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嘉兴水环境现状与治理对策

嘉兴水环境现状与治理对策

时间:2022-06-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嘉兴水环境现状与治理对策□ 翁为平 曹小明水环境是指围绕人群空间及可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水体,其正常功能的各种自然因素和有关的社会因素的总体,主要由地表水环境和地下水环境两部分组成。缓解水环境这一瓶颈制约,是嘉兴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水质监测资料表明,嘉兴市水体污染主要以有机污染和氨氮污染为主。

嘉兴水环境现状与治理对策

□ 翁为平 曹小明

水环境是指围绕人群空间及可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水体,其正常功能的各种自然因素和有关的社会因素的总体,主要由地表水环境和地下水环境两部分组成。水环境是构成环境的基本要素之一,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场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嘉兴已成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达城市。但与此同时,水体污染严重,水环境状况日益恶化,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严重影响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影响了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缓解水环境这一瓶颈制约,是嘉兴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嘉兴水环境现状

(一)河道现状

嘉兴市地处太湖流域,市域河道纵横,湖荡众多。全市河道总长度13802公里,水域面积273.24平方公里,其中市、县二级主干河道57条,总长959公里;0.1平方公里以上湖荡66个,水面积38.29平方公里。全市水面积率7.96%,河道分布密度为3.5公里/平方公里,属于水力坡度小、部分感潮明显的平原水网。

按河道的水流特征,全市可分为以长山河、海盐塘和盐官上河、盐官下河为骨干河道组成的南排入海(杭州湾)水网,以及由苏州塘、澜溪塘、芦墟塘、红旗塘、三店塘、上海塘为骨干河道组成的入浦(黄浦江)水网。

图1 嘉兴市水系

资料来源:杨松彬,董志勇.河网概化密度对平原河网水动力模型的影响研究.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7(5):568.

(二)降雨情况

嘉兴地处亚热带,属东亚季风区,四季分明,空气湿润,雨量充沛,为较典型的湿润半湿润地区。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180毫米(1953—2005年),接近80%的年份降水量多于1000毫米,降水年内年际变化较大。

(三)水污染状况

1.污染源现状

(1)直排污染

嘉兴市2010年污染源普查调查结果显示,全市每年直排河道的污染源中的氨氮、总磷的排放量分别为12028.22吨和2945.31吨(见表1)。

表1 嘉兴直排河道氨氮、总磷总量

续表

资料来源:嘉兴市2010年污染源普查资料。

(2)入境水污染

经嘉兴市水文站测量,2010年入境水中,氨氮总量为7479吨,总磷总量为1277吨;出境氨氮总量为11884吨,总磷总量为1940吨。按照“自身直排入河量+入境量-出境量”的公式测算,全市氨氮滞留量为7623.22吨/年;总磷滞留量为2183.31吨/年。这些污染物除部分通过水生植物、淤泥等吸收、转化外,大多积淀为嘉兴水环境恶化的源头。

(3)河道淤积污染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嘉兴市传统的捻河泥积肥基本消失,两岸坍塌土体入河、雨水冲刷剥蚀两岸表土入河、农田排水携带泥沙、航船搅起的泥沙在附近河道里的沉积、水生植物枯死腐烂沉积、洪水期间过境水流夹带的泥沙沉淀淤积、人为弃入河中的垃圾杂物等,使河道淤积日趋严重。

据对清淤过程中的河道断面观测,历经近30年的淤积,河床淤积最大厚度通常在115cm左右,一般河道淤积厚度也在112cm左右。经测算,全市河道淤积总量达214亿m3,成为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

2.水质状况

(1)水质变化情况

嘉兴市的水污染历史并不长,但其污染发展的速度和污染的严重程度却十分惊人。20世纪80年代,市域内水体以Ⅱ、Ⅲ类为主体;90年代初,Ⅱ、Ⅲ类水体也还占到嘉兴市水体的一半以上。到本世纪初,市域内几乎找不到Ⅱ、Ⅲ类水体,连Ⅳ类水体也不到20%,大量河道水体为Ⅴ类和劣于Ⅴ类。

水质监测资料表明,嘉兴市水体污染主要以有机污染和氨氮污染为主。其污染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工业污水,特别是印染、化工、织造业排放污水;二是城市生活污水和三产废水直排入河;三是农业面源污染。另外,多年来积淀在河道内的污染物已成为再生污染源,加上新增污染物,污染程度越来越严重。

(2)河流水质现状

根据嘉兴市水文站《水资源公报》,2012年7月中旬,嘉兴市域水位在2.88~3.62米(吴淞,下同),属全年的丰水期。127个监测断面中,Ⅲ类水体1个,占0.8%;Ⅳ类水体9个,占7.1%;Ⅴ类水体10个,占7.9%;劣Ⅴ类水体107个,占84.2%。

入境水体19个监测断面中,Ⅲ类水体占5.3%,Ⅳ类水体占10.5%,Ⅴ类水体占26.3%,劣Ⅴ类水体占57.9%。

出境水体10个监测断面中,Ⅳ类水体占20.0%、Ⅴ类水体占20.0%、劣Ⅴ类水体占60.0%。全市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的主要超标项目有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石油类、总磷和化学需氧量。

综合全市区域情况,总体水质仍以Ⅴ类和劣Ⅴ类为主,主要超标指标为氨氮和总磷,部分饮用水源地水质超标,饮用水源保护地内生态差,污染源未完全清理。其中,湖荡水质优于河道水质,入境水质略优于境内水质,水体污染较2011年呈上升态势,仅有太浦河沿线和南北湖为嘉兴市地表水资源质量最好的水体。

(四)污水处理情况

2010年,嘉兴市域范围内共建成集中式污水处理厂14座,日总处理能力达94.5万吨,年污水处理量达到2.7亿吨。嘉兴市区和各县(市)主城区的污水收集主干管均已建成,市域污水管道总长度1819公里。

2011年,进一步加大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建设力度,逐步扩大污水收集服务范围,完成全部建制镇的污水处理设施主体工程建设,成为全省第一个所有建制镇建有污水处理设施的市。通过大力推进污水处理厂和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提升污水收集处理率,全市污水处理能力不断提高。2011年,全市新建污水收集管网594.97公里,泵站21个,污水收集管网达4025公里,污水处理厂设计处理能力达111.5万吨/日,平均运行负荷率85.4%。

二、2012年嘉兴市治污措施及初步成效

(一)加强饮用水安全建设力度

1.加强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

坚决取缔搬迁保护区内各类排污企业,拉网式清理各类排污口,定期排查保护区环境安全隐患。上半年全市共排查出一级、二级保护区工业污染源25个,非工业风险源18个,交通事故隐患点15个,各类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船只200余辆。

2.加强饮用水源地监测

投入1751.95万元建设了10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应急自动监测系统,对急性、毒性、蓝藻等10余项指标24小时在线监控。

还根据不同季节、不同汛情及上游临近地区安全事故等情况加密监测、溯源监测、增加监测因子,发现异常立即启动预警,确保饮用水安全。

3.加强饮用水源地生态建设

2012年,市政府安排2.1亿元,建设完善贯泾港生态湿地,通过推进“三清两绿”,不但让水清起来,更让水流起来,形成市区两片湿地、两个水厂同时供水局面,使居民饮用水保障更安全、更稳定、更具抗风险能力。

(二)加强污染物收集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1.加快推进污水收集系统、输送系统和处理系统建设

全市实现污水收集网络覆盖城乡,已有累计4500家企事业单位、530个居民生活区块以及多数集镇污水入网。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污水处理厂23座,污水收集管网4050公里,泵站308座,污水处理厂设计处理能力达到117.28万吨/日,排放达标率96.8%。

2.全面启动城镇集中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作

为缓解嘉兴地域内的水环境形势,嘉兴市政府经过认真调研和论证,决定采取内源控制措施,首先重点解决境内城镇生活和工业污染源问题,实施“嘉兴联合污水集中处理工程”,旨在将市域内大部分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集中收集输送、处理达标后排海,大幅减少生活和工业源对内河水体的纳污量。

工程采取跨区域联建的方式,服务范围包括嘉兴市区、南湖区、秀洲区、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嘉善县、平湖市、海盐县及嘉兴港区,以及上述区域所属的乡镇;工程范围覆盖了市域内除海宁市和桐乡市的大部分县(市)区域,达到约1860平方公里服务范围。自嘉兴联合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实施以来,每年减少内河水体COD纳污量约3.8万吨,累计削减水污染物COD总量已达30万吨。

目前,除联合污水处理厂执行一级B标准外,所有城镇集中污水处理厂均执行一级A标准。

通过城镇集中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进一步提高了市域范围内的污水入网处理水平,进一步降低了污染物排放浓度,有效减少了污染物入河总量,有效缓解了嘉兴市水环境污染的形势。

表2 嘉兴市联合污水处理厂工业废水接纳标准及处理前后水质情况

资料来源:邢善宏.嘉兴联合污水集中处理模式的实践与思考.时代经贸,2011(12):31.

3.加强固废和污泥处置,降低二次水污染

2011年,投入投资1.27亿元建成年处理工业危险废物10000吨、医疗废物3000吨的嘉兴市固废处置中心一期项目。

新嘉爱斯热电2050吨/天污泥处置工程和浙能嘉兴发电公司250吨/天污泥焚烧处置项目均已投入运行,有效降低了二次污染的压力

(三)加大污染减排力度

1.从严控制环保准入

对新、扩、改建项目全面实行污染替代和排污权交易制度,将投资排污强度纳入环境准入评估体系,通过通报、督办、约谈和区域限批等一系列手段,加大污染减排力度。

停止审批、核准市区增加COD、氨氮、总磷排放的建设项目和新的大宗取水项目,2012年已实施限批项目53个,涉及投资30.5亿元。

2.从严监管污染排放企业

定期开展减排工程执法检查,确保减排工程发挥持久、稳定减排成效。2012年计划关停电镀企业32家,完成128家电镀企业的整治。对2011年完成关停的铅酸蓄电池企业开展事后督查,严防擅自恢复生产现象。

在全省率先完成重点企业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监控系统,扎实推进主要水污染物定量刷卡排放制度,推行总量和浓度双控制。

3.全面推进中水回用

从2011年起,重点开展23家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工程,预计COD削减潜力846吨,氨氮削减潜力44吨。

在全市造纸、印染行业全面实施中水回用工程,变行业“吃水大户”为“节水典范”。

4.实施“两退两进”(退低进高、退二进三)

将制造业中资源占用多、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已不适合在当地继续发展的相对低端低效的产业、企业或某些生产环节,从原先占有的空间中腾退出来,引进相对高端高效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优质企业或某些先进生产环节,促进经济转型升级,2012年已完成腾退低效用地10151亩,完成年度计划的126.9%。

(四)加大体制机制建设力度

1.成立治水办

在充分调研基础上,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单位)和各县(市、区)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水环境治理和保护、重大问题研究、政策及年度目标制定、部门协调等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即“市治水办”。

市治水办统筹开展水环境保护综合规划、政策制定、协调管理、资金调动和监督考核。

在理清各部门水污染防治职责的基础上,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各县(市、区)参照建立地方治水机构,形成全市上下统一的治水体系。

2.建立河长制

包括市长在内的市、县、镇三级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辖区河道河长,相关部门(单位)担任河长单位。河长负责指导、协调和监督属地开展水污染防治,包干河道水质改善规划目标,具体实施水环境治理工作。“河长”们不仅要对所负责河道的水质改善目标作出承诺,接受社会监督,还要接受“河长”保证金制度考核。

明确目标考核,将交接断面水质考核列入各地党委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建立包括污染物总量控制、节水、功能区断面水质达标等指标的环保问责体系,规范问责程序,按照污染事件的严重程度、影响范围、成因等追究责任,实行“一票否决”制和严格的奖惩制度。

3.明确工作机制

由环保、公安、农经、国土、水利、建设、城管等部门组成的水环境执法联席会议制度,将继续保持对“涉水”违法打击的高压态势,对水环境污染事件“零容忍”,依法打击和严厉惩处污染直排、偷排漏排、违章搭建、私自占用河道、随意倾倒固体废物等环境违法行为。

建立水环境巡查机制。由市治水办牵头,联合市生态办,组织水利、农经等部门组织开展“清水系列”专项行动,鼓励公众参与,重点巡查畜禽养殖污染、工业企业入网情况、农村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水污染等,摸清全市水环境污染底数,为全面开展水环境治理提供依据。

建立统一的水环境质量监测和发布机制。以统一的平台发布水质水量监测信息,实现水环境信息共享,使公众能及时监督政府和企业的环境行为。

建立断面考核约谈机制。市治水办每月对全市河流交接断面考核结果进行通报,根据各行政区当月水质恶化程度进行分级预警,并视情况约谈当地政府主要负责人,对问题突出的区域实行月度区域限批。各县(市、区)均逐级建立约谈机制,将责任层层落实。

建立水体污染交办机制。每月组织召开工作例会,分析问题,形成督办意见并协调解决,督促检查工作进展。市治水办将查处到的问题,交予相关部门处理,并负责监督检查;相关单位须按时完成交办任务,并将整治情况及时上报市治水办。

4.加大资金投入

建立预算投入增长机制。培育形成多元化的投资和融资格局,确立水污染防治资金投入的优先和重点保障地位。建立稳定的政府水污染防治预算投入增长机制,保障政府对环保提供持续性的财政支持。整合现有水环境整治各类专项资金,建立预算内水污染控制专项资金,设立水污染防治基金,稳定资金来源渠道,带动全社会资金投入。

引导建立市场投融资机制。紧紧把握政府专项资金向水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倾斜的机遇,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争取更多投资。同时,依据“以水养水”的原则,确保收取的涉水费用专款专用,取之于水、用之于水,进行滚动投入和积累。逐步放开基础设施经营权政府控制,出租、转让管网收费、特许经营权等,最大限度地盘活城市水资源。

5.深化公众参与

开展全民治水宣传。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开辟专栏,制作专题节目,刊播公益广告,开展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在每条河流树立宣传牌,引导市民树立忧患意识和保护意识,自觉抵制破坏水环境、浪费水资源行为,倡导有益于水环境保护的文明生活方式,营造全社会“惜水、爱水、护水、节水”的良好风气。加大对农村的宣传,提高农民的环保觉悟和参与意识,引导农民采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农民积极参与面源污染控制。

深化公众参与。扩大公众知情权,加强水环境信息披露,使公众科学地了解水环境质量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公开发布规划执行、水利工程、水价、城市污水处理费征收及使用等水环境管理信息,公开重点污染企业污染排放信息。鼓励民间具有一定技术能力的群众成为水环境治理的志愿者,让志愿者在政府能力之外的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完善有奖举报。鼓励群众举报违法排污行为,举报人可通过来电、来函、来访、微博四种途径进行举报,环保部门对举报者的姓名、联系方式等严格保密,经调查核实,按照相关标准对举报人进行奖励。

三、嘉兴水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水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全市总体水质仍以Ⅴ类和劣Ⅴ类为主,主要超标指标为氨氮和总磷,部分饮用水源地水质超标,饮用水源保护地内生态差,污染源未完全清理。

(一)饮用水安全形势严峻

目前嘉兴市域部分饮用水水源地,尤其是河网地区水质远未达到国家标准,而且面临水质污染程度进一步加剧的威胁。以南湖区为例,根据南湖区2012年9月水环境质量月报,全区地表水部分断面虽然较去年同期有所改善,水质恶化趋势得到遏制,但断面水质总体情况仍不理想(总体评价见表3),区域内地表水主要监测断面达标率极低,总磷溶解氧、氨氮和高锰酸盐等主要指标均大大超出Ⅲ类水质标准,特别是氨氮和总磷超标严重。

全市大部分水厂净水工艺落后,城市供水水源单一,在水源遭受突发性污染时,只能被动应对甚至被迫停水,饮用水安全缺乏保障。

表3 南湖区区域水质总体评价

续表

img12

资料来源:南湖区环保局

(二)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

总体而言,嘉兴市水污染治理,仍然滞后于地区经济增长,水污染排放量远远超过水环境容量,全市“三废”排放量仍然持续维持在较高水平(见表4)。

表4 2007—2010年嘉兴市“三废”排放量

资料来源:2008—2011年嘉兴市环境公报。

(三)产业结构调整速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2011年,嘉兴三次产业结构5.5∶57.6∶36.9,第三产业占36.9%,低于全省44%左右的平均水平,比重明显偏低。一方面,环境容量不足与传统行业增长较快造成的污染排放刚性增长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如纺织、印染、造纸、制革、化工等传统行业排放的COD占了全市排放总量的约85%(而产值只占约35%);另一方面,近年来嘉兴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推动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减少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但要真正扭转这一局面尚需时日。

(四)工业点源污染治理和污水处理水平不高

全市大部分工业企业废水已经实现入网,但仍有少部分企业因种种原因废水还未入网。同时,在已入网的工业企业中,也有少部分企业由于管网设计不合理,清污分流不彻底,导致废水排入河道。另外,工业企业污水处理的污泥以及河道清淤污泥没有规范处置,也会引起二次污染,影响水环境质量。

(五)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严重滞后

农村畜禽养殖污染为重点的面源污染问题比较突出。散养密集区的养殖户污染防治的意识还比较薄弱,养殖总量偏大且较难控制,重养轻管现象比较普遍,长效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生活污水收集不到位。由于污水处理城乡一体化建设进展缓慢,截至目前,镇区生活污水管道实际入网覆盖率和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还没能达到全覆盖,农村地区更是没有污水管网,相当数量的生活污水仅通过化粪池简单处理后即排入河道。虽然在农村开展生活污水处理的行政村比例达到了50%,但实际受益面仍然偏小,大量农村生活污水仍直排内河,成为全市水环境恶化的重要因素。

(六)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一是污水管网渗漏;二是雨污分流不彻底,生活污水通过雨水管排入河道;三是雨季大量雨水进入污水管网,造成污水输送系统超负荷运行,致使污水收集后又通过雨污合流系统和应急排放口排入河道。

(七)河道生态功能弱化

一是污染物排放总量的累积增加,使得区域环境容量日益萎缩,水环境的改善和自净修复时间长。二是由于嘉兴地处平原河网地区,水系复杂,断头浜多,水流缓慢,加上河道疏浚轮换周期长,部分河道淤积速度超过疏浚周期,造成河道水质净化能力退化。三是由于农村地区存在向河道倾倒生活垃圾、丢弃病死猪、排放生活污水等不良现象,加剧了河道污染。

四、加强水环境治理工作的建议

(一)加大水生态环境建设宣传力度

一是通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多层次宣传教育,积极倡导文明生活的良好习惯,逐步改变乱丢、乱倒、乱扔垃圾的生活陋习,使保护水生态环境成为每个公民、每个家庭、每个单位的自觉行动。二是重点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知识的宣传,对规模畜禽养殖场和养殖户开展污染防治培训,以讲座、现场辅导等各种形式,讲解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相关知识,传授生态养殖、科学养殖的新兴实用技术。

(二)实行“治养”并重,注重生态修复,提升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

一是加强流域骨干河道、城市河道和县乡河道底泥生态清淤的疏浚工作,提高疏浚质量,保持河道畅通,减轻内源污染,提高水环境容量。二是妥善处置疏浚污泥,避免疏浚污泥进入河道造成二次污染。三是有计划、有重点地建设河道生态隔离带,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宜土则土、宜砖则砖,逐步恢复河道的生态护岸、护坡。四是探索航道、外荡轮疏和保洁的长效管理机制,加强水域、湿地的保护,维护和发挥水域和湿地的生态功能。

(三)突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减轻面源污染对水环境的影响

一是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根据环境容量和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合理确定畜禽养殖规模,尤其是控制生猪养殖规模。通过转产奖励、创业补助等经济手段,积极引导中小养殖户转产,压缩现有养殖规模和总量,逐步使畜禽养殖从低水平、分散性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发展。二是进一步加大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畜禽养殖方面的合作,深入进展清洁生态养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新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不断创新养殖业发展和废弃物综合利用新模式。三是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工程,结合测土配方施肥,减少普通化肥使用量,降低氮肥、磷肥流失率,有效削减氨氮污染负荷,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四是加大养殖污染的日常监管力度、频次和范围,完善后续管理服务机制,逐步从政府主导向行政要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方向转变,积极探索完善后续管理社会化服务,大力提升服务队伍专业化素质。

(四)进一步加大农村环境治理力度,减轻对水生态环境的压力

一是理顺管理体制,以“两新”工程为抓手,通过加快农民集中居住和农业规模经营,着力打破城乡分治的传统治理模式,把城市环境卫生管理的职能向农村延伸,建立起城乡统一协调的管理体制。二是加大投入,建立多渠道筹资机制。扩大公共财政向农村地区覆盖的力度,将工作经费纳入正常的预算之中;广泛动员社会力量,为农村环境改善出资出力;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建立起国家、单位和个人合理承担的收费体系。三是建立健全各项公共卫生保洁制度和管理制度,确保各项管理措施落实到位。四是建立跨县(市、区)畜禽养殖集中区域的污染联防联治机制,以联防联治综合手段,处置环境污染问题;以协调统一的政策和措施,开展污染的治理工作。五是结合新农村建设和“两分两换”工程,探索符合各地农村实际的低成本、高效率的污水处理方式,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备设施。

(五)强化工业污染防治,严格企业排污许可证制度

重点监控污染负荷大的企业,完成六大重点污染行业的整治,严格控制新的污染源,切实做到增产不增污。一是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严格实施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沿河重点流域内的开发利用规划和各专项规划,应按规定开展规划环评工作。二是严格项目环境准入。停止审批增加CODMn、氨氮、总磷排放的建设项目。三是开展清污专项行动。集中开展“清污分流”专项行动,对化工、印染、制革、造纸、食品、屠宰等污染企业的雨水排放口、冷却水排放口开展专项执法大检查。进一步加大外排企业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超标排污行为,进一步推动入网进程。四是深化六大行业整治。全力抓好铅蓄电池、印染、电镀、造纸、制革、化工等行业的环境监管和污染整治,对治理无望的企业和生产线坚决予以关闭淘汰,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六)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公众是水环境治理体制中的最后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在整个治理机制中起着参与、监督的作用。一是公众的参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水环境保护制度是否能够有效实行,广泛的公众参与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可以确保决策者了解公众的意见,并通过各方的协作来共同完成水环境治理的目标。公众还是水环境质量的监督者和水环境污染治理行动的参与者,在水环境治理的过程中,可以对工业企业、畜禽养殖场、水产养殖场等的污染行为,以及政府的不作为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二是必须完善公共参与制度,扩大公众参与范围,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公众的监督和广泛参与,更加有力地推进嘉兴水污染治理的进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