进行消毒清洗,隔天应用稀释的家用消毒液擦拭。至于布制的垫圈最好别用,如果一定要使用的话,也应天天更换清洗。

美国有一家研究报告也称,马桶冲水时反弹气压高达6m,几乎将马桶下水道管壁上的各类细菌全部带回卫生间,同时,冲水时飞溅携带细菌的水花和气雾,多为沙门氏菌、乙肝病毒、诺罗病毒等,容易引发痢疾等多种疾病,它们可长时间飘浮在室内。很多人冲马桶时没有盖上马桶盖的习惯。如果冲水时马桶盖打开,马桶内的瞬间气旋最高可以将病菌或微生物带到6米高的空气中,那么悬浮在空气中需要长达几小时才能散尽;然后落在墙壁和物品上。现今大部分家庭中,如厕、洗漱、沐浴都在卫生间里进行,牙刷、漱口杯、毛巾等与马桶共处一室,很容易受到细菌污染。

马桶容易沾染尿渍、粪便等污物,冲水后如果发现仍有残迹,一定要及时用马桶刷清除干净,否则容易形成黄斑污渍,也会滋生霉菌和细菌。除了管道口附近,马桶内缘出水口处和底座外侧也都是藏污纳垢的地方。清洗时,应先把马桶圈掀起,然后用洁厕剂喷淋内部,数分钟后,再用马桶刷彻底刷洗一遍,最好用细头刷子,这样才能更好地清洁马桶内缘和管道口深处,最后再刷洗座和其他缝隙。可见,马桶的盖子设计出来,就是为了盖上的。

根据调查更显示,超过九成的被访市民对居室内的这种隐患根本没有察觉,多数市民表示,处理空气污染和病菌隐患的方法只是简单地开窗就可以了。

据了解,目前城市居民家庭以及公共盥洗室多数只进行表面的清洁与除异味。对此,专家表示,细菌传播,人的肉眼根本不能看到,对于市民来说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冲水时盖上马桶盖,这样可有效减少“飞溅”传播的细菌。因此,完全可以聘请专业服务公司,对自家的盥洗室进行定期专业消毒。

一个看似简单的坐便器(马桶),人们每天都要使用,但稍不留意,它也可能成为人类的疾病之源。

既然马桶容易沾染尿渍、粪便等污物,冲水后如果发现仍留有残迹,一定要及时用坐便器(马桶)刷清除干净,否则容易形成黄斑污渍,也会滋生霉菌和细菌。除了管道口附近,坐便器(马桶)内缘出水口处和底座外侧都是藏污纳垢的地方,所以必须随时清洗与灭菌消毒。

二、家庭坐便器的日常护理

(一)规范护理

从专家的角度讲,坐便器(马桶)护理时,先要把坐便器(马桶)的圈掀起,并用洁厕剂喷淋内部,达数分钟后,再用坐便器(马桶)刷彻底刷洗一遍或几遍,最后再用洁布对坐便器(马桶)的圈进行清洗。马桶刷最好用细头的刷子,这样能更好地清洁坐便器(马桶)内缘和管道口深处。以上工作做完后,再继续去刷洗坐便器(马桶)的底座和其他缝隙。

(二)定期灭菌消毒

家用坐便器(马桶)要定期进行灭菌消毒,有条件的话,最好请专业公司定期进行灭菌消毒,以杜绝各种细菌的繁殖、滋生,保持坐便器(马桶)的卫生。

(三)注意事项

1.使用专用消毒栓清洗

平时也可以在水箱中放置渐溶式自动洁厕剂或挂上壁挂式消毒栓,通过每次冲洗达到清洁、除垢、消毒除菌的效果。

2.坐便器(马桶)边不设废纸篓

大多数家庭都会在坐便器(马桶)边设一个废纸篓,存放使用过的厕纸,但这样会造成细菌随空气散播,因为很少有人能做到随时清理,至少都会存放一两天,而时间越长,滋生的细菌就越多。

应该将厕纸丢进坐便器(马桶)内冲走,只要不是太厚、太韧,厕纸一般都能在水中很快变软,所以不用担心堵塞。有需要时,备一个卫生袋就可以,没必要再设废纸篓。如果一定要用,也要选带盖子的,以防细菌散播,并及时处理用过的厕纸。

3.保持坐便器(马桶)清洁刷子的清洁卫生

我们管住了坐便器(马桶),为坐便器(马桶)服务的刷子,也得管住。要保持坐便器(马桶)清洁的功臣——刷子,如果不注意清洁和干燥,它也会成为污染源。每次刷完污垢,刷子上难免会沾上脏物,最好随手再冲一次水,将其冲洗干净,把水沥干,喷洒消毒液,或定期用消毒液浸泡,并放在合适的地方。

有专家建议,最好把坐便器(马桶)刷挂起来,不要随便放在角落里,也不要放在不透风的容器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