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技术能力研究

技术能力研究

时间:2022-06-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Dore将技术能力定义为技术的搜寻能力、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综合表现。这是从技术的角度和知识的角度来探讨企业技术能力的核心,意味着人们开始把企业技术能力定位在企业的知识观、价值观的深度上。魏江认为,技术能力的本质是组织所拥有的知识和信息,技术和技术能力通过知识得

2.1 技术能力研究

2.1.1 能力的内涵

企业资源基础观认为,企业所拥有的独特的、不易被模仿的、不易被复制的有形和无形的资源,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所以资源基础观强调独特资源的获取(Makadok,2001)。由于资源的可获得性,资源基础观并未能很好的解释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企业能力基础观认为,在动态环境之下,企业对于生产要素的组织、整合或协调程序,也就是企业的能力,才是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而将研究的重点放在能力的建构、提升或更新(Foss,1997;Mahoney,1995;Schulze,1994; Teece等,1997)。下面将对企业能力的本质进行分析。

Selznick(1957)最早提出了能力或特殊能力的概念。他认为,能力或特殊能力就是能够使一个组织比其他组织做得更好的特殊物质[36]

现代经济学中对企业能力的讨论起源于Penrose(1959)的《企业成长理论》。Penrose(1959)通过构建企业资源-企业能力-企业成长的分析框架,揭示了企业成长的内在动力。她认为,企业拥有的资源状况是决定企业能力的基础,由资源所产生的生产性服务发挥作用的过程推动知识的增长,而知识的增长又会导致管理力量的增长,从而推动企业的演化成长[37]

第一个提出“企业能力”概念的是Richardon(1972)。他认为,能力反映了企业积累的知识、经历和技能,是企业活动的基础。Richardon(1972)从企业能力的角度,区分了两类活动:即相似性活动(Similar Activities)和互补性活动(Supplementary Activities)。相似性活动是在企业内部的组织协调,因为企业倾向于从事与其自身能力相适应的“相似性”活动;互补性活动则由具备不同能力的企业之间的整合和交流来实现;当企业遇到既非相似性活动又非互补性活动时,那么,更好的决策方式将交由市场来承担。

Snow和Hrebiniak(1980)将独特能力定义为“在类似的环境之下,使组织表现得比其他组织好的许多特有活动的集合体,也就是组织优于其他竞争者的强势之处”[38],这个定义并未说明能力的具体本质。

Reed和DeFillippi(1990)具体将企业能力定义为“企业所拥有的特有技能与资源,以及卓越地运用特有技能与资源的方式”[39],也就是说,企业能力是其协调技能与资源的方式。Grant(1991)也提出类似观点,将能力定义为“使一组资源执行某些任务或活动的能耐(Capability);意味着人与人间、人与资源间复杂的协调形态,而完美的协调需要透过反复的学习来实现”[40]。Amit和Schoemaker(1993)进一步地认为,能力是指“企业部署资源的能耐,通常是组合、使用组织程序,以产生一期望的结果。能力本质为信息基础、实质的或非实质的程序,为企业所特有,随着时间演进并透过企业资源间的复杂交互作用而被发展。”[41]这一定义不仅指出了能力的本质、功用,也指出了如何发展能力——依靠组织成员或资源之间的互动、学习。所以,Prahalad和Hamel(1990)强调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是组织中的集体学习,特别是学习如何协调多样的生产技能并整合多重技术流[42]

上述学者的观点整理如表2-1。

表2-1      学者关于企业能力的界定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2.1.2 技术能力的知识本质

理论界对于技术能力的讨论,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对第三世界国家作为技术引进方如何获得自主技术的研究,此后逐渐深入到研究微观层面上的企业如何获得核心技术优势。

Frances Stewart(1981)最早对企业技术能力作出粗略定义,他认为,企业技术能力是一种自主地作出技术选择,采用和改进所选择的技术和产品,并最终内生地创造新技术的能力[43]。Dore(1984)将技术能力定义为技术的搜寻能力、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综合表现。Martin Fransman(1984)对企业技术能力作出了结构性的释义,认为其包括以下维度:①技术选择能力;②对引进技术实现从投入到产出的转换能力;③技术“本土化”能力;④对引进技术的渐进性创新能力;⑤在自身原有技术能力基础上对引进技术进行重大创新的能力;⑥制定基础研究计划并进一步提高改进技术的能力[44]。这一认识虽然是针对发展中国及提出的,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技术能力发展的一般规律。Desai(1984)则把技术能力定义为企业获取技术的能力、操作运行技术的能力、复制和扩展技术的能力,以及创新的能力,并明确将技术能力概括为从技术购买、使用、模仿到创新四个层次[45]。这一定义基本上概括了后进企业技术能力发展的过程,但它仍以未定义的“能力”落脚点。

上述学者从行为能力的视角认识技术能力助于我们了解企业技术能力的发展过程,但都直接利用了“能力”来定义技术能力,没有对能力本身含义作出清晰的界定,所以并没能解释企业技术能力的本质内涵。

很多学者注重从技术的知识本质角度来界定技术能力,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知识管理理论的蓬勃发展,大大丰富了技术能力的研究,大量研究从知识视角探讨技术能力的本质[46]

Katz(1984)认为,企业层次的技术能力就是企业采用国外技术并使之适应本地环境逐渐建立起来的技术诀窍的存量[47]。这其实就是从知识视角定义技术能力的开始。

Barton(1992)认为技术能力包括四个方面:职工知识和技能系统、物资技术系统、管理系统、企业的价值和思想体系,前两者是动态的知识库,随时间实现知识的动态积累,后两者是知识控制系统和生成机制[48]。这是从技术的角度和知识的角度来探讨企业技术能力的核心,意味着人们开始把企业技术能力定位在企业的知识观、价值观的深度上。

Ernst(1998)将企业技术能力定义为企业在获取、消化、应用、改进或创造技术方面所需要的种种知识和技能[49]

魏江(1995,1998)认为,技术能力的本质是组织所拥有的知识和信息,技术和技术能力通过知识得以联结,技术能力就是为支持技术创新实现,附着在内部人员、设备、信息和组织中所有内化知识存量的总和[50][51]。在该概念中,它包括以下四层内涵:一是技术与信息的引进,包括选择、购买国内外的适用技术,实现技术转移的能力;二是对技术的学习能力;三是产生新的技术与知识,保证技术的储备与积累;四是实现技术创新,创造经济效益,它包括生产与组织、市场开拓、技术的扩散。

郭斌(1998)也认为技术能力的本质是知识,其静态特征表现为一定的存量,动态特征则表现为对存量的操作,如搜索、筛选、格式化、存储、纯化、编码、激活等。

赵晓庆和许庆瑞(2002)将企业技术能力定义为企业在技术资源和技术活动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的总和,技术活动主要包括企业组织对内部和外部技术资源的整合与协调,以及对技术的战略管理[52]

安同良(2002)认为企业技术能力是指企业在持续的技术变革中,选择、获取、消化吸收、改进和创造技术并使之与其他资源相整合,从而生产产品和服务的累积性学识(或知识)[53]

无论是Katz(1984)把技术能力定义为诀窍,还是Barton(1991)、Ernst(1998)、魏江(1998)、安同良(2002)等从技术和知识的角度来探讨技术能力的内核,都指出企业技术能力的知识本质。而且,Barton、魏江与安同良在概念界定时还指出了企业技术能力的结构要素,使我们对企业技术能力的理解更为清晰。

结合前述对企业能力与企业技术能力的分析,本研究将企业技术能力理解为企业为获取、或者自我产生、发展和创新技术所需要的知识集合。对企业技术能力知识性本质的把握,为分析企业技术能力特性和技术能力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符合逻辑的分析思路:知识的获得更新即学习过程是技术能力积累和发展的内在本质;技术能力的积累和发展就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知识学习、积累、应用和创造过程。

2.1.3 技术能力的构成要素

研究者主要是从职能视角来研究技术能力的构成要素,这种分类方法把技术能力在组织中发挥的不同职能的特性作为技术能力构成要素分类的依据。

Westphal、kim与Dahlman等(1985)提出了企业技术能力“生产—投资—创新”三要素框架(见表2-2)。生产能力是指操作和维护生产设备所必需的众多技术能力;投资能力是指能够扩大生产能力和建立新的生产设备的能力;创新能力包括在经济实践中创造和实施新技术的能力。Watanabe(1987)认为企业层次的技术能力存在于执行以下功能的能力之中:①鉴别为了达到既定生产目标的技术需求;②技术搜索、选择及评估;③修理与维护生产设备;④修正和改进产品与生产工艺;⑤要素制造;⑥工具、设备及机器的生产;⑦质量控制;⑧新产品与生产方法的设计与制造。Ernst等(1998)把技术能力的构成要素分成六个方面:①生产能力,与生产操作车间的知识和技巧相关,包括生产管理、生产工艺及机器的修理和维护;②投资能力,指用于识别、准备、设计、设置和试运行一种已有工业项目或技术的知识和技巧;③细微改变能力,指企业不断改善和使用产品与工艺的能力;④市场战略能力,包括用于市场信息收集、新市场开发、分销渠道建立和售后服务提供中的知识和技巧;⑤联结能力,存在于企业内部、企业之间、企业与外部科技源之间技术转移中的知识、技巧和组织能力;⑥巨大改变的能力,适用于新技术创造或产品和生产工艺核心特征及主要设计的巨大改变中的知识和技巧[54]。他们认为这些能力循序渐进地对应于基于技术引进的后发工业化国家——工业化的早期阶段注重于前期投资、生产及细微改变的能力的发展,而成功实现工业化后,将聚焦于市场、联结和巨大改变能力的发展上。本研究认为,这些能力也同样对应于基于技术引进与学习的后发企业。Lall(2000)将技术能力区分为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前者指使用技术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是相对简单的技术能力,主要通过“干中学”来积累;后者是指理解技术原理的能力,涉及比较复杂的技术能力。

表2-2      企业技术能力的构成要素

资料来源:Linsu Kim.从模仿到创新.刘小梅,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5.

2.1.4 技术能力的发展过程

Abernathy和Utterback(1976)从内生角度提出发达国家的工业产业和企业三阶段式技术发展轨迹:流动、转换和专业化。很多学者认为后进国家企业的技术能力演进轨迹与之相反:后进企业由于缺少基础的技术和知识库,或是与关键的技术资源以及市场相脱节,很难在一代技术中实现对先进技术的追赶,一般先通过技术引进,进入技术成熟的产品领域;然后通过对所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跃迁到转换阶段的产品领域;再通过学习深度与学习广度的逐步深化、拓展,实现技术能力的提升。

Kim通过对韩国半导体行业等的研究,提出了“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创新”的技术能力发展模式,把后进国家的企业技术能力演化分为三阶段:从模仿能力到创造性模仿能力再到自主创新能力。模仿能力是根据既有成熟技术进行操作和维护生产设备所具备的技术能力,它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有效操作的能力以及进行工程实施和维修的能力;二是在现有设计范围内的调整和改进能力。创造性模仿能力是在现有技术基础上对原有设计进行创造性模仿改进或重新设计,以适应新市场需要的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是指改变核心技术推出新产品的能力。

赵晓庆在Kim技术能力三阶段理论的基础上,从四个维度(技术元、组织对技术元的协调和整合、外部知识网络和技术战略)分析了企业技术能力从仿制能力到创造性模仿能力,再到自主创新能力的演化轨迹[55]。在仿制阶段,技术能力维度中最重要的是技术设备;技术能力积累途径一般从技术引进开始,通过生产中的干中学,积累技术能力。在创造性模范阶段,企业在关键技术上仍然依赖于外部技术源,一般通过与先进企业的合作研发来迅速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在此阶段,技术能力要素中最重要的是人员技能和技术组织。在自主创新阶段,企业开始建立自己独特的核心技术能力,这时技术能力四要素都达到较高水平。魏江在Kim三阶段理论的基础上,将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划分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三个平台,并从企业技术能力平台要素(人员、信息网络、组织结构和设备手段)方面对此三个平台进行了分析[56]

国内外的许多研究已证实,后进企业技术能力的演化是一种基于技术追赶的轨迹,一般从积累生产能力开始,通过对引进技术的模仿学习,逐步构建企业基础的技术能力,然后通过技术学习的深化与拓展,进一步培育自主创新能力。这些研究从宏观角度解析了后进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的一般路径,但对于内部机理的研究还显得不够[57],还需要从技术能力的本质出发,从知识演化的角度来进一步探讨后进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的过程与机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