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城市循环经济的空间结构

城市循环经济的空间结构

时间:2022-06-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0.2.3 城市循环经济的空间结构1)传统城市空间结构及其演化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本质是城市社会经济要素运动过程在地域空间上的反映。当人们摈弃传统线性经济发展模式改用循环经济模式时,价值观、主观取向的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自然会对城市空间结构产生影响,而出现一些新的变化。

10.2.3 城市循环经济的空间结构

1)传统城市空间结构及其演化

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本质是城市社会经济要素运动过程在地域空间上的反映。城市空间结构的增长始终受到两个力的制约与引导:无意识的自然生长发展及有意识的人为控制,两者相互交替作用。而人类对城市发展的干预几乎是伴随着城市一起产生的。这种干预活动具有积极的主动性和明确的目的性两大特征。它对城市空间结构产生的影响有三种可能:一是加速城市空间的发展;二是阻碍或延缓城市空间自组织的演化过程;三是修正城市空间自组织过程的方向(29)。人为控制完全取决于人们的目的、方式与能力,尤其是人们的价值观及主观价值取向。

(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构成

现代西方城市的空间结构由于受城市地价的调节而呈现出同心圈层的一般结构模式。

在中国,由于特定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建设政策等的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呈现出以不同功能区为基础、有计划配置的基本特征,即由各种不同功能区——工业区、居住区、中心区、文教区、行政区、旅游区等相互组合而形成的城市总体空间结构。由于城市空间结构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各物质要素在城市地域范围内的有序分布和组合,因此,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城市各要素有着不同的组合方式,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市要素结构特征.并且带来了不同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式(见表10.7、图10.6)。(30)

表10.7 中国现代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式与要素构成特征

续表10.7

资料来源:顾朝林,2000,有删减

图10.6 中国现代城市内部结构模式示意图

(2)城市空间形态的衍生模式

城市的特性、规模及所在区位等方面的差异,会使城市空间形态衍生出多种不同的类型(见图10.7)。

2)循环经济下城市空间结构发展趋势

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正如黑川纪章(31)(2001)所指出的“(机械时代)重视的是效率、合理主义二元论、生产率、普遍性、同质性、世界标准性和阶层性”,“机械原理的合理主义的二元论将城市的功能分离,硬性划分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公园等。”当人们摈弃传统线性经济发展模式改用循环经济模式时,价值观、主观取向的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自然会对城市空间结构产生影响,而出现一些新的变化。

图10.7 城市空间结构基本衍生模式

资料来源:顾朝林,2000,有删减。

(1)更加高效的空间结构

城市作为人类各项社会经济活动的物质空间,在本质上,其各项用地就是实现各种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储用地”;各项基础设施就是实现这些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传递、交换的“通道”。城市的空间形态就成为城市内部及与外界在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存储、传递、交换、转化及代谢过程中流量大小和流向变化的反映。“弹丸之地”的香港在城市人口密度、单位土地经济产出、环境质量、交通通达性等指标上均优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说明城市持续发展活力的根源不在于城市的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状态,而在于城市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大小、方向和组织(32)(吴未,2004)。所以,循环型城市的空间形态在本质上就是随着城市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逐步转变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时所出现的、与城市循环经济相适应的新型形态。

(2)从整体出发的空间结构

城市循环经济的发展就是放弃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亚里士多德说过“人们为了活着,聚集于城市;为了活得更好居留于城市”,这里生活的基础源于生产。好的城市生产结构形态除了要服务于生产以外,还要服务于生活,两者不可偏废。而现有的城市规划并没有将物质流程作为研究城市生产结构形态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工具,更多的还是停留在物质形态规划的范畴上,说明对城市生产结构形态的研究还存在着空白。

另外,J.Grinevald认为由于固体废料、有害废料、液体废料和大气污染等的治理涉及从卫生部门到水资源管理等不同的行政部门,而部门关心的仅是本部门自身的特权。这种刚性制度上的分割造成的结果就是在处理环境问题时往往过分强调部门的主张(33)。在一个部门看是很好的“解决办法”,很可能只是将问题转移到了另一个部门管理范围,于是“减少污染”成了“转移污染”,如从水污染的治理到垃圾焚烧等都要产生二次污染。但是生物圈是一个整体,所有这些问题都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这种从部门利益角度出发到探索整体利益的思路转换也是城市空间结构新特征的一个重要内容。

(3)产业回迁的空间结构

发展循环经济并不意味着严禁发展那些高物耗、高能耗、重污染型的产业。对于社会必需的高物耗、高能耗、重污染型产品,应当优先在环境容量大、技术水平高、环境法规严格、社会生态意识高的地区集中发展、系统整改。对这些产业的严打并不会造成它们真正的被砍掉,而只是向欠发达地区转移而已;但那里生态脆弱、环境管理不严、治理技术落后、社会生态意识低下,其环境成本、环境污染后果要比发达地区高得多。相对的,经济发达地区在发展循环经济时更应该发展这些产业,并且从更大尺度上(例如长三角经济区相对于苏南地区,珠三角经济区相对于广州、深圳等城市)进行纵向、横向、区域、社会和技术的整合,从体制、机制和全过程整合上解决这些产业和常规技术的更新换代问题,而不要也不可能一窝蜂都去搞高新技术(34)

(4)产业相互交织的空间结构

理论上讲,以任何一类行业为核心都可以合纵连横,结链成网,发展循环经济。但单个的企业、单一功能的行业很难形成规模型循环经济。传统三大产业的界限在循环经济系统中将被彻底打破,单一功能(industry)的含义将从工业转为产业。每个循环经济企业内部都将有从第一、第二到第三产业的全生命周期循环过程,企业内部研究与开发(R&D)、服务与培训(S&T)的从业人员将大大超过在生产第一线的从业人员。同时,第一产业必须将种植业、养殖业发展为加工业、物流业和服务业;第二产业必须向第一、第三产业的两头延伸;而第三产业也要不和第一、第二产业联姻。这样在循环经济中,第三产业可分为三类:以提供社会服务为目的的人类生态服务业;以研究、开发、咨询、教育与管理为目的的智力服务业;以物资还原、环境保育和生态建设为目的的自然生态服务业。衡量城市产业结构合理程度的指标也将不再是第三产业比例的高低,而是企业和行业内部及相互间生态耦合程度的高低(结构上的匹配程度、功能上的协调程度、过程上的衔接程度),经济规模效应的大小以及系统主导性和多样性、开放度与自主度、刚性与柔性的协调程度等。

新的需求、新的功能必然会对城市提出新的要求,城市空间结构也会随之进行相应的调整。如果没有很好的加以考虑,那么现在认为合理的城市规划在不久的将来就会阻碍城市进一步合理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