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分析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分析

时间:2022-06-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5.1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分析15.1.1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目的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社会建设全面展开,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使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

15.1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分析

15.1.1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目的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社会建设全面展开,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使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但与此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日益凸现,因此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建设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是党中央、国务院在进一步推进全面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和新阶段,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自2005年以来,国家先后批准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市、成都市、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六大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初步形成了多个内容相结合,多项改革相配套,东中西部地区相协调的新一轮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15.1.2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比较分析

根据对国家批准建设的六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进行比较,对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设目标、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进行如下分析(1)

1.上海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建设目标:经过5到10年坚持不懈的努力,逐步形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体系,力争在全国率先建立制度比较完备、运行比较高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

●总体要求:着力于转变政府职能,构建从事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责任政府,注重制度环境建设和改进服务功能,依法行政法治政府;着力于转变经济运行方式,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与国际通行做法相衔接的经济运行法规体系和体制环境;着力于改变城乡二元经济与社会结构,构建和谐社会。

●主要任务:推动政府转型,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管理体制;推动各类要素市场发展和金融创新,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探索混合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增强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力;培育和发展中介组织,提高经济活动的社会组织化程度;加快公共部门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探索人力资本开发机制,创造人才强国的制度环境;消除城乡二元制度障碍,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扩大对外开放,形成适应国际惯例的市场运行环境;建立科学的调节机制,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现代社会收入分配与保障体系。

2.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建设目标:用5至10年的时间,率先基本建立以自主能动的市场主体、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精简高效的行政体制、科学有效的调控机制、公平普惠的保障体系、完备规范的法制环境为主要特征的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总体要求:围绕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消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创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滨海新区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主要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探索新的区域发展模式,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体制保障;深化企业、科技等体制改革,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高水平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形成与国际通行做法相衔接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设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和全国金融改革创新基地;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形成节约和集约用地新格局;深化城乡规划和农村体制改革,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社会领域改革,创新公共服务管理体制,构建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建设人与自然、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相和谐的新城区;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统一、协调、精简、高效、廉洁的管理体制。

3.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建设目标: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以解决农民工群体的制度空白为突破口,配套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基本解决统筹城乡的体制障碍和制度缺失问题,逐步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框架,建立起充分体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新型城乡制度体系。

●总体要求:建立起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互动机制,促进城乡互动发展;建立起经济既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宏观调节制度体系比较完善;建立起城乡居民共建共享、和谐共处的良性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建立起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创新机制,形成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生态环境同建共治和一圈两翼协调发展机制,实现城乡规划科学化、建设集约化、管理法制化和信息化。

●主要任务:着眼于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大力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着眼于统筹进城务工经商农民向城镇居民转化,大力加强农民工就业安居扶持工作;着眼于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逐步提高农民社会保障水平;着眼于统筹国民收入分配,大力加强对“三农”发展的支持;着眼于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大力推进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区域协调发展;着眼于统筹新农村建设,大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改善;着眼于统筹城镇体系建设,大力打造城镇群。同时,在全市范围内有计划、分步骤、有重点地推进户籍制度、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公共财政制度、农村金融制度、行政体制等改革。

4.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建设目标:经过5至10年或更长时间的努力,基本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基本实现城乡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试点地区人均生产总值稳定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缩小,非农就业比重和城镇化率大幅提高,初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努力实现城市又好又快发展、农村更好更快发展。

●总体要求:根据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的要求,通过改革探索,在统筹城乡发展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建立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及其管理体制,建立城乡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保障体制,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加快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主要任务:建立长效机制,形成城乡一体的规划建设机制、城乡均衡的利益分配机制、城乡统一的政策保障体制、城乡同步的民主管理机制和城乡衔接的政府服务机制;突出区域特色,形成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类型地区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的新格局;探索解决重大问题,重点对统筹城乡发展改革中涉及的六个方面的理论问题和十个方面的实践问题进行认真研究,形成研究成果,指导工作实践。

5.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建设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要求,从观念更新入手,着眼于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大胆试验,率先突破,积极探索建设中国特色新型城市化建设的路子,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

●总体要求: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目标,以武汉市为主体,发挥武汉在城市圈中的龙头和辐射作用,以市场、产业、金融、城乡、制度、环境六大创新为重点,在财政投融资方式、财税管理方式等方面进行突破,同时增强武汉城市圈内“1+8”城市在产业、金融、交通等方面的关联度,并通过改革缩小城乡差别,为推动全国体制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主要任务:探索建立统筹区域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探索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体制机制,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建立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体制机制,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探索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体制机制,优化区域经济结构;探索建立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完善区域公共服务功能;完善城市圈土地资源管理体制,探索节约和集约用地的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创新城乡统筹发展机制,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6.“长株潭”城市群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建设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积极探索建设中国特色新型城市群建设的路子,真正把“长株潭”城市群建设成为改革创新的先导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新农村建设和“两型社会”建设的示范区。

●总体要求:抓住“两型社会”建设涉及整个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在投资政策、财税政策、土地政策、生态补偿政策方面进行“先行先试”。加强资源节约体制改革,生态环境保护机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推动全国体制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构建社会和谐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主要任务: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新五同”,即交通同网、能源同体、信息同享、生态同建、环境同治;大力推进“两型”产业为支撑的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湖南航天科技工业城、航空工业城和临空经济区;围绕把“长株潭”城市群建设成中部地区的物流中心、文化中心和金融中心,重点建设长沙金霞、湘潭九华等物流园区,大力发展会展、动漫、创意、旅游等产业;继续实施“3+ 5”城市群战略,以推进“长株潭”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综合配套改革,带动“3+5”城市群建设。

15.1.3 建设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启示

根据对以上六个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的比较分析,对研究抚仙湖—星云湖试验区的战略与规划具有以下启示和借鉴。

●建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体现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理念经历的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第一要务”,再到“科学发展观”的转变和升华的过程,也是我国对发展理念不断深化认识的结果。

●建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以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把改革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以解决试点地区实际问题与攻克全国性难题为重点,实现重点突破与整体发展,在推进重点地区加快改革发展的同时,对全国其他地区的综合改革起示范作用。

●建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启动点,是进一步探讨新的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发展途径及参与国际竞争的新方式,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在新时期实现新发展。

●建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推动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平衡发展的新支点,既有利于实现我国东部地区继续快速发展,促进东部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同时又能够支持西部大开发和促进中部崛起,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建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关键在于先行先试权,通过在涉及国家重大发展问题上,由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总结经验,从而对全国具有带动示范作用。

●建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已不同于过去分散的单项改革,而是涉及经济社会改革的各方面,包括经济体制、行政体制、城乡体制、文化生活、社会和谐、生态环境等,是为了推动深层次的体制机制创新的综合配套改革。

●建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充分体现了如何突出各地实际情况,把中央部门的积极性和地方的积极性更好地结合起来,实现中央和地方协同推进,从而更有效地推动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顺利进行。

上述这些启示对于制定抚仙湖—星云湖试验区总体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同时也有利于从国家和省级角度,充分认识推进抚仙湖—星云湖试验区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从而明确推进抚仙湖—星云湖试验区生态建设与旅游改革发展的方向、目标、任务和重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