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宁波加快实施创新驱动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思路对策研究

宁波加快实施创新驱动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思路对策研究

时间:2022-06-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宁波加快实施创新驱动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思路对策研究创新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源泉。可以说,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成为我国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也成为当前各省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抢占未来竞争高点的核心抓手。宁波科技创新能力与同类城市相比,仍然处在一个相对落后的地位。

宁波加快实施创新驱动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思路对策研究

创新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源泉。近年,国家把创新摆上了日益重要的战略位置。2006年2月,国家发布首个《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2012年7月,全国科技创新大会首次提出了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奋斗目标;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可以说,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成为我国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也成为当前各省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抢占未来竞争高点的核心抓手。

宁波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着创新能力不强、高技术产业发展滞后、经济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等问题,传统优势正在弱化,新优势尚未形成。未来一段时期,是宁波向现代化迈进的关键阶段。面对国际国内新形势、新环境,加快实施创新驱动,重新塑造竞争优势,实现经济成功转型,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课题和发展问题。围绕这一主题开展研究,非常及时和必要。

本课题作为市委出台《关于强化创新驱动加快经济转型发展的决定》的前期研究,结合十八大报告关于创新的新要求,立足宁波现状、特点和优势,借鉴典型城市经验,研究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宁波加快实施创新驱动的总体思路,并针对人才支撑、协同创新、科技金融、配套改革等关键问题提出对策,为起草《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宁波创新驱动发展的现实基础及存在问题

(一)现实基础

2006年,宁波在全省率先启动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正式确立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战略,并发布首个《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基本明确了宁波科技工作的方向、思路和主要任务。此后的2006年、2007年和2010年,又分别出台了《关于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关于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意见》、《关于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等综合性意见和一系列具体扶持政策。在政府高度重视和政策的有力引导下,宁波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日趋完善,城市综合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

1.创新投入稳步增加。全市财政科技投入从2005年的7.47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24.27亿元,“十一五”以来保持每年20%以上的增长速度,带动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从2005年的21.49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85.7亿元,R&D经费支出占GDP比例从0.88%提高到1.66%,多元化科技融资渠道逐步形成。

2.人才资源加速集聚。每十万人人才数从2005年的8712人增长到2010年的15736人,其中每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从2005年的648人上升到2010年的1030人。领军人才、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引进培养工作全面推进,2010年全市已有海外留学人才3000余人,分别有10人和27人入选中央、省“千人计划”,有218人被评为国家、省市突出贡献专家,6个团队被评为省级重点创新团队。全市院士工作站总数达38家,留学生创业园9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6家。

3.创新力量明显增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强,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从2005年的161家增加到2010年的500家,13家企业被列为国家创新型企业和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支撑作用增强,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增至50家,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600余家。宁波研发园、和丰创意广场、中科院宁波工业技术研究院、北方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全面推进并投入运行。创新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宁波高新区正式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建成34个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组建7个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增加到16家。

4.产业素质较快提升。2010年,全市规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702.4亿元,是2006年的3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488.68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22.81%,形成了宁波新材料产业高技术产业基地等1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8个特色产业基地被科技部列为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企业参与国际、国家、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累计达到475项,市重点产业主要工业代表产品采标率达到80%,行业龙头企业采标率达85%。品牌培育取得丰硕成果,连续三年获得“中国品牌之都”称号。

5.创新能力逐步提高。2007年以来连续五年均有重大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获17项),累计承担各类国家科技计划项目90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经费支持5.2亿元。2010年先后被确定为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和全国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2011年中国城市创新报告》评估宁波城市综合创新能力居15个副省级城市第4位,全市11个县(市)区全部步入省科技强县(市)区行列。

(二)存在问题

在充分肯定宁波最近几年创新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与上海、深圳、苏州、杭州等城市比较,宁波的城市创新发展水平,不管在科研投入、人才队伍、重点领域成果,还是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和科技服务业发展等方面,都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到经济总量和质量的差距上。大体来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创新投入相对不足。虽然我市近几年全社会R&D投入强度保持较高的增长幅度,但比重还相对较低,2009年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为1.50%,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和0.23个百分点。2010年市本级财政科技投入占本级财政支出比重为4.67%,低于杭州7.03%和省本级4.89%的水平。此外,政策对创业投资产业引导不足,对企业科技投入的积极性调动不够。

2.各类创新要素普遍短腿。宁波科技创新能力与同类城市相比,仍然处在一个相对落后的地位。2010年授权发明专利占全部专利的比例仅为4.66%,低于全省5.59%、全国10.77%的平均水平。科技人力资源等软件建设相对于土地、厂房、设备等硬件建设不足。多数企业还停留在创新链中低端位置,具有辐射能力的科技金融、研发设计、技术转移、创意营销等环节发展仍旧滞后。

3.高端产业产值仍然较低。2010年全市规上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2.81%,低于全省23.0%的平均水平。新引进项目中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例较低,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类大项目偏少。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服务能力较弱,各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多停留在粗放式的阶段,专业化、社会化发展水平不高。

4.科技和产业结合度不高。国家级技术中心数量偏少,缺乏在全国知名的创新龙头企业。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不足,有影响力的科技成果在本地转化的数量偏少,能带动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突破不够。科技服务业发展滞后,缺乏高层次的科技创新服务机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5.整体工作力度有待加强。高层次的宁波市建设创新型城市领导小组虽然已经建立,但未有效发挥对全市人才工作、产业招商、园区建设的统筹协调作用。总体政府性扶持资金投入比例相对偏低,投入方式以直接投入为主,对初创型科技企业支持不足。以创新为导向的考核机制尚未建立,各市级部门、县(市)区和产业园区,还没有把高新技术产业招商和高端人才引进放在首要位置。

二、典型城市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创新能力,是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美国是全球公认的创新型国家,其持续保持全球独大地位,最根本的是基于强大的科技、人才和高新技术产业支撑。从国内上海、深圳、苏州等城市看,近年来能够持续保持对周边同等城市的发展优势,最关键的也是及时抓住了创新转型这一时代命题。这些国家或地区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在战略思维以及人才引进、成果转化、科技服务、园区建设、科技金融等方面的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对于正处于创新转型、赶超发展初期的宁波来说,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为此,笔者通过对国内外典型城市的分析研究,得出了以下几点经验,可以为宁波制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对策提供启示:

(一)培育创新优势应作为地区发展的主导战略

美国是典型的科技先导战略国家,其始终将创新战略作为保持国家强盛的法宝,将创新作为赢得未来的关键。从80年代的“星球大战”计划、90年代的“信息高速公路”的计划,到21世纪初的网络与信息技术研发计划、气候变化研究计划和近期的新能源计划,美国始终把保持在科学技术上的领先优势作为国家战略的核心。特别是2012年初的国情咨文和“美国创新战略报告”,提出“再工业化”战略,致力于高端制造业和高附加值产品,着力掌握新一轮技术革命主动权。正是美国长期坚持“将创新作为赢得未来的关键”的发展方略,不仅推动了美国成为全球科技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也使美国在经济、军事等诸多领域全面领先,成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

(二)集聚高端人才是保持创新优势的关键所在

苏州是近几年来东部省市人才工作力度最大、亮点最多、成果最丰硕的地区之一,始终把人才工作摆在优先位置,着力推动经济发展的要素支撑从物质资源为主向人力资源为主转变。在投入方面,2009年用于人才引进和培育的专项投入达9.22亿元,几乎是宁波4.8亿元的两倍。在载体方面,苏州根据产业发展的趋势和特点,特别设计了“姑苏人才计划”、“国际精英创业周”两大载体;在政策方面,先后出台了30多个切实可行、易于操作的政策文件,实行5大类人才享受11个方面的全面优惠待遇;在机制方面,特别注重发挥人才办的枢纽作用,特别成立了由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5家单位参加的人才办公室主任会议,定期召开会议,讨论研究立项申报、项目实施、资金拨付、监督考核等工作;更为重要的是,苏州特别注重“引进一个人才,带动一个产业”的理念,瞄准产业发展集聚人才,以人才集聚促进产业集群。

(三)培育科技型企业是发展高技术产业的重要手段

以上海为例,依托区域内14家高校资源,在初创型科技企业孵化方面走在前列。其中,上海交大慧谷高科技创业园,作为一个国家级孵化器,依托上海交通大学,通过整合创新资源、产业资源、服务资源,提供场地、技术、人才、信息等保障,完善创业苗圃、大学生创业园、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等不同层面的辅育机构建设,构建专业化的科技型小微企业优质高效成长的辅育链和流水线,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壮大。目前,已经孵化出证券之星、众源网络(PPS)、三零卫士信息安全等一批成长性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商业模式独特的优秀企业。

(四)金融是促进科技与产业结合的重要助推器

杭州在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创新方面多管齐下,其主要做法是在科委统筹领导下,以下属公司杭州市高科技投资有限公司为基点,搭建了投融资服务平台,设立了创业投资引导资金、政策性担保和科技银行三个重要支撑,形成了鼓励扶持企业自主创新的科技金融政策体系。发挥地区银行杭州银行的作用,成立专业性科技支行,搭建“1+4”融资服务平台,成为科技型企业发展的重要“助推器”。深圳则“集中财力办大事”,有效整合各类政策性资金,将原科技创新及技术进步专项资金与新增的3项改善融资环境的专项资金(再担保资金、创投引导资金、企业互保增信资金)整合,设立“国家创新型城市专项资金”(按全口径计算,2009年该专项资金规模将超过75亿元)。

(五)创新生态环境是培育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

上述关于典型城市在创新能力建设方面的一些做法,宁波这些年来也一直在努力学习,并积极付诸实践,但依然还存在很大差距,根本原因是还存在创新氛围的缺失。一方面,我们尚未根本改变传统的偏向于经济发展的考核倾向,对科技型企业培育、人才引进、创新服务能力建设等方面的考核不够重视,更谈不上建立鼓励地方创新能力建设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和全国一样,未形成有利于创新的环境氛围,包括创新文化、创新精神、诚信体系等。

三、宁波加快实施创新驱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十八大报告对强化创新驱动提出了新要求

十八大报告的一个重要亮点,就是提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这是我们党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作出的重大决策,对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具体分析,有三点要求:

1.发展目标上,将改革创新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新要求,切实提高了其战略地位。党的十八大报告在阐述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时,强调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特别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新要求的章节中,明确提出要实现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具体目标。这使得创新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局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也成为检验全面小康社会是否建成的一个重要标志。

2.在战略部署上,将科技创新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进一步凸显了其重要性。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并提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并把推动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涵加以阐述,这充分体现了党对当代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对凝聚社会共识、推动把我国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具有重要作用。

3.在具体要求上,明确提出要推动“五个结合”,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指明了方向和重点。一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实现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二是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三是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推动产学研相结合;四是要完善知识创新体系,推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相结合;五是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重大技术瓶颈,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推动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相结合。

(二)新形势新环境要求宁波必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

1.规律使然。创新驱动发展是适应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迫切要求。当前,世界范围内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突破。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的深度融合成为当代世界最为突出的特征之一。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加快催生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这为宁波新能源、新材料、海洋高科技产业等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契机,给宁波整合国际优质科技、人才、品牌等资源提供了机会。在这样的整体性调整中,宁波如果抓住机遇转型升级,必将在压力下培育出新兴战略性产业和新的增长点;如果不抓住机遇,必将拉开与国际和国内先进城市在技术上乃至全面发展的差距。为此,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更加主动地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开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空间。

2.阶段使然。从现在起至2016年,将是宁波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而据有关方面研究,受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这一时期宁波进入经济调整期,经济结构问题已成为一个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十分迫切。如果没有创新能力特别是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难以真正完成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这要求我们必须努力在科技创新发展上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充分释放创新驱动发展的活力,进一步发挥好科技创新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3.竞争使然。沿海地区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先发优势的区域。而当前,这一传统优势已经逐步丧失,新优势并未形成。而且随着内陆城市的兴起,区域竞争更为激烈。在这一背景下,能否在竞争中实现突破,关键需要两大动力:一是国家继续给予特殊政策支持;二是依靠自身加快创新转型的速度。在这两方面能够脱颖而出的区域必将是后危机时期取得先发优势的区域。从目前态势来看,对于宁波来说,后者是一种更为现实、更为有效的选择。因此,宁波必须把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作为培育沿海地区新优势的一项重要战略抓手,实现在动力结构、要素结构、产业结构、市场结构等方面的深刻调整,率先摆脱危机阴影,重塑发展新优势,继续走在同类城市前列。

四、宁波加快实施创新驱动的总体要求和路径

(一)总体思路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必须强化顶层设计,有重点、有计划地予以积极推进。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宁波实施创新驱动、加快经济转型,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按照党的十八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总要求,大力弘扬“三思三创”精神,深入实施“六个加快”战略,持续加大创新投入,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强化制度和管理创新,优化创新发展环境,着力提升产业创新发展、区域协同创新和人才支撑保障三种能力,切实增强创新的战略支撑作用,加快经济转型发展,全面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实现“两个基本”、建设“四好示范区”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基本要求

按照上述总体思路,遵循创新一般规律,立足发展实际,宁波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应牢牢把握以下几点要求:

一是更加注重创新的系统推进。把创新驱动摆到事关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着力推进理念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其他各方面创新,形成全面、系统、协调推进的格局。

二是更加注重宁波的发展特色。立足宁波制造业发达、民营经济活跃、对外开放程度高、海洋经济特色明显等优势,针对高校院所、人才资源相对较少等实际,充分发挥现有创新资源作用,突出重点优势领域自主创新,注重市外科技、人才和创新资源的集聚利用,大力推进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增强区域创新能力。

三是更加注重企业的主体地位。加强政府战略规划、政策引导、公共服务、监督指导作用,确立和发挥企业在技术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切实提高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协同创新能力。

四是更加注重资源的统筹配置。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围绕产业升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人才集聚等重点,加大财税、土地、金融等政策资源的整合优化,强化集聚效应和杠杆效应,着力构筑有利于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三)主导路径

创新驱动发展,是一项综合性、高度集成的复杂系统工程,也是各种创新要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多层次、全方位参与的过程。从国内外主要城市创新驱动发展路径来看,因各地经济、政治、社会、历史、文化、产业结构和科技发展水平、环境及地理特点情况不同,选择的路径和模式也不尽相同。例如,美国硅谷、北京中关村地区具有科技创新资源优势,形成了科技创新型企业聚集、以科技创新型城市(区)为特色目标的发展模式;巴西坎皮纳斯、深圳高新区则是依托外资企业集聚优势,依靠服务性创新,不断吸收外资技术和资金的转移,以服务创新为突破口带动整个城市和地区的创新发展;苏州高新区、武汉高新区则依托雄厚工业基础优势,以工业创新为基点,带动整个城市和地区的创新。

从宁波来看,具有雄厚的新材料产业基础,区域内科研院所和院校相对集聚,民间资本比较充裕,海洋经济热潮兴起。笔者认为,宁波应走工业创新的道路,同时要注重引导社会参与科技创新,并可结合向国家争取海洋经济相关政策,大力推进港航服务产业领域的创新(含服务外包等),形成自身的创新驱动发展路径和模式。

五、宁波加快实施创新驱动的主攻方向及对策

综合考虑宁波自身产业特点、科研现状、人才资源、制度环境等实际,在参考借鉴国内外典型城市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方面的主要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宁波当前必须把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作为市委、市政府的一项核心任务来抓,并按照工业创新的模式,着重构筑“五大体系”。

(一)着力构筑创新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

紧跟全球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趋势,以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

1.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发展。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重视细分市场领域,大力推进新材料、新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重点产业发展,建立重点项目储备机制。对总投资10亿元以上独立项目及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给予定向扶持。市、县(市)区两级财政分别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积极争取国家重点工程、科技重大专项、科技计划、产业化项目和应用示范工程,充分发挥其引领和带动作用,努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

2.加快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步伐。围绕产品开发、生产技术、研发平台、品牌建设等重点,健全“提转并关”政策体系,大力推广现代技术、工艺和产品。提高文具、模具、汽车及零部件、纺织服装和电工电器等产业科技含量,提升价值链、拓展创新链,加快升级改造步伐。深入开展淘汰落后产能促进节能减排专项行动,加快制定实施“腾笼换业”政策意见。深入实施品牌、标准、专利战略,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知名品牌和细分行业冠军。强化临港工业资源循环综合利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以延伸产业链和建立耦合共生关系为切入点,着力打造以企业为点、产业为线、园区为面的“三位一体”循环发展模式。

3.创新服务业发展业态和方式。强化新兴科技手段应用,注重新兴业态培育,推动工业设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增强对制造业的服务支撑能力。创新商贸、金融、旅游等传统服务业商业模式,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网络经济、大宗商品交易、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推动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文化创意、动漫游戏、数字视听等科技文化产业。加快推进涉及人口健康、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防灾减灾等领域的科技创新,满足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科技需求。

4.推进农业产业链延伸和整合。以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加快推进四大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和一批重点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做强做优现代种植业、医药动物产业和生物制品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业生产服务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不断提高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态化和智慧化水平,切实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产出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加快构建符合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要求的农业技术体系,加强科技服务,不断提升农业机械装备设施水平。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和方式,完善农产品物流配送、农业社会化服务和农村金融保险服务体系。

5.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城镇化融合互动。发挥信息化对工业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深化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加快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转变。以设计数字化、生产自动化、管理信息化为突破口,实施“两化”融合示范、信息产业提升、公共服务平台扶持等工程,实现信息技术在产业领域的全面渗透。注重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创新城镇化发展机制,推进城市转型发展,提升创新承载力。深化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医疗、贸易、物流、能源等领域智慧应用。

(二)着力构筑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统筹科研院所、科技园区、服务平台和高校学科建设,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1.增强企业技术研发能力。要大力培育创新型初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领军企业。实施企业研发能力提升工程,引导企业建设高水平的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工程)实验室等研发载体。鼓励和扶持有条件的企业到海外设立研发中心,通过技术转让、合作入股、共同开发等形式,加强对产业重大关键技术的引进和合作。支持企业引进高层次技术人才和创新管理人才,提升研发能力和管理水平。建立健全以企业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的科技计划项目立项机制,支持企业承担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

2.提高高校科研院所服务创新水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创新型、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鼓励和支持在甬高校围绕产业创新关键需求,组建知识服务平台,培育若干个省级以上协同创新中心。围绕国家海洋经济战略和海洋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引进或组建综合性海洋研究机构等一批高层次科研院所。引导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北方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中物院激光与光电技术研究所等应用类科研院所,开展面向企业的基础研究、工业和工程化应用技术研究及系统集成的研发服务。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组建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和基础研究,联合培养人才,共享科研成果。鼓励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到企业兼职或自主创业,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推广。鼓励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用财政资金建立的科技创新平台向企业开放、为企业服务,提高科技资源利用率。

3.加快推进创新集聚区建设。可以依托甬江两岸的国家高新区、高教园(北区)和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北方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等新材料研发机构,大力引进国际知名投资机构和孵化器,规划建设“新材料科技城”,增强壮大磁性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和合成新材料等研发能力和产业孵化能力,努力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材料科技创新中心和我国重要的原创性新材料产业孵化基地。增强各类科技型、创新型园区与开发区、产业基地的对接,推动成长型、创新型产业规模化、集聚化发展。发挥县(市)区在区域创新中的作用,鼓励争创省级创新型县(市)区,争取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等各类创新试点、示范。

4.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建设宁波研发公共服务中心,强化对财政资金资助的科技项目成果和科研基础设施的统筹管理,建立统一的管理数据库和科技报告制度,依法向社会开放。根据产业发展新需求,新建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强化中小微企业共性技术攻关,推进大型仪器设备、科技文献、科学数据等共享,完善中小企业用户补贴机制。支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行业(技术)协会发展,促进各类创新主体与要素市场的紧密联系,组织力量开展共性技术研发和服务。采用政府补贴方式,鼓励建立资源调查、检测服务等专业技术服务平台。

5.完善科技市场服务体系。落实技术转让税收优惠政策,发展各类技术转移机构,完善技术交易市场体系,形成综合性的技术与产权交易平台。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技术交易及咨询、节能环保、检验检测、软件与信息技术、知识产权、科技金融等重点科技服务业。实施科技服务业示范项目、企业和基地计划,培育集聚一批社会化投资、专业化服务的科技服务机构。完善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制度,促进各类专业服务机构发展。鼓励支持行业协会开展技术预见、规划、评估和咨询等科技服务,发挥其在行业技术创新中的组织协调作用。

6.扩大科技交流与合作。制定专门扶持政策,鼓励外资企业、中央企业和外省市企业来甬设立研发中心,吸引国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落户宁波,加强与我市产业关联度高、专业特色强的国内重点高校院所的全面合作,鼓励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向我市转移和产业化。完善企业海外研发投资管理体制,设立海外投资咨询中心,鼓励企业开展海外研发投资,为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提供快捷的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加大科技招商力度,鼓励企业、高校院所开展国际科技合作。

(三)着力构筑适应创新需求的人才支撑体系

大力引进、培育各类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和团队,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创业创新的发展机制,为推动经济转型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撑。

1.加速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深入实施“3315计划”,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人才和高端创业创新团队,并给予相对其他地区更为优厚的奖励。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设立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引导院士、博士后及其领衔的创新团队向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集聚。依托各类工程(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和专家工作室,加速集聚以长江学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特级专家、钱江学者和甬江学者等为代表的领军型科技创新人才。吸引集聚金融保险、研发设计、商务咨询等现代服务业领域紧缺急需人才。积极推进柔性引才,创新政策和服务方式,鼓励以咨询、兼职、短期工作、人才租赁等方式参与我市重大科研活动。要发挥企业引才作用,实施“海外工程师”引进计划。

2.着力培养各类领军型人才。实施“国家特支计划”,推进领军和拔尖人才培养工程,重点选拔培养一批“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序列和省“15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学术技术带头人,学术技术带头人和优秀专业技术骨干。通过重点学科及科研基地建设、重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和重大科研专项实施,扶持和培育一批有科研实力、有产业带动力的优秀创新团队。

3.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计划。针对港航物流、创意设计、新材料、海洋高技术等人才紧缺行业,鼓励校企通过基地共建、企业参与教学等方式,联合培养一批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完善技师、高级技师社会化考评和院校职业资格认证办法,健全高技能人才表彰激励政策。

4.推进人才发展平台建设。选择重点区域开展“人才特区”试点,在税收体制、职称评审、创业创新扶持、激励机制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打造助推科技人才创业创新的示范区。加快推进“千人计划”产业园建设,鼓励支持重点园区和县(市)区创建国家、省级创业创新基地。新建一批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留学生创业园、科技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工程技术中心等人才平台载体,强化专业咨询、技术转移、市场推广、融资支持等创业辅导功能,提升创新服务水平。

5.优化人才创业创新环境。加大创业创新政策扶持力度,对携带高新技术项目的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在经费、土地、金融等方面进行政策扶持。优化大学生创业扶持机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创新。支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主持科研项目,注重中小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服务机制,加快人才公寓建设,强化高层次人才住房保障,完善人才落户、子女就学、医疗保险等配套政策。开展企业利用现有土地建造人才公寓政策试点,强化创新型企业的人才住房保障。健全科技人才流动机制,鼓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创新人才双向交流。完善科技人才评价办法,建立以科研能力和创新成果转化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标准。

(四)着力构筑灵活高效的制度和管理体系

把体制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摆上重要位置,深化经济体制、行政体制、社会体制和企业制度改革,努力破解制约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激发经济社会创新发展活力。

1.推进重点领域体制创新。以服务创新为导向,统筹推进海洋经济、民营经济、外向型经济等领域经济体制改革。最大限度放宽民间投资准入,加强和改进对民间投资的服务指导,鼓励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中介服务、科技金融服务等领域。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改革企业考核方式,整合盘活国有资产,完善资产注入机制,推动向基础性、民生性、公共性领域集中,强化国投公司投融资功能。创新海洋经济发展,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在航运税收、启运港退税、离岸金融、船用保税油供应、商品交易、海铁联运、海岛开发等方面开展试点。研究城镇化发展长效机制,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等改革,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培育消费新热点,拓展扩大内需空间。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完善企业对外投资审核管理机制,建立贸易安全预警、信息通报和应急处置机制,完善支持“走出去”的政策环境。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建立完善差别化电价、水价、土地使用费等政策,完善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制度。

2.强化行政管理制度创新。建立健全以创新为导向的绩效考核办法,进一步突出对县(市)区提高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增强创新发展能力等方面的考核权重,并按照不同区域功能定位,实行差别化绩效考评办法。创新政府管理模式,强化创业创新服务功能,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创新行政审批模式,总结推广模拟审批、联合审批,尽最大可能削减审批事项,建设比较完善的网上审批、服务、监督系统,努力成为全国行政效能最高、透明度最高而收费最少的地区之一。探索开展科技型企业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按照“宽进严管”原则,争取国家“商事登记”制度试点,取消所有前置审批许可事项,实行注册资本认缴制和实收资本备案制。鼓励科技人员以自主科技成果和专利入股创办企业并提高占出资比例。健全重大公共决策社会公示、公共听证和专家论证咨询制度,营造有利于创业创新的公平环境。

3.深化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推进公共服务供给体制改革,通过招标采购、合约出租、特许经营、政府参股等形式,吸引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公共服务项目建设,逐步形成多元参与、平等竞争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推进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改革,扩大社会组织直接登记范围,构建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发挥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的积极作用。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推进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城管等建设,提升城市管理服务能力。创新基层社会管理手段,提高信息技术等先进手段运用能力,建设网络化、广覆盖、可共享的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市企业政策查询平台、“8718”企业服务平台等功能。

4.鼓励企业管理模式创新。要大力培育具有创新理念,掌握创新能力的新一代甬商。积极引导企业制定创新发展战略,建立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全新管理模式、商务模式和组织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鼓励企业进行管理流程再造,开展ISO等现代管理认证,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围绕产业链延伸、强强联合和上下游一体化经营,开展跨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建立海外加工生产、原材料供应和销售基地,主导和参与国际、国内和行业标准制定。顺应信息化、网络化新趋势和市场消费新模式,应用电子商务平台发布信息、开拓市场,对市场营销网络体系和物流配送体系进行优化再造提升客户服务响应度,增强市场竞争能力。鼓励企业建立与创新成果挂钩的薪酬制度,在收益分配上向科技人员倾斜,推进股票期权等股权激励机制。大力推进企业创新文化建设,引导企业员工积极参与企业发展战略制定、新产品开发、服务质量管理等企业管理,营造企业创新氛围,激发员工创新能力。新设立企业管理创新奖,奖励在商业模式、管理制度、组织方式、人才培养和品牌建设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效的企业经营管理者。

(五)着力构筑支撑有力的政策保障体系

大力促进创新与金融的紧密结合,完善财政税收扶持政策和科技市场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科技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科技管理水平,为推动区域创新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1.大力推进创新与金融融合发展。在大力鼓励金融创新发展的基础上,研究出台关于推动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创新开展“国家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工作,建立政府引导的多元化创新创业风险投融资机制。发挥天使投资引导基金作用,鼓励天使投资机构、天使投资人对创新型初创企业实施投资。加快充实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扶持商业性创投企业设立与发展,引导社会资金加大对初创期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积极推动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引导社会力量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投入,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推动建立市县两级联动的科技金融担保风险池,加大对科技金融担保补贴力度。尽快开展科技保险试点,鼓励企业积极投保,防范化解产品研发与创新风险。加大扶持符合条件的创新型企业上市融资,支持企业通过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集合票据、短期融资券等产品进行直接融资。进一步支持商业银行成立科技支行,创新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仓单质押等融资产品。支持组建面向中小微科技企业的科技金融担保机构,成立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建立“投、保、贷、中介服务”四位一体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2.加大财政税收扶持力度。研究出台财政支持创新资金综合管理办法,在梳理和整合基础上强化资金统筹,重点扶持企业技改、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和人才引进,扶持方式逐步实现由支持科技成果产业化向间接资助创新型企业转变,提高财政资金杠杆效应。健全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市、县两级财政科技投入增幅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5个百分点以上。要安排工业技改投资专项资金,重点资助高成长技改、产业链技改、工业设计产业化、低产田改造和传统产业技改等重点项目;要安排人才发展经费,重点用于海外引才、高层次人才引进、创新载体建设和人才奖励。严格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合理扩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范围,便利化加计扣除项目登记程序,保证有研发活动的企业真正享受到税收优惠。严格落实好国家和省、市已出台的其他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3.完善科技市场服务体系。根据区域产业特点及发展目标,制定税收优惠和奖励政策,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技术交易及咨询、节能环保、检验检测、软件与信息技术、知识产权、科技金融等重点科技服务业。深入实施科技服务业示范项目、企业和基地计划,培育集聚一批社会化投资、专业化服务的科技服务机构。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完善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制度,研究制定具体支持政策,促进各类专业服务机构发展。鼓励支持行业协会开展技术预见、规划、评估和咨询等科技服务,充分发挥其在行业技术创新中的组织协调作用。依托“科技服务业网上平台”,优化科技服务业资源共享机制。

4.提高科技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价机制,完善科技相关部门预算和科研经费信息公开公示制度。推进科技项目管理改革,探索县(市)区推荐、企业推荐、社会机构推荐和政府战略部署相结合的项目发现机制。进一步完善“管、评”分离模式和“三审一决策”项目立项制度,强化过程管理和项目验收,建立健全第三方专业机构监管和评估机制,促进科技项目管理公开公平公正。推进以科技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为主的科技评价体制改革,实行应用研究由用户和专家等相关第三方评价、产业化开发由市场和用户评价的评价制度,突出创新成果应用的可行性、主业带动性和效益提升导向。建立评价专家责任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改革科技奖励制度,探索建立独立的第三方评审机构及科技奖励的同行提名制,建立和完善公开提名、实践检验、科学透明、公信度高的科技奖励机制。

(宁波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詹荣胜 刘兴景 钱春燕 何竹明 殷春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