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推进青岛企业“走出去”对策研究

推进青岛企业“走出去”对策研究

时间:2022-06-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推进青岛企业“走出去”对策研究青岛理工大学课题组对外开放是青岛的最大优势,是青岛发展的“根”和“魂”。

推进青岛企业“走出去”对策研究

青岛理工大学课题组

对外开放是青岛的最大优势,是青岛发展的“根”和“魂”。促使企业“走出去”是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主动利用外部市场和资源的重大举措,是青岛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有利于青岛市企业更广泛地参与国际分工合作、避开国际贸易壁垒,有利于带动资本、产品、技术、劳务输出,对于青岛市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增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青岛企业“走出去”现状分析

目前,“走出去”工作日益成为推动青岛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已经形成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对外援助和境外投资多种形式融为一体的互动发展格局。

(一)政府高度重视,政策助推作用明显

青岛市政府早在2003年就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意见》,提出了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及主要措施。2004年出台了《关于推动外商投资企业“走出去”,扩大出口,实现我市境外投资全方位发展的意见》。2005年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的决定》,其中专门制订“大力发展外向型民营企业”的条款。2008年,市外经贸局与市财政局制定了《青岛市“走出去”专项发展资金管理办法》。目前,市商务局正加快实施跨国经营企业培育工程,积极推进“走出去”发展翻番计划,对外投资经济合作增长强劲,投资地域和领域进一步拓宽,结构进一步优化,在推动外经贸转型升级中的引领带动作用更加明显。

(二)“走出去”规模快速增长,领域和区域不断扩大

“十一五”以来,青岛企业的境外投资、工程承包、劳务合作等跨国经营业务快速发展,对外投资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共完成对外投资9.2亿美元,比“十五”增长4倍,年均增长93.8%;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32.0亿美元,比“十五”增长4.3倍,年均增长29.11%;外派各类劳务人员2.9万人,分布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跨国经营业务涉及制造业、建筑业、采掘业等多个产业,分布在电子、家电、轻工、纺织、服装机械、建材、石化等多个行业。特别是在境外能源资源开发、农业合作开发、境外营销网络并购等领域实现历史性突破,并且大幅推动了国内设备、原材料和零部件出口的增加。

截至2011年年底,全市累计核准对外投资项目678个,对外投资18.3亿美元;累计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51.1亿美元,累计外派各类劳务人员10.2万人。有486家企业获准在境外投资,28家企业获得对外承包工程经营资质,36家企业获得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质和在海外设立机构,海尔、海信、青建等大企业带动作用明显。另外,青岛市对外投资、承包工程、劳务合作等业务已分布在亚洲、欧洲、美洲、非洲等66个国家和地区,基本形成了以亚洲、非洲为主,涉足欧洲、北美和拉美的多元化市场格局。

“十二五”期间,全市力争完成境外投资29亿美元,年均增长25%以上;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72亿美元,年均增长10%以上;外派各类劳务人员达到3万人。建立3个境外工业园区、3个农业合作开发基地和10个能源资源生产供应基地,培育10家大型跨国经营企业。

(三)跨国经营主体趋于多元化,形成阵容强大梯队

青岛“走出去”企业已经形成了阵容强大的梯队。海尔、海信、青建等企业构成跨国经营兵团的第一阵容。这些企业以其行业、产品、技术、设备、资金、管理、市场和品牌的优势以及适合自身特点的做法,率先“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带动作用十分明显。第二阵容是以新华锦、即发、环太、国人、金王、喜盈门等企业为代表的后起之秀,他们普遍在海外建立销售机构或办事处,构建了具有较强辐射力的销售网络。第三阵容是由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出口加工企业等出口创汇企业组成,这支队伍数量庞大,业绩不俗。

二、青岛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青岛市实施“走出去”战略虽然取得较大的成绩,但依然面临着多方面的问题,制约着“走出去”的步伐。

(一)“走出去”政策推进机制滞后

主要表现在行政管理部门尚未建立起高效统一的管理与协调机制,尚未形成像吸引外资、鼓励出口那样完整的政策支持和服务促进体系。与过去30年政府“引进来”的战略、政策、措施、服务体系相比,“走出去”的思想认识、理论研究、政策扶持等尚有较大差距。

(二)融资难,融资成本高

课题组调查表明,在解决境外项目的外汇来源问题时,大约一半企业是通过国内银行贷款来解决,另一半则通过企业自己筹集、购汇、境外银行贷款等方式解决。从事境外加工贸易的企业首选中国在当地的银行为自己服务,所占比重高达2/3,仅有少数企业愿意选用当地银行。这说明在解决境外加工贸易企业的用汇问题上,主要还是倚重国内金融机构或自筹,渠道比较单一。

(三)“走出去”规模依然偏小

根据课题组的调研,青岛市“走出去”企业尚缺少一批投资额大、关联性强、带动出口的大项目;对外承包工程企业“有点无面”现象比较突出,承接分包住房、路政等低端工程比例较大,带资总承包、BOT等附加值高的项目较少;对外劳务合作企业规模较小,低端外派劳务比例较大。

(四)“走出去”主体尚未形成集群效应

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大多呈现出“散兵游勇”状态,没有形成集群效应。结果是一方面企业在争取当地税收优惠、应对东道国政府投资管制以及解决劳工纠纷等方面难以形成合力,无法与当地企业进行有效抗衡;另一方面,由于产业集群度不高,未能形成配套产业链,不同类型企业在整个供应链中缺乏沟通,难以实现在生产、市场、资本、技术以及信息等资源上的共享与互补,进而影响到境外企业的生存和进一步发展。

(五)企业国际竞争力较弱

企业国际竞争力整体较弱,缺乏核心技术与自主品牌,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大多数企业在国际分工格局中仍然处于“微笑曲线”的低端,“走出去”的企业资金实力普遍较小,市场拓展能力受限。

(六)人才不足

根据课题组对企业的调查,“走出去”的企业普遍反映缺乏一批熟悉国际经济法规、通晓外语和专业技术知识、富有竞争意识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总之,青岛企业“走出去”无论从质量上还是从数量上,在全国都处于前列,经过10多年的发展,以海尔、海信、青建、青啤等为代表的青岛企业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跨国经营经验。但从全球化的角度来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岛企业屈指可数;在国内层面上,青岛与上海、深圳等地相比,在政府政策支持、体制创新方面尚有一定的差距;在内容上,主要是商品“走出去”;在项目上,传统的制造业占多数;在地域上,比较集中的地区仍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在企业关系上,企业各自为政,缺乏更紧密的联系;在资金规模上,总体数额明显偏小。

三、青岛企业“走出去”的政策建议

(一)对企业“走出去”过程中政府定位的思考

据外经贸部近两年对100家走出国门的重点企业调查显示:在企业“走出去”遇到的困难中,有40%是直接与政府有关,如外汇管理过严、审批渠道不畅等,另外的45%与政府的政策有间接关系,如融资困难、人才缺乏等,真正的外部环境问题只占15%。青岛企业“走出去”能有今天比较良好的局面,政府的重视、推动是关键。

过去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着眼点在于“引进来”,从制度设计上看,更多的是考虑打破旧体制对“引进来”的障碍,而对于“走出去”则缺乏必需的体制和制度考虑;从单向的“引进来”到双向的“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来看,这样的战略转变,必然要伴随着相应的政策和体制调整。因此,加快政府职能的转换,建立新的政企关系和管理机制,对于企业“走出去”至关重要。

首先是“走出去”中政府和企业的角色定位和动力机制。从本质上讲,应该是企业自己要出去,而不是政府要企业出去。政府所应做的事情,是创造环境和条件激发企业“走出去”的积极性,引导企业“走出去”的方向,使之符合政府的战略意图。其次是要建立政府与企业新的协调配合关系。在全球化的今天,“走出去”对政企关系要求更高,仅仅做到“政企分开”还不足以适应全球竞争的需要,政府与企业的联合和协调行动同样是必不可少的。最后是改善政府对企业的支持方式。企业“走出去”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但政府如何支持企业比“支持”本身更为重要。要处理好政府用什么手段支持,在哪些领域支持,什么时候支持和支持什么等问题。

(二)推进青岛企业“走出去”的重点、难点

1.加快行政制度创新,提高审批效率

第一,简化项目审批和外汇管理手续,把重点转移到规模、结构、方向和企业竞争力上,对“走出去”企业从以审批管理为主,逐步向促进、服务、保障、监管转变,逐步将审批制改为申报制。

第二,政府应根据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有步骤地放宽资本管制,尤其是对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对外投资的审批和限制。

第三,落实境外加工贸易鼓励政策。境外带料加工贸易项目涉及出口许可证或配额的给予优先办理,货物出口可适当延长收汇核销期限。

第四,简化对商务人员出境的外事审批和政审程序。

2.多方面加大对“走出去”企业的财政、金融扶持力度

第一,加大国家鼓励“走出去”的各项扶持政策的宣传力度,用足用好各项优惠政策,指导企业享受国家各项优惠支持措施,积极争取国家各类政策性扶持资金和援外资金。

第二,积极争取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等政策性金融机构对青岛市“走出去”企业的信贷、保险支持,争取其为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出口买方(卖方)信贷、境外投资优惠贷款和技术援助贷款,提供与贷款项目相关的投标保函、履约保函、预付款保函、质量保函以及国际结算等金融服务。

第三,用足用好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最大限度地支持中小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延伸青岛市相关资金的使用范围,鼓励企业开展国际间技术合作,对在境外设立高新技术研发机构的青岛企业,可以根据其投资给予一定比例额度的资助。

第四,通过出口优惠贷款、中央专项外贸发展基金、出口信贷保险、进出口银行的支持等措施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利用出口信贷、政府优惠贷款、海外投资基金等政策性资金,通过直接贷款或参股等形式,为企业在海外的独资或合资企业提供融资。

第五,适度增加青岛市“走出去”专项发展资金规模。建议设立青岛企业境外投资发展基金,并将其与国家援外基金贷款和政策性贷款紧密结合,缓解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对境外资源合作开发项目、境外加工贸易项目、境外加工贸易园区和对外承包工程项目给予奖励,对参加国际工程竞标和对外援助竞标项目给予补贴,对外派劳务基地建设和“走出去”队伍培训给予扶持等。

第六,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创新财税制度,通过财税政策调整,增强企业资金实力。建立金融机构服务“走出去”合作机制,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鼓励和支持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企业“走出去”提供融资便利。

第七,争取有关金融机构对资信和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对有较好效益和还本付息有保障的境外资源开发、境外加工贸易、承包工程等项目放宽贷款条件,适当降低贷款利率;对实力强、重合同、守信用的企业经过信用评级后,授予或扩大授信额度。

第八,对关系青岛未来发展的战略性项目、重要区域性合作项目,通过区别实行海外投资损失准备金制度和国外纳税额免抵制度,减轻境外企业税收负担。鼓励跨国经营企业到国际资本市场发行债券和股票。

3.实施跨国公司培育工程,构建跨国项目联盟

第一,根据青岛市优势产业及其国际化程度,制订打造青岛本土跨国公司发展规划和支持办法,选择行业龙头和优势企业予以重点扶持,提供个性化政策和服务。协助重点企业取得国家层面的“走出去”支持与保护,帮助其做大做强,使其成为青岛市实施“走出去”战略发展跨国经营事业的中坚力量。

第二,重点培育电子家电、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电力工程、信息通讯等行业的大企业。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合资合作、相互参股、收购兼并、成立战略联盟等,拉长产业链条,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化经营水平。积极争取国家援外建设项目和物资项目,将援外与对外投资、承包工程和外贸出口有机结合。

第三,积极推动相关企业的合作,组建跨国联盟。通过适当的行政、经济和市场等手段,重组整合,尽快形成产业龙头;通过政策倾斜、优惠扶持等手段,鼓励企业以收购、兼并、参股、投资等形式,控制一批子公司和关联公司,组建大型企业集团作为海外投资的主体;通过进一步扩大资本、产业、地域合作范围,形成一批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大项目。

(三)推进青岛企业“走出去”的具体建议

1.有效贯彻、督查已经出台的政策措施

进一步落实《青岛市“走出去”专项发展资金管理办法》,突出外贸转型升级和跨国经营企业培育工程“两大重点”。通过政策宣讲会引导企业用好出口信贷资金、出口信用保险,要把政府的政策宣介、目标引导、信息传递和跟进服务等功能整合为一股合力,并能够制度化、常态化地长期坚持下去,进而形成“走出去”工作良性循环机制。

2.创新和培育公共服务机构

第一,设立青岛市集服务招商引资及企业“走出去”等功能于一体的投资促进服务场所,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管理,为中外企业和机构提供免费的投资促进服务,探索建立企业“走出去”咨询中心。

第二,培育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培育一批从事国际经济、法律、政策等方面的咨询服务机构。

第三,在青岛市重点拓展的境外市场和“走出去”重点区域有计划地增设驻外经贸代表机构,强化现有驻外经贸代表机构“走出去”的支持服务职能,密切与我国驻当地使领馆和贸易投资促进机构的联系,为青岛对外经济合作提供全方位服务。新设和完善海外贸易中心。

第四,加强企业境外投资的研究、统计工作和信息服务。建议整合青岛市相关学术部门和职能部门的力量,成立“青岛国际商务研究中心”,加强对青岛企业跨国经营的研究。建立“走出去”专家平台,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及资深人士为青岛企业“走出去”提供专业指导。

3.完善企业“走出去”服务体系

第一,根据国家“走出去”战略的总体部署和青岛市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适时推出并引导企业开展境外资源项目开发和发展境外工业园项目。对企业投标承揽援外项目或对外承包工程项目以及劳务合作项目,积极参与协调,争取商务部、承包商会和进出口银行的支持。

第二,加强部门间合作与协调,建立“走出去”相关部门的联系合作机制,加快各部门间的数据交换与共享,提高“走出去”管理服务的水平和实效。

第三,根据企业拟投资国家地区的要求,及时联系我驻外使领馆经商机构和其他外事信息资源,帮助企业发布招商信息,推荐投资项目,帮助企业加强与投资国家地区有关部门和企业的联系。

第四,对于海外投资中出现的问题及投资纷争,政府要给予积极的协调与排解,兼顾双方利益,尽可能融洽关系,促成联合。

4.加强企业“走出去”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第一,整合“走出去”相关的各项业务管理系统,建设统一的企业“走出去”综合管理平台,使其成为承载“走出去”管理、服务、资讯的主要载体,提供高质量的“走出去”网上政务服务及政策法规、经验交流、投资环境、业务动态等信息资料,实现“走出去”相关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科学化与便利化。

第二,建设国别投资环境信息库、境外合作项目库、国际承包工程招投标资料库、国际知名展览名录库、涉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数据库、风险防范数据库及其他相关“走出去”信息资料库,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公共基础信息服务。

第三,进一步完善外资、外贸、外经“三外联动”信息交流平台。完善青岛国际经济信息网“外经之窗”信息平台。及时发布国家“走出去”法律、法规和支持促进政策,及时更新“走出去”工作动态,充实信息服务栏目和内容。

5.建立“走出去”工作考核评价体系,推广“走出去”成功经验

建立“走出去”绩效分析评估标准,认真开展对外投资联合年检及绩效评价工作,将“走出去”各项业务指标纳入外经贸工作目标一并考核。建立全市“走出去”先进企业排行榜,大力宣传境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等先进企业典型。

6.坚持“走出去”模式创新

第一,灵活运用规范有效的境外上市方式,拓宽境外融资渠道。鼓励大型国有控股企业和规模较大、外向度较高的企业整体或主营业务到我国香港、美国等境外主要资本市场上市。鼓励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灵活运用离岸控股公司上市等国际通行融资形式。鼓励青岛市优势企业与境外金融机构合作,拓展境外融资渠道。

第二,鼓励以并购、参股、股权置换、技术和品牌投资等多种方式开展跨国经营,降低风险和成本。支持企业采取适宜的境外产权分配等激励机制和人事管理制度。重点推动企业建立海外生产基地和营销渠道,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建设技术研发平台,寻求资源开发合作,承接境外工程,开展设计咨询与劳务合作。

第三,依托相对成熟、配套齐全、辐射能力强的优势产业,大力推动青岛企业到境外建立经济贸易合作区,引导企业集群式进驻合作园区,通过形成配套齐全的产业链,充分发挥集群内资源共享以及技术溢出效应,有效实现集群内企业整体国际竞争优势的提升。

7.建立健全“走出去”风险防范机制

第一,加强项目前期风险评估和可行性论证,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加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监管跟踪,做好境外企业绩效考核和联合年检,提高监管工作的有效性。

第二,指导“走出去”企业加大安全投入,建立完善境外企业(项目)各项安全制度和必要的防范设施,保护驻外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完善外派劳务安全保障联席会议制度。

第三,完善“走出去”应急保障机制,将“境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人员(群体)在境外遭遇突发事件”、“办展参展人员(群体)在境外遭遇突发事件”和“境外企业中方人员(群体)遭遇突发事件”等事项列入青岛市境外人员和机构安全保护工作总体应急预案,有关部门及派出单位按照预案要求,建立快速响应的应对救助机制,保障人员安全,降低不利影响。

8.多渠道培养外向型人才,建设“走出去”人才队伍

采取政府资助和企业自我培养、长期与短期、国外与国内、脱产与业余培训相结合的办法,提高外经贸一线人员的从业水平。定期选派本市从事外经贸工作的人员参加国家外经贸部和省、市外经贸局举办的培训班。积极吸纳具有国外工作经历、掌握复合型知识的中高级人才,充实跨国经营人才队伍。另外,要研究和分析东道国人力资源的特点和优势,鼓励“走出去”企业实行本土化经营管理。

9.加大对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支持力度

从财税政策、外汇使用、融资方法、保险、信息服务等多方面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构建对外投资合作服务和促进体系,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

10.制订多层次整体营销方案,大力拓展海外市场

第一,根据青岛市产业发展和海外重点目标市场拓展的需要,研究制定海外市场拓展战略、市场拓展成效评价、重点出境展览管理等相关规划、制度,每年确定一批境外重点展览计划和贸易投资促进活动,形成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有序发展的海外市场拓展格局。

第二,高度重视青岛城市形象的营销推广。针对企业“走出去”重点区城制订年度城市综合推广计划,每年由市领导带队赴海外开展贸易投资推介和经贸交流活动,大力宣传青岛发展成就和营商环境,为企业“走出去”打造“城市名片”。

第三,充分发挥贸促会、行业协会在海外市场拓展中的作用。加强贸促会、行业协会与海外同行及华人团体的联系。探索青岛市海外办事机构、行业协会等联手拓展海外市场、共同建设海外贸易中心。

总之,青岛企业“走出去”发展到现在,应该避免走企业分散、要素分散的老路。从管理来看,要着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行与国际接轨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方法;从主体来看,不仅要继续鼓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走出去”,更要大力推动有实力的大企业和国有企业结成联合舰队“走出去”;从方式来看,不仅要在国外直接投资开店建厂,更要瞄准海外的好项目积极开展兼并收购;从区域来看,不仅要到发展中国家开店办厂,更要大胆深入到发达国家;从内容来看,不仅要有商品“走出去”,更要有优秀的资本和优秀的产业“走出去”;从目标来看,不仅要从国外赚回大量的外汇,还要引进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

课题组组长

刘 明 青岛理工大学

课题组成员

刘 艳 青岛理工大学

朱茂恒 青岛建设集团

崔 岗 青岛建设集团

李凤兰 青岛理工大学

郝国英 青岛理工大学

战 赢 青岛理工大学

张雯雯 青岛理工大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