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论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途径

论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途径

时间:2022-06-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低素质的人力资源结构,从事简单的非技术性的体力劳动多,趋向于生产劳动密集型的低级产品,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和消耗性大,资源浪费严重,生产效率和劳动生产率低,效益差,容易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加速农民的从业分化,让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实现“农转非”,是我市农业实现规模化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的必然趋势。

论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途径

王玉慧[1]

摘要:首先分析了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形式及其重要性,然后联系实际,从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加农民收入、依靠科技进步等方面深入探究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农村 区域经济发展 科技进步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提高农业的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大政方针的落实,关系到农村的稳定与全国政治经济的稳定。现阶段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着眼于新的实践,以新的理念和举措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例如山东是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农业大省,农村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整体经济发展的水平。因此,我们必须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当做重点工作来抓,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快速发展。

一、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推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加入WTO,我国农业的发展遇到了许多新矛盾、新问题。要适应新形势,保持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为中心,面向市场办产业,依靠科技进步增加效益,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巩固提高农村第一产业,壮大增加科技投入,充分挖掘农业综合生产潜力,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开拓新领域,为农民增收开辟新来源,培育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调整的方向是:旧的变新,单一变多,已有变大,没有变有。旧的变新,就是用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更新品种,提高科技含量;单一变多,就是抓好果品、畜牧、蔬菜和农产品加工业,改变产品品种单一的格局;已有变大,就是对现有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品质好、有市场、有效益的产业和产品,上规模、上水平、创名牌,提高市场占有率;没有变有,就是要引进一批新品种,开发一批新产业,以适应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具体工作中要把握以下原则:

(1)面向市场,依靠科技。遵循市场供需规律,以市场为导向,按市场定位建设农产品商品基地,组织生产。要把着力点放在“高产、优质、高效”上,以优取胜,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人优我精,以品种多样化和优质化开拓市场。

(2)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区域优势。根据各市、县区的具体情况,发展各自的特色产业。农业县、市重点发展经济作物和养殖业。抓好制种、日光温室、棉花和林果业等产业。各县、市要在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上下工夫,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减少资源浪费,培育特色产品。

(3)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改变以破坏性、掠夺性开发和粗放式经营取得农业增长,以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期经济效益的方式,依法保护耕地、森林资源和自然环境,合理资源配置,综合开发,综合治理,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同步增长。

(4)以现代农业替代资源农业。资源型农业向资源替代型农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换是改变西北农业和生态状况的根本途径和唯一选择。要摒弃广种薄收、粗放经营和农牧分离的落后观念,用现代农业的观念,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

二、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有效保障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1.落实“科教兴区”战略,重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源的素质对自然资源和市场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低素质的人力资源结构,从事简单的非技术性的体力劳动多,趋向于生产劳动密集型的低级产品,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和消耗性大,资源浪费严重,生产效率和劳动生产率低,效益差,容易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要通过科普教育提高劳动者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劳动者生产和生活的技能,提高劳动者的科技能力和科学意识。

2.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和科普培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一是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农业劳动者的教育。应考虑人口居住分散、路途远近情况,对各县、市、区科普培训采取集中、分散、分片、分点等多种形式,进行定期不定期的科普宣传和培训活动。通过科技培训、科普宣传教育等形式,促进全市农村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劳动技能的增强、生活质量的改善。二是重点加强对农村妇女的教育培训和科普教育。农村妇女是我国农业劳动者的主要力量之一。一方面从事农田耕作,另一方面操持家务。各县、区所有农村家庭中,农业生产和经营水平以及家境的好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家庭妇女的素质。三是加强对农村各种专业户、示范户的教育培训和科普教育。农村专业户、科技示范户是农村新生产力的代表,也是农村扩散新技术成果,帮助农民运用新技术的二传手。他们在促进农村深化改革,推动农村生产走向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抓住对农村专业户、示范户和生产骨干的科普和培训,对整个农业生产和经营水平的提高,增强我市农业的竞争能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四是推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的教育培训和科普教育。加速农民的从业分化,让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实现“农转非”,是我市农业实现规模化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的必然趋势。农业劳动力转移不足是数量比例上的变化,从根本上讲是劳动力素质的变化,因为这些已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只有通过一定的科普教育和训练,提高他们的文化科技素质和职业技能,才能胜任工作,实现合理的转移,使农村劳动力结构得到优化。

三、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民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

1.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扩大农产品需求,增加农民收入,鼓励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工艺,提高加工能力和产品档次,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

2.改变投资结构,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目前,应主要加大对农村水利、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投入,这样既可以增加农业发展的后劲,又可使农民得到实惠,使农民收入稳定地增长。

3.发展乡镇企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农民致富。要实现农村现代化,乡镇企业的历史使命还远没有完成,必须加快发展乡镇企业,进一步加大非农产品在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中的比重。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乡镇企业会有更大更快的发展。目前,乡镇企业应调整发展战略,立足农业,面向农村,带动农民致富。

四、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切实加强领导,转变政府职能。贯彻落实《农业科技发展纲要》,加快农业科研推广机构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按照“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深化农业科研机构的改革,建立开放、流动、高效的农业科技运行新机制。依法稳定和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通过创办科技示范创新服务机构,增强农技推广服务活动。

2.建立政府支持农业的新机制,努力增加农业科技投入。落实《农业科技发展纲要》提出的增加投入的条款措施,广辟资金渠道,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重点保证重大应用技术攻关、农业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科技人才培育和农民科技培训的投入,加大国家对西部开发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积极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投资农业科技产业,鼓励社会企业设立农业科技创业基金,争取金融、保险系统对农业科技投资予以倾斜,放宽农业科技贷款的限制,加大农业科技风险投资力度,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争取和吸引资金和技术投资当地农业科技和生态环境事业。

3.抓好有带动辐射作用的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农业科技园区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的农业发展新模式,是农业技术组装的载体,是与市场连接的纽带,是现代农业科技信息的辐射源,是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的基地,对周边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起示范与带动作用。因此,园区建设既是现阶段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载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加快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进程的现实需要,也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一种有效模式,政府应加大对园区的支持力度,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加快对园区急需人才的引进培养,吸收鼓励省外尤其是当地科研优秀人才不向外流。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与交流,提高园区的整体科技水平。

参考文献

[1]邓辉.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J].集团经济研究,2007(20).

[2]严立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加快发展的思路建议[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11).

[3]赵砚.用现代科技提升黑龙江农业发展[J].经济研究导刊,2008(14).

【注释】

[1]王玉慧(1988—),女,山东郯城人。中国海洋大学2011级农村与区域发展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与区域经济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