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关于青岛市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科技支撑作用的对策研究

关于青岛市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科技支撑作用的对策研究

时间:2022-06-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面对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青岛市在农业生产中如何更好地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本课题报告对此进行粗略的论述。

关于青岛市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科技支撑作用的对策研究

青岛农业大学课题组

近年来,青岛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山东省委和省政府关于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科技支撑作用的各项政策法规,农业生产取得了很大突破,由传统经验型走向科学集约型,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但是面对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青岛市在农业生产中如何更好地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本课题报告对此进行粗略的论述。

一、青岛市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科技支撑作用的现状分析

世界各国高度重视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支撑作用。马克思首先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农业生产组织的变革,使农业生产的管理水平得到提高,科学技术渗透于生产力三要素中,极大地推动着农业生产力向前发展,成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基础、核心和第一推动力。

以色列农业是高科技的典型,它成功的关键秘诀是发展和利用农业科技:高效的农业灌溉系统,融施肥灌溉为一体,研发培育出适合在沙漠地区生长的农畜新品种。荷兰农业是典型的高效集约农业,高度重视科技和教育:农业研究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农业教育体系十分发达,从初级职业教育到大学教育一应俱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培育并推广的农作物新品种有6000多个,粮、棉等主要作物品种在全国范围内更换了5~6次。优良品种改良、重大栽培技术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一大批成果的推广运用,支撑粮食单产由1949年的每亩68千克提高到2005年的310千克,粮食总产量从1亿吨增加到4.8亿吨,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48%。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切实把农业科技的重点放在良种培育上,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和推广应用体系建设。青岛市的农业发展除了政策和制度支持外,科技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十一五”期间,青岛市农业“科技提升行动”大见成效、科技支撑“品牌农业”发展成效显著、科技支撑良种繁育水平迅速提高,无公害生产基地迅速发展。

在农业生产中普及科学技术对提高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民生是非常重要和迫切的。在莱西市中孟村随机抽样调查了15个农户:第一类经济效益最高的农户有4户,他们懂技术、会管理,在农业生产中平均亩收入2000元以上;第二类农户有8户,他们对技术略懂一些,但采用的还是老办法,在农业生产中平均亩收入1000~1500元;第三类农户有3户,他们不懂技术,虽然埋头苦干,投资不少,但效益很低,在农业生产中平均亩收入1000元以下。通过调查看出:在农业生产中懂不懂科学技术,经济效益大不一样。经济效益最高的农户采用了比普通生产更多更好的技术,如化肥、种子、地膜、新耕作法等等,充分证明把科学技术用于农业生产效果十分明显,也进一步证明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青岛市政府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充分发挥了科技在改善农民民生、农业生产中的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推广新品种

2011年,为加快青岛市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引导广大农民选择先进适用技术和优良品种,青岛市农业委员会在全市范围内对近年的农业科技成果进行了广泛的征集和筛选,经有关专家遴选论证,确定了小麦“四高一改”(选择高产地块,选用高产良种,改革小畦大背的种植模式,创建高产群体,实行高水平管理)高产栽培技术等20项农业主推技术和青丰1号等70个主导品种,在青岛及黄淮海冬麦区,夏玉米主产区,青岛小麦、玉米两熟产区建设了50多个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区,推动了良种良法配套技术普遍推广,青岛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9%左右。同年,青岛市的肉鸡、蛋鸡、生猪良种覆盖率也达到95%以上。

通过新品种的推广使各个产区根据农业生产实际确定了主导产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其中,莱西市确定小麦、玉米、花生、果树、蔬菜作为主导产业,主导品种34个,主推技术21项;胶南市确定了玉米、花生、蔬菜、果品、茶叶作为主导产业,共遴选主导品种16个,主推技术14项。两地各主导产业示范户全部应用了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到位率达到了100%。两地积极实施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通过发放物化补贴、培训基层农技人员、培育科技示范户、建设试验示范基地,受到各级农业部门和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欢迎,逐步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入户长效机制。为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的顺利实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了青岛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步伐。

(二)制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供农民参考使用

青岛市通过无公害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已在全市初步建立起了农业标准化支撑体系,全市已制定并完善各类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172个,制定了120余项名优特色产品地方标准。据调查,2010年,平度市已查获国家禁用限用高毒农药883千克,组织制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187项,采纳并执行国家行业无公害、绿色食品标准110余项,基本覆盖了粮油、瓜菜、果茶等主要农产品,全市建成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203处,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或无公害基地县项目11处。

(三)在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上,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

青岛市在“十一五”期间农业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全市30%以上的农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25%的耕地实现规模化经营,10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达到2000个;全市农产品加工率达到65%,初步形成畅通高效的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网络。

为进一步提高农业装备水平,2011年青岛市共落实农机补贴资金6900万元,农机总动力达到752万千瓦,小麦机收率、玉米机收率分别达到99%、68.6%,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小麦、玉米一年两作种植模式为依托,青岛市大范围开展的保护性耕作取得实质性突破,总结积累的经验受到农业部充分肯定,青岛市已建成33个500~3000亩的保护性耕作高产连片示范方,涉及48个村、5000多个农户,经对16个监测点测产,2011年青岛市保护性耕作小麦亩均达到500.4千克,比传统耕作方式小麦增产14.1%,亩节本增效百元以上。

(四)在农产品质量上进行针对性的科技指导

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是农民增收的关键。为提高农产品质量,青岛市普遍建立起“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农药经营监管责任制,着力健全高毒高残留农药定点销售和可追溯管理制度,有效遏制违法违规经营行为;蔬菜、水果、茶叶及中草药等农产品,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严格执行相关标准和用药安全规定,严格限制农药使用次数。提倡农产品生产者按规范使用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推荐使用的低毒、低残留农药,鼓励和支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杜绝在瓜菜、水果、茶叶和食用菌生产过程中使用甲胺磷等5种禁用高毒农药行为,基地种植产品农药残留监测合格率平均达到98.5%以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三品”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农资打假重大案件执法查处率达到100%;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和控制能力也逐步增强。

二、制约青岛市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科技支撑作用的因素分析

(一)农业科技投入不足

虽然青岛市财政对农业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加,但对农业科研和成果转化方面的投入没有明显增加,甚至有所削弱。农业科研投资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在0.2%左右,低于世界平均占1%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科技投入5%的水平相比相差更大。以2008年为例,全市科技三项经费总额为11700万元,但其中用于支持农业的仅有1345万元,只占11.5%。从2006年起,撤销了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财政预算,影响到全市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此外,县和县以下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现象非常严重。除工资外,每年的推广经费很少,导致示范引导、参谋服务、咨询培训等公益性职能难于履行,使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缺乏动力和活力。投入不足影响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也导致现有农业生产设施过于老化,技术含量低,不利于转化成果的推广与普及。

(二)农业信息化设施建设滞后

农业信息化建设滞后使得大多数农民无法及时了解国家的政策制度,不能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和获得必要的技能培训,也阻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及时会使农民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1)村级信息站点建设缓慢,没有达到全覆盖。以胶南市为例,全市村级信息站点168个,2011年新建村级信息站点13个。按照这种速度,尚需10余年时间达到村级信息站点全覆盖。从全市情况看,广大山区部分村级信息站点建设普遍缓慢。

(2)网络费用影响农民上网积极性,网络延伸不到位。网络信息的应用与农民的收入水平是息息相关的,上网须购置必要的设备,须交纳上网费用,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很多农民反映,现在的上网费用超过自己能接受的程度,直接影响农民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积极性。

(3)与相关部门协调不够,信息资源有效整合不够。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在很多地方缺乏与电信、气象等部门的合作,没有实现各相关部门信息资源共享和资源整合,也没有得到电信部门在农业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还无法较好地给农民提供更方便、更全面的信息服务,这也影响了农民使用信息网络的积极性。

(4)农村信息化队伍建设上较为薄弱。深入推进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关键环节是要有专门的信息管理和服务人员,这方面还很薄弱。信息人才扎堆于城市,农村里的信息服务人员很少受过专业训练,很多人本身就是农民,在网络服务方面缺少培训,难以为农民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三)农技推广机构较少,经费不足、队伍不稳定

在青岛市农村只有乡镇一级建立了农技推广站,村级农技站极少。并且由于经费不足,农技人员跳“农门”现象比较普遍。人才流失严重,人员经常更替,影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与发展。截至2010年年底,胶南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64个,其中市级20个、镇级44个,市、镇两级农技推广机构在编人员433人,具有专业技术职务的373人。莱西建有32个市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设有15处镇办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业技术人员共有1102人。平度市农技推广机构数市级11个,镇级30个,而高级技术人员只有187个。

现有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年龄老化、学历低,总体素质偏低。由于受编制的限制,许多农技推广机构无法吸收农业院校的毕业生,基层农技队伍大多已多年未得到补充和更新,知识出现断层。农技推广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也十分突出,具有产前、产后服务专业知识的人很少,具备农产品出口创汇专业知识的人则更少。全市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70%,中专及高中学历的占30%。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占67%,其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占34.7%,初级及以下职称的占65.3%。在技术培训方面,据统计,在现有农技人员中,5年内参加过培训的人员只占26%,没有人培训时间超过3个月以上。

(四)农民科技文化水平低下

1990~2010年青岛市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文盲半文盲率由1990年的9%下降到1.6%,小学文化程度由38%下降到12.52%,由这个数据可看出,青岛市农民受教育水平得到很大提升。但总体讲农民的文化素质仍然较低。农民文化素质的落后对科技在农业生产中作用的发挥产生阻碍。

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青岛市农村有相当比例的青壮年农民走出农村,进入城市务工,农技推广服务的对象发生了很大变化,种田劳动力中老龄化和少儿化现象日趋严重,文盲和半文盲仍占有一定比例。他们接受农业新技术、新技能的能力较弱。

农民缺乏学习主动性,影响素质提高。一是目光短浅,眼界狭窄。大多数农民对自身素质状况不能正确认识,缺乏忧患意识,形成了观念上的近视、思维上的迟钝。相当一部分农民只看眼前利益,轻视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学习,认为学习技术耽误生产,上学还得花钱,搞生产多少能挣点钱。二是小农意识浓厚。大多数农民安于现状、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缺乏创新精神,追求自给自足的生活。尤其对那些年龄偏大的农民来说,只会沿袭传统种植办法,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既想致富,又不敢担风险,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等、靠、要”思想,把农副产品的销售、价格的提高、市场风险的规避都寄托在政府身上,政府倡导什么,他们就种植什么,当然更缺乏发现市场的敏锐性和捕捉机遇的能力。三是自身封闭。部分农民不愿意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信息,整天囿于自己生活的小圈子,视野狭窄,以“小家”为中心,得过且过,既不主动了解政策、学习政策、研究政策,运用政策来引导农业生产,也不愿学习法律,维护自身权益。

(五)农业分户经营,使得科技难以发挥其支撑作用

青岛市全市耕地面积799.6万亩,人均1.05亩,低于全省人均1.21亩和全国人均1.38亩的水平。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的流动性太差,由于土地面积狭小,农民无法形成规模经营,无法取得规模收益,也不利于农业科技的进步与推广使用,尤其是农业机械技术无法有效推广,使农业科技创新机制缺乏活力,消减了农户科技应用的热情,阻碍了农业科技的进步。

(六)有效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不足

青岛市有农业科技院所10余家,许多研究成果在国内甚至在国际具有领先的水平,但由于农业科技转化体系不畅,缺乏一个持续、深入的推广服务系统来为农户的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使许多宝贵的适用成果没有得到有效的使用。而且,近年来由于商业化的农业推广体系的弊端,出现了假冒技术,欺骗和坑害了农民,使农民对农业科技推广产生抵触情绪,造成了一些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不力、转化不足。

三、青岛市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科技支撑作用的政策建议

(一)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

努力构建财政农业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逐步提高科研机构运行经费保障水平,大力支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着力推进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引导企业和民间资金投向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对“综合生产技术”项目的支持,为增强科技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撑能力提供有力保障。

(二)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培育新农民

广大农民是科技改善农民民生、农业生产中发挥作用的主体,具有较高科技素质的农民能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民科技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发挥支撑作用的成败。当前,农民科技素质较低,从立足改善农民民生来看,需要加强对农民教育和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应着眼生产发展,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劳动技能。随着现代生产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农业生产对科技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对农民素质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应加大科技下乡的力度,通过组建农业科技专家巡回服务团和服务小分队、开通服务热线等形式,把先进实用技术和各种有用信息及时送到农民手中,增强其科技致富能力;围绕发展特色农业和农村第二、三产业,针对农民不同层次的需要,以增加农民的农业科技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为重点,广泛开展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和扶贫性、创业性教育,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掌握一技之长,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帮助他们实现脱贫致富和发展进步。

(三)完善农业信息化设施建设

青岛市政府要继续筹措资金,帮助乡镇建设好镇级基层网站,建设多功能多媒体教室,添置投影仪、数码摄像机、笔记本电脑等新设备,开展对各镇农业领导干部、农业技术干部以及农民进行信息知识、信息技术的培训。通过不断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加快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引导农民根据市场变化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搞好农产品流通,推进产业化经营,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加强信息网站与基层农户的互动,提高信息应用水平。青岛市建设的农业信息网络,只有启动和培育基层农户的信息需求,激发基层农户参与,形成互动,才能在农业信息化体系中畅通有效地运行。但是,如果只依靠信息网站单向传播,基层农户接受不了或者应用不了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再先进也不可能体现它的价值。要想形成互动效应,还要先引导对信息需求比较强烈,利用信息资源服务于其经营活动的农民经纪人、农业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组织等介于农民与市场之间的中间层进入,进而带动基层农户整体参与,逐步实现信息技术从虚拟到现实的转变。

进一步抓好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工作,充实农业信息库,扩大信息量。信息网络若没有数据库的支持,就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必须充实农业数据库,增大信息量,包括农业自然资源信息,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实用技术及科研成果,农业政策法规信息等数据库。在不断扩大现有数据库容量的同时,还应把农业信息视野扩展到农业及相关的各个领域,收集各方面的信息,以充实现有数据库的内容,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对象的需求。

加强信息队伍建设,普及信息化知识,提高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信息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首先,要抓好现有农业信息员的技术培训工作,提高农业科技人员对计算机等信息工具的使用能力,发挥现代信息工具的优势,切实地利用好农业信息化的成果;其次,培育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民,全面更新农民的专业知识和生产技能,特别强调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懂得利用信息技术改善经营和开拓市场,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科技支撑,而建立科技支撑又必须依赖能够有效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只有合理的健全的体系才能帮助农民增收,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因此,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推广体系对于改善民生是十分必要的。

(1)推进农业技术推广的制度创新。确立农民对技术需求的主体地位,提高农民采纳农业新技术的自愿性。要注重建立农民参与选择推广技术的机制,改变供求脱节的技术供给状况。作为政府职能部门的农业推广部门应该及时地把市场需求的正确信息、先进技术传递给农民,让农民自己选择,引导千家万户自愿采纳农业新技术。解决农业推广体系中激励机制的缺位问题,广泛采取市场化的激励手段,进行推广机制的创新,大力调动农民、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积极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激励机制的完善,关键在于解决推广主体的激励问题,创新农技推广机制。

(2)推进农业技术推广的组织创新,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农业推广体系,发挥政府农技推广队伍的骨干作用。要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把服务领域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由单项向综合服务延伸,利用技术和信息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参与并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各级推广机构可以兴办经营实体,实行“一站两制”、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新的管理运行机制。鼓励企业、农民等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大力培育多种成分、多种形式的农技服务组织,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形成“技术推广站(农业科研单位等)—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农户”的推广模式,使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成为连接农业技术推广主体和农户的桥梁,降低推广成本和技术交易成本,有效提高新技术的推广效果。

(3)加强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保障和支持。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增加农技推广资金投入。要建立农业科技推广专项基金,并通过逐步制度化,增加财政支农资金用于农技推广的份额;要利用“绿箱”政策,调整支农资金投入结构。加强农业教育和农民技术培训,把教育、研究、推广紧密结合起来。农民教育是农业科技扩散的基础,离开农民素质的提高,农村技术的持续创新和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就难以实现。还要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技术培训,发展农业技术市场,规范农业技术推广市场行为,从而促进技术推广市场化进程。

(五)提高土地的规模化经营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中国农业在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通过科技兴农和规模化经营,将实现第二次飞跃。青岛市实行规模化经营的条件已经具备,政府涉农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积极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档次,促进青岛市农业第二次飞跃。并做好以下工作:

(1)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服务水平。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项优惠政策,逐步增加对农业产业化的财政资金投入。一要扶持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逐步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二是各级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要主动上门为企业服务,根据企业需要,指导农民生产出符合企业质量标准的农产品。三要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完善市场服务体系,鼓励超市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长期产销合作关系,推行连锁经营和直销配送。

(2)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一是要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宣传力度。要注重发挥乡村干部的作用。二是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整治村,要先行一步,依托本村的特色产业或一村一品产业,建立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达到所有产品一半以上由合作社统一销售,为其他村树立样板。三是各级政府要在政策上、财力上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人员的培训和工作指导,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做好当前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正确指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平稳健康发展。在保持农村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前提下,搞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认真清理、规范整理和永久管理好土地承包档案资料,构建承包服务体系,强化管理、指导和服务,在法律法规及政策框架内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加大行政执法力度,降低农民依法维权门槛和成本。

(六)搞好农业科学技术普及和运用工作

为满足农村生产责任制建立后农民普遍要求学科学的强烈愿望,除紧紧抓住培养一支专兼职的农科队伍外,还要注意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和运用。

(1)举办培训班。为了普及和运用农技知识,各地政府主管部门要聘请农艺师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农举办夜校或业余培训班。这样既不误农时,又可让农民在夜校或培训班学到科学种田的理论知识。

(2)组织科普讲座。青岛市各地农业局要组织农艺师、农技师和农民教师等,巡回下乡讲授或举办专题广播讲座。实践证明,组织巡回科普讲座,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的好办法。

(3)建立综合性的实验基地。农业大学和农业科学研究机构,在一个县或地区办起了一些综合性的实验基地。要利用实验基地,一方面推广一些最新农业科研成果,另一方面进行一些科学实验,探索一些新课题。

(4)开展咨询活动。在普及运用农业科技中,建立农业科技咨询服务处,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难题”。开展农业科技咨询服务,具有跨部门、跨地区、人才荟萃、知识密集的巨大优越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5)提供农科资料。当前农村不少农民苦于通俗农科资料的缺乏,很难买到作物栽培技术、动物饲养科学、经营管理学等书籍。农业专家和农技师以及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都要积极为农业科学知识的大普及作贡献,写出一些通俗易懂、质量较高的农业科技读物。各地科技部门也要积极向广大农民提供和推荐一些农业科技资料。

课题组组长

于学江 青岛农业大学

课题组成员

张 怡 青岛农业大学

秦 宏 中国海洋大学

王海青 青岛农业大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